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进士有什么特殊之处,为什么明朝要压制数量?

作者&投稿:枝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从唐宋以来,科举考试对于国家人才的选拔、跨阶层的流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读书人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就能够步入帝国的官僚系统内,掌握到国家的资源,给予乡里或明或暗的支持。因此,科举考试成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备受瞩目的大事,上到中央朝廷、中到地方政府、下到百姓家庭,无不看重科举考试成绩。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心转移到了南方,在科举考试层面,南方也占据了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大了什么样的程度呢?据统计,明朝洪武年间各科进士一共有867人,其中南方人620人,占总数的71%。而在朝廷议论上,洪熙皇帝也说“北人学问远不如南人”,南方人读书考试厉害,是板上钉钉的的事情,朝野上下都心里有数。

最为让人震惊的一次科考发生在洪武三十年,这次选拔进士的榜单中,竟然全部录取的是南方人,将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激化。



南北榜案:南方与北方的教育冲突激化

事情发生在1397年,洪武三十年的春天,二月份经过了会试,录取了52人。三月份廷试后,状元、榜眼、探花分别被福建人、应天府人、浙江人占据,这个榜单所录取的士子全部是南方人,北方人竟然无一人被录取。这是历次科举考试未曾有过的事情,北方的考生被彻底激怒了。联名上书,状告主考官偏袒南方人。其实,南方人在读书科举方面有压倒性的优势也是共识。洪武三十年春天的这个榜单奇怪的并不是进士榜单中,南方人占绝对多数,而是北方没有一个举子成为进士,北方士子在这科的科举考试中彻底输了,颜面扫地。

事情捅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也觉得此事甚为蹊跷,怎么可能录取的进士中没一个是北方人?作为统治天下的皇帝,这样的结果怎么能服众?到了6月份,朱元璋亲自主持策问,三甲分别被授予山东人以及山西人,这次放榜中,录取的61人全都是北方人。

于是,在中国科举历史上洪武三十年的这次科考竟然有2张榜单,一张全部为南方人,一张全部为北方人,“南北榜”的对立使得南北地域之间在科举考试上的矛盾空前紧张。

科举取士是国家大事,即使朱元璋能通过行政干预,硬生生给了洪武三十年这科北方考生进士名额,也不是根本之计。南方人读书考科举厉害,北方人考不过南方人,进士有被南方人垄断的趋势,这些都是不容回避的现实情况。如若统计建文元年到永乐二十二年之间的9榜进士,南方省籍的进士依然高达83.6%,北方生籍进士占11.6%,而西南省份的进士只占4.7%。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这些南方省份,在整个王朝的人才选拔上,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如何破解南方对于科考的垄断?



宣德二年(1427),诏令国家科举取士制度发生重大调整,每科录取进士100人,其中,南方人60人,北方人40人,从国家制度的层面上保证北方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可能。到了景泰五年,明王朝为了照顾科举力量更薄弱的西南地区,进一步对科举名额对应的区域进行了详细划分,南方考区55个名额,包括应天府、苏州府、松江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布政司;北方考区35个名额,包括顺天府及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布政司;中部考区10个名额,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布政司及凤阳府、庐州府、滁州、徐州、和州。此后,一直到康熙年间为止,明清两代各地区科举取士的名额比例在维持在55:35:10。这个比例基本与各考区的人口数字相吻合,获得较大认同。于是,全国之间科举竞争变成了各地区内的科举竞争,保证了文化教育落后地区,士子通过科举而晋升的可能性。

保证北方士子名额,另一种不公平

科举考试成绩本是能力的反应,南方人读书考试厉害,理应在科举考试上占据优势,政府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录取结果,这算什么道理?

