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士三甲

作者&投稿:单于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科举考试进士分为三甲,这三甲有什么区别?~

“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自宋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辞源》有“三甲”条目,引用《宋史·选举制》指出“三甲”的由来:“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进士始分三甲。” 以清代科举为例,分四级:童试包括县、府、院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全国性考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在宫中主持,也叫廷试。贡士均可参加,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考试的等级排名:
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 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明、清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张挂黄榜公布,俗称为“金榜题名”。

  1.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如此看来,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 ”,“三甲”是殿试中榜进士中的末等即三等。近读有关王铎的文章,说王铎“至31岁时,入京殿试,列三甲第五十八名,赐同进士出身……”这是“三甲”的规范用法,就是说,王铎没能进入一甲、二甲,在三甲中列第五十八名。

  2.清代每科考毕,录取人数自一百至四百余名不等,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诸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这个“同”字,其实就是“不同”的意思。“同进士”着实令人尴尬:好似饥肠辘辘之时,旁人端上好饭好菜,却赫然发现盘中粘着一只青头苍蝇,为肚肠计,不能不伸筷子;一伸筷子,又恶心得难受。因此,稍稍自尊自爱之徒,都会将“同进士出身”当作一种不能一洗了之的难言之隐。

  3. 进士获得士的资格之后,并不意味着就能马上得到一个满意的职位,能够做官,而是需要等待朝廷的任命,而朝廷选任官员往往是通过大臣的举荐才能进行的。所谓的大臣,主要指的是三四品以上的官员们,而且很多情况下朝廷规定有权举荐的都必须是京官,即宋朝所谓的侍从官。在唐朝,考中进士之后,等待被举荐并任用的过程叫释褐。所以,每个考中进士的人并不是象戏曲里表现的那样,马上高高兴兴的回家向乡亲们夸耀去了,而是要赶紧在京城进行大量的社交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将自己的见识与才干展示给有资格举荐的大官们。这个过程在唐朝的制度下至关重要,考中进士却做不上官的事情比比皆是,比如著名的诗人杜甫、李商隐,就都考中进士了,但是因为囊中羞涩,没有足够的钱来在长安交际,所以一直仕途不顺。

  唐朝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虽然已经有了新的贵族生产机制,但是整个制度仍然不够成熟,各个环节衔接上的问题比较多。另一个原因就是从南北朝时期形成的门阀制度当时仍然影响很大,比如唐朝中前期的宰相,姓氏就非常固定,一直是那么几个,而且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亲戚关系,简直类似于春秋时晋国的六卿制。到中晚唐,经过安史之乱的打击和藩镇割据战争的冲击,门阀势力大大削弱了,在政治上势力也开始下降,而进士出身的庶族则逐步上升。士族贵族与进士出身的庶族士人在政治上的反映最明显的是牛李党争。在《资治通鉴》里,司马光对这个过程表现得很矛盾,一方面他知道这个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又在感情上比较认同贵族的价值观,所以,在他笔下,李党都是君子,而牛党都是小人。

  这个过程在宋朝的时候才正式完成,进士的地位得到了绝对的巩固。虽然在宋朝庞大的行政官员系统里,只有三分之一是进士出身,但是宋朝的文官地位之高空前绝后,恰恰是进士在政治场上的地位不断上升的结果。最能反映出这种变化的是,虽然进士们仍然需要被人推荐才能担任朝廷官员,但是他们得到推荐的机会远远大于唐朝,大多数人都可以在考中进士之后马上得到一份能够维持相当高水平生活的收入。到明朝以后,进士对政治场就处于完全垄断的地位了,进士的地位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不仅一考中进士就可以马上做官,而且在明朝中前期都是起步相当高的,一般都可以从五品以上直接开始进入仕途。不仅如此,在明朝的历史上,状元宰相也是最多的。现在很多人经常会提起来明进士太祖曾经一度废除科举制,但是却没有搞清楚,当时明太祖的理由不是说科举制不好,而是他认为国家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人才,而科举制的人才生产速度对他来说太慢了,需要用单位时间产量更高的学校制度来替代。

  清朝大概是历史上进士生活最困难的时期。一个人考中了进士,虽然也能象明朝那样,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供职,领一份工资。但是就整体而言,清朝虽然号称完全继承了明朝的制度,但事实上做了相当大的改变,尤其是大量的满洲贵族是世袭的,不通过考试就可以直接进入官僚体系,这不管是在宋朝还是明朝,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虽然宋明的宗室们也可以从一出生就获得一份相当高的收入来保证基本生活,但是按照规定,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的。而清朝改变的恰恰是这里,大量的满洲贵族通过继承获得进入官僚体系的资格,等于挤占了原由进士们垄断的官僚体系,实际上进士们的地位是大大地下降了。到了清朝中期以后,在翰林院供职的进士们收入无法保证基本生活的事情越来越多,到了晚期,他们甚至到了只能依靠地方实力派才能过活的地步,进士的意义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也就是说,即使朝廷不取消科举制,也必须开创其它的制度来对进士们进行二次淘汰,来选任合适的官员。

