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6):子思谏卫侯,再说说奇特的卫国

作者&投稿:赏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公元前377年,吴起在楚国遭诛杀已过了4年,离孔子去世已102年。

《资治通鉴》很莫名地记载了子思在卫国的三段言论,来无影,去无踪。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史记》记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但据考证,子思的生平大概是从约公元前483到约前402年间,年六十二应是年八十二之误(虚岁)。那么公元前377年,子思已经去世25年了,就算活着也要106岁了。那么司马光这时光倒错的神来之笔意欲何为呢?

子思在后世儒家中地位很高。他是曾参的弟子,又是孟子的老师,还是孔子的孙子,是儒家道统的传承人。更为重要的是,他是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的转接点,是孔子的正名和周礼向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转向的中间人。《孟子》里很多思想就是通过子思的嘴说出来的。但历史上,孟子的地位并非一开始就这么高,汉朝占主流的是荀子的思想。直到宋朝儒学的复兴,孟子的地位才被提高到了亚圣的位置。南宋理学集大成的朱熹那里,孟子已成为仅此于孔子的圣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四部著作,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就成为了“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这样的师徒关系,也代表着儒家道统的继承关系了。

所以说子思的观点正是司马光的观点。要时刻记住,《资治通鉴》是给皇上看的,他是要让皇上看到怎么治理国家,以史为鉴,而不是教育普罗大众的。子思谏卫侯,有这么两段。

子思向卫侯推荐了一个叫苟变的将才,卫侯说这个人我知道,确实是个将才,但他当税吏的时候拿过百姓的两个鸡蛋。有污点的人我是不用的。子思谏道:“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第二段是说,卫侯一做出决策,群臣就给与一致好评。子思认为这是“‘君不君,臣不臣’者也”,遂向卫侯进谏,说:“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并预言,“君之国事将日非矣!”

总结下来,中心思想就是:

1. 用人方面不可太吹毛求疵,要懂得用人之长同时避人之短;

2. 朝中要有不同的声音,没要自以为是,要懂得兼听则明。

这其实是中庸之道的一种阐述,即不要刻板制定规则,要在动态中把握合适的度。用人上,容忍污点要容忍到什么度?群臣的意见要听到什么范围,如何把握这个度?这都是要考验君王的统御水平了。

对于这两个观点,《资治通鉴》在记述这一时段历史时,恰好有两个现成的反例,可作为贤君的处事榜样。司马光在编纂的过程中,特意将这时光倒错的子思谏卫侯的故事插入到这里,应该是有他的深意的。他是要用事实来论证这两个观点。

第一个榜样是魏文王用吴起的故事。 吴起投奔魏国,“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吴起有道德污点,但魏文侯在用他的时候没有表现任何犹豫,而且历史证明这个决定是极其英明的。

第二个榜样是7年后发生的齐威王的故事。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说:朝中都说你坏话,但我派人暗自查访发现即墨治理非常好,这只能说明你没有巴结朝中权贵,给你说好话。齐威王对即墨大夫“封之万家“。他又召阿大夫说:朝中都说你好话,但我派人暗自查访发现阿治理非常差,这只能说明你花重金买通我左右的人,给你说了好话。当天,齐威王就把阿大夫和说他好话的朝臣给煮了。“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试问,如果吴起后来拥兵自重,造反怎么办?试问,如果是即墨大夫买通暗自查访的人,陷害阿大夫怎么办?

所以道理是那个道理,实践起来却是个高深的学问,很难真正做到“不偏不倚”。谁做的到了,后世就尊为明君了。

我们再来看看反面形象卫侯,有考证说他是卫慎公,但卫慎公死于公元前383年,而这个故事是在公元前377年。显然,司马光也意识到时间对不上,所以把卫侯的名字给删除了。司马光把几十年前发生的故事塞到了公元前377年。

从《史记》看,卫慎公不是什么正面形象。“怀公十一年,公子穨弑怀公而代立,是为慎公。”没过多久,即公元前346年,卫国的地位从公贬为侯,再过几年又贬为君,领地只剩濮阳一个地方。卫国一向人才济济,却逐渐被周边国家挤兑,走向了衰亡。这也许是司马光拿来当反面教材的原因吧。

