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孙中山革命活动鼓舞与欢呼》解放日报是啥时候出版的

作者&投稿:山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对孙中山有什么样的认识和评价?~

(2018·黄冈)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之所以这样评价孙中山,是因为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2017·襄阳)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其突出的贡献是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
《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

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爱学习爱读书,在留学时期孙先生吃饭都顾不上了,还是买书学习。

经查证资料确定:《上海报业:为孙中山革命活动鼓与呼》与《上海报业:为孙中山革命活动鼓舞与欢呼》是同一篇文章


上海报业:为孙中山革命活动鼓与呼

张骏/周楠    

2011年09月20日10:59   来源:《解放日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史频道 截图:

附原文:


  辛亥百年。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钩沉中,我们试图从一个并不为人熟悉的视角:上海报业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来做一点小小的探究,寻找由种种细节所构成的历史必然。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自从踏上“振兴中华”的革命征途,便十分重视新闻舆论。而占据当时中国报业半壁江山的上海报业,尤其是其中的革命派报纸,也在辛亥革命前后纷纷追随孙中山行踪,广泛传播其革命思想,让民族、民权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辛亥百年之际,记者就此采访多位专家学者。他们的观点一致:上海作为舆论重镇,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政治动员,更重要的是,对于孙中山本人及其思想的宣传,进一步完善了革命理论,并鼓动起大批的革命追随者,这些均成为辛亥革命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革命准备期:宣扬孙中山之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正彷徨无计间,傍晚而梦坡至,出语壮烈,较前顿若两人。并毅然执余手曰:本报恣君为之,无所顾藉。余大喜过望。

  ——章士钊在 《苏报案始末记叙》中回忆1903年《苏报》转向革命宣传的过程

  孙中山在海外时,经常“课余写稿投港、沪各报刊,鼓吹改造中国政治”。1905年,《民报》作为同盟会机关报在东京创立,孙中山写下发刊词,明确革命报刊要作为“舆论之母”,应通过“斟时弊以立言”,成为“缮群”——即革命报纸要通过正确的舆论鼓吹,努力将体现时代精神的革命学说与理想灌输到群众的心中,使之成为群众投身革命的内在精神动力。

  与之遥相呼应,上海报业也在积极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位于吴淞的中国公学,内设同盟会机关,办《竞业旬刊》宣传革命,并负责《民报》、《复报》等革命刊物的发行。

  而在此前两年,上海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1903年6月9日晚上,一向忠厚老实、思想也不算激进的《苏报》老板陈范(字梦坡),兴冲冲地找到报社新聘的主笔章士钊,让他放手去干,表示完全支持激进的革命宣传。就在这天早上,陈范还曾满脸愁容来见章士钊,表示《苏报》言论再这么肆无忌惮,恐怕自取灭亡。一天之内,陈范态度发生180度变化,章士钊自是“大喜过望”,后来回忆当时情景,才有陈范“出语壮烈,较前顿若两人”的说法。

  什么原因促使陈范对革命态度的变化?原来,那天陈范在张园遇到了“孙中山”。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敏在《苏报案研究》中引述马叙伦的回忆,张园集会,此人“跃而登台,演说之时,创言主战,自鸣当毁家纾难,并有徒可召而集者数千人”。当时去听演说的陈范注意到了这个非常人物,有意无意与他接近,这位陌生人还告诉陈范,“刘宝恒”只是他的化名,他的真实身份是大名鼎鼎的“孙中山”,此番“秘密返国、策动革命”。

  自此,原本以社会新闻、市井消息为主的《苏报》突出宣传革命,连续刊载《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杀人主义》、《读革命军》等文,积极宣传鼓动革命,引起清政府恐慌,不到一月,便发生了震惊中外的 “苏报案”(因刊登介绍邹容的《革命军》等文章,《苏报》馆被查封,邹容、章太炎被捕)。事后查明,陈范遇到的所谓“孙中山”,实为镇江人钱宝仁。

  “《苏报》的激进,归结于章士钊的放胆;章士钊的放胆,归结于陈范的放手;而陈范的放手,归结于‘孙中山’的壮胆。”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认为,陈范接触的“孙中山”虽是假的,但他对孙中山的崇拜是真的,孙中山在上海的影响也是真的。这也从侧面折射出上海的革命大潮。

  若说陈范只是无意卷入革命浪潮,此后同盟会系的《神州日报》等则更加自觉地宣传孙中山思想,不遗余力让民族和民权思想在君主专制氛围下得以扩张。革命派还通过报纸警醒国人“即今不急思兴起,此后内威外辱日迫年急,将无复振作之余地矣”。

