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生死何畏——西方生死观考察

作者&投稿:澹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西方哲学里的这个生死问题,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分为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古希腊古罗马,死亡是一种诧异。

西方先人,怀着惊异的眼光来面对这世上的一切,这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样形成?死亡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人会死亡,在这种背景下,更多的可能只是一个诧异。

第二个阶段呢,是对死亡的渴望阶段。

中世纪死亡哲学的一个表现,为什么中世纪会有对死亡的一个渴望呢?

这就要跟中世纪的哲学发展的背景联系在一起,在那个时候,我们知道哲学成为了神学的婢女,也就是说哲学完全是为神学来服务的。

为什么?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奥古斯丁与托马斯阿奎那都是在宗教背景下产生的哲学家,他们认为死亡并不是说人的一个终点,而是说死亡是人走向天堂,所以他们强调死亡是一个更好的更永恒的一个状态。

如果说真的是这样,那就希望自己能够早一点到天堂。所以我们说这阶段有一种对于死亡的渴望,这是一种很强大的意识形态。

到第三阶段,对死亡的蔑视,甚至是不再思考死亡,更多的是一种逃避。

人们从宗教的迷雾当中惊醒了,就开始有了一些理性的思考,不再思考死亡。

所以就进入到了近代西方哲学里对于死亡的一个漠视,从前面到死亡的一个渴望,到了中世纪文艺复兴对人的一个觉醒,那我们就不谈死亡。

第四个 阶段 就是,是镇定理性地思考,勇敢的面对。

现代西方死亡哲学开始,人就开始有了非常镇定地理性地思考。死亡到底是怎么回事,死亡意味着什么?

所以,本文也沿着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从这四个角度,来探讨西方哲学思想中的生死观念。

在古希腊罗马的阶段,从总体上来讲这时候对于死亡的理解是什么样的呢?

用自然的眼光来审视。也就是从自然的这个角度和死亡的本性去观察,这时候人还会考虑这类问题,人有没有灵魂,人死之后灵魂到底是不是毁灭的,有没有来世,人生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问题。

当然,从自然角度来思考这些终极性的问题,几乎是初民最自然的思维方式。

第一个呢,是赫拉克利特。 这个哲学家是古希腊非常重要的哲学家,列宁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因为他是唯物主义的鼻祖,他首先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赫拉克利特是古代辩证法的创始人。

赫拉克利特的生死观就是物质的生灭来解决。他摒弃了用非自然,超自然的原因来解释人的死亡,坚持从人的本身物质属性来解释死亡。他认为死亡并不神秘,用自然的眼光来看待自然,其实是和老庄的思想是近似的,但是他对生死问题是非常辩证的。

赫拉克利特用自然变化的角度来理解生死,它有一个循环论,他就觉得生和死是一种自然的循环,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很朴素,很科学的观点,也是大多物唯物主义所持的观点。

后来苏格拉底出现了,他是西方第一个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当中,来评估人生的价值。

苏格拉底的观点,就类似于中国的孔子,儒家对生死的看法,苏格拉底把生死问题,同真善美是联系在一起的。

苏格拉底是西方最伟大最崇高的智者,他用他的生命,给西方甚至是全世界照耀了一条充满理性,真理,而又光明的道路。

这是第一个阶段,从自然的角度来理解死亡的。我主要谈到了两个人,赫拉克利特和苏格拉底。

中世纪,这个阶段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因为有神光的照耀,和宗教的影响,对普通人来讲可能都是求生求死的欲望强烈。

这个代表人物,就是古罗马的奥古斯丁。这个人年轻的时候纵情于声色,到了30多岁才幡然醒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比忏悔,并写出了《忏悔录》这本世界名著,于是皈依了基督教。

中世纪的生死观,就是对死亡的一个渴望,这个从人之常情来讲是违背常理的。但中世纪整个环境下,当一个基督教这种神学作为整个主流思想的时候,那么死亡被作为了一个跳板进入天国的一个跳板。生和死之间的有效转化是通过死亡来实现。

到了西方近代哲学,生死问题有了一个转向。 对死亡的蔑视,甚至是不再思考死亡。

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灵魂不死。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的生死观,就是灵魂不死。

灵魂不死,是无法通过逻辑证明的,第一人是否有灵魂,第二即使有灵魂,灵魂何以不死?

