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卖场的阿炳竟然能谱出二泉映月这个曲子?

作者&投稿:汲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949年10月1日,经过顽强的抗争与岁月的煎熬,新中国终于成立,各地相继解放,中华大地宛若新生。

1950年一个炎热的夏天,在无锡一座简陋的房子里,一个老人硬撑着病弱的身体,拿起一把普通的二胡,留下了一段千古绝唱。

这个老人是谁?世人习惯称这位老人作“瞎子阿炳”,而在《听松》、《昭君出塞》等经典名曲的谱子里称这位作曲人为华彦钧。

正是华彦钧,穷尽一生的经历和感情,用生命谱写出了千古绝唱:《二泉映月》。

瞎子阿炳

1893年的中国,仍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年,中国人都记得,一代伟人出生了。却不知,一位民乐界的伟人,民间乐坛泰斗也在无锡的一个道观里悄然降临,此人正是华彦钧。

那时候的华彦钧,还不是“瞎子阿炳”,只是一名小道士。

年纪小小的他,还不知道世间的复杂和心酸,对这世间充满了好奇与希望。后来,他跟随雷尊殿道士,也是“收养”他的“养父”华清和学习了二胡、琵琶、笛子等各种乐器。很快,这个小道士对音乐不仅兴趣浓厚,刻苦钻研,更表现出了非凡的天赋。

1918年,是华彦钧短暂生命中的最大转折点,让他平静的一生掀起了巨大的波澜。那一年,华清和去世了。在华清和去世之前,他的出生终于真相大白:自己竟然是华清和和一个大户人家的寡妇的私生子!自己的“养父”其实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雷尊殿

自父亲离世后,年轻的华彦钧理所当然的继承了雷尊殿,成为了当家大道长。然而,他开始了堕落而腐败,吃喝嫖赌的荒诞生活。由于交友不慎,甚至吸食鸦片。我想,他的颓废除了因为生性散漫之外,对于自己身世的震惊以及不解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吧。

至于华彦钧对自己的真实身世有什么想法,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可以肯定的是,很多年以后,他仍无法释怀。

堕落的生活并没有把他带上天堂,反而把他直打入了十八层地狱!因梅毒害他瞎了双眼,在道观失去了民心,更是对道观失去了控制。最终,双目失明的华彦钧被驱逐出道观,流落街头。华彦钧无法参加法事劳动,只得拾起那把家传红木二胡,靠街头卖艺为生。

而此时,华彦钧就成了瞎子阿炳。

阿炳变瞎

人生已经到了低谷,但只要有一口气,人生还是要继续,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瞎子阿炳。

跌宕起伏的人生,让阿炳在这段时期创作出了大量的经典名曲,只要他随手拉起二胡,即兴一曲,都是让后世人们瞻仰的神曲。然而流传下来的曲子寥寥几首,这显得流传下来的曲子更加珍贵。

大部分人想到阿炳,随之而来的词语就是凄凉、哀伤,觉得阿炳的曲子都是凄凄惨惨戚戚,都在诉控命运对他的不公。

但我觉得不然,这时期的他创作了《听松》,曲子气势磅礴,情感丰富,曲调苍劲有力,宛如正直的青松(也有说是涛松)。借此曲以赞颂缅怀民族英雄岳飞刚正不阿,不屈不挠,忠心为国的崇高情怀。同时,他也在表明着自己不被困难打倒的坚强意志。

除了《听松》外,他还创作了《昭君出塞》、《龙船》等等脍炙人口的曲子。当然,也有如《寒春风曲》,《二泉映月》这般委婉哀伤的曲子。这些曲子,反映出了阿炳对命运还没有屈服,还在顽强地与老天作斗争,除了处境悲凉,他还有乐观积极的心态,他还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


1933年,他与寡妇彩娣同居。不久,他们赴往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民国28年,返回锡城,重操旧业。

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二胡,弹琵琶。民国36年,他因年轻时荒诞的日子,以及后来艰苦的生活,身体急速败坏,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

1950年九月初,《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曲被录了下来。当时他已经病到连运弓的手劲都使不上了,二胡还是借的。

记录《二泉映月》

1950年9月25日,他拖着病重的身体进行了第一次,也是人生唯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演出。而这场演出,满场都是人,连窗户上都站满了人。演出搏得了满堂喝彩,拍手声和叫好声不断。

阿炳听见了,脱下头上的帽子点头示意。我想,那场景绝对不亚于当年贝多芬首次演奏《D大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时的五场鼓掌和喝彩。

1950年12月4日,阿炳最终抗争不过病魔,在无锡病逝,享年57岁。一颗闪耀的巨星就此陨落。

阿炳——华彦钧墓

听回1950年时的《二泉映月》录音,我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哀伤与悲凉。更像是在听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用一种平淡的语气娓娓道来他的一生。而这平淡的语气里隐藏着我们年轻一代所无法表达出来的情感。

