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公祠的历史典故

作者&投稿:军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镇江南山风景区的有历史典故的景点~

1、招隐寺
招隐山原名兽窟山,因南朝著名艺术家戴颙隐居于此,拒不出仁而得名。招隐寺初建于山上,由戴颙故宅改建。戴颙只生一女,戴颙死后,女矢志不嫁,舍宅为寺,故名招隐寺。
2、虎跑泉
在山路左侧,相传东晋法安禅师初来山时,饮水困难,虎为他刨出此泉,故名虎跑泉。泉方池,中有井,泉眼在井中,水清澈,可烹茶。上有虎跑亭,一名虎泉亭,长方形,设计美观大方。
明嘉靖年间袁继祖重砌方池,改名"万古常清池",表明泉水常年清澈见底,故虎跑亭又称"万古常清亭"。
3、九华山
九华山为皖南三大山系之一,主体是由花岗岩岩体组成的强烈断隆带。其边缘地区除部分为沉积岩外,大都是由花岗闪长岩组成的褶皱断块轻度隆起带。九华山地处北亚热带,不仅受到湿润季风的影响,而且受到山区海拔高度、地形地势的制约,所以具有温和、湿润、阴凉等山区气候特点。

4、米公祠
米芾欣赏镇江美景,作画数十年,先后营造了三处住宅。北固山下,有天然图画的海岳庵;千秋桥畔,有垂荫一亩的西山书院;南郊鹤林寺旁,有题为"城市山林"的精舍。米芾五十七岁时病死在淮阳军官邸,其子米元晖遵照父亲的遗愿,将遗体归葬鹤林寺前,并舍宅建祠纪念,即为米公祠。
5、茂叔莲池
鹤林寺左边有一小池,据说是宋朝周敦颐(字茂叔)所凿,所以叫茂叔莲池。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因年幼丧父,随母来镇寄居舅父家,平日与鹤林寺和尚寿涯友善,曾借住寺中读书,生平最爱莲花。
著有《爱莲说》,为世人传诵。他在寺中凿了一口方池,栽种莲花,称爱莲池,即茂叔莲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华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镇江南山风景区