卫国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的封地,公室姓姬。当年武王伐纣成功后,殷商故地分给了纣的儿子武庚,并派了蔡叔、管叔去做监督。结果武王死后,三个人合伙造反,遭周公旦诛灭。周公旦把殷商故地重新分成两个,一个分封给了周王室的康叔,称为卫;另一个分封给了纣王的长兄殷商王族的微子,称为宋。也就是说,卫国的普通百姓是商族,贵族却是周族。顺便提一下,虽说春秋战国看着是同为华夏的历史,其实当时周、商、秦、楚、吴、越、蜀都不是一个民族。除了商周两族(当然包括夏族),其他都是蛮夷,被中原视为野蛮人。

卫国可能是因为民族融合,民风比较自由,所以那里的歌曲《卫风》就被视为靡靡之音的代表了。孔子相见的南子就是卫灵公的夫人,孔子后来发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叹。可见南子应是相当漂亮的吧。

卫国也出了很多稀世能臣武将,包括商鞅、吴起、吕不韦,哪一个都可以让卫国雄霸一方,可与战国七雄抗衡,可惜他们在自己的国家没有机会发挥才能,反倒是帮助秦、魏、楚强大起来,进一步削弱了卫国的力量。 卫国还出了孔子最著名的弟子,子贡和子路,还有著名刺客聂政和荆轲。孔子是宋国贵族的后代,也就是殷商贵族之后,与同族的卫国可能有天然的亲近感吧,个人猜测。

卫国持续了907年,经历了41代君主,虽然中间有过短暂的亡国时期,但可谓长寿国家了,连秦始皇都放过了它,直到秦二世卫君才被贬为庶人,卫国灭亡,也算是善终了。算一算倒推907年是什么时候?1114年,北宋年间宋徽宗朝,那是水浒传的时代呀。

翻过《资治通鉴-周纪一》,进入《周纪二》,接下来该讲一讲卫国公孙鞅,以及把秦国变成战争机器的商鞅变法了。


年龄文化常识
六、一句话评书: ①《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语) ③《梦溪笔谈》: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英•李约瑟) ④龙争虎斗:《三国演义》 ⑤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 ⑥隽永的说辞:《战国策》 ⑦不朽的战争艺术:《孙子兵法》 ⑧旧时代的葬歌:《...

宋朝皇帝顺序
2、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元年(976)- 至道三年(997),在位21年。3、真宗赵恒咸平元年(998)- 乾兴元年(1022) ,在位24年。4、仁宗赵祯天圣元年(1023)- 嘉佑八年(1063),在位40年。5、英宗赵曙治平元年(1064)- 四年(1067) ,在位3年。6、神宗赵顼熙宁元年(1068)- 元丰八年(1085) ...

司马光《家范》、《涑水家仪》家风家训_名言名句
——司马光《资治通鉴》 6、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德大于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司马光《资治通鉴》 7、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司马光 8、不爱其亲,焉能爱自己——司马光《家范》 9、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司马光 10、"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

翻译《资治通鉴.唐纪八》全部
闰月,己未,诏世民、元吉将兵出豳州以御突厥,上饯之于兰池[6]。上每有寇盗,辄命世民讨之,事平之后,猜嫌益甚。【注解】[1]角胜:争胜负。[2]蹶(jué):颠覆。[3]超:越过。涧:山间流水的沟。[4]谮(zèn):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5]浪死:徒然死去,白白送死。[6]兰池:在今陕西...

【晨读:《资治通鉴》[26]“合纵连横”(6)苏秦、张仪的是与非 】_百度...
“合纵连横”(6)苏秦、张仪的是与非 【原文】张仪遂之韩,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燕王请献常山之尾五城以和。(以上内容为张仪先后说服韩国、齐国、赵国、燕国舍 “合纵”而与秦国“连横” ,此处略)张仪归报,未至咸阳,秦惠王薨,子武王立。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及即位,群臣...

