求《大学章句》白话文翻译

作者&投稿:通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学章句》译文~

你要干什么?

大学章句序主要是讲古代大学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的,《大学章句》是朱熹为《大学》这部经典作的注释。《大学章句序》是朱熹在《大学章句》这部书前面加的一篇序言。下面是翻译译文。

   大学章句序译文

  自从上天降生人类以来,(上天)就无不赋予每一个人以仁、义、礼、智的本性。然而人与人的天资和智力存在差别,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本来就应该具备这些善良和理智的本性而努力保全它。(许多人由于没有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本来应该具备的善良和理智的本性,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修养,逐步减少甚至丧失了这种善良的本性。)一旦在社会群体中出现了聪明智慧并且能充分发展其善良本性的人,那么,上天必定赋予他一个使命,让他担当众人的君师(即领袖,或领导人),使其治理和教育众人,以恢复众人本来应有的善良和理性的本性。这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之所以承受天命而成为人民的君师和榜样的原因,也是承担教育职责的司徒、典乐之类的官职之所以设立的理由。
  夏、商、周三代兴旺发达,时代久远,(我们的祖先)对生产、生活法则的认识,以及在社会生活典章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达到了比较齐备的程度,在这样的基础上,(为了传承这些经验)从王宫到国都以及普通街巷,无不设立学校。八岁的孩子,上自王公的子孙,下至老百姓的子弟,都进入小学学习。小学教学的内容是: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计算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待孩子长到十五岁,则自君王可继位的太子和其他儿子,以及公侯、大臣、官员之正妻所生的儿子,连同老百姓中的优秀子弟,都进入大学。教学的内容是穷尽事理、端正本心、修养自身、管理人的原则和方法。这就是说,学校教育在年龄界限和深浅难易上是以大学、小学来划分的。
  学校的设置是如此广泛,教学方法的次序和内容是如此详细分明,而所教的内容,都是人君亲身经历的经验、教训和心得,不要求学习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规则和伦理之外的知识。正因为这样,当世之人没有不学习的。这些学习的人,没有不知道自己所固有的天赋本性的,也没有不明白自己的职分所应当做和不应当做的,这样各人就埋头尽力来做好自己的事情。这就是古代兴盛时政治修明于上,风俗美善于下,而后世赶不上的原因。
  到周朝衰落后,贤圣之君没有出现,上述学校的教学体制不能推行,教化随世事而变迁,风俗也颓废败坏。在这样的时代,出现了一个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却得不到君师的地位来推行他的政教学说,于是他就独自去总结先王的法则,讲习、传诵以昭告后世。(开设私人学校,仿效先王之法,招收弟子习读《诗》、《书》和历史文献,把先王之道传授弟子,再由弟子传教后人。)例如,《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等篇,都是小学的内容,以支流末节的形式流传下来。而这一篇《大学》,是在小学得以成功存留的基础上,用来讲明大学的教学方法的。《大学》这部书,就其涉及范围(外延)而言,所研究的对象非常广泛,规模极其广大,而就其内容来说,条理十分清楚,内容十分详细。孔子有三千多学生,没有一个没听过孔子讲解这些内容的,却只有曾子明白其中的真义,于是写成书籍,作为传讲的精义,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和说明,传播到后世。(曾子将《大学》传给了孟子,)到孟子死后,孔子的传统消失了。《大学》这部书虽然存在,但知其真义者太少了。
  从这以后,普通学者诵读记忆词句文章,所下的功夫数倍于小学但没有用;那些异端虚无寂灭的说教,他们所谓的高妙超过了大学却无实际的意义。其他的什么权谋术数之类,一切以成就功名利禄为目的的说教,以及形形色色的技能、技巧等等,尽管其中也充塞着仁义的说教,又纷然杂出并流行于世,实际上都是蛊惑人心、误导民众的理论。(以上这些原因)使得君王、大臣、官员不幸而听不到根本道理的要义,使平民百姓不幸不能得到政治修明的恩泽,昏暗不明,德教不行,这样沉重的社会弊病反反复复积累下来,到五代十国之时的衰败、坏乱到了极点。
  “天”是以不断循环的方式运行的,没有什么过去了就不再重复出现的情形。到了宋朝,道德又开始兴盛起来了,社会安定了,教育又重新引起社会的重视。于是出了河南程氏(程颢、程颐)两位先生,继承孟子的传统,开始尊崇、信奉《大学》这部书并不断传扬,又将传下来的古书重新编辑,发挥其中的旨趣和深义,至此以后,古代大学教育人的原则和方法,古代圣贤经传的宗旨,重新放射出粲然光彩。虽然我朱熹不够聪明,也有幸从我老师那里听说了程氏两先生的学说。我觉得程氏两先生编写的书仍有缺点和失误,于是忘记我自己的浅陋,将该书重新编辑,其间也把我自己的见解写入书中,补充了其中的缺漏之处,等待以后的学者纠正。我深深知道自己超越了本分(能力所限),我必须为书中的瑕疵承担责任,然而,对于为国家净化民俗的想法,对于给学习的人提供修养自身和管理他人的方式方法来说,这样做未必不是小有裨益的。