米公祠现有米公祠、宝晋斋、聚山阁、墨池、投观亭、杏花泉井、红雨亭、拜石、浮玉峰、文人峰、竹深处、灵芝石等景点。 奇山阁看奇石,不知道“瘦、透、隙”为奇石之美;杏花泉井里的水煮粥,颜色艳红如杏花;米芾拜石的石头,可能是天外飞来的一块陨石;把红鲤放进墨池一段时间后,红鲤会变成黑鲤;宝晋斋收藏自晋唐以来历代名家碑帖160余方块,犹如一部中国书法简史实物陈列馆。 “杏花泉井”、“拜石”、“墨池”、“鱼龙化石”杏花井水煮粥艳如杏花开,米芾拜的石头天外飞来。墨池里的红鲤变黑鲤,三十万年前的化石镇宝斋。 《江南通志》载: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在无为城中建有聚山阁、仰高堂,又有宝晋斋,后改米公祠,古迹犹存。因米芾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在其离任、去世后,世人感其德政,将“宝晋斋”与米公军邸旧址扩建为米公祠。原斋与部分藏品早已毁失。近代在遗址上建起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藏书、藏品颇丰。现馆、所内珍藏晋唐以下历代名家碑刻一百五十余方,还有50多位书法家的70余册行、草、篆、隶不同书体的法帖原件。诸如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摹本,唐代钟绍京的小楷《临飞经》,宋徽宗赵佶的楷书《题唐十八大学士》,黄庭坚的行书《题画梅花帖》,苏轼《起居帖》,苏东坡与蔡襄的行书信札,元代赵孟頫的行书《前出师表》,明代祝允明的小楷《摹钟元常荐季直表》,文徵明的草书书信,董其昌“小楼刻烛听春雨,白昼垂帘看落花”的行书楹联,清代刘墉的行书《录诗数十首》等。 还珍藏米芾篆书《宋真宗御制文宣王赞》碑刻,经董其昌鉴定并题跋为米芾早期的楷书《题阳关图》以及值得一提的行书《炎宋章吉老墓表》拓片等,堪称洋洋大观。这些稀世珍品和孤本,在十年浩劫期间,幸有图书馆干群悉心防护,使这批文化瑰宝免遭破坏。诸如石刻珍品,如今完好无损的镶嵌在县文物管理所的阅览室墙壁上,为游客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研究资料,也是验证历史文化发展的有力佐证。 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米芾任无为知军时所建。在得到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和王献之《十二月帖》墨迹后,自题斋名——宝晋斋,以收藏晋人字画墨迹。他并于斋前掘池建亭,据宋史记载:米芾公余之暇,辄于亭内作书画,恶蛙声鼓噪,乃写一“止”字于纸上包一方砚,投入池中,蛙声立止,次日,池水亦变黑色,此池为“墨池”,亭曰“投砚亭”,于是留下了“投砚止蛙”的传说和“墨池、投砚亭”古迹。嘉庆《无为州志·艺文志》中诗曰:谁凿方池廨宇西,南宫墨潘若神栖。临湖胜迹前贤似,洗砚遗规到处携。鱼戏争告应不谬,蛙鸣禁约岂无稽。监观聊当贪泉饮,一勺常清共品题。 墨池,系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米芾知无为军时所凿。池中筑一小亭,亭中一方形石桌,四个石凳,四周可依栏而座,这是他经常休憩读书挥毫的最佳场所。明万历三年(1676),赵范知无为州撰《重修墨池记》载:南宋以后,米公手书“墨池”碑石已断残。嘉靖三十二年(1663)修复此碑,立于“墨池”一侧。十余年后,旧址又废。重新修葺的“墨池”池岸砌石,池中筑水心亭,池前垒土山立“墨池”碑。墨池周边栽柳,水中绿荷芳香,有小桥通投砚亭。现池、亭、碑尚存(米芾当年勒石碑已殒,今天保存完好的“墨池碑”为明代嘉靖年间朱麟书)。清朝诗人颜尧揆(无为知州)曾作《七律》诗“初晴步墨池”赞誉墨池。“散衙偶尔步林塘,水满孤亭似客航。竹忽出栏无约束,鹤思冲汉独昂藏。墙倾久雨篱能补,桥湿初晴屐自将。绿柳四围眠复起,欣然人在水中央”。 墨池之北有一尊周身多孔、形同人立、老态端庄的石丈,又名拜石。据《宋史·本传》记载:“米元章守濡须时,闻有怪石在河濡,莫知其所自来,人以为异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石至,遂命设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言者以为罪,坐是罢。”相传怪石形如丈人,身躯有八尺多高,米芾每日政事之前袍笏拜石一次,从不间断,拜起石来更是如痴如醉,与石称兄道弟,日久成了一种怪癖,当时人给他一个绰号叫“米颠”,故而留下了“米颠拜石”的典故。这件事后来又被写入乾隆《无为州志·艺文志》中:“拜石成遗事,山高与水长。亭亭风月下,千古忆襄阳。生无孤洁痴,再拜亦徒劳。但得南宫意,何须定折腰。吁嗟米老去,寂寞少知音。不敢效袍笏,恐悲石丈心。一拜留芳踪,盛名天下传。殷勤问石丈,谁继米家颠。” 鱼龙是生活于中生代的一类海生爬行动物,现已灭绝,早三叠世是鱼龙发现最早的时期,安徽巢湖市(原地级巢湖市)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发现最早三叠纪鱼龙之地,先后发现有:巢湖龟山巢湖龙、巢县马家山皖龙、无为乌龙山鱼龙。该鱼龙化石为我县百胜乡农民李经秋于1989年在乌龙山采石时发现,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坚定为“鱼龙化石”,形成于中生代早三叠纪时期,拘谨约二亿五、六千万年。该鱼龙体长约1775px,其中头长约300px,尾部长约950px。从标本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它大大的眼镜、常常的吻部、突出的背鳍和桨状的鳍脚。不过它的鳍脚和尾部与典型的鱼龙相比还较原始,适应水生的能力还不很强,是较原始的鱼龙。这一鱼龙的发现对了解和研究鱼龙的起源、分布等问题提供了重要佐证。现鱼龙化石存于米公祠博物馆内。

