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民居

作者&投稿:夙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阿昌族是新中国成立后的56个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人口数为33936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和梁河县,潞西、盈江、腾冲、云龙等县也有少量分布。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为梁河、陇川、潞西3个方言。由于长期和汉族、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族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习用汉文和傣文。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历史上与景颇族、汉族、傣族、白族等关系密切。
阿昌族的住房一般是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建筑。房屋一般分为两层,人居住在正屋,屋内设有神龛、烛台、长桌和火耐碰笑塘,楼下圈养牲畜,厢房和楼上堆放粮食及其他生活资料。
阿昌族的村寨错落有致,与村寨四周的山光水色互相映衬,浑然一体,好似一幅恬静悠然的山水画。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汉文史籍中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不同时期对阿昌族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
他们聚居在高黎贡山余脉的丘陵山地、峡谷平坝。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阿昌族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阿昌族自古即以擅种水稻而闻名。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吵野业也很发达,尤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历史记载】
据清王凤文《云龙记往》载,云龙“俄昌”人,自其首领早慨始传至元末,已有35代。早慨制定“铁印券”,规定酋长以长子继承,开始了世袭制。早慨以后十余世,“俄昌”人日益强盛,与金齿、僰国皆通商。约10世纪,受大理王段氏封诰。当时外来商人教会阿昌人民种田,农业逐步发展。元、明设云龙州,大量白族、汉族人民相继迁入,这里的“俄昌”人,部分西迁至腾冲一带,部分融合于白族、汉族中。
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腾冲一带,元以前即有“莪昌”人居住(《元史地理志·金齿宣抚司》),明正德《云南志》认为即唐代的“寻传”人。那时“寻传”人属南诏的镇西节度管辖,还过着“俗无丝纩”、“散漫山中无君长”的原始生活。“寻传”人在发展过程中至元明时期已逐渐分化为阿昌族和景颇族中的一部分。
明洪武十六年(1383)左纳率部归顺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敕赐汉人段保为云龙州掌印土知州,阿昌族降为被统治民族,并向西南迁至德宏境内,渐失本土。
阿昌族聚居的户腊撒,明初属麓川宣慰使司。15世纪中叶,明将王骥三征麓川后,属陇川宣抚司。王骥分封其属官赖罗义和况本为把总,分别掌管户撒、腊撤,成为世袭领主。阿昌族人民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那里学会了耕种水田、打制铁器的技术,促进了阿昌族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
清初承袭了明代的土司制度。吴三桂把户腊撒地区改为“勋庄”。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年),废“勋庄”,仍归原先赖、况两家承袭。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户腊撒地区归腾越州管辖。乾隆年间,南甸土司辖区的阿昌族,除了向傣族封建领主交纳贡税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沦为附近汉、傣地主的佃户。同时受封建领主、地主的双重剥削。民国时期,云南军阀在陇川、梁河等地建设治局,推行保甲制,但封建土司制度延至建国前夕,统治阿昌族达500余年之久。阿昌族每年昌含除固定向土司交纳“三大款”(官租、大烟款、地基银子)外,各寨还负担专门的劳役。


客家民居资料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培田民居票价多少
建筑用材为木料及砖。培田明清民居建筑群整体布局已具相当水准,宗祠、住屋、寺院、碑坊、街巷、水道、桥梁等村庄建筑之需考量周到,配置得体,壮观和谐。就各式建筑而言,其建筑功用、外观构造、装饰色彩,均是上乘之作。漫步培田古街,衡公祠、久公祠、昌亭公祠、在宏公祠、畏岩公祠、乐庵公祠等...

有哪些具有特色的民居?
特别是广大的民居建造者和使用者是同一的,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自己使用,因而民居的实践更富有人民性、经济性和现实性,也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中国的民居种类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北京的四合院、蒙古族的蒙古包、陕西、河南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等。而其中我认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是传统傣族住居。

在我国为什么会形成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
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最具特点的民居有北京四合院、广东镬耳屋、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潮汕下山虎、建和广东等地的土楼、蒙古的蒙古包等。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

浙江民居的宗法制度与传统民居
浙江传统村落的“聚族而居”就是一个典型的血缘宗族相聚而居的结合体。尊礼、循礼的观念也直接反映在民居建筑中,《宋史》记载越中“弦诵之声,比屋相闻,无间城乡,无分苦乐,咸礼让而循,宛当年之邹鲁。”精神物化下的绍兴传统民居建筑因此而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江南普遍出现,其标志便...

