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丞二三事文言文

作者&投稿:毛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包拯二三事文言文翻译

包拯活了六十三岁,先后做过知县,知州,临察御史,转运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开封府知府,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枢密副使,还出使过契丹。在端州的郡事两年多,就给人们留下了“好官”,“清官”的深刻印象,在京师和别地的影响如何可想而知。明朝黄瑜在《谓祀孝肃疏》中说,包拯“有功于端州者固多,……非独端民称颂,普天之下虽妇人儒子无不知包待制之名”。

在端州供职时,包拯在会客厅的墙壁上写着一首《戒廉诗》,头两句是“清心为治本,直通是身谋。”这是包拯一生为官为人的宗旨,他以此要求别人,更严格地以此要求自己。

他一生清廉正直,极力反对贪官污吏。端州任满不持一砚的故事,一直被人传为美谈。他在故乡庐州当知府时,他的舅舅犯了法,他知道后,一点不讲私情,派人逮到公堂,重重打了一顿,按照法令秉公断罪。曾任荆湖南路,江南南路,淮南转运使的王逵,巧立名目,刻薄百姓,害得很多人不得不逃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洞里。包拯一连七次上书,揭发王逵的贪赃行为,使宋任宗终于免去王逵转运使的职务。在包拯那里是没有什么“后门”可走的。当时京城人说:“关节不到,有阁罗,包老。”这种赞誉并不过份。

包拯生活俭朴,不搞特殊。宋史传载,包拯当官以后,“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他除时了奉金以外,再无他求。对于那些只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吏,他最看不惯。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开封惠民河涨水,经调查,是一些豪门权贵在河上面建筑园亭使河水淤塞所造成,他立即下令拆毁河上全部建筑。有的宦官不甘失去既得利益,搬出地契来辩护,他派人丈量,发现这些人私自改大了地契上的步数,立即报告仁宗,作了严肃的处理。

使用官吏,包拯主张量才委职,才不称职的,无论职位多高,资格多老,他都坚决要求罢免。做了七年宰相的宋痒,长期占据高位却毫无建树,包拯认为“窃位素餐”,上书弹劾,要求撤掉。宋仁宗宠妃的伯父张尧佐,不学无术,仗着侄女得宠,被委以三司使,宣徽使,节度使等重任。包拯认为张尧佐根本不称职,不顾仁宗反对,大胆揭露张的无能和劣迹,甚至在殿上面对面与仁宗辩论,激愤时唾液溅得仁宗满脸都是。由于包拯坚决反对,张尧佐终于捞不到觊觎的美差。

包拯上述作为,明显地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有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说过,“民者,国之本,财用所出,安危所系”,他认识到人民的历史作用。他能坚持廉洁的操守,反对损害人民利益的人和事,与这一认识是有关系的。他留于青史的美行,并非没有借鉴的意义。

2. 谁知道《包拯二三事》(二九)的翻译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当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3. 初中 文言文 【包拯】 翻译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当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

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

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

(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4. 关于包拯的文言文和解释

包拯 原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当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

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

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

(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5. 求一小段简短的文言文翻译~

隆兴年间,有一个扬州大帅是皇亲贵戚,在饭宴间对来宾说:“俗话说三代为官才能理解穿衣吃饭的妙处。我想著一本书,专门说说穿衣戴帽及美酒佳肴的规格,还没有想到合适的名字。”

通判鲜于广是四川人,当时就对答道:“您刚刚建立功业,如今肯定没有空闲时间研究这些方面,等到以后功成名就退隐山林后才可以安心写书。现在先把名字定好叫《逸居集》吧。”大帅听了没有领悟过来。

有一个姓牛的签判是从京东归来的正官,他马上用山东话对大帅说:“安抚您不要相信他的话。这是通判骂您饱食终日锦衣玉食,生活安逸而无教养,是近于禽兽的生活。他这说的是什么话!”

大帅听了这话后气得脸都红了,而通判则因为这话起了作用而洋洋自得。

这是我自己翻译的,肯定没错。只是古文翻译这东西在全文来说是不可能对应得十分准确的。它讲究的是意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6. < >翻译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当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 "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 "包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 "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人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7. 《孔牧三事》文言文翻译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作者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贯、姓名、身份、家世。)仲永生五年(这是虚岁,他其实四岁),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

《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

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赡养”的表现,“收族”,是“团结”的表现。

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

为意,传一乡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

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

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省略句。

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只有两年(1032-1033)。“先人”。

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

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

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指王安石)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终于成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人的天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经过后天的不断的学习。)

译文 金溪县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从没见到过读书写字的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仲永感到奇怪,渐渐以宾客的礼节来款待他的父亲,有人用钱财和礼物讨取仲永的诗。