米芾在无为州任通判,初入州署,发现院内立着一块一人多高大石(太湖石),通透多窍,形状奇特颇像人形,口、鼻、双臂齐全,公见而喜之。曰:“此足以当吾拜之”,于是,他立刻整衣冠而拜之,此后他还戏称这块大石为“石丈”。不久,他又听说河岸边有一块奇石,“状奇丑”,便命衙役将其移至州署院内。米芾一见此石,大为惊奇,急令仆人取过官袍、官笏,设席跪拜于地,口中念念有辞:“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后人建有拜石庭。米芾当年所拜“奇丑石”,实为陨石,今仍藏于无为县图书馆院中,任凭风吹雨打,日晒夜露,冰雪摧残,近千年来,丝毫无损。米芾痴爱奇石,曾有“私而忘公”之嫌,遭同行嫉妒告发。
《世纪补》载:米元章守涟水,地接灵璧,蓄石甚富,一一品目,入玩则终日不出。杨次公为察使(杨杰),因往廉焉(察看),正色曰:“朝廷以千里之邑付公,那得终日弄石,都不省录郡事”。米径前,于左袖中取出一石,嵌空玲珑,峰峦洞穴,皆具色,极清润宛转,翻覆以示扬曰:“如此石,安得不爱?”杨殊不顾。乃纳之袖,又出一石,叠璋层峦,奇巧又胜,又纳之袖。最后出一石,天划神缕之巧,顾扬曰:“如此石,安得不爱!”扬忽曰:“非独公爱,我亦爱也”。即就米手攫得之,径登车去。一场“玩石忘公”案,随之迎刃而解。 “宝晋斋藏抵万金”,自北宋崇宁三年(1104)米芾在知无为军任上将其家藏的晋人法书上石,到南宋咸淳四年(1268)无为通判曹之格再次翻刻并名之为《宝晋斋法帖》以来,安徽无为城内古老的“宝晋斋”(今米公祠)便成为书法艺术的圣殿,是历代文人墨客留连忘返的地方。七百多年来,兵燹屡接,战乱频仍,宝晋斋几度毁圯和复建。
《宝晋斋法帖》原刻石也早已不知去向。据分析,其中应有一部分仍湮埋在宝晋斋遗址地下。今是斋所藏晋唐以下152方碑石,溯其源有三:一为清末无为州庐江县人刘秉璋“裴斋”所藏105方,1951年4月移诸宝晋斋内(见B001记载)。刘秉璋(?-1905)字仲良,1860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1862年入淮军,从李鸿章转战江苏、浙江、山东、河南等省,镇压太平军及捻军。曾任江西、浙江巡抚。1855年指挥镇海之战告捷。清末官至四川总督,在蜀八年,因教案罢归。著有《奏议》八卷(见《安徽人物大辞典》603页)。二为米公祠原藏各代碑石36方。三为1949年以后全县各地出土或新刻的11方。 在这些珍贵的碑刻中,最有价值的当属米芾的《题李公麟阳关图诗》、《御制文宣王赞》,前者是米芾早期作品,从中可见其“未立家时”,“出入登善(储遂良)、率更(欧阳询)已有秀绝”的情况;后者则是米芾存世极少的篆书作品,为米芾在知无为军任上所书。其他如宋徽宗赵佶的《唐十八学士》、苏轼的《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黄庭坚的《梅花诗》、董其昌的《小楼刻烛》、宋克的《识吴镇画》、唐寅的《次张体仁联句韵》、梁同书的《复孔谷园论书》等皆是珍品。“裴斋”碑帖原貌比较系统,现首尾阙失,刻制年代已不可确知。但从碑上诸多的高士奇、成亲王永瑆、梁同书等人的作品和题跋看,似刻成于清嘉庆年间。
这批珍贵的碑刻得以保存至今,是因为诸多郡里有识之士做了大量的荫庇子孙工作,如王试之、巫继伦、吴咸炳、蔡荣福、叶效忠、何福安等,他们的功德与碑石同在。笔者有幸在无为县文物管理所工作过一段时间,出于责任,我对这些珍贵的碑刻进行了初步研究和考察,形成了《米公祠藏碑录考》。由于我的法帖知识匮乏,学识浅陋,加之资料有限,存疑之点、谬误之处,诚乞方家赐教。 还有诸多法帖刻于碑之背面,仍嵌于壁中,暂时不能读到,待今后移碑时补录。
清代 梁同书 临晋王羲之《定武兰亭序》
定武兰亭:传为唐欧阳询临摹,原石在北宋时流落于定武军(今河北定县),因名。 梁同书临其所藏宋米友仁“小米临定武兰亭”。后有钱樾跋。
小米,米友仁(1086-1165),米芾长子,字元晖,世称小米。
梁同书(1723-1815),字元颖,号山舟,乾隆十二年举人,十七年赐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
书法初师法赵孟頫、董其昌、颜真卿、柳公权,中年取法于米芾、苏轼。与翁方纲、刘墉、王文治齐名,合称“清四家”。
B5(2方) 晋 王献之 《洛神赋》(小楷)第二方有“康熙丁□二月六日松南汪士鋐识”14字。汪士鋐(1658-1723),字文升,号若若,后号退谷,一字秋泉,松南居士。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康熙进士,以第一及第,官至左中允。工诗文辞,尤善长书法,与姜宸英齐名,人合称“姜汪”。
B6(2方) 晋 王羲之 《黄庭经》 第二方后有“成亲王永瑆上石”字样。