客家民居的特点
客家土楼(民居),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客家民居【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

漳里村古民居建筑群
其独特的古民居建筑群,由旅菲侨胞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在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间精心建造,现存16座宅第,近400间房间,占地面积40多亩,坐北朝南,排列有序。建筑采用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屋顶,东面还配有书轩、梳妆阁和醉经堂,展现了中西建筑艺术的融合。其中,最大的民居建于光绪年间,面向东西...

河阳古民居景区介绍
河阳古民居景区内有十大宗族庄园式建筑,有宋代古刹福昌寺、元代八士门、十座古祠堂、五座古庙宇、百栋旧第共1500余间。河阳古民居,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新建镇河阳村内,始建于公元933年,景区内有十大宗族庄园式建筑,有宋代古刹福昌寺、元代八士门、十座古祠堂、五座古庙宇、百栋旧第共1500余间...

新宁·西村坊古民居
西村坊古民居是典型的清代早期砖、木结构建筑,坐落在湖南省新宁县一渡水镇,依山傍水。西村坊古民居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其木材、土石均来自当地,转料、石灰、青瓦等都是就地烧制。据湖南三溪《李氏族谱》的记载,西村坊古民居是由李氏第十六代祖先,清代朝议大夫李景昌主持修建的供族人居住的场所,...

河阳古民居的民居特色
弄堂、街道、水系充满古怠。风火山墙、马头墙毅然耸立,砖雕木雕复杂多样,四合院、大天井、砖木结构、屋面双披,自称特色。主要院落,宗祠为前厅后堂,雕龙画栋,名胜古迹密集。河阳村民94%姓朱,这里山清水秀,民风古朴,至今依然是聚族而居,耕读传家,为江南罕见的古村落活化石。河阳古民居的最大特点...

湟源县17071756406: 阿昌族住什么房子 -
芮姿可立: 阿昌族人一般居住在砖瓦、木石搭建的二层楼房中,正屋住人,厢房楼上堆放杂物,楼下养殖牲畜.

湟源县17071756406: 阿昌族的民居问题说明越详细回答也会越准确
芮姿可立: 国56少数民族之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人口数33936人主要居住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和梁河县潞西、盈江、腾冲、云龙等县也有少量分...

湟源县17071756406: 各个民族的民居特色 -
芮姿可立:[答案] 阿昌族的住房一般是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建筑.房屋一般分为两层,人居住在正屋,屋内设有神龛、烛台、长桌和火塘,楼下圈养牲畜,厢房和楼上堆放粮食及其他生活资料.阿昌族的村寨错落有致,与村寨四周的山光水色互相映...

湟源县17071756406: 各个民族的民居 -
芮姿可立: 阿昌族的住房一般是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建筑.房屋一般分为两层,人居住在正屋,屋内设有神龛、烛台、长桌和火塘,楼下圈养牲畜,厢房和楼上堆放粮食及其他生活资料.阿昌族的村寨错落有致,与村寨四周的山光水色互相映衬,浑然...

湟源县17071756406: 阿昌族的风俗习惯 -
芮姿可立: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

湟源县17071756406: 全国阿昌族人口有多少? -
芮姿可立: 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人口数为33936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和梁河县,潞西、盈江、腾冲、云龙等县也有少量分布.

湟源县17071756406: 阿昌族服饰的服饰特点 -
芮姿可立: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颜色跟是鲜艳无比.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 阿昌族服饰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男子...

湟源县17071756406: 少数民族民居的资料 -
芮姿可立: 客家民居

湟源县17071756406: 56个民族的各种民居 -
芮姿可立: 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

湟源县17071756406: 云南阿昌族的特点是什么?
芮姿可立: 阿昌族有3.5万人左右,主要 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周 边各地.阿昌族先民公元前就生活在这里,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通用汉文. 阿昌人善于唱山歌,善种水稻,打制的“户 撒刀”以经久耐用著称于世.因喜食口嚼槟 榔,牙齿皆为黑色.阿昌族视青龙、白象为吉祥、幸福的象征.在传统节日会街节中, 小伙子们便身背户撒长刀,挎着象脚鼓,姑 娘们则身着娇艳的民族服装,在鼓乐和鞭 炮声中簇拥着披红挂绿的青龙、白象进入 会街节广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