对于明王朝来说,科举取士既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笼络读书人的需要。“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要通过科举考试来衔接为学与从政两端。如果单纯看考试结果,而致使北方诸省的士子丧失了“学而优则仕”的通道,使得他们不能被笼络进明王朝的官僚系统之内,明王朝就可能丧失掉这一大批北方士子的心。这样的政治代价是王朝的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们需要从顶层设计上来保障北方士子参与王朝政治的机会。



其次,科举取士也有自己的问题。作为古代的应试教育,难免出现一大批为了考试而考试的人,南方教育文化发达、社会安稳,给了一批不谙世事、埋头科考的读书人土壤,这些“学霸”、“考霸”即使考中了进士,一旦要踏入官场,涉及实操,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朱元璋自己就对这些进士不怎么待见“今有司所取,多后生少年。观其文辞,亦若可用,及试之,不能措诸行事。朕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朕,非朕责实求贤之意也。”朱元璋觉得科举考试选拔的进士中看不中用,一怒之下就让科举暂停几年了。北方人不擅长考试,但并不意味着北方人不擅长从政。大学士杨士奇就认为“长大之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如果科举考试是为个给国家选拔治国理政治的人才,那么,选拔实干型人才的需要大于考试成绩的需要,划定考区来限制南方考生而照顾北方考生,也就不失为一种变通。



因为明朝时候,南方已经成为文化中心,教育基础比较好,所以明朝时候南方进士人数要远远多于北方。


清朝进士是什么官
贡生参加殿试,面试且笔试以后,被皇帝分为三等,一等三甲,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一甲可以直接为官,一般入翰林院观政,前途似锦;二甲传胪,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甲三甲需要进一步学习一般要培训以后才能上岗为官。但是中了进士以后,就可以做官了(清代举人就有了做官的...

方氏家谱中清朝出了多少位进士和官场人物?
方氏家族聚居于岳阳县高垅石墨港竹山坡一带,清朝中期展现出显著的人才优势,谱系中记载了众多显赫人物。自清朝成立以来,共有189位进士、举人以及贡生、监生和庠生的名录,他们的成就被详实记录。在官场职务上,谱中列出了383位各类职官,包括巡检、县丞直至京官和封疆大臣,他们的官位涵盖了文武职衔,如...

明清科举,会试后还要进行殿试,殿试后方才称进士,中进士后才能被选庶...
殿试 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但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古代的博士、硕士、学士 博士 在我国古代是个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秦始皇时,博士只作政府顾问。汉代以后,博士开始在学官,担任教学工作,博士除授予学官外还授予一些有...

解密:古代的科举制度到底是怎么个选拔制度
进入80年代,有学者著文指出:要确定科举制度起源于何时,首先要把握住它区别于其他选举制度的特殊本质,也就是解决什么是科举的问题。何忠礼在《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一文中提出,考察整个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这样三个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

在历史上,为什么南方状元最多,北方很少有状元呢?
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既然有了苏州,杭州自然也少不了,杭州共出现了约3500位进士,15位状元,成绩也是非常亮眼。福州现在虽说是没有什么存在感的省会城市,但是在古代这里产生了3200位进士,26位状元。绍兴也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鲁迅先生就是出自这里,这里也总共出了1100多位进士,...

状元、榜眼、探花 进士 举人 秀才 是怎么一个关系?急用!!!
殿试的前三名分别叫做状元、榜眼、探花。状元不必多说,第一名嘛。第二名叫做榜眼是因为,殿试发榜的时候,从后往前出,先出排名靠后的,前三名最后一榜出来,第二名正好在中间,所以叫做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是因为殿试之后照惯例皇帝要请上榜的进士吃饭,宴席上有很多固定的节目,第三名的任务...

方姓的历史发展
唐德宗时期,翁氏有一个支脉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阳兴福里(今莆田市北高竹庄),为入莆始祖,传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闽国 年间(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陈氏,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六子皆中进士,史称“六桂联芳”。长子处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员外郎;...

进士甲科什么意思?
请问 进士乙科是什么意思?进士还有乙科? 我们读古书时,经常能见到“进士甲科”、“进士乙科”之类的词语,总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唐朝的科举,最初并没有甲、乙科的区别,从高祖李渊到唐明皇前期,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唐明皇为彰显文德,下了道诏旨说:“近世没有甲科,从朕开始,就要打开甲科大门,让最优秀的...

历史上姓方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姓方的名人分布
方凤,生卒年不详,字时鸣,号改亭,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历任御史、广东提学佥事,有《方改亭奏草》。方回(1227~1305),元朝著名诗人、诗论家。江西诗派殿军(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别号虚谷。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宋景定进士...

