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题: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法制建设的特点

作者&投稿:海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中国法制史的问题~

《北齐律》将晋律创立而为南朝、北魏、北周各代律典所沿用的《刑名》、《法例》两篇合为《名例律》一篇,并置于律首,进一步突出了律典总则的性质和地位,也使律典的体例结构更加规范。

《北齐律》的立法者认真总结《法经》以来律典篇目不断增多的利弊,经过“部分科条,校正今古,所增损十有七八” ,最终将其精简合并为《名例》、《禁卫》、《婚户》、《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十二篇949条。这一篇目结构,是律典体例日趋成熟完善的结果,代表了当时律典编纂技术的最高水平。

《北齐律》经过魏律对“旁章科令”的删繁就简,又经过晋律对“律令章句”的精简删削,律令条目大为减少,但仍多达2 926条。《北齐律》再度合并加工,将全部律文缩减到949条,实现了“法令明审,科条简要” 的立法要求,使律典内容的取舍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各代的立法活动中,《北齐律》的立法水平最高,所取得的立法成就也最大,堪称以前历代立法技术与立法经验的结晶。正如程树德所概括的那样:“南北朝诸律,北优于南,而北朝尤以齐律为最。” 在中国古代法律编纂史上,它对后世立法影响极大。隋朝《开皇律》即以《北齐律》为蓝本,唐律又以《开皇律》为依据,而唐律又成为宋元明清各代的立法基础,并直接影响到周边亚洲其他国家法律制度的发展。

