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甲科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丘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请问 进士乙科是什么意思?进士还有乙科?
我们读古书时,经常能见到“进士甲科”、“进士乙科”之类的词语,总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唐朝的科举,最初并没有甲、乙科的区别,从高祖李渊到唐明皇前期,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唐明皇为彰显文德,下了道诏旨说:“近世没有甲科,从朕开始,就要打开甲科大门,让最优秀的人才成为天下人的表率。”终唐一代,“甲科”成为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

宋朝发生了很大变化,前期的进士考试,甲科、乙科还都是指进士而言,且甲科一定是优於乙科的。如名臣张咏,本传就明确记载他是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乙科”。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大文豪苏轼中的都是乙科。直到北宋后期,甲、乙科还都是进士分档的概念,即甲科为一档,乙科为二档,甚至出现了第三档。

到了南宋,明确规定进士考试共分五甲。如理宗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榜共录取了六百零一人,其中一甲二十一人,二甲四十人,谢枋得为二甲第一,其余为三甲、四甲、五甲。《宋史·谢枋得传》则说他宝祐中参加进士考试,“意擢高第矣,及奏名,中乙科。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意思是谢氏本想登一甲高第,结果仅仅“中乙科”,内心不服,干脆不要了。这两个材料相互对照可以看出,南宋的“二甲”和“乙科”是等同的概念,所以说南宋以后已经没有官方的“乙科”,只是民间还把二档进士叫做“乙科”而已。

到了明、清,又出现甲、乙科之称,就比较容易区别了:凡经过殿试的正规进士都叫甲科,未经殿试的举人都叫乙科。

进士甲科
甲科:原指科举考试的的科目,后引申为科举考试.

进士:指科举考试中殿试后考上的人。分三甲,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二甲,

传胪。。。。三甲。。。。。。

进士甲科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
及进士第 登甲子科 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制度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 *** 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
康熙甲子科进士名单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科是乡试,考出来的是举人,这一年没有进士科。

到第二年——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才有会试:

乙丑科名单:

第一甲三名

陆肯堂*  陈元龙   黄梦麟

第二甲四十名

张希良   蒋陈锡   甯世簪   顾永年   魏寿期   许承家

沈辰垣   仇兆鳌   宋大业   俞兆曾   汪 煜   李殿邦

徐树谷   徐元正   汪 灏   谢陈常   宋 衡   张孟球

谢 锡   刘 棨   高 曜   王际康   邹 溶   陆 筠

沈 藻   冯 瑞   戎 澄   汪 薇   张如锦   许贺来

张 祚   陆 ■   郑昆瑛   陈迁鹤   李 懋   吴之瑜

侯封公   沈五■   魏 男   吴启宗

第三甲一百二十一名

诸来晟   张 玺   胡 瑄   李淸仁   俞长城   张道源

王允持   陈星奎   许肇起   安 筼   樊泽达   金居敬

王之枢   吴 垣   丁 策   蔡其聪   彭 ■   王 治

王德祚   甯尧采   王企靖   李永绍   鲁 瑗   詹 宇

单 立   杨绿绶   陈时泰   仲以嘉   宋如辰   李登瀛

沈士本   李朝鼎   马体干   杨国桢   邓咸齐   魏曰郁

李月白   蒋 埴   畅云松   刘 坤   解 易   张 翥

牛兆捷   姜 橚   吴世杰   吴 鹗   梅之珩   魏 都

王人隆   昂天■   赵 灏   王之鹏   章廷表   刘乔龄

宋景琇①  任士瑞   孙式恂   王度昭   葛长祚   章振萼

张明先   江鼎金   赵泰甡   傅光遇   张召华   景应熊

高寿名   侯 溥   徐 涵   关 琇   钱 选   王斯年

武令谟   李霖雨   魏曰祁   成 霈   纪人龙   江朝宗

刘 涵   张伯行   吴 琪   袁同贤②  刘 伟   张 豹

郑 恂   孙 勷   沈 崐   李和雨   张麟生   韩鼎盛

赵台宪   魏 溥   何朝宗   杨笃生   王培生   田得名

潘大璘   曹 觉   江广誉   乔士适   杨尔皓   傅克生

李子昌   王永春   傅宸楹   刘隆卿   萧宸翰   朱 绣

张羽飏   张 璟   袁乃湔   鱼鸾翔   王 侐   吴 楫

战殿邦   徐先第   黄鼎楫   郑之琮   邓文蔚③  王 珽④

董一薰

①本名:陈景琇

②复姓:鲍同贤

③碑作:邓文祁

④碑作:王廷
宋朝的科举制度是怎么选拔人才的
宋朝科举怎么考

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南征北伐的半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960)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为什么要录取19人呢?唐、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掌握在二三十人上下,而且宁缺毋滥。宋朝的首科,当然需要为今后做出表率,所以挑来挑去,选了19名佼佼者。第二年再次举行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大约都在十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966)仅录取了六个人,可谓凤毛麟角。

赵匡胤实行的是文人治国