B7 明 祝允明 临汉魏钟繇《荐季直表》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明长洲(今苏州)人,与同郡唐寅、文徵明、徐桢卿友善,人称“吴中四才子”。五岁能榜书,九岁能诗,书法尤精。自魏晋钟王以下,无不临写工绝。(见《中国书法篆刻鉴赏辞典》917页。)
B8 清 成亲王永瑆 临唐欧阳询《职事帖》 爱新觉罗·永瑆,乾隆第十一子,被乾隆封为成亲王,嘉庆初年曾任军机大臣,是乾隆时期四大书法家(翁方纲、刘墉、永瑆、铁宝)之一。(成亲王府现为宋庆龄故居。)
B9(4方) 唐 颜真卿 《田神功八关斋会报德记》  八关斋会是一种特别修道的佛会,专指在家信佛的居士们,在一昼夜间受八戒。河南节度使田神功卧病在床,宋州刺史徐向等人发起修八关斋会,为田祈祷。由田悦篆额,颜真卿撰文并书写,唐大历七年(772)刻。此为颜真卿的重要作品之一。 有清张照、梁同书跋。
张照(1691-1745),华亭(今上海)人,初名默,字得天,、长卿,号泾南,天瓶居士。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等职。书法功力虽深,但气格不高。然却由于康熙御笔诗“书有米(米芾)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董其昌)之整,而无董之弱,羲之后一人,舍照谁能若?即今观其迹,宛似成于昨,精神深贯注,非人所能学”的夸赞而名噪朝野。
B10(3方) 唐 钟绍京 《灵飞经》 钟绍京,字可大,唐虔州赣(今江西州)人。钟繇十世孙。《灵飞经》为其应科举而作,是著名的小楷范本。
B11 明 董其昌 临五代杨凝式《白鹿帖》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癸巳人、希维居士等,华阴(今属陕西)人,因官至太子少师,人称杨少师。黄庭坚曾将其与颜真卿相提并论,足见杨氏书法造诣之精深。
董其昌自跋:“此杨少师书也,偶得镜光纸,遂为临之,乃恨老眼昏花,聊得其十一耳,时年八十岁。” 有清高士奇、梁同书跋。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松江华亭(今上海)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大鉴赏家、书画理论家。
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号江村、瓶庐,赐号竹窗。钱塘(今浙江)人,因工书法,被明珠荐以诸生供奉内廷,为康熙帝所宠幸,官到礼部侍郎。《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一有传。平生学识渊博,能诗,善书法,精考证,鉴赏力亦极精纯。所藏书画甚丰。
B12(3方) 宋 赵佶 《唐十八学士》 赵佶,宋徽宗,工于书画,自创瘦金书体。有宋蔡京、蔡襄跋。
B13(3方) 宋 苏轼 《起居帖》 有清高士奇、陈有宗等跋。
B14 宋 苏轼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为苏轼超度其亡妻王氏而书。东坡先生存世小楷无多,此其一也。有明宋濂、董其昌跋。
B15(2方) 宋 米芾 《题李公麟阳关图诗》 有明董其昌、孙承泽跋。  此为米芾早年作品,尤为珍贵。
B16 宋 米芾 《御制文宣王赞》篆书 后有清末卢秋浦跋,碑文见《无为州志》。此为米芾唯一存世之篆书作品,尤为珍贵。
卢秋浦,无为人,晚清举人,有文名,与方澎齐名,坊间有“秋浦文章六岳诗”之语(见《无为古今楹联》附注)。
B17 宋 米芾 《墨池》榜书 残(有专家曾疑此帖为后人伪托)
B18(6块残片) 宋 米芾 阙失 字风与《芜湖县学馆记》及无为《炎宋章吉老墓表》同,为典型的米字。
B19 宋 米芾 《白菜画》 清李璋刻,有“黎阳王太傅爱菜歌”题款。此为米芾存世极少的画作刻石之一。
B20 宋 黄庭坚 《梅花诗》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官至著作佐郎。此碑保存较好,为米公祠珍品之一。
B21 宋 薛绍彭 《大年太守帖》薛绍彭,字道祖,长安(今西安)人。与米芾交谊很深,二人同为收藏家和书法家,当世有“米薛”之称。薛不愿在米之后,对“米薛”称谓大不以为然,寄书给米质问:“书画间,久不见薛米?”米芾作诗答曰:“世言米薛或薛米,犹言弟兄与兄弟”。
B22(4方) 宋 文天祥 《文信公札子》 第三、四方有李诗勉跋札,札的异体字。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水市)人,南宋宝佑四年状元,理宗说:“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从此文改字为宋瑞,号文山。祥兴元年加封少保信国公,人称文信公。率兵抗元英勇就义。其书法基本上属于二王的路子,颇得晋人风采。