中国法制史中可能考判断的地方:
1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2 ( )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3 ( )是自己做了坏事而又掠他人美名,( )是贪得无厌,( )是肆无忌惮地杀人。
4 “不用命戮于社”是夏启《 》中记载得一条最早的军法。
5 西周时期有“三赦”之法,三赦是:一曰( ),二曰( )三曰( )。
6 西周有三宥之法,即( )( )和( )。
7 西周时期过失称为( ),故意称为( ),惯犯称为( ),偶犯称为( )。
8 西周时期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契约事宜,称为( ),( )是适用于买卖关系的契约形式;( )适用于借贷关系的契约形式。
9 西周时期婚姻缔结的三大原则是( )( )( )。
10 ()集各国立法之大成,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
11 西周时期,凡是民事案件一般称为( );刑事案件称为( )。
12 西周时期在审判结束后,要向当事人宣读判决书,称为( ),犯人不服判决的,可以要求上诉再审,称为( )。
13“圜土”所关押的是特定对象,即未达到处以五刑程度的轻微犯罪者,当时称为( ),并由( )专门管理。
14( )是加在脚上的木制刑具,( )是加在颈上的木制刑具。
15 汉律有《九章律》《 》《 》和《 》。
16 东魏的《 》有刑事法律的性质。
17 西魏编有《 》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法律形式。
18 官当正式规定在《 》和《 》中。
19 秦明确规定了法官的责任,凡是故意加重或减轻判刑,承担( )的责任;凡是故意有罪不判或通过篡改案情,使罪犯达不到判刑标准的承担( )责任;由于过失而造成适用法律的错误,承担( )责任。
20 汉朝规定治安官吏凡“群盗起而不发觉,发觉而弗捕满品者”构成( )罪。
21 徒刑最早在( )朝时已有。
22 秦朝把讯问被告称为( ),庭审案件称为( )。
23 秦朝规定在押犯在接到判决后,如表示不服,可以申请再审,称为()。
24 秦朝规定( )( )( )等耻辱刑。
25 汉代死刑分为三种( )( )和( )。
26 汉朝统治者为了禁止官吏结党,对有朋党行为的官吏及其亲属,实行终身不得为官的处罚,此种刑罚称为( )。
27 秦朝( )作为中央司法机关长官,审理全国案件。
28 秦朝时在发生重大案件时,还实行由丞相 御史大夫和廷尉等官吏组成的共同审理制度,时称( )。
29 西汉武帝以后,在京师设置( ),凡是京师与中央机关有滞狱和冤狱及司法官违法行为,都有权加以监督。
30 北齐时期正式设置( )。
31 秦朝把杀伤人 偷盗等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列为严惩对象,这类犯罪称为( ),把 称为( )。
32 汉起诉形式分为两种:当事人或亲属直接到官府控告,称为( );官吏代表国家纠举犯罪,称为( )。
33 西晋已在朝堂外设( ),允许有重大冤屈者击鼓鸣冤,直诉于中央。
34 汉朝审讯被告,称为( ),在审讯取得口供后,为防止犯人翻供,实行( )制度;判决后向被告及其亲属宣读,称为( )。
35 南朝创立( ),如囚犯不服罪,则断绝饮食,过三日才许进食少量的粥,以之逼供。
36 《 》在吸收北齐重罪十条的基础上正式形成了十恶制度。
37 自《 》修订完后,唐基本法典即告定型。
38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行政法典。
39 宋朝法律形式除了律 令 格 式外还有( )和( )。
40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41 唐律中规定了贵族官员的封建等级特权原则,集中体现为( )( )( ) ( )( )等特权方面。
42 《宋刑统》对动产中的( )阑遗物( )无主物( )等所有权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43 唐朝时不计利息的借贷称为( ),附计利息的称为( )。
44 宋朝实行盐 茶 ( ) ( )官营专卖。
45 唐代职掌中央司法审判权的是( )。
46 唐代御史台下设( ) ( ) ( )三院。
47 唐代中央和地方发生重大案件时,由大理寺 刑部和御史台长官会同审判,称为( )。对于地方上的大案,如不便解送中央审理,则派大理寺评事 刑部员外郎和监察御史为( )前往审理。
48 唐代起诉制度存在两种形式,分别是( )和( )。唐还规定了直诉制度,凡有冤无处申者,可以通过( )和( )向皇帝告诉。
49 宋太祖为加强对中央司法机关的控制,又另立( )是大理寺降为慎刑机关。
50 唐代在地方上州设( )或( )加强司法机关,又在县上设( )。
51 宋代在州县上设立( )作为中央在地方各路的司法派出机构。
52 宋代实行( )即犯人否认其口供,且所翻情节实碍重罪时。改由另一法官或司法机关审理,改换司法官审理,称为( );改换司法机关 审理,称为( )。
53 唐太宗时期将行刑前的三复奏改为( )。
54 元朝第一部成文法典是( );后来又修订了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
55 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法典编纂先例的是( )。
56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成文法典是( )。
57 《大清会典》也称五朝会典:( ) ( ) ( ) ( ) ( )。
58 清政府专门设立了( )作为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关。
59 元代设立( )取代大理寺主持审判。
60 元代设立( )专理蒙古贵族王公案件;设立( )专理宗教审判;还设立( )兼掌军法审判。
61 奸党罪为()朝创立,上言大臣德政罪也为()创立。
62 明朝死刑分为()()两种,分为( )和( )两种处理情形。
63 明朝凌迟刑正式载入了《 》。
64 枷号是()朝创立的耻辱刑。
65 *元朝把居民分为四等,分别是( )( )( )( )
66 清入关后,即在北京周遍地区( ),分配给满洲贵族及八旗军士。
67 明清在有关遗失物 埋藏物和无主土地方面,突出了( )原则。
68 明清时成立契约一般都有附署人,主要有( )和( ),合称( )。在各种民间契约中附署的中间人为( ),借贷租赁契约的附署人称为( )。