康德在三大批判中有所论述,三大批判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那么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否定了上帝的存在,也就是说从逻辑的角度来讲是没有上帝的。

但是,他发现人还是需要有一个上帝。于是,康德又把人的认识能力分成了三种,“感性”,“知性”,“理性”。

我们从感性的角度,还从知性的角度都没有获得灵魂和上帝的认识,因为感性的角度来说,虽然有的人说他能够感觉到上帝的存在,但那只是一个人感情的体验。

上帝更多的是一种人生体验。一个不信仰宗教的人,他不会相信上帝存在;但对一个宗教人士,他又是非常虔诚的信仰着上帝。

如果从科学的角度,上帝他不可能存在于我们的现实,在时间和空间当中体现不出来,我们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各种知识,声音,色彩,气味,但我们没办法运用这些知识来获得关于灵魂、上帝相关的领域。科学知识可以通过规律性逻辑证明,来加以证实,但对于灵魂上帝是没办法的。

关于灵魂不死,康德认为。灵魂不死是没有逻辑的确定的,我是没办法从逻辑的角度来证明的,但是可以从道德角度说明,灵魂也是确定的。

上帝存在我没办法证明,但是我能感觉到他是存在。如果是被仅仅看作是内在的感受的对象,它不具有普遍性的这个色彩依然没有得到证明,而且,也是证明不出来的,这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谈到关于“灵魂不死”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康德的生死观。

康德处理生死,他的重心是放在人怎样使人生更充实。他提出了,想的越多做得越多,你就活得越长。你就活得越长,不是说生命的长度,而是说生命的这种厚度广度。

这是康德所讲生和死的问题,他的重点是放在劳动是享受,是生命的最好方式,痛苦是活力的刺激物。

很多人都是希望自己没有痛苦,永远快乐,让日常事务都是停留在一个很快乐的情绪状态当中,而且是希望这个快乐的情绪状态,持续时间越长越好。

但是,从哲学家的角度来看,痛苦是理想的光辉,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这是一体两面。

因为人只有在痛苦的状态当中,才会想到摆脱痛苦,才会激发潜能,这是一些关于终极问题的思考。

第三个就是康德对于自杀问题的这个理解。

他的答案是,你自己决定,你自己发挥自己的这样一个自觉的判断,在自觉能力判断的基础之上,来对自己生命所做出的一个选择。

康德的观点是,从逻辑性的角度来讲,灵魂是没有确定性的,但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说他觉得劳动是享受生命的最好方式,他就说不一定是生命的长度,而是有可能是它的宽度和厚度。

我们分析了康德所考虑的,人在自觉与反省能力这个基础之上,对于生命所做出的这种自我选择。也就是说,你到底是用什么样的一个价值目标来进行判断。

对于生死问题,黑格尔也有很多探讨。

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他认为死亡是一种生命的扬弃,其实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马哲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

因为这个辩证法的思想,所以有人甚至指出,黑格尔的哲学就是一种死亡哲学。

绝对精神在黑格尔的体系当中经过了 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 ,这三个发展阶段。

那么从形式上来讲逻辑阶段和精神阶段,都是绝对精神,以精神与意识的这个状态存在。

首先是先有美的概念,然后人们才能感觉到美的事物,很显然这都是两个非常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

绝对精神他是在运动变化,第一个阶段绝对精神与概念范畴的形式存在,他通过自我的一个否定力量不断地运动变化,然后就进入到了 自然阶段概念 。

但,我们从小接受唯物主义的训练,从实际生活的角度来讲,就是唯物主义这种思维方式更接近我们日常生活。

关于桌子的这个概念,进了自然阶段是什么呢?

那如何摆脱物质外壳对我的束缚呢,思想这个问题,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绝对精神阶段。

要摆脱物质外壳的束缚,就得重新回到概念范畴,就是回到以精神状态存在的这个阶段。

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绝对精神的三个不同的阶段。

后来,唯物主义的先驱费尔巴哈从人的观点、从人本学的观点看待死亡,把死亡看作是“属人”的规定或“人的本性”。他说,“必须从人本学来理解不死的信仰”;“尽管有死,也定要充分地度过一生。”

这个阶段的西方人不再对死亡采取漠视和回避死亡的态度,而是要直面“死亡”,面对死亡去积极的思考人生和筹划人生。

第一个代表人物叔本华, 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追去生命意志 。

第二个代表人物是尼采,尼采认为应该重估价值,成为一个创造的超人,永恒重现成就之死。

第三个是海德歌尔。海德歌尔说,人要向死而生。

第四个,是后现代主义,福柯生命最高峰的体验。

通过此文,我们了解到,西方哲学关于死亡的思考与发展,是有一定的进化性的,这些观点,也足以启发中国人,面对生死,勇敢无畏,体验人生。


03生死何畏——西方生死观考察
他认为死亡并不神秘,用自然的眼光来看待自然,其实是和老庄的思想是近似的,但是他对生死问题是非常辩证的。 赫拉克利特用自然变化的角度来理解生死,它有一个循环论,他就觉得生和死是一种自然的循环,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很朴素,很科学的观点,也是大多物唯物主义所持的观点。 后来苏格拉底出现了,他是西方第一个从个...