致文言文6
——《资治通鉴》 5、奉献;献纳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论语》 6、转告;回报 [pass on (word);municate;repay;requite] 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己死,致光之言。 ——《史记》 7、施加;施行 [carry out] 君子以折狱致刑。——《易·丰》 我乃明致天罚。 ——《书·多士》 8、归还;交...

文言文一词多义司
--《说文》2。 军队 举兵伐徐,遂灭之。--《韩非子·五蠹》3。 士卒 瑜得精兵五万。--《资治通鉴》4。 军事;武力;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5。 用兵策略,战略 故兵无常势。--《孙子·虚实》6。 用兵器攻击,刺杀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乘:1。 读shèng,计量单位,一车...

经学与子学的关系
由此可见,说经学晚于子学,是欠妥的。二,说到国学,指向宽泛。汉学,凡中国学的传统文化精华,“百家争鸣”十二系列,皆可入范。但国学的经典,却只指:1,经部:《周易》,《尚书》,《周礼》,《礼记》;2,史部:《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3,子部:《老子》,《墨子》...

折御卿文言文
--明 钱谦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4.古代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 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资治通鉴》卿今当涂。 --《资治通鉴·汉纪 》岂欲卿治经。卿言多务。 卿今者不略。5.古代君对臣的称谓如:爱卿。 6.古代朋友、夫妇间的爱称。卿子冠军 。 --《汉书·高帝纪》。集注:"卿子,时人...

事故的故什么意思
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国语·周语下》教、孝景固袭掌故,未遑讲试。――《史记·龟策传》(5)又如:细故(细小而值不得计较的事情);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6)意外或不幸的事变 【accident】国有故。――《周礼·天官·宫正》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明·宗臣《报...

古丈县13278832862: 予思谏卫侯 的翻译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很急,在线等!!! -
伍澜汉桃: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

古丈县13278832862: 详解各种文言句式 -
伍澜汉桃: 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

古丈县13278832862: 假如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唐朝,你有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 -
伍澜汉桃: D 1.都江堰: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 3.西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4.《史记》西汉司马迁编写,鲁迅先生赞其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资治通鉴》宋代司马光编写,宋在唐后,所以此项错误 5.这是发生在宋朝,要排除 6.科举考试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所以1、2、3、6正确,选D 做这种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排除法了

古丈县13278832862: 常见的文言文的几个字的意思`` -
伍澜汉桃: 1.于 .引出动作的时间等 2.表示比较 3.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动词词头,无义. 于 於 yú 〔介〕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

古丈县13278832862: 治本在得人 全文翻译 -
伍澜汉桃: 【原文】 苻坚召见(高泰)(1),悦之,问以为治之本(2).对曰:“治本在得人,得入在审举(3),审举在核真(4),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5).”坚曰:“可谓辞简而理博矣(6).” 【注释】 (1)苻坚,十六国时前秦君主...

古丈县13278832862: 孙权劝学 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啊? -
伍澜汉桃: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讲述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听从其主孙权的劝告而读书学习的历史故事.被选入语文教材.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古丈县13278832862: 《孙权劝学》的复习提纲 -
伍澜汉桃: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司马光主持编簒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史学家).2.文章写了两件事,分别是(孙权劝学)和(鲁肃(叹)赞学).文章段落结构:两层:(一、孙权劝学,鲁肃始学;二、鲁肃赞学,结友而别.) 简练的概括课文:(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才略大增,鲁肃叹服不已,并与之结为朋友.)

古丈县13278832862: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文言文与古诗 -
伍澜汉桃: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与古诗有: 1.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

古丈县13278832862: 历史书籍推荐 -
伍澜汉桃: 第一阶段—— 1·《史记》(含《史记人名索引》)2·《汉书》(含《汉书人名索引》)3·《后汉书》(含《后汉书人名索引》)4·《三国志》(含《三国志人名索引》)5·《资治通鉴》(参读王夫之《读通...

古丈县13278832862: 09年常德历史中考题 -
伍澜汉桃: 1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2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3公元六到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