69 ()朝开始对媒妁进行规范化管理。
70 清朝第一部正式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71 明改御史台为( ),与刑部和大理寺合称为( )。
72 明清家长的权力进一步扩大,主要包括( )权和( )权两种,其中教令权又包括( )和( )权
73 *明清时“以一人而为两家之后”即一子继两房为( )。
74 明按省把全国划分为( ),共设( )110人,直属督察院,分掌地方监察工作。
75 明清主审机关是( ),( )是全国最高监察机关。
76 明起诉方式与前代相同,分为( )( )两种。
77 明朝凡发生重大疑难案件,由刑部 大理寺 督察院共同审问罪犯,然后将审理结果奏报皇帝,称为( )。
78 明在朝堂上杖责大臣的制度,称为( )。
79 明成祖建立宦官特务机构,称( )。
80 清案件经秋审或朝审后,分为四种情况处理,分别为( )( )( )( )。
81 (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82 清“预备立宪”活动中,颁布的两个宪法性文件是( )和( )。
83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现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
84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民法典草案。
85 清末商事立法的第一阶段主要由( )负责,第二阶段由( )主持起草。
86 《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采用( )的体例。
87 清末曾改刑部为( ),大理寺为( ),在各级审判厅设置相应的( ),并在诉讼程序上实行( )
88 清时领事裁判权正式确立在( )及随后的( )中。
89 中国历史上唯一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是( )。
90 *封建制五刑正式确立于( )律中。
91 “准五服以制罪”首立于( )律中。
92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是( )。
93 ( )是中国近代史上公布的第一部正式的宪法。
94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颁行的民法典。
95 ( )是第一部由劳动人民制定的,确保人民民主制度的根本大法。
96 中华民国时期,诉讼程序为( )制。
97 土地革命后期影响最大,实施地区最广,适用时间最长的土地法是( )。
98 抗日时期边区创设新罪名为( )和( ),并创设新刑种为( )。
99 规定“六禁”的法律是( )。
100 清末公布的过渡性刑法典是( )。
101 与《大清新刑律》篇章体例相同,并且是在《 》基础上稍加删除而成的是( )。
102 “八议”确立于( )律中。
103 “十恶”确立于( )律中。
104 《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于( )时期。
105 《陕甘宁施政纲领》公布于( )时期。
106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公布于( )时期。
107 北洋政府的审判机关分为四级,中央设( )。
108 《名例律》最先规定于( )律中。
109 夏朝普通监狱称为( ),中央监狱称为( )。
110 商时的监狱称为( )。
111 “春秋决狱”的特点是( )。
112 “重罪十条”首立于( )律中。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是指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在中国经济思想发展史土兵有巨大影响的经济思想。中华民族几十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主要是封建社会的历史,这是形成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主要历史时期。所以,中田传统经济思想,主要是指统治中国2000年之久的封建正统经济思想。研究封建传统经济思想的特点,对于我们认识封建经济思想的本质,肃清封建经济思想的影响,椎动改单和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2003-05-26 作者简介:张守军(1945-).男.辽宁大连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传统经济思想; 自然经济现点;国家本位主义;停滞;僵化中图分类号:F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3)12-0086-04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特点,从纵的方面看,是它与近现代经济思想相比较而显现出来的特点。从横的方面看,则是它与外国同时期经济思想相比较而显现出来的矛盾特殊性。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经过了许多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经济思想,都各有其矛盾的特殊性。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特点,显然不是指中国封建社会某个阶段上正统经济思想的特点,而是指封建正统经济思想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共性的东西。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特点,对西方、对近现代经济思想来说是矛盾的特殊性,而对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经济思想来说,则是矛盾的普遍性。它一方面是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思想发展史的各个阶段的共性的东西,另一方面又是区别于西方、区别于近现代经济思想的特性的东西。正是这种共性和特性的统一,构成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特点这个范畴的含义。