B23(2方) 宋 孙永 《宋故胡府君曹夫人墓志铭》 本县出土,一铭一盖。
B24(2方) 宋 张正卿 《宋故张府君墓志铭》 本县出土,一铭一盖。
B25 宋 王喜开 《双泉寺舍利塔地宫记》 本县蜀山周家大山双泉寺舍利塔地宫出土。
B26(3方) 元 赵孟頫 《武侯出师表》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湖州人,著名书画家,宋宗室,入元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他的书法是晋唐以来的又一高峰。  有陈继儒收藏印,陈继儒(1558-1639),字促醇,号眉公,又号麋公,华亭(今上海)人,其书法学苏(轼)米(芾)。
B27 元 赵孟頫 《送李愿归盘谷序》
B28(3方) 元 赵孟頫 《史记汲黯传》 有明文徵明跋、清高士奇收藏印。
B29 元 张雨 《杜甫诗醉时歌》 张雨(1277-1348),道士,杭州人,字伯雨,号句曲外史,又号贞居子。字画皆善,倪瓒称其诗文字画皆为当朝道品第一。
B30(2方) 明 沈周 《题胡笳十八拍诗画跋》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苏州)人。不应科举,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书学黄庭坚。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胡笳十二拍至十八拍书法作者佚名,该两方碑的背面有祝允明、成亲王永瑆的法帖。
B31 明 唐寅 《次张体仁联句韵》 钤“六如居士”、“龙虎榜上名第一烟花队里醉千场”两印及“易明”收藏印。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子畏,自号六如居士,长洲(今苏州)人,弘治乡试为应天解元。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并称“吴中四才子”。
B32(2方) 明 王守仁 《捐驱帖》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B33 明 王守仁 《致王大人札》 残,仅余半块。
B34 明 吴宽 《致松庵先生札》 吴宽(1435-1504),长洲(今苏州)人,字厚博,号匏庵。成化八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工诗文、善书法。
B35 明 文徵明 《致仲甫先生札》 碑后有另两帖。
B36 明 董其昌 《小楼刻烛听春雨、白昼垂帘看落花》楹联 题跋在文革中被凿毁。
B37 明 董其昌 《阴苻经》
B38 明 董其昌 《九玉帖》 有成亲王永瑆、梁同书跋。
B39 不详 佚名 《归田赋》
B40 明 陆深 《识笔阵帖》
B41 明 杨士奇、肖益勤、姚公绶 《书札尺牍》
B42 明 董其昌 《乐志论》《临李邕〈李玄秀碑〉》 李邕(687-747),唐代书法家,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扬州)人,李善之子,少知名,荐为左拾遗,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唐李阳冰称他为“书中仙手”。董其昌也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的评语。或称其为“王右军第二”。
B43 明 宋克 《识吴镇画》 宋克(1327-1387)长洲(今苏州)人,字仲温。明初书法家。此帖为草书,碑石保存较好。
B44 明 黄道周 《韫生帖》 黄道周(1585-1646),字幼平,或作幼玄,一字螭若,号石斋,福建漳州人,明天启二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率兵搞清,兵败不屈,在南京从容就义。书法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开近世新风。
B45 明 蔡玉卿 《孝经论》 蔡玉卿为黄道周妻,此帖为馆藏唯一女书法家的作品。
B46 明 佚名 《墓志铭》 嵌于东室墙壁正中。
B47 明 佚名 《篆书》 原碑残损,余字如下:“……明□□学之□池仰□……”与B46同置一处。
B48 明 赵范撰、程杲书 《重修墨池记》 原碑残破,碑文载《无为州志》。
B49 明 邢侗、继盛、高景逸 《草书尺牍》 邢侗与张瑞图、米万钟和董其昌被称为晚明四大家,又与董其昌并称为“北邢南董”。书名远播至朝鲜、日本。