大学章句序(译文)
朱熹原著
张国堂译
2003年12月10日

《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学的大纲和方法。
自从天主上帝创造人类以来,则天主上帝莫不赋予每一个人以仁、义、礼、知之善良和理性的本性。然而人与人的天资和智力存在差别,而且人与人在邪情私欲上存在强弱的差别,有的人邪情私欲强烈一些,有的人邪情私欲微弱一些,于是人不都能知道并保有神造人之初所给予人的善良和理性的本性。如果有聪明智慧且无邪情私欲的人,就能保有人之初的本性。一旦这样的人出于人民中间,则天主上帝必命定立他为人民的君师(即领袖,或领导人)。使其治理和教育人民,以恢复人民在被造之初的善良和理性的本性。这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之所以承受天命为人民的君师和榜样的原由,也是教育人民的官职之所以设立的理由。
在夏、商、周三代兴隆时,大学、小学各种学校设施都很完备。八岁的孩子,则自王公、大官以下至于老百姓的子弟,都进入小学学习。小学教学的内容是:待人接物的礼节、礼乐和算术等文化知识,同时进行骑射等体育锻炼。待孩子长到十五岁,则自君王可继位的太子、及其他儿子,以及公侯、大臣、官员之正妻所生的儿子,与老百姓中的优秀子弟,都进入大学。而教学的内容是政治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受教者正心、修己,并掌握治人之道。这样的学校教育,大学、小学的教学内容和目的是划分得清楚明白的。
学校的设施是如此的广泛;教学方法的次序和内容是如此详细分明;而所教的内容,都是人君亲身经历的经验、教训和心得,不追求人民日常伦理知识之外的奇思妙想。这样,当世之人没有不学习的;这些学习的人,没有不知道人的本性的,也没有不明白自己的职分所当为和不可为的,这样各人就埋头尽自己的力量来尽自己的义务。这就是古代兴盛时政治修明于上,风俗美善于下,而后世赶不上的原因。
到周朝衰落后,君王不作贤圣之君,不推行上述学校的教学体制。教化随世事而变迁,风俗也颓废败坏。当时就算有孔子这样的圣人,却得不到君师的地位来推行他的政教学说。于是他就开设私人学校,仿效先王之法,招收弟子习读《诗》、《书》和历史文献,把先王之道传授弟子,再由弟子传教后人。象《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等篇,都是小学的内容。而这一篇《大学》,是在小学学成的基础上,讲明大学教学的方法,是儒家学说理论体系的大纲框架和基础,所研究的对象涉及非常广泛,规模极其广大,而书的内容又条理分明详细。孔子的三千多学生,都听过孔子的讲解,只有曾子明白其中的真义,于是写成书籍,以传后世。到孟子死后,《大学》的传统消失了。《大学》这部书虽然存在,但知其真义者太少了。
从这以后,普通学者诵读记忆词句文章,所下的功夫数倍于小学但没有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急功近利为目的的说教,以及百家众技之流,都是一些蛊惑人心、充塞仁义的说教,又纷然杂出并流行于世,使君王、大臣、官员不幸而不得闻大道的要理,使平民百姓不幸不能得到政治修明的恩泽,昏暗不明,政教不行,反复沉痼,到五代十国之时的衰败、坏乱到了极点。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修明。于是出了河南程氏两位先生,继承孟子的传统,开始尊信和表彰此篇,又将传下来的古书重新编辑,发其真义,然后古代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宗旨,粲然复明于世。虽然我朱熹不够聪明,也有幸从我老师那里听说了程氏两先生的学说。我觉得程氏两先生的书仍有缺点和错误,于是忘记我自己的固陋,将该书重新编辑,其间也把我自己的见解写入书中,补其阙略。等待以后的学者纠正。自知僭逾,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没有帮助。
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新安朱熹序。
——————————————————