在明朝考中进士后,都是从安排什么工作开始?
由于在明朝的工作职位有限,而每年考取的人数又超出预算,所以明代对于进士有着严格的规定和合理的安排方式。一、进入翰林院在明清时期,考取进士后会接着参加每一科的会试。而每一科的会试只有一甲的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才能被安排入职。其余有潜力的进士们则会被安排至当地各个县府衙门去差遣...

高州市13951983492: 明朝进士为什么都是安徽浙江江苏 -
扶任组织: 明朝考进士是有比例的,全国划为三个地区,规定每一地区的比例,南方大约为55%,所以大多是安徽浙江 江苏人

高州市13951983492: 隋唐时期,在科举中第的知识分子中,北方籍贯者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明清时期,考中进士者却以南方为多 -
扶任组织: 经过契丹,女真,党项,蒙古,满洲各政权的压迫,人们大量逃亡南方,而且南方远比北方要平静的多.尤其在清朝,科举完全是为了汉人而准备的,辽国,金国时北方沦陷,留在北方的文人就太少了汉人太少了,元朝皇帝轻视文人,所谓天高皇帝远,大量文人更逃往南方,明朝北方也有开战,逐渐南方形成了文人墨客的世外桃源,

高州市13951983492: 揭秘:为什么明朝要压制南方进士数量 -
扶任组织: 1、一榜进士一共就300多名,明朝300多年,一共才2.5万名,如果全按照分数,那么全有江南人当官,后果不堪设想.2、现在也是这样的,中国名牌大学各省招生多少是一定的,如果按照分数,很多省的第一名根本进不了北 大 清 华.3、现实中,明朝的灭亡就是因为江 浙的 东 林 党 乱 政导致的.所以明朝灭亡直接原因还是江浙进士取得太多了导致的.

高州市13951983492: 秀才,举人,进士有多少特权:犯了死罪可以特赦三次 -
扶任组织: 在明朝,即使中了不进士,光是秀才,举人,也就享有许多特权. 一,免除徭役.只要成为秀才,明朝律法规定可以免户内二丁差役,明朝的徭役很重,打个比方家里有二十亩地的农民,如果家里不出个秀才,不出几年,就会破家荡产.而且这...

高州市13951983492: 南方商业繁荣的原因
扶任组织: 1、自然原因:南方气候温暖,水系众多,利于万物生长,各种产出都比较多,物产丰富. 2、人文原因:南方在唐以前地广人稀,在唐时期开始大规模的开发江南,北方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南方大面积应用,各方人口也开始往南方迁移,再加上...

高州市13951983492: 明代科举制度考试等级有哪些内容 -
扶任组织: 明代科举考试,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为每三年各府、州、县考选其俊秀诸生,认为有应乡试资格的,送之于省,称为“郡试”,又称“小考”;第二步在各省会举行,叫做“乡试”,中式者为“举人”;第三步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称为“会试”;第四步会试中试者,天子亲自在朝廷策试,称“廷试”,亦称“殿试”.殿试取中者叫做“进士”.殿试分一、二、三甲发榜以为名第之次:第一甲仅三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高州市13951983492: 宋代是处州出高官最多的时期都是进士,反映了什么历 -
扶任组织: 反映的历史状况是:1、处州宋朝的时候经济非常繁荣,也是整个南方地区的特点,宋朝时期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因为投身科举事业,购书、游学、请老师,往来考试的费用都非常高,中进士平均年龄35岁.家中不是富裕之家,或者没有全族...

高州市13951983492: 进士为什么最受重视 -
扶任组织: 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高州市13951983492: 贡士有什么特殊价值吗?看了一些资料,古人皆以"进士出身""进士及
扶任组织: 贡士 科举制度中,生员(秀才)一般隶属于本府、州、县学,若考选入京师国子监读... 一般若没什么意外事故,所有的贡士都会取做进士,关键是钦点头三名. ------ 知道...

高州市13951983492: 明朝科举有什么特点?科考一般在什么季节? -
扶任组织: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