B50(8方) 清 梁同书 《复孔谷园论书》 这是一篇书法理论文章。
B51(5方) 清 梁同书 《频罗庵诗帖》 第二方残。
B52(2方) 清 梁同书 《望云楼集帖》 “楼”下一字残毁,参照张照碑帖,知为“集”字。
B53(3方) 清 梁同书 不详
B54(7方) 清 梁同书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第一、二方书写内容与第三方完全相同;第三、六方碑背面有《墓志铭》,系梁同书应友人张鹭翔之邀书。张鹭翔另见B57。
B55 清 梁同书 《题陆朗夫中丞誓墓图汇》
B56(5方) 清 梁同书 《谢东墅墓志铭》
B57(3方) 清 梁同书 《友游仙诗十章》 原碑右下有“罗四”“罗五”“罗六”字,疑罗为频罗庵简称。
B58 清 刘墉 《头陀寺碑文八字》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青原、日观峰道人,山东诸城逄戈庄(今高密县)人,乾隆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书法工行楷,运笔圆劲浑厚,骨力内藏,喜用浓墨,时称“农墨宰相”。与同时期的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齐名,并与成亲王、翁方纲、铁保合称“四大家”。
B59 清 永瑆 《重题听钟山房图》
B60(3方) 清 张照 临《柳公绰昔在帖》
B61 清 张照 《诗说》 小楷
B62 清 刘墉 《杜诗五首》
B63 清 陈兆仑 《金围先生帖》
B64 清 王士祯 《端士帖》 “李开邺”
王士祯(1634-1711),死后因避雍正(胤禛)讳,改称士正,乾隆时,诏命改称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顺治十五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B65(2方) 清 姜宸英 临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碑背另有帖。
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号湛园,浙江慈溪人,能诗文、工书法,七十岁才中进士,授编修,后因科场案牵连,死于狱中。
B66 清 琨玉 《宝晋斋》榜书 琨玉其时知无为州
B67 清 王峻 《重修米公祠宝晋斋碑记》
B68 清 刘德润 《笔峰》榜书 原碑剥沥颇甚。
B69 不详 不详 《带水诗》
B71 清 林佶 《令母舅》
B72 不详 不详 《墓志铭》
B73 不详 不详 《岁巳》
B74 不详 周宗建 《秋署》
B75 不详 不详 《醉德》
B76 清 高士奇 《步虚词》 右下有高士奇印钤。
B77 不详 不详 《题王炳之惠石香鼎》 诗共六首。
B78 清 严绳孙 《拙作》
B79 不详 不详 《娱志居帖》 背面另有帖。
B80 不详 不详 《小鸭诗》 背面另有帖。
B81 不详 不详 《吴用俊得此卷》 原碑断为二。
B82 不详 不详 《经卷目录》
B83 不详 不详 《寄一遇有警》 原碑断为二。
B84 清 不详 《名宦祠神位碑》 原碑立清州衙“名宦乡贤祠”,碑文见于《无为州志》。断为二。
B85 民国 不详 《募捐记名碑》 所记捐款有“英洋”、“本洋”、“钞”、“钱”等数种,另有“小东门鹅市金仲臣收”字一行。
B86 清 不详 《重修米公祠碑记》 米公祠出土,只余残石一块,且断为二,碑文载于《无为州志》。
B87 宋 不详 《经幢》 系无为城北黄金塔出土,经幢残石,疑为南汰寺旧物。
B88 不详 王图炳 《刘伯伦酒颂》
B89(5方) 不详 陈孝泳 《临石鼓文》 第二、五方断为二,第四方右角残。
B90 不详 不详 《经卷目录》
B91 不详 不详 《临诚悬……下始》
B92 不详 不详 临王献之《黄庭》
B93 不详 不详 《知已于诗》
B94 不详 不详 《致友契札》
B95 不详 不详 《小疵》
B96 宋 不详 《墓志铭》系刻在40厘米见方的陶质板上的墓志铭,为1987年从无为绣溪公园西侧芝山头建筑工地一宋墓中出土的,墓主人为一年轻妇人,墓志不似寻常样式,内容为“ 急急如令……”类经文祈语,文中有不少“简化字”,出土时字迹十分清晰。此文物为本表作者亲自征回。
B1 1951 潘效安 嵌修无为碑刻记 潘效安(1903-1988),无为人,曾任淮南市委副书记、市长,1951年时无为县长,有诗名,著有《笑安诗记》。
B2 1951 周俊 重修水心亭序 周俊其时继任无为县长。
B3 1928 方澍 古今图书集成碑记 方澎,字六岳,无为人,1894年举人,曾官浙江盐大使。著有《岭南咏稿》2卷,辑有《濡湏诗选》4卷。