人总要归于尘土
你根本就不了解上帝在人身上的计划,上帝怀着无比的热情造了人,是照着他自己的形象,要他做自己的儿子,给了他莫大的恩。人的犯罪离开了神,所以神要在人身上有个计划,就是要锻炼他的儿女,使他们都有神的生命,然后和他们一起在天国里生活。人的一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锻炼,成长,直到睡...

你是如何理解纳兰容若的内心世界的?
提起纳兰性德我的内心既有同情、惋惜又有钦羡、佩服。这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年纪轻轻却才华横溢,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就成为了进士,不久便成为了康熙皇帝的一等带刀侍卫,这是何等的殊荣,在那个力求功名的年代,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荣耀与梦想,况其家室显赫,其父纳兰明珠为...

3个回答 - 苏轼还有那首诗里有尽头?
牵牛独何畏,诘曲自牙蘖。走寻荆与榛,如有宿昔约。南斋读书处,乱翠晓如泼。偏工贮秋雨,岁岁坏篱落。芦笋初似竹,稍开叶如蒲。方春节抱甲,渐老根生须。不爱当夏绿,爱此及秋枯。黄叶倒风雨,白花摇。行乐惜芳晨,秋风常苦早。谁知念离别,喜见秋瓜老。秋瓜感霜霰,茎叶飒已槁。宦游归无时,身若马系早。悲...

高青县17849876706: ”既不惧生,又何畏死”出处? -
爰雷儿感: 这句话有点矛盾之处.生事我们无法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出生的家庭么?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父母么?我们可以选择出生的时间么?都不行.而且从生物角度讲,一个人出生只是几亿分之一的小概率事件.而死亡,说所有生命形式的终点,但是有些哲学体系觉得死亡是另一种开始.有一句话叫:人人生而向死.个人觉得比你上面那句话还有哲理一些.从生到死你将领略到什么,体验到什么.

高青县17849876706: 何畏(关于何畏的基本详情介绍)
爰雷儿感: 1、何畏,又名何正菊,男,汉族,1942年出生,湖南临湘人,笔名丁众、人可,原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湖南省哲学学会秘书长.2、是著名主持人何炅的父亲.3、著有《中国著名乡镇文化研究》(华夏出版社出版).4、《新世纪大众哲学——“三个代表”与当今时代精神》,何畏主编,哲学所集体合作项目,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该书获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四等奖.5、《“三个代表”的哲学基础》(朱有志、何畏等著、合作),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高青县17849876706: 人不畏死何畏以死惧之 -
爰雷儿感: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怕死的话,那就不怕别人用死来恐吓了就表示一个人的不怕死的那种气势.和应用的状态.

高青县17849876706: 怎样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骗子的形象? -
爰雷儿感: 1、巧言令色 贼眉鼠眼 心怀鬼胎 獐头鼠目 畏畏缩缩尖嘴猴腮 2、 巧言令色 [ qiǎo yán lìng sè ]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出 处 《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3、 贼眉鼠眼 [ zéi méi shǔ yǎ...

高青县17849876706: 谁能给我写个藏头诗,关于人名字的,是:“我只爱吕雅恬”. -
爰雷儿感: 我心明月鉴,只为佳人生.爱意难言表,吕后生丽质.雅风偷我心,恬静动人情.

高青县17849876706: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爰雷儿感: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

高青县17849876706: 编一首诗,是描写今年秋天的,是古诗的格式 -
爰雷儿感: 秋思 深秋风萧瑟, 吾心独惆怅.冷月霜风袭,夜寒情意浓.何畏遇情劫?思绪乱红尘!

高青县17849876706: 关于积极向上的对联七个字 -
爰雷儿感: 怀志人无信不立 顶头天有日方明学涯路失意休馁 锦绣程得势莫狂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盛世辉煌抒壮志 春光璀璨绘蓝图拼搏岁月描锦绣 进取人生奏华章

高青县17849876706: 姓田起一个比较特别的名字应叫什么好呢 -
爰雷儿感: 男孩:1,田值辰(取自”斗蚁闻常日,歌龙值此辰.“)2,田适佳(取自”时此万机暇,适与佳节并.“)3,田畏闻(取自”缩却鼻,何畏不闻香.“)4,田规里(取自”澄清规于万里,照离思于千行.“)5,田弧义(取自”古来悬弧义,岂顾子与妻.“)6,田厉摩(取自”厉世摩钝“, 指磨砺世人,使笨拙的人奋发有为.”)7,田景画(取自“对景挂画”,比喻本身的举动恰恰和客观情形相应.“)8,田挂绿(取自”脱白挂绿“,脱去白衣,换上绿袍.指初登仕途.”)9,田扇缘(取自“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10,田膏泽(取自“坐知四海蒙膏泽,沐浴君王德似兰.”)

高青县17849876706: “请问什么是佛?什么是心?”
爰雷儿感: 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其实这世上本无佛,佛介由心生!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由心生,心因佛死,一切都是心惹的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