他的父亲贪图这样,每天强要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作诗,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

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特殊之处已经消失净尽了,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一、词解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对……感到奇怪 6.借旁近:从邻居那里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题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 11.观:欣赏;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者:。

的地方; 16.稍稍:渐渐; 17.或:有人; 18.宾客:用宾客之礼相待; 19.邑人:同乡人; 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 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 22.扳:强拉 23.环谒:到处拜访; 24.使:让; 25.从:跟从; 26.称:相比; 27闻:名声 28.泯然:消失的样子。指方仲永的特异之处完全消失了。

29.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0.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31.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32.固:本来。

33.文理:文采和道理。 34.利:以……为利。

35.可:值得。 36.秀才:这里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37.谒:拜访 38.书具:写字的工具,指笔、墨、纸、砚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上题写上了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主题。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




包拯集文言文翻译
7. 包拯二三事文言文翻译 包拯活了六十三岁,先后做过知县,知州,临察御史,转运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开封府知府,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枢密副使,还出使过契丹。在端州的郡事两年多,就给人们留下了“好官”,“清官”的深刻印象,在京师和别地的影响如何可想而知。明朝黄瑜在《谓祀孝肃疏》中说,包拯“有...

包拯清廉文言文翻译
1. 包拯二三事文言文翻译 包拯活了六十三岁,先后做过知县,知州,临察御史,转运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开封府知府,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枢密副使,还出使过契丹。在端州的郡事两年多,就给人们留下了“好官”,“清官”的深刻印象,在京师和别地的影响如何可想而知。明朝黄瑜在《谓祀孝肃疏》中说,包拯“有...

包公唾溅帝面文言文
4. 包拯二三事文言文翻译 包拯活了六十三岁,先后做过知县,知州,临察御史,转运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开封府知府,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枢密副使,还出使过契丹。在端州的郡事两年多,就给人们留下了“好官”,“清官”的深刻印象,在京师和别地的影响如何可想而知。明朝黄瑜在《谓祀孝肃疏》中说,包拯“有...

包拯渡漳水文言文翻译
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6. 包拯二三事文言文翻译 包拯活了六十三岁,先后做过知县,知州,临察御史,转运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开封府知府,龙图阁...

马璘,岐州扶风人。少孤这篇文言文翻译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不久就主持《民报》……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20、雄捷:谓胜利。金王若虚《故朝列大夫刘君墓碣铭》:“数奇不偶,累举未从……一旦雄捷,喜出望外。”明徐渭《书红眼公传》:“与祝融、回禄争雄捷。”21、试:试任。22、寇边:侵犯边境。《后汉书·西羌传...

清远市14732042512: 包拯二三事文言文翻译 -
鲁菡信达: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清远市14732042512: 包拯二三事文言文 -
鲁菡信达: 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

清远市14732042512: 谁知道《包拯二三事》(二九)的翻译? -
鲁菡信达: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当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清远市14732042512: 包拯文言文翻译 -
鲁菡信达: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当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

清远市14732042512: 文言文翻译 包拯 -
鲁菡信达: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

清远市14732042512: 《包拯》 (1)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第归 -
鲁菡信达: 1、A 2、(1)但,只管 (2)不久 (3)暂时 (4)调动官职,指升官 3、为官清廉 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4、(1)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2)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到官署(递交状子). 5、属于侧面描写.从侧面衬托包拯威名远扬,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6、廉洁奉公、广开言路、执法公正等.

清远市1473204251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横线语句.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 -
鲁菡信达:[答案] ①端州出产砚,前任太守借口进贡,全都索取几十倍的端砚送给权贵.②包拯让做砚的人只做够上贡的数目,到任职期满,他自己没有带一个端砚回去.③人们认为包拯一笑,比黄河水变清还难得一见. 解析: ...

清远市1473204251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题目.(16分)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
鲁菡信达: 小题1: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小题1:(1)不久(2)馈赠(3)到,往(4)陈述 小题1:(1)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听说(他)的人都害怕他. (2)(他)不随便附和别人,不伪装言语和神色来取悦他人. 小题1:他办案神明、执...

清远市14732042512: 谁给我翻译脱脱写的《包拯》古文? -
鲁菡信达: 原文: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

清远市14732042512: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小题.包拯传(8分)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 -
鲁菡信达: 小题1:(4分)(1)屡次、多次 (2)做……的知县、做县的长官 (3)不久(4)给予 小题2:(3分)(你)为什么割了(别人的)牛舌却又来告他?小题3:(2分)孝顺父母、断案机智、清正廉洁. 小题1:试题分析:“知”,名词动用,“知”本为“知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