  《民立报》创于武昌起义前一年,1910年10月11日于右任在发刊词中大声疾呼:“有独立之民族,始有独立之国家。有独立之国家,始能发生独立之言论。”提倡培植“国民独立之思想”,辅助“国民进立于世界之眼光”。《民立报》在辛亥时期密切结合时局的变化,对共和政体和秩序多有探讨,对提倡共和的民间社团多有报道,深入人心,激荡心弦。后来毛泽东在延安回忆这段经历时曾说:“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立报》,这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日报,登载着广州反对满清的起事和七十二烈士的殉难。这件事情是由一个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发动的。我被这故事深深地感动了。觉得《民立报》充满了富于刺激性的材料。”

  武昌起义后:热盼孙中山归国当“总统”

  此间舆论已主张一种主义,谓将来中国必立共和政体之新政府,其总统大约孙逸仙充之。

  ——1911年10月16日《民立报》刊载《欧洲关于中国变乱之要电》

  武昌起义后,时隔6天,《民立报》就报道了西方对于中国事变的看法,并借外电之口提出“总统大约孙逸仙充之”。

  在武昌首义后短短两个月内,上海共有30多种小型报纸创刊。这些报纸宣传、报道各地起义,也格外关注孙中山的行踪。甚至一些商业报纸、立宪派政治背景的报纸等,也纷纷转变立场,在革命浪潮和民心向背的推动下,开始“易帜”。孙中山同上海新闻界的不解之缘,自此更为紧密。

  孙中山得知武昌起义的讯息,准备从海外返国,于1911年11月29日发表《致上海〈民立报〉电》,详细披露自己的返国行程:“冬月初二可到香港……”第二天,《民立报》立即在醒目位置刊发此电,稳定人心的作用不言而喻。

  1911年12月24日,闻悉孙中山由海外抵上海,《民立报》刊载《欢迎孙中山先生归国辞》,盛赞孙中山“念同胞奴隶之惨,以三大主义为天下倡,言而能行,虽挫不衰,毅魄坚志,历二十年如一日”,并衷心祝愿孙中山“为国珍重,是我中华国名与先生之名齐辉也。尤祝先生以屡年经历,指导同胞为种种建设之准备”。

  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张元隆认为,当时这些言论,明确表达了上海报界对孙中山的热切期望。

  次日,孙中山刚抵上海,便分别向《民立报》记者和美国人在上海办的英文《大陆报》主笔发表谈话,详细介绍了自己“武昌举师以来,即由美旅欧,奔走于外交、财政二事”的过程,及建国的打算与理想。通过上海报纸,很快将筹组中华民国的消息传播到国内外。

  孙中山在沪数日内撰写的信札、函电乃至向各界的谈话和演说,都及时刊发于 《民立报》、《天铎报》和《时报》等申城各报,其中尤其是《致袁世凯电》、《中国同盟会意见书》、《复南京各省代表电》等,都对筹组中华民国起了重要作用。在 《中国同盟会意见书》中,孙中山甚至明确表示:“欲造神圣庄严之国,必有优美高尚之民,以无良民质则无良政治,无良政治则无良国。”短短几天的密切交往,使孙中山同上海报界结下了深厚情谊。

  这些消息,通过电讯、报刊,迅速向全国各地发散传播,有力地助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2月31日,孙中山为《民立报》题写了四个大字——“戮力同心”。解放日报原高级编辑丁凤麟对此评价说:“中山先生与上海报界之间休戚与共之情,在此一览无余。”

  1912年:传播临时大总统的重要政见

  此次革命事业,数十年间,屡起屡仆,而卒睹成于今日者,实报纸鼓吹之力。……而报馆记者卒抱定真理,一往不渝,并牺牲一切精神、地位、财产、名誉,使吾所抱真理屹不为动,作中流之砥柱。久而久之,人人之心均倾向于此正确之真理,虽有其它言论,亦与之同化。

  ——孙中山1912年4月16日在上海 《民立报》的致辞

  今天的我们也许想不到,1912年1月1日至4月1日,孙中山在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发布的政令、通电、演说乃至信札、佚话等,大多是通过上海多家报纸及时公诸于世的。

  丁凤麟曾粗略统计: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仅在《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内,便收录《民立报》刊发孙中山文电达30篇;《天铎报》刊发9篇,《时报》刊发1篇。此外,《孙中山集外集》中,还补录在这3个月内,上海的《民立报》、《申报》、《天铎报》与《时报》刊发的孙大总统文电、谈话、委任状等达32件之多,“这就有力证实,上海报纸成为当年出版的《临时政府公报》之外,存录孙大总统执政史料的主要载体,也从一个侧面,如实反映上海报界对辛亥革命宣传的尽心尽力,成效卓著。”