一、内容上的自然经济观点

内容上的自然经济观点,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传统经济思想始终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看成是最理想的经济生活模式。

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经济思想的基本观点产生和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尽管地主阶级内部当时存在着各种不相同的学派,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作为他们理想社会的经济基础。儒家思想后来发展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主体。儒家创始人之一——盂轲曾这样描绘儒家的社会经济主张:“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孟子·尽心上》)这是一个典型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的图画。西汉后期召开的盐铁会议上,以封建正统思想标榜的文学贤良则认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模式应该是“千室之邑,百乘之家,陶冶工商,四民之求足以相更。故农民不离畦亩,而足乎田器,工人不斩伐而足乎陶冶,不耕田而足乎粟米。百姓各得其便,而上无事焉”。(《盐铁论·水旱》)这里虽然有手工业者,也有商人,但仅限于百乘之家,千室之邑的范围内,而绝不同外界交换:一远方之物不交,而昆山之玉不至”(《盐铁论·通有》),“道路罕行,市朝生草”。(《盐铁论·力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是其基本主张。东晋时期的陶渊明甚至把世外桃源看成是最理想的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称道的太平盛世,无非是“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史记·平准书》)以及“频致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通典·食货七》)这种农业自然经济的繁荣景象。直至到了近代的许多思想家,包括一些进步思想家,也仍然主张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如龚自珍的“农宗”思想,就主张一宗百亩之田,其中十亩之地为住宅,十亩之田出租税,十亩之田养佃户,十亩之田种经济作物,三十亩自家人口食用,余三十亩所产用来交换手工业品。要求人们“皆不得以澹泉货,百家之城,有货百两;十家之市,有泉十绳,裁取流通而已,则衣食之权重。则泉货之权不重。”(《农宗》)虽然不主张彻底取消货币,但仍然主张“衣食之权重”的农村自然经济。甚至革命农民,并且是近代革命农民,也把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经济看成自己的理想国。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就主张:“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家鸡,二母彘。无失其时。”“凡二十五家中陶冶木石等匠俱用伍长及伍卒为之,农隙治事。”完全是一幅古老的自然经济图景。

第二,传统经济思想的自然经济观点的表现,是它的轻商、贱商和抑商原则。

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康有为曾指出中国封建经济思想的这一特点。他说:“吾国古者首去渔猎,则以农立国,是故分田制禄之经,重农贵粟之论,布满经史。”(《请励工艺奖创新折》)这里说的确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的实际情况.早在战国,封建制度产生时起,地主阶级思想家就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农业是富国富民的本业,而工商业则是末业.要富国强兵必须重本抑末。国家必须在政治上、经济上、财政上大力推行重农政策,而打击或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比如,商鞅变法就规定:百姓“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商君书·外内》)通过这种办法,使“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同上)。西汉时期,国家规定“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商人子弟,“不得仕宦为吏”(《史记·平准书》),在政治上压抑商人的地位。西晋王朝规定:“侩卖者,皆当着巾,白帖额,题所侩卖者及姓名。一足着白履,一足着黑履。”(《太平御览》卷八二八),对商人公然进行人身侮辱。直到近代,这种仇视商品货币经济,贱视工商业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直到19世纪70—80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已有相当发展的条件下,地主阶级顽固派还在鼓吹只有“重农抑商”、“务本知俭”才能使中国富强的观点,反对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的“振工商以求富”的主张,仍然认为“自来天下之大计,未有舍本而可以图富者.”(曾廉:《纺砖楼记》)。在中国历史上,既使那些重视王商业的思想家,也都难于摆脱传统的农本工商末观点。重农抑商思想和政策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了2000年之久,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一条基本原则.

封建传统经济思想维护自然经济的特点是不奇怪的,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1)农业是封建经济最主要的部门,封建农业本来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自然经济观点实际上是封建自然经济基础在经济思想上的反映。(2)商品货币经济对自然经济有瓦解作用,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剥削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地主阶级思想家自然要竭力赞美、维护农业自然经济,而敌视、打击商品货币经济。也就是说,地主阶级的阶级利益决定了封建经济思想必然维护自然经济,而敌视商品货币经济。

二、观察问题的国家本位主义立场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对各种经济问题的看法,总是以国家为本位,从国家的角度,从国家的立场,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有的学者在比较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和西方经济思想时,称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为国家经济学观点,就反映了传统经济思想的这一特点.中国历代思想家经济思想的中心点都是密切联系如何治理国家问题的,如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以个人为本位,从个人角度谈论经济问题的,不是没有,但为数很少。古希腊色诺芬的《经济沦》专门论述私人奴隶主怎样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经济,而同时期中国的商鞅、盂轲以及其他许多思想家的经济思想著作,研究的则都是如何富国富民问题。

由于观察问题主要持国家本位主义立场,因而形成了传统经济思想如下两个重要特征:

第一,在政治与经济关系问题上,总是强调政洽的首要地位.