  PS:宋制进士分五甲,元制为三甲,明清从元制。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从六品,第二名榜眼,赐进士及第授正七品,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授正七品。二甲十七名赐进士出身授正七品。三甲八十名(后增到百三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正八品。

1.“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自宋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辞源》有“三甲”条目,引用《宋史·选举制》指出“三甲”的由来:“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进士始分三甲。”
以清代科举为例,分四级:童试包括县、府、院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全国性考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在宫中主持,也叫廷试。贡士均可参加,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如此看来,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 ”,“三甲”是殿试中榜进士中的末等即三等。近读有关王铎的文章,说王铎“至31岁时,入京殿试,列三甲第五十八名,赐同进士出身……”这是“三甲”的规范用法,就是说,王铎没能进入一甲、二甲,在三甲中列第五十八名。
现在比赛特别是体育比赛的报道,“三甲”这个词使用频率很高,但都用错了。比如《超女三甲下月同台唱》,看过内容始知,是把“三甲”当作超女的冠军、亚军和季军了。预测游泳世锦赛花样游泳成绩,有“进三甲有决心也有难度”的标题,也是把“三甲”当作前三名。

2.一甲即授官职,二、三甲参加翰林院的考试,学习三年后再授官职。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为状元(鼎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一甲即授官职,二、三甲参加翰林院的考试,学习三年后再授官职。

3.进士只是个身份,官职需另赐。
唐朝没有那么多的详细分类,一般唐朝除了举荐、恩赏做官外,考科举一般都是地方学官和学院举荐有资格的学子,到京城统一考试。有明经科、博学宏词科、进士科等等,先要到有名望的文人,或者大官府上递投名状,然后才有资格真正参加考试。而第一名一般情况下被称为“头状,状头”后来叫做状元。而到了宋代,才有了榜眼、探花等说法。而且唐朝时期,尽管已经有了科举制度,但并不完善,只是作为选拔官员的一种辅助手段,也不像后来那样四年一次那么规范,有时甚至十几年才有一次考试。而且状元一开始也不会授予高的官职,即使到了明清,也就是六品编修之类的。在唐朝,更是一般都是小官,像唐德宗时的状元陈讽,一开始只是做个小小的县尉,也就是现在县公安局局长,后来才做到司勋郎中。其实往往最后能做到宰相的,几乎没有考试时进一甲的,更多的都是普通进士

二甲和三甲都是若干人,应该没有规定的.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进士出身的其实还是要看你能力如何的,一般来说去翰林院任职吧,帮皇上起起诏书这些,不过每个朝代的都不太同.

1、二甲三甲在各朝都有不同,清朝二甲为7人
2、二甲三甲进士与一甲的区别是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3、进士出身一般会担任翰林院编修开始,然后一般看政绩能担任知府以下职位

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


进士的三甲是多少人?
三甲:174人,这些进士同样被赐予“同进士出身”的荣誉,虽然他们的名次较后,但仍然是进士中的一员。总结 综上所述,进士的三甲人数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每科的实际情况而定。在清光绪癸卯科中,三甲共有174人。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数字仅代 表该科的情况,并不能作为所有朝代进士三甲人数的标准。

一甲二甲三甲进士区别
2、二甲进士则是次一级的进士,他们的考试成绩略低于一甲进士。二甲进士通常会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职,虽然职位稍低,但仍然属于高级官员之列。二甲进士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与一甲进士相比,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稍逊一筹。3、三甲进士是科举考试中的最低等级,他们的考试成绩通常...

三甲进士是什么意思
三甲进士是明代科举制度中的一个等级,根据成绩分为三个等级,称“三甲”。其中,一甲赐进士及第,前三名,俗称三鼎甲,这三位俗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四名至约150名;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约150名之后。1、其中,“进士及第”是指通过殿试的人,他们被称为进士。而“进士出身”和“...

进士分为哪三甲
进士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科举制度,分为三甲,从高到低分别是:状元(第一甲):科举考试中成绩最高的人。榜眼(第二甲):科举考试中成绩次高的人。探花(第三甲):科举考试中成绩第三名的人。“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自宋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

一甲二甲三甲进士区别
一甲二甲三甲进士区别:考试成绩的不同、级别的不同。按照清朝规定,新科进士中,除一甲三人和传胪外,其余进士在殿试后,仍需参加由朝廷派大臣亲自监考批阅的朝考。通过朝考,进士们可以获得庶吉士身份,进入翰林院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二甲会比三甲,更容易通过考核。因为考核过程会计算分数。二甲出身的...