我想,无论是执着的,还是悲愤的,此时此刻的他已经放下世间所有事情。

他已经释怀了。

回顾阿炳的一生,大起大落,奔波游走。他把一生的经历化作不同的音符,变换的节奏,组合成一首首经典绝唱。能流传下来的,必能名芳千古。

在少数珍贵的录音里,可以听出,他已经把情感融入到曲子的每个空隙,每个音符之中,犹如绵绵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每首曲子都演绎到了极致。

命运多舛的一生,也让他在完美地继承父亲精湛琴艺之外,还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枷锁,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这在民乐史上绝对是一个里程碑。

传承与创新他都做到了,说他是民乐泰斗也不为过。而千古绝唱《二泉映月》,不仅是他才华与天赋的发挥,更是勇于抗争意志坚强的证明。

没有荒唐与坎坷的经历、没有坚忍不拔的性格,造就不了阿炳,成全不了《二泉映月》。



艺术来源于生活,阿炳的父亲音乐天赋极高,他也从父亲那里得到了这种遗传基因,后期生活中三起三落,颠沛流离,也让他将一生的感悟谱写在曲子当中。借曲抒情,达到了音乐的巅峰。

一、阿炳简介


阿炳,原名华彦钧,出生于无锡市,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阿炳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

华彦钧4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享年57岁。现留存的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二、阿炳的戏剧人生

阿炳的一生如戏剧般充满情节的跌宕。生活的艰难和沧桑,命运的磨难,成就他那些动人心魄的乐曲

阿炳本是华清和的私生子,生来就被剥夺了家庭慈爱的权利。当他的生母无奈地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抵抗世俗的歧视,这个孩子性格中一些隐秘的部分已经可见端倪。

在外寄养几年的少年回归生父华清和的身边,这时,我并不知道好心收留他的“师父”就是他的生父。华清和自号雪梅,精通各种乐器。阿炳崇拜师父,勤学苦练,不久就熟练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

然而当他长到21岁时,阿炳突然在华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可能阿炳无法接受自己私生子这个身份,也可能对“师父”变父亲接受不了。

他成了雷尊殿的新任当家道士,但也开始放任自流,吃喝嫖赌甚至吸食鸦片。荒唐的生活带来荒唐的结果,因为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丧失对道观的控制。流落街头后,族人安排江阴的农村寡妇董彩娣来照顾他。

世事就是这样矛盾。痛苦绝望中的阿炳没有破罐子破摔。再往后的日子里,一个说唱时事,在街头卖艺,以“瞎子阿炳”闻名的创作型民间艺人新生了。阿炳在这个卖艺为生的时期创作了他最为动人的乐曲——《二泉映月》。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鹅毛大雪纷纷扬扬的漫天飞舞,刺骨的寒风一阵阵袭来,街上行人稀疏而步履匆匆。一位蓬头垢面的老妪用竹竿牵着一位拉琴的瞎子,瞎子把二胡挂在肩上,右肋夹着竹竿。呜咽的琴声在飞雪中由远及近,犹如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这是陆墟描写的瞎子阿炳,在街头卖艺求生的情景。他的二胡下流出的凄切哀怨、动人心魄的乐曲,就是后来被视为我国民族乐曲瑰宝的《二泉映月》。

但凡听到过《二泉映月》的每一位中国人,都会为之动容。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更是在聆听过后,发自肺腑地掩面而泣:“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

(瞎子阿炳)

那么,瞎子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一个街上卖唱的,怎能写出这种曲子?

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年7月出生于江苏无锡东亭。父亲是无锡洞官观道观偏殿雷尊殿的一位道长,名叫华清和,号雪梅。他通晓音律,能演奏大部分中国民族乐器,精通正一道梵音、锣鼓的演奏,笛、笙、胡琴、三弦、鼓,顺手拈来都能演奏。尤其擅长二胡和琵琶,在教内享有“铁手琵琶”的美称。

阿炳的母亲吴氏,原是秦姓寡妇。后与华清和同居在一起,生下了阿炳。

但在封建社会,寡妇再婚是被人所不容的。因此,当阿炳呱呱坠地时,吴氏就在族人的威逼下,被迫回到夫家,三年后郁郁而死,此时的阿炳还不到4岁。

道士父亲无力抚养年幼的阿炳,不得已将他送到老家亲戚处,交给一位婶娘抚养。8岁那年,阿炳回到父亲身边,成了雷尊殿的一名小道士。

也许是从父亲那里得到了遗传,也许是在老家被乡土音乐所感染,阿炳从小就极具音乐天赋。在父亲的耳濡目染和悉心指导下,他先从最简单的敲击乐器学起,然后学习笛、笙、唢呐等,最后过渡到二胡和琵琶。