国家政权是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从国家立场观察问题,自然也就是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它要求处理一切经济问题,都从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出发,认为政治上的安危比经济上的贫富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传统思想的这一特点,集中表现在贵义贱利思想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的长期统治上。中国古代所谓义,不仅是个道德规范,它实质上是一个表示封建政治原则和思想道德原则的范畴。利,则主要指物质经济利益。中国经济思想史上长期存在的义利之辩,实质是封建政治、思想、道德原则和物质经济利益的关系问题,简言之,也可以说是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在这个基本问题上,地主阶级传统经济思想一直坚持贵义贱利原则,即要求把义放在首位,谋利、求利必须符合义的原则,服从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和道德原则,要求统治者“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所以,“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四书·大学》)必须“见利思义”,当义和利发生矛盾时,不能见利忘义,而必须毫不犹豫地舍利取义。由于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封建士大夫都以安贫乐道为荣,而以置身经济事务为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四书·大学》)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封建的义,是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在,贵义贱利原则,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原则,它只关心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至于社会经济、社会生产是否能得到发展。则是次要问题。正是这种贵义贱利思想,造成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轻视生产。鄙薄经济事务的坏风气。

第二,关于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理论,成为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由于观察问题的国家本位立场,所以历代思想家总是从国家角度出发,从封建经济的全局出发来谈论经济问题.他们谈论最多的,主要是义利关系即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农工商关系即国民经济各部门关系问题,以及国家财政问题、土地问题等,至于个人、家庭、单个生产单位如何处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问题,则很少有人论及。所以,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可以说是宏观经济学思想,而不是微观经济学思想,它主要是关于封建经济全局、或国民经济总图景的理论,这是传统经济思想国家本位主义立场的必然结果。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国家本位主义立场产生的原因,首先与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统治有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为了镇压农民的反抗,地主阶级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机器。“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和西欧封建制度很不相同,西欧国家是封建领主制,一块土地经济上的所有者,同时也是政治上的统治者。中国则不然。封建地主对农民可以进行经济上的榨取,而政治上的统治,则主要是通过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来实行。在地主和农民的关系中,封建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通过封建国家,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就不允许有大的变动,任何一个关系封建经济全局的问题都不可能得到解决。中国封建专制国家在封建政治和经济生活中这种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得十分突出,十分明显。历代地主阶级思想家都十分清楚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封建思想家考虑经济问题往往从国家立场出发的重要原因。

中国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与传统经济思想的国家本位主义立场这一特点也有关系。由于封建国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要干一番事业。要改造社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必须做官,然后才有可能。中国封建知识分子走的是一条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追求的目标是读书做官。“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他们平时学习.研究的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游说诸侯王公也好,参加科举考试也好,靠的也是治国平天下之道,做官执政以后.用的也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所以,封建知识分子一生学的、说的、做的都是天下国家的大事,否则他们就没有出路。所以,他们不谈问题则已.一谈问题就必然从国家立场出发,政治问题如此,经济问题也如此,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观察问题的国家本位主义特点形成的主观社会原因。

三、理论发展上的停滞与僵化

封建传统经济思想的这一特点,首先是指封建传统经济思想自从成为统治思想以后,它的基本观点2000年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2000年前的封建思想家提出的观点。甚至在2000年后的地主阶级思想家嘴里,说的几乎完全一样,论点论据都很少区别。如,关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贵义贱利原则,关于农工商关系的重本抑末思想,关于消费的崇俭黜奢原则等等,2000年间一直为封建正统经济思想家们所反复咀嚼。封建正统经济思想的发展史,可以说是封建正统经济思想原则的不断老调重弹的历史,几百年、上千年,甚至2000年间,很少新意,很少发展,很少有什么新观点。

传统经济思想停滞僵化的又一个表现,是它的基本原则,基本观点的宗教化、教条化。封建传统经济思想的基本原则,主要出于封建“圣人”之口,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抬高,它们逐渐成为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成为人们必须遵从的绝对真理,取得了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人们谈论经济问题,国家制定经济政策,都必须遵循它的基本原则,否则就是离经叛道、非圣诬法。久而久之,传统经济思想原则就变成了宗教教条,成为封建思想家观察、认识一切经济问题的出发点。这些教条不容人们怀疑,人们分析一切经济问题必须无条件地以它们为指导,为依据。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思想史,从其主导方面来说,实际上是封建正统经济思想教条长期统治和专制的历史。

