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第二自然段作者写江南的秋作者说江南总赏玩不到十足的秋意原因是什么?

作者&投稿:乌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故都的秋作者描写北国的秋,为什么又描写江南的秋?~

运用了烘托比照的手法,抑南扬北,映衬出故都之秋的浓度与特色。欲说北国之秋,先道江南的秋是“半开半醉的”,是温和的、渐进的,像一杯温开水,平淡无味,因此南国的秋是大不如北方的。下文则具体地写故都的秋的本色。无论是漫游景点,还是“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整个故都都被秋色装点着,真是无一处无秋意。南国怎么可以相比呢?至此,北国之秋的“清”与“静”,可谓写得“饱”且“透”且“十足”了。

【答案】【小题1】这是一种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的状态(1分),表达作者对南方之秋的不满(1分)。
【小题2】对比(1分)。作者把“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作了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对比,突出“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1分),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受,突出其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1分)。
【小题3】以冷色调为主的审美取向(1分)。和上文“清、静、悲凉”的特点相照应(2分),突出了季节和地域特征,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感受(1分)。
【小题4】“故都的秋”能凸显北平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同时又可以表达作者的向往和眷念之情(2分)。以“北平的秋”为题,则显得过于直白(1分)。
【答案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有:重点词语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法、回归文本法、句子特色赏析法。“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这句话的重点有“那一种”“半开、半醉”;回归文本,找到这句话的位置,联系上下文来解答这些词语的意思,“那一种”是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常在上文,由此可以找到“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这句话。根据这句话即可回答出句子的含义。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既然问的是“第一和第二段之间采用的”修辞,那就首先了解两段的内容,再看两段内容上的关联。第一段写的是“北国的秋天”,“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远万里赶往北平,“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从中透露出对“故都的秋”的喜爱;第二段写的是“江南的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我”的感受是“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分析完这些内容,手法自然就出来了。注意答题的模式: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和……对比,突出表现……。尤其要注意对比的角度,这两段对比的角度,一是两地的秋味,一是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安排。“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从色彩选择的角度看,“蓝色或白色”都是冷色调,“淡红色”是暖色调,从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偏向于冷色调,这自有其原委。文本第一节就说“北国的秋天”“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冷色调与其更和谐,这体现了作者构思上的匠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妙处。答题的模式:观点+理由。观点要明确,理由要紧扣文本。角度有:标题自身的妙处(新颖、含蓄、直白等等),标题的含义,标题与主旨的关系(凸显、揭示),标题与作者感情的关系(表现……)。围绕这些方面组织答案即可。两个标题的区别主要在修饰词上,一是北平,一是故都。“故都”体现了北平在历史上的地位,更有一种厚重感和文化的韵味。一个“故”字体现了作者对北平的眷恋。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故都的秋第二自然段作者写江南的秋作者说江南总赏玩不到十足的秋意原因是:为了写出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扩展资料:

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起句即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接着以江南的秋作比较。

文章就是通过这种对比,把作者对“秋的认识”“秋的情感”烘托得“饱”“透”“十足”,所以,这种对比烘托就成为了作者表达更深情感的一种手段。更为注意的是, 作者为了把这种情感烘托、铺垫得更为深沉,郁达夫在首尾两处进行照应,这一反复,情感表达就更为浓烈。

尤其是南国的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真是相去甚远,这种北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更为显著。通过这一对比, 全文的情感就显得“更上一层楼”。



是因为江南的秋天草木凋零得慢,空气湿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时常多雨而少风,所以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玩赏不到十足。

因为江南虽说有很多好玩的,都不是作者想玩的。所以不那么高兴。


《故都的秋》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故都的秋第二自然段作者写江南的秋作者说江南总赏玩不到十足的秋意原因是:为了写出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

《故都的秋》如何分段和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和秋草“清”槐树落蕊而知秋 “静” 乡国有...