  这一点,也在孙大总统于1912年3月1日颁给《天铎报》的“旌义状”文中,得到佐证:“《天铎报》于中华民国开国之始,宣扬大义,不遗余力,应发给优等旌义状,奕代后民,永多阙义。此旌。”“宣传大义,不遗余力”八个大字,情真意切,既是对《天铎报》的褒扬,更是对上海报界宣传革命的充分肯定和由衷赞许。

  在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的十多年里,孙中山依旧同上海报业关系密切,荣辱与共、心心相印。1912年4月4日,他刚辞职,立即发表“在上海答记者问”,表示“政治上革命今已如愿而偿矣,后当竭力从事于社会上革命”。就是说,民国初建,当时的中山先生以为民族、民权两大主义已基本实现,今后主要为民生主义而奋斗了。而1912年4月16日,孙中山在参观《民立报》时的致辞中,所阐述的“作中流之砥柱”,使革命理想“普及于人人之心中”等值得珍视的言论,则透出他对报业启迪民智、宣传革命思想的肯定,对报纸从业人员的厚望。    




孙中山的人格魅力目录
孙中山的博学多识也令人敬佩。他深知学问与革命的紧密联系,对学问的热爱和广泛的兴趣使他不断求新求变,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成就非凡。演讲是孙中山传递思想的重要工具,他运用革命与宣传的智慧,将演讲提升为艺术,用言语鼓舞人心,影响深远。在思想层面,孙中山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提出了三民主义,构筑...

孙中山的故事
孙中山随即于同月4日率黄兴、胡汉民等亲临前线,慰劳战士,鼓舞士气,并与黄兴、黄明堂等坐镇镇北炮台,调度指挥,命令李裕卿守镇中炮台,何五守镇南炮台。翌日,清政府严令清军陆荣廷部四千余人倾巢出动,要夺回三座炮台。孙中山率革命军固守炮台,并亲自发炮轰击清军,第一炮即命中六十余人,清军...

孙中山先生的事迹
1907年12月2日,黄明堂率领广西游勇八十余人,循山背间道向镇南关猛烈袭击,夺取了镇南、镇中、镇北三座炮台,夺获大小炮十四门,步枪四百多支。孙中山随即于同月4日率黄兴、胡汉民等亲临前线,慰劳战士,鼓舞士气,并与黄兴、黄明堂等坐镇镇北炮台,调度指挥,命令李裕卿守镇中炮台,何五守镇南...

为什么孙中山先生说“革命尚未成功”?(求详解)
因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民主革命还没完成,帝国主义还在中国横行,不平等条约还没废除。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北京签署《总理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并非孙中山先生的原话,而是从他的政治遗嘱中提炼出来的。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先生在病榻之上...

孙中山主要事迹
翌日,清政府严令清军陆荣廷部四千余人倾巢出动,要夺回三座炮台。孙中山率革命军固守炮台,并亲自发炮轰击清军,第一炮即命中六十余人,清军阵脚大乱。孙中山先生在战斗中感慨地说:“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今日始得亲自发炮轰击清军。”据守镇南关三座炮台的革命军,在孙中山先生亲临前线的鼓舞下,锐气...

孙中山的英雄事迹?
孙中山的英雄事迹:1、政治 孙中山毕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族、民主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2、建国方略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

历史对孙中山有什么样的认识和评价?
(2017·襄阳)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其突出的贡献是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

孙中山曾经说过一息尚存,不忘救国的提现了孙中山什么样的精神?_百度知 ...
体现了孙中山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的复兴而努力的至死不渝的奉献精神。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的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孙中山的事迹
在孙中山先生的号召提倡下,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儿童教养院、儿童学校。为了鼓舞儿童教育和福利事业的发展,孙中山先生还于1912年为广东人民捐资创办,由女革命党人徐慕兰、邓慕芬、黄扶庸主持的广东女子教育院儿童部,并亲笔题赠“幼吾幼”三个大字。这三个含意深远、语带劝勉的大字,不但勉励了当时广东女子教育院儿童部的...

民国是哪一年被推翻的,以及推翻民国的意义。
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后来经压迫和妥协,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夺取胜利果实),开启北洋军阀政府统治(1912—1928),这一时期,孙中山开展“护法运动”,在南方建立军政府企图对抗北洋军阀控制的中央政府,军阀派系冲突、南方军政府内部分裂;孙中山革命受挫,幸得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