封建传统经济思想这种保守化,教条化的特点形成的原因,从客观上讲,是由封建经济基础的状况决定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一直停滞不前,极为缓慢,封建生产方式,封建经济基础两千年间几乎没有变化。经济基础的停滞、僵化,决定了上层建筑,特别是作为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的封建经济思想的停滞和僵化。在一个千百年间几乎没有多大变化的经济生活环境里,很难设想人们的经济思想会有什么巨大的变更和飞跃。

从主观上讲.维护僵化停滞的封建经济基础,以及作为这种经济基础的反映的传统经济思想原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所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资产阶级社会的特征时曾指出:“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封建经济关系的任何带有根本性质的变动,都会危及封建剥削阶级的既得利益。所以封建统治阶级总是要利用传统的思想观念,来维护传统的生产方式,借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对于一切不利于保护封建经济基础,和封建正统经济思想原则不同的异端经济思想,他们总是极力予以压制、排斥、打击.而对那些有利于地主阶级利益的传统思想原则,他们则要作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一代一代地尽力鼓吹和宣传。这是造成封建传统经济思想原则保守化、教条化倾向的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但不是唯一的经济思想。虽然中国长期的封建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非常缓慢,但毕竟还是在发展着,变化着.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这种发展和变化还是相当迅速的。这种变化反映到经济思想上来,就是在中国经济思想发展史的各个阶段上,都有与传统思想相对立的反传统的思想.这些反传统思想虽然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不占主导地位,但它的内容却反映了各个历史时代的新变化,有许多新鲜的、进步的、有生气的东西。一部中国经济思想史,不仅是封建正统思想形成、统治和衰落的历史.同时也是反正统思想同封建正统思想、进步思想同保守思想不断斗争的历史。研究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特点及传统经济思想与反传统思想之间的矛盾斗争,对于我们认识封建经济思想的本质,揭示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发展规律,对于肃清封建经济思想的流毒和影响,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国法制史题: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法制建设的特点
认为政治上的安危比经济上的贫富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传统思想的这一特点,集中表现在贵义贱利思想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的长期统治上。

法制史问题: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是什么
《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法经》共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其中《盗法》、《贼法》是关于惩罚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财产的法律规定。《网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

中国法制史·为什么说唐律是中国封建法律完善的典范
唐律对后世封建法制的影响,与此可知。唐朝作为强大的封建帝国,曾是亚洲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先进的文化包括法律被来往于长安的外国商人、僧侣、留学生传播四方,使唐律对古代东、南亚等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东南亚各国封建立法的渊源。唐律对国内外封建礼法的广泛影响,不仅表明其特有的典型价值,而...

大家好麻烦大家帮我整理出一篇《中国法制史》的小论文 题目:论中华...
由汉至隋盛行的引经断狱,以突出的形式表现了儒家思想对于封建 法制 的强 烈影 响。中国封建法律与西方不同,西方中世纪法律体系中涂有神灵色彩的宗教法规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起过维护封建统治的特殊作用。但在中国,早在奴隶制末期神权法思想已经发生动摇。在中国封建法律体系中,不存在中世纪西方国家那种...

法制史题目
清末修律对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影响 清末修律 1、特点。(1)立法指导思想方面表现为仿效外国资本主义法律形式及固守中国封建法制传统,既主... (1)清末修律导致中华法系解体。使中国近代法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2)清末修律为中国法律近代化奠...rocky003 - 2006-7-7 16:31 - 最佳回答者: ...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图书信息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是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首次发行是在2007年6月1日。该书采用平装版,共包含181页的内容,文字语言为简体中文,适合读者阅读。开本尺寸为16开,方便携带和阅读。本书的国际标准书号(ISBN)是9787503674631,同时也有条形码对应,便于图书识别和购买。整体来说,这本书的规格为25.4...