古代科举考试中一甲、二甲、三甲都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前三甲指的前文所写取中的进士。一般我们说自己常常班级前三,一般就是第三,求职时工资五千到八千,往往就给五千。小说中写的位列三甲,大概就是第三甲的第几名吧。要是第一甲,肯定会说高中探花郎,高中榜眼,高中状元,不会说自己位列三甲。现代人一般把前三甲等同于前三名(要注意的是三甲医院...

古代科举考试进士分为三甲,这三甲有什么区别?
进士始分三甲。” 以清代科举为例,分四级:童试包括县、府、院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全国性考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在宫中主持,也叫廷试。贡士均可参加,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

古代科举,名列三甲,是什么意思
古代科举,名列三甲意思是:殿试中榜,考上进士,而不是前三名的意思。“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如此看来,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 ”,“三甲”是殿试中榜进士中的末等即三等。近读有关王铎的文章,说王铎“至...

殿试一甲二甲三甲分别叫什么
在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一甲、二甲、三甲的名称如下:一甲:一甲只有三人,也称作“状元”、“魁首”。他们是一等的高第,获得一甲的考生通常被直接授予官职,成为翰林院编修或知制诰,前途光明。二甲:二甲若干人,他们的成绩比一甲低一个等级,也称作“进士出身”。二甲考生也可以直接获得官职,虽然...

关于进士三甲
…”这是“三甲”的规范用法,就是说,王铎没能进入一甲、二甲,在三甲中列第五十八名。2.清代每科考毕,录取人数自一百至四百余名不等,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诸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这个“同”字,其实就是“不同”的意思。“同进士...

南木林县15869427986: 科举制下的“三甲”是什么? -
臾咽茶碱:[答案] 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时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1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状元孙伏伽.最...

南木林县15869427986: 什么是前三甲 -
臾咽茶碱: 现代人都把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认为是状元、榜眼、探花.其实这是对“三甲”的一种误解.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绝非指状元、榜眼、探花. 一般提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都是从明、清两代的科举说起.明清的科举分为甲 、乙...

南木林县15869427986: 请说出历史上科举的三甲名次,一甲,二甲,三甲一共多少人? -
臾咽茶碱: 古代府级考试及第的童生称秀才;乡试(省级)考中者称举人;在京师礼部会度及第者称贡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称进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俗称...

南木林县15869427986: 古代科举,名列三甲,是什么意思 -
臾咽茶碱: 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中,殿试中进士第一、二、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的合称,又称“三鼎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后引申将各种比赛的前三名称为“三甲”.

南木林县15869427986: 科举前三甲分别是什么
臾咽茶碱: 以清代科举为例,分四级:童试包括县、府、院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乡试... 贡士均可参加,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状...

南木林县15869427986: 二甲进士代表什么呀 -
臾咽茶碱: 从宋朝开始,中国科举就有以“三甲”区别进士的做法.而区别的标准,便是进士们的考试成绩.在科举占据选拔人才主流渠道的情况下,进士们通过全国选拔,本来就被认为最优质的一批人才.三甲的区分,则是找出当中最优质的一批人才...

南木林县15869427986: 授予进士三甲官位时有何区别?
臾咽茶碱: 我们在前文已述,科举考试中,张榜公布进士名单时,分三甲(有时称“甲”为 “榜”).其中第一甲只写前三名,这三人赐进士及第,习惯上称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以上三甲都算进士,不过在授予官位时有区别,第一甲肯定进翰林院,第二甲好些的可以进翰林院,一般的要么到中央各机关当主事,要么在翰林院当庶吉士,再学几年,然后再当官.三甲大部分就直接派到各地当知县、县丞、教谕了.

南木林县15869427986: 什么是进士及第 -
臾咽茶碱: 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的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

南木林县15869427986: “三甲”是前三名吗?
臾咽茶碱: 报刊媒体在报道体育消息时,常把前三名称做“三甲”,这是一种误解.“三甲”的说法来自古代的科举.科举的最高级考试(殿 试)的前三名为“一甲,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为“状 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是第四 名以后的若干名(大约四五十名,为“赐进士出身”),三甲 为“二甲”后的若干名(也是四五十名,为“同进士出 身”).也就是说,“三甲”已经是四五十名以后的名次了, 怎么能是前三名呢?

南木林县15869427986: 古代科举考试成绩名次分类(叫甲什么) -
臾咽茶碱: “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自宋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辞源》有“三甲”条目,引用《宋史·选举制》指出“三甲”的由来:“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进士始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