阿炳学得异常刻苦。在学习笛子时,为了增强腕力,他在笛子上挂了一块秤砣;练习二胡和琵琶时,指尖经常血肉模糊;夏天挥汗如雨,冬天滴汗成冰。

通过阿炳的不懈努力下,在他16岁左右,就悉数掌握了吹、拉、弹、唱等技艺,能娴熟驾驭各种常见道教乐器。经常在道教重大活动和民间集会中担任首席演奏,统领乐队。

22岁时,父亲华清和去世,阿炳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经常外接各种法事,有着稳定而不错的收入。

(卖艺的阿炳)

这时的阿炳,可以说名利双收,滋润快活。

也许是安逸的生活,让阿炳的内心开始膨胀,年轻气盛的他逐渐放纵了自己,染上了吸毒和逛窑子的习气。以至于被传染了梅毒,并引发了眼疾。

1927年,眼疾严重恶化,终至双眼失明。本来不错的家产,也让他挥霍殆尽,只留下心爱的琵琶和一间破屋。1928年,穷困潦倒的阿炳只好流落街头,靠卖唱为生。

于是,在无锡的大街小巷、茶坊酒肆、惠山二泉旁,经常就能看到一位双目失明,带着墨镜,背上背着各种乐器的人,靠说唱新闻和弹奏乐曲维持生计。

40岁时,阿炳和一个寡妇相依为命地走到了一起,寡妇也就从此成为了阿炳的眼睛,用一根小竹竿,维系着两人贫困潦倒的卖唱生活。从此,人们在无锡的街头巷尾,就时常看到了文章开头所述的景象。

不过,阿炳并非乞丐,他的骨子里还有着“大师”的清高,只靠卖唱赚取生活,从不对人摇尾乞怜。别人要求他演奏,他定会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别人随意给取报酬,他也从不计较多少。即便别人一文不舍,他也照样不愠不怒,泰然处之。

更为难得的是,阿炳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经常采用说唱的形式抨击邪恶,揭露丑陋。一个颇有权势的乡绅强暴婢女,婢女状告无门以至于流落街头,阿炳便将此事创编成说唱故事,沿街演唱,吓得那位恶绅不敢露头。

(表演的阿炳)

“九一八”事变后,阿炳编唱《抗日名将马占山》,宣扬马占山的抗日壮举。为歌颂十九

军抵御日寇而浴血奋战,他编唱《十九路军大刀队杀东洋鬼子像切西瓜》。在抗日战争最为困难的时期,他编唱《汉奸没有好下场》等等,以鼓舞人们的抗战士气。

当然了,代表阿炳终生成就的还是《二泉映月》。这是他去世十年前就开始构思的乐曲。当年的无锡,每当夜幕低垂,灯火阑珊之时,这首凄婉动人的乐曲,就会飘荡在夜空之中。

1950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等人来到无锡收集民间音乐。他们找到了阿炳,希望录制《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子,以及《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曲。

当深沉而激越的琴声戛然而止时,杨教授问道:“先生,此曲叫什么名字?”

阿炳回到:“没有名字,我自己摸索着拉的。”

教授接着问:“那你经常在什么地方拉此曲呢?”

“我时常在街头和惠山泉边上拉。”

“那就叫《二泉》吧。”教授脱口而出。

同行的人随即补充道:“《二泉》不像是乐曲名,叫《二泉映月》更好。”

由此,《二泉映月》来到了国人面前,也走向了世界。

1950年秋,阿炳第一次登台演奏此曲,获得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1959年国庆10周年时,此曲被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1985年,此曲在美国乐曲榜中名列榜首。



因为阿炳的父亲音乐天赋极高,他也从父亲那里得到了这种遗传基因,后期生活中三起三落,颠沛流离,也让他将一生的感悟谱写在曲子当中。借曲抒情,达到了音乐的巅峰。

我认为正因为瞎子阿炳有了这样的经历,才能谱出二泉映月这样的曲子,表达了他内心丰富的情感,我们不要一个人的外在状态 来随便评价一个人


为什么一个卖场的阿炳竟然能谱出二泉映月这个曲子?
跌宕起伏的人生,让阿炳在这段时期创作出了大量的经典名曲,只要他随手拉起二胡,即兴一曲,都是让后世人们瞻仰的神曲。然而流传下来的曲子寥寥几首,这显得流传下来的曲子更加珍贵。大部分人想到阿炳,随之而来的词语就是凄凉、哀伤,觉得阿炳的曲子都是凄凄惨惨戚戚,都在诉控命运对他的不公。但我觉得...