中国法制史的几个问题???
第一,在立法指导思想上,修律自始至终贯穿着“仿效外国资本主义法律形式,固守中国封 建法制传统”的方针。清政府迫于激变的时局,不得不“改弦更张”、“参酌各国法律”进行变法修律,但在根本问题上又坚持修律应“不戾乎中国数千年相传之礼教民情”。因此,借用西方近现代法律制度的形式,坚持中国...

中国法制史的题目 论述中国古代法的法律儒家化?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三是隋唐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最后完成阶段。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进程在隋唐时期基本完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被全面地反映在一部作为中国古代法典的代表作——《唐律疏议》中,《唐律》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形成了儒法合一的法律体系。

中国法制史
法制史论述题 1“明刑弼教”、“重典治国”的原则 是什么:“明刑弼教”强调重视教化,慎用刑罚。朱元璋建明以后,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一个乱世,因此要用重典且进一步认识到应通过重典治民和重典治吏来实现“重典治国”。是传统的刑罚“世轻世重”思想的体现。为什么:因为明代统治者认为,元朝的灭亡在于...

中国法制史的题目 论述题 :简述清代的主要立法。 这道题该怎么回答?
在此情况下,清统治者确立了“详译明律,参以国制”的立法指导思想。“详译明律”就是详细推导演绎或借鉴《大明律》,并以《大明律》为蓝本;“参以国制”就是适当参考保留入关前的旧有典章制度。 清代的主要立法 (一)《大清律例》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廷即设置律例馆,负责 修律。三年初,律成,名曰《...

慈利县19111308687: 中国古代法制史测试题~谁会的进!《中国古代法制史》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亲亲得相首匿2、春秋决狱3、禹刑汤刑4、公室告、非公室告二、简答1、西... -
素园非洲:[答案] 《法经》在我国法制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永徽律疏》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作为中国封建法制

慈利县19111308687: 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是? -
素园非洲: 《法经》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也是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但它并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在《法经》之前,已经颁布了很多法典,只是不过不太完善.《法经》成为以后历代法典的蓝本,它的制定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李悝.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很多,李悝也在魏国魏文侯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推行新政.其中之一就是制定了《法经》.望楼主采纳、、

慈利县19111308687: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封建法典是什么? -
素园非洲: 历史上最早的封建法典,可查证的是郑国子产在铜鼎上颁布的《刑书》.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慈利县19111308687: 中华法系大概形成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的初期,但是中国古代统治者早就提出了“礼乐刑政”的立法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应在: -
素园非洲:[选项] A. 西周时期 B. 秦汉时期 C. 战国时期 D. 隋唐时期

慈利县19111308687: 我国早期政治制度是什么? -
素园非洲: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a/b)(课文第6页)(1)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

慈利县19111308687: 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有什么文献 -
素园非洲: 封建社会的开始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有《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吕氏春秋》《国语》《竹书纪年》《春秋》三传……

慈利县19111308687: 中国法制史的问题.急求答案!1、西周时期形成的立法原则有哪些?2、代定罪量刑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
素园非洲:[答案] 西周法制指导思想::继承神权,提出德治思想.l、以德配天2、明德慎罚:是西周时期提出的一种法制思想.内容简单说来即提倡德治,谨慎使用刑罚.西周各代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起来,形成了西周时期“礼”、“刑...

慈利县19111308687: 多项选择题53: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法制思想和法律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素园非洲:[选项] A. 礼法结合为中国古代法制的基本特征 B. 夏商时代的法律制度明显受到神权观念的影响 C. 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到汉代中期以后被儒家发挥为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策略 D. 清末修律使中华法系“依伦理而轻重其刑”的特点没有受到冲击

慈利县19111308687: 中国法制史三、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V1. 商代的中央最高审判官吏为大理 .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2. 秦代的经济法规中,有关商业贸易的法... -
素园非洲:[答案] AAABB ABBBAB AAABA AAAA

慈利县19111308687: 简述中国古代法典总则沿革的历史 -
素园非洲: (一)法典化的渊源和法典化的兴起 从法制文明的历史考察,伴随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的发展,各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曾出现过法典化编纂的高潮,中国也不例外.考察中国法制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法典化的过程,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