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作者&投稿:衷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因为齐国是大国,曹刿怕齐国撤兵是假的,怕齐国有埋伏,所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曹刿论战
作者:左丘明 (先秦)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意思是:(齐是)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我)恐怕在那儿有埋伏。

  《曹刿论战》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本文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但却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是中国战争史中因为主观指导的正确,后发制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作品赏析
  主题归纳
  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将曹刿和鲁庄公作对比,突出了曹刿以上两个特点和鲁庄公的目光短浅。虽然鲁庄公没有远见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耻下问,虚心的向曹刿请教。
  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1.运用正确的战略技术
  2.善于把握战机
  3.懂得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关键

看到齐师撤退的车辙是杂乱无章的,表示对方是真败,而不是诈败,设有圈套、埋伏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谨慎,防止是敌军诈逃


齐师败绩后,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他看到了什么?
回答:惧有伏焉" 辙乱旗靡" ("惧有伏焉" )("辙乱旗靡") 谢谢采纳

下视其辙的解释是什么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解释: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分析题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

翻译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原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译文: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

关于《曹刿论战》的问题
“公与①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②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 师败绩。公将驰③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④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①“之”:代曹刿。“于”:在。“将”:欲,打算。“鼓”:击鼓,古代作战...

下视其撤的下视的意思
"下"是"向下"的意思.语出《曹刿论战》“下视其撤,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是传统名篇,文中“下视其撤,登轼而望之”的翻译为历来是个难点,有歧义,“下视”,究竟是“向下看”,还是“走下战车来看”,众说不一。“登轼”究竟译为“登上战车的扶手”(即横木),还是“倚着战车的扶手...

“下视其辙”中的“ 下” 是什么意思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曹刿说:“(还)不行。”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下:下车。视:察看。其:他们的。辙:车轮碾出的痕迹。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节奏怎么划分
其次,从观察敌情的实际需要来看,曹刿是必须登上车轼的.长勺之战,鲁弱齐强.曹刿与庄公共乘,指挥作战,根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掌握“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力克齐军.而当“齐师败绩”之时,曹刿又因“大国难测”而“惧有伏焉”,制止庄公盲目下令追击.他先是“下视其辙”,观...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3)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雨山区18631951464: 请分析《曹刿论战》文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有谁可以帮帮忙啊? -
雪达益多:[答案]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翻译:齐国是大国,是难以估计他的情况,害怕他在这里有埋伏. 所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雨山区18631951464: 曹刿论战中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
雪达益多:[答案] 因为齐国是大国,曹刿怕齐国撤兵是假的,怕齐国有埋伏,所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谨慎,考虑问题周全

雨山区18631951464: 《曹刿论战》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 -
雪达益多:[答案]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就是说担心别人有埋伏,所以确定他国的车行走痕迹是乱的,战旗倒下后,在去追逐.

雨山区18631951464: 曹刿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的目的是什么?(急——————ji) -
雪达益多:[答案] 视其辙,是看敌军的战车印是否杂乱,登轼而望,是看敌军逃跑时阵形是否凌乱 主要目的是观察敌军是是真败还是诈败.

雨山区18631951464: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用原文内容回答 -
雪达益多:[答案]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雨山区18631951464: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 -
雪达益多: 《曹刿论战》,选自《战国策》.

雨山区18631951464: 曹刿论战中的,他 下视其辙,登轼而忘之.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回答) -
雪达益多:[答案]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雨山区18631951464: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
雪达益多: 因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齐国是大国,曹刿怕齐国撤兵是假的,怕齐国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确定没有埋伏才下令追击的时机所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谨慎,考虑问题周全

雨山区18631951464: 《曹刿论战》中曹刿“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的原因是 -
雪达益多:[答案]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雨山区18631951464: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 -
雪达益多: 曹刿时期,打仗的方法是车战.很讲究队形,军阵.如果敌人是真败了,逃跑,没有指挥,必然行列混乱.如果敌人是诈败.有指挥的退却,行列就会整齐.所以曹刿查看了敌人军旗倒伏,车辙混乱.认定敌人是真败退.原文就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