毛震公祠的典故
毛震公祠,为毛泽东直系祖宗所建,属韶山毛氏震祠,位于毛泽东故居到滴水洞路边的黄田坳下,始建于1776年。

五公祠的典故
五公祠又称“海南第一楼”,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祠内祭祀着五位唐宋年间被贬海南的贤臣名相、忠义之士,他们是:李德裕、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李德裕在唐代文宗和武宗时两度出任宰相,他内制宦官,外抑藩镇,为国家安定作出很大贡献,后因朋党之争被贬海南岛并死于此,李纲、赵鼎、...

米公祠的历史典故
“宝晋斋藏抵万金”,自北宋崇宁三年(1104)米芾在知无为军任上将其家藏的晋人法书上石,到南宋咸淳四年(1268)无为通判曹之格再次翻刻并名之为《宝晋斋法帖》以来,安徽无为城内古老的“宝晋斋”(今米公祠)便成为书法艺术的圣殿,是历代文人墨客留连忘返的地方。七百多年来,兵燹屡接,战乱频仍,宝晋斋几度毁圯...

程公祠景区典故
程咬金尽管在历史记载中留有神秘色彩,但他的传奇经历被后世文人添砖加瓦,塑造成了一个深入人心的“混世魔王”形象。他以其质朴的性格和坚守正义的侠义精神,成为了无数民间故事和文学作品的核心人物,成为了民族英雄的典范。程咬金的后人为缅怀他的功绩,特地在故乡建造了程公祠,以此供奉和祭祀他。

曾公祠的轶事典故
门匾大书,曾氏宗祠四字。门首联:武城世郡流千古、帝阙宠恩耀斗牛。屏间:事天地君亲师不忘乎本、守仁义礼智信无愧于人。大门匾大书,历代国师曾氏祠堂,八字,曾公祠大书,敦本堂。乾山巽向,又新祠坤山艮向。宪台联:浮天紫气真人降、满地绿云君子风。对面匾高山仰止。———选自《家传风水...

曾公祠位于哪里
曾公祠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九条巷8号,前临九条巷,后倚八条巷,坐北朝南,在中山南路与洪武路之间。历经百年风雨变迁,现在的曾公祠是南京市钟英中学的北校区,作为学校的行政办公区。曾公祠东西两侧为曾氏后人住宅。尤其是两侧,后院辟有花园,园内假山池塘建筑甚为考察。可惜日寇占领南京后,这一...

池州历史上有哪些人文,典故?
池州陶公祠历史典故,是纪念陶渊明,如果感兴趣就去看看池州陶公祠历史典故,我是池州人,去看过的,蛮不错的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六六小二 2011-12-11 · TA获得超过20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9.7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

什么是祠堂?由来如何?
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什么是祠堂?由来如何?
一、简介祠堂位置、建筑。� 如《(浙江嘉善)香湖丁氏家乘》(乾隆三年)"丁公祠"后释文:"丁公祠一所,在南号圩之南汀,去住宅东南仅一里许。向南厅犹五三公所建,后德昭公、德威公以父荐举海鹤公孝义起家,奉主于中厅,专祀之。而邑侯夙感海鹤公好义,又嘉诸子之孝,因赐邑丁公祠...

洋溪街道的历史文化
历史名人朱买臣曾在洋溪朱池村生活,村里至今都完整地保留着他的故居——朱公祠,“朱池”也因此而得名,至今都流传着朱买臣的典故。320国道边上竖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西汉名臣朱公祠”。当地村民传说,朱买臣未发迹之前,就是住在这个村子里。朱买臣祠堂久已有之,在文革中被捣毁,现已重修。而且...