故都的秋选文第一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故都的秋选文第一二自然段运用了对比修辞,北国的秋和江南的秋形成对比。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如“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排比。运用了比喻,如“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是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故都的秋的第一二自然段使用了什么手法写作?
比喻拟人夸张。第2自然段分别使用了三种手法写作。

郁达夫故都的秋分为几部分
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故都的秋总结第一二自然段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给作者的感受
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作者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以南国之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之秋的色彩浓重(枣子红透、牵牛花的蓝白之色)、天之高远(很高很高的碧绿...

《秋》请仿照短文的第二自然段,也写几句赞美其它季节的句子
啊,我见到了春天。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变得苍绿了。近处山坡上的小草也悄悄地钻出地面,它们嫩生生,绿油油的。肥胖的小叶儿,像一个个刚刚睡醒的胖娃娃。这一片,那一簇,点缀着这陡峭的山坡。山坡上的树木也在不声不响地抽出新的枝条,长出了像小草一样的新芽。柳树的枝条向下垂着,就像一条条...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设计
二、文本解读 (一)学习第一部分 合作探究 学生齐读1、2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故都的秋的?请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湿、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

高一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教案
问:好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2和13自然段相呼应,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 明确: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第一部分:总写(第1、2自然段) 总写作者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 从记叙和议论两个方面赞美故都的秋。 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 总括全文,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秋味不及北国之秋。 五、捕捉信息,寻找文眼——“神” 1.朗读课...

蒙自县18045115300: 作者描写的是故都的秋,可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写南国之秋有什么表达效果 -
霜哲氟胞:[答案] 第2段以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 风”来衬托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 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

蒙自县18045115300: 《故都的秋》分几大段,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谢谢各位大侠帮帮忙! -
霜哲氟胞: 第一部分(1,2)用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第二部分(3-12)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具体分为五种景况1秋晨静观2秋槐落蕊3秋蝉残鸣4都市闲人5胜日秋景第...

蒙自县18045115300: 故都秋也写了江南的秋只要在哪些段落 -
霜哲氟胞:[答案] 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那么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 明确:从三到十一自然段. 2、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 明确:第3段主要写了牵牛花,第4段主要写了...

蒙自县18045115300: 故都的秋 结构有何特点 -
霜哲氟胞: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总起,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而后分写,描绘故都秋景,赞美北国之秋;最后总括,写北国之秋色浓味永,抒发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热爱.这种结构不但与作家千里寻秋-故都尝秋的行文思路极其吻合,便于作家思想表达,而且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家情感. 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第2自然段、第13自然段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蒙自县18045115300: 故都的秋总结第一二自然段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给作者的感受 -
霜哲氟胞: 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作者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以南国之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之秋的色彩浓重(枣子红透、牵牛花的蓝白之色)、天之高远(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

蒙自县18045115300: 故都秋也写了江南的秋只要在哪些段落 -
霜哲氟胞: 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那么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 明确:从三到十一自然段. 2、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 明确:第3段主要写了牵牛花,第4段主要写了槐树,第5段主要写了秋...

蒙自县18045115300: 故都的秋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南国之秋呢 -
霜哲氟胞: 这是反衬,用自己对南国的秋态度来反衬对故都的秋的态度.突出自己对故都的秋的喜爱,同时也引出下文对故都的秋的特点的描写. 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又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 直接写从故都的秋景的声、色着手,抓...

蒙自县18045115300: 在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和江南的秋有怎么不同点 -
霜哲氟胞: 《故都的秋》中,郁达夫起句即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接着以江南的秋作比较,指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风而少雨”,“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蒙自县18045115300: 郁达夫 故都的秋分段赏析 -
霜哲氟胞: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也是一篇写秋的文章.不过,他写秋天却写得质朴真挚,读来意境深远,令人唇齿留香. 该文写成于一九三四年八月郁达夫移居杭州期间,这一时期,他寄情山水,问田求舍,体验生命,其散文艺术亦臻完美,既承接了...

蒙自县18045115300: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写出了北方秋的什么特点 -
霜哲氟胞:[答案] 《故都的秋》开篇就以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作对比.先描写江南秋景的特点,“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然后由景及人,表达自己于江南秋景中的感受,“不饱”、“不透”、“不到十足”的叙写,充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