无锡最繁华的地方是哪里
市中心三阳广场崇安寺,有恒隆广场、大东方、八佰伴苏南三大奢侈品购物中心及苏宁、百盛等商场,还有城中公园、钱钟书故居、阿炳故居、顾毓琇故居、江南第一豪宅薛福成故居等人文景点。晚上的话清名桥古运河很热闹。

成长的味道作文700字
不再是那个吵着要妈妈讲故事的小女孩,不会为了一个洋娃娃大哭大闹,而是常常看到镜中渐渐脱去稚气的外衣的自己,想着如何不再让妈妈爸爸太操心受累。成长的滋味是理解。 不再像以前一样摇着小脑袋童声童气的唱《小锣号》了,却常常被《二泉映月》感动得泪如雨下,体味着盲人阿炳留给我的悲伤苍凉的人生思考。成长的滋...

男人的气质来源于穿搭,应该如何选择适自己的风格?
我觉得一个男人的穿搭可以显示出一个男人的品味和个人气质,一个男士的穿搭要根据个人的身材特点和身份、工作性质来选择。比如说,一个都市的上班族,常见的穿搭有带领的衬衫、西装裤、领带。一个运动员,偏向于喜爱运动服等休闲舒适的衣服。男生的配饰相较于女士来说比较少,基本的配饰有领带、手表和...

临泉县13619636058: 你认为阿炳能够创作出二泉映月这样不朽的名作原因是什么 -
玉进宁雪: 第一,从名称位置上说,阿炳在无锡的天下第二泉演奏,故谓之二泉. 第二,从作者经历上来讲,阿炳为盲人,这“映月”二字和那曲子开头的一声叹息般的音乐表达了他那可怜孤苦的一生. 第三,从整体上来说,二泉映月不仅仅说出了阿炳的孤苦一生,更要反映的是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月亮就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而泉水则代表了生命的涓流不息.他将自己的境遇融入了整部作品,开头倾诉这份悲伤,但又能在后部表达出自己的豁达

临泉县13619636058: 为什么一个卖场的阿炳竟然能谱出二泉映月这个曲子? -
玉进宁雪: 艺术来源于生活,阿炳的父亲音乐天赋极高,他也从父亲那里得到了这种遗传基因,后期生活中三起三落,颠沛流离,也让他将一生的感悟谱写在曲子当中.借曲抒情,达到了音乐的巅峰. 一、阿炳简介阿炳,原名华彦钧,出生于无锡市,民...

临泉县13619636058: 阿炳为什么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创作出世界名曲二泉音乐呢 -
玉进宁雪: 《二泉映月》,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

临泉县13619636058: 阿炳能够创造作出 二泉映月 这样的不朽的名曲的原因是什么 -
玉进宁雪: 他将自己的境遇融入了整部作品,开头倾诉这份悲伤,但又能在后部表达出自己的豁达

临泉县13619636058: 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二泉映月》这样的曲子? -
玉进宁雪: 生活总会教会我们很多东西,《二泉映月》对一些人来算杰作,对阿炳而言这就是生活

临泉县13619636058: 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二泉映月》的? -
玉进宁雪: 《二泉映月》便是阿炳在双目失明后,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之时创作的,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流露出如泣如诉、如悲似怒的情调及对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从中可以体会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思想感情: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的精神

临泉县13619636058: 阿炳是怎样创作出二泉映月交响乐的?这首乐曲为什么会成为不朽之作
玉进宁雪: 因为阿炳小时候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他这首二泉映月完全融入到感情里了.所以听的时候很感人~

临泉县13619636058: 阿炳为什么能创造二泉映月? -
玉进宁雪: http://baike.baidu.com/view/25105.html?wtp=tt阿炳介绍 我想阿炳一方面是有音乐天赋,另一方面是有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

临泉县13619636058: 阿炳在什么情况大谱写《二泉映月》 -
玉进宁雪: 阿炳原为无锡城区雷尊殿道士,自幼受到四句头吴地小山歌、长篇叙事歌、滩簧、说因果和丝竹乐等乡土音乐的熏陶,对音乐非常喜爱.在父亲的教习下,他十六七岁便学会了结构繁复、技法多变的梵音,吹、拉、弹、打、唱、念样样精通,并能正式参加道教法事音乐的演奏活动.年过而立之后,阿炳的境遇急转直下.先是因染上吸食鸦片等恶习导致生活潦倒,随后患上眼疾,双目相继失明,再到后来便流落街头卖艺,生活十分贫困.底层的生活让他历尽了人世的艰辛,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屈辱.但才艺出众的阿炳,经常通过拉二胡、弹琵琶、说新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通过音乐揭露当时的黑暗.他把自己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产生了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

临泉县13619636058: 二泉映月 啊炳是在什么样的境况下创造出【二泉映月】的? -
玉进宁雪: 阿炳自小随父习琴,后来一生坎坷,《二泉映月》是其坎坷一生的写照,因其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故后起名“二泉”,后改为“二泉映月” 双目失明,腹内饥饿,流落到二泉时创作的,这首音乐表达了阿炳不屈不挠的精神,敢于和命运抗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