明溪县18537688193: 米公祠(湖北省襄阳市旅游景点) - 搜狗百科
褒雨冰栀: 米公祠原名宝晋斋,位于安徽省无为县城内西北隅.为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于崇宁三年任无为知军时所建,米公祠,原名宝晋斋,位于无为县城内西北隅,为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于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任无为知军时所建.米芾崇尚晋人书法...

明溪县18537688193: 谁有关于米公祠的详细资料 -
褒雨冰栀: 米公祠由三部分建筑群体组成,中轴为主体建筑亭、拜殿、碑廊、宝晋斋、仰高堂,总占地面积为一万二千多平方米.殿堂里珍藏陈列有米芾及宋代大量的墨迹和石刻.拜殿、宝晋斋内悬挂的匾额、楹联琳琅满目,“颠不可及”、“妙不得笔”、“与孟鹿门号两襄阳书传千古,共苏黄蔡称四巨子颠压三人”等题词,是后人对米芾书法及人物性格的高度评价. 中轴两侧为东、西石苑、苑内亭、台、榭廊高低错落,参差有致,游鱼满塘.廊壁陈列着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石刻一百多块,以及当代著名书法家为米公祠留下的墨迹石刻三十多块.这些书法精品,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每年吸引着大批中外游人到此参观,弘扬了我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宣传襄樊,创建文明城市起着重要的作用.

明溪县18537688193: 关于米公祠的简介有哪些?
褒雨冰栀: 米公祠位于樊城西南角汉江之滨,与襄阳古城隔江相望.建于元末,分米公 祠、宝晋斋两组建筑,皆为纪念宋代大书画家米芾所建的祠宇.祠分前后 两进:前进正中是米芾自画石刻拓象,四周陈列米芾父子生平事迹,院子 两侧碑廊陈列摹刻米芾手书法帖34碣(II卷、35方),另有孙过庭、黄庭 坚、蔡襄及赵盂颊等遗墨手迹刻石8方;后进就是宝晋斋,陈列米芾珍贵 的注帖和传世名画,这些书画作品,使海内外知识界人士见之不忍离去.

明溪县18537688193: 关于古隆中和米公祠的资料求资料 -
褒雨冰栀: 古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距襄阳城西约20里西山环拱之中(襄城区、南漳县、谷城县)三区县交界处隆中风景名胜区内,是三国时期诸葛亮青年时代(17-27岁)和其叔父躬耕隐居之地,诸葛亮在此地抱膝高吟躬耕陇亩隐居长达10年之久,后...

明溪县18537688193: 为什么这个地方叫做米公祠 -
褒雨冰栀: 这是祭祀宋代书法家米芾的祠堂,所以叫米公祠

明溪县18537688193: 急求米芾生平简介和米公祠所有建筑名称,拜托啦!有急用! -
褒雨冰栀: 米芾(1050-1107)宋代杰出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温士,自号鹿门居士.由于他性情狂放,故人称“米颠”或“米痴”.宋徽宗时被召为书画博士,曾任礼部员外郎.传说他在为州做官时,见一怪石,形状奇特,大喜:“此足以当吾拜!”随即整理衣冠,拜之再三,并呼之为兄.于是,被传名为“米颠”.其实,米芾不颠,他是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愤怒. 米公祠由三部分建筑群体组成,中轴为主体建筑 亭、 拜殿、 碑廊、 宝晋斋、 仰高堂, 总占地面积为一万二千多平方米. 中轴两侧为 东、西石苑、 苑内亭、 台、 榭廊

明溪县18537688193: 襄阳的历史 -
褒雨冰栀: 襄阳地区,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城.人杰地灵的襄阳也培养不少文化名人,如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唐代大诗人杜审言、孟浩然、张继、皮日休等.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襄樊战役,襄阳解放.1950年,襄阳和樊城合并为襄樊市,归襄阳地区专员公署管辖.1983年,襄阳地区撤销,所辖地区并入襄樊市,襄阳彻底从地图上消失.此后,社会上呼吁恢复襄阳的声音一直不断.2008年,襄樊市政府向湖北省政府提出申请,希望恢复襄阳这一古称.2010年11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再一次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中.

明溪县18537688193: 襄樊古代遗产有哪些 -
褒雨冰栀:襄樊古代遗产有:古隆中,米公祠,襄阳王府绿影壁,中原古刹——广德寺隆中风景名胜区:隆中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水镜庄、承恩寺、七里山、鹤子川五大景区.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