大学章句序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闲。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闲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逾,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出处
出自春秋末期曾子《大学》,原文选段: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白话译文: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出自哪里?
出自春秋末期曾子《大学》,原文选段: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白话译文: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

右侧交于左出自何处
出自春秋末期曾子《大学》,原文选段: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白话译文: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

知止而后定的上句是什么?
”知止而后有定“的意思是: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白话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

知止而后定下一句是什么
”知止而后有定“的意思是: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白话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

有定有静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思虑周详。什么意思?
意思是: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1、该语句出自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大学》,前面还有两句,全句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2、全句白话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1、该语句出自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大学》,前面还有两句,全句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2、全句白话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知止而后定下一句是什么?
”知止而后有定“的意思是: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白话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

有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意思是: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1、该语句出自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大学》,前面还有两句,全句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2、全句白话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知止而后定正确答案
”知止而后有定“的意思是: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白话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

遂平县18836684996: 墨子的《大学》原文和译文 谢谢!~ -
揣艳前列: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

遂平县18836684996: 需要将《四书集注 大学章句》翻译为白话文,帮我一下 -
揣艳前列: 泰州王门一派,黄宗羲特别推尊一庵.他在《明儒学案》述及其学说大旨时谓: 先生之学,其大端有二.一时禀师门格物之旨而洗发之,言格物乃所以致知,平居未与物接,只自安正其身,便是格其物之本,格其物之本,便是未应时之良知;...

遂平县18836684996: 请教朱熹《大学章句》[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齐家以下,则举此而措之耳.]的意思 -
揣艳前列: 要结合前面的经文来看.从“物格然后知至”到“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句.盖朱子之意是:格物、意诚、心正、身修,这是从吾人自身修养上说.从本体上说.紧接着,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是落到了实处.“举此而措之”,就是实践.这是一个由心灵向宇宙“逐步向外扩展”的过程与逻辑.这就是儒家的体用观.涵蕴精深.还望认真体会.

遂平县18836684996: 《大学》里有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好像是我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我好 -
揣艳前列: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翻译出来是:“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你说的“先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自己好,否则只要求别人对自己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推己及人”的思想.

遂平县18836684996: 《大学章句集注》选段求人翻译 -
揣艳前列: 出自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中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解释——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意思是:所谓“明德”是人从自然中得来的,心态安详,对世上一切都清清楚楚,具备了自然中一切道理可以用来解决应付所有不同的事情

遂平县18836684996: 《戴震难师》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 -
揣艳前列:[答案] 1.①靠近,跟随 ②大概 ③这样(意对即可) 2.D 3.①言 ②休 ③至 ④门人 ⑤去 ⑥此 4.A 5.老师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说:“这是个不同寻常的小孩.” (重点词语翻译到位,意思对即可) 6.过目成诵 7.戴震十岁时就能提出“朱文公何以知然?”...

遂平县18836684996: 《大 学》解释什么意思 -
揣艳前列: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

遂平县18836684996: 谁有《大学》译文?急需·· -
揣艳前列: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

遂平县18836684996: 朱子《大学章句集注》,释诚意章,有"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请问是什么意思? -
揣艳前列: 将通俗一点就是把所有的拿出来筛选丢掉你不要的或者是不好的 这样就会必然拥有你想得到的东西 这句话要结合上下文才好具体翻译 就像那个 :之 指的是什么肯定在上文有所指的

遂平县18836684996: "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是什么意思?(出自《大学章句》) -
揣艳前列:[答案] 南宋朱熹将“格物致知”阐释为“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按朱熹的解释,格物是要穷尽事物之理,了解事物的方方面面,做到无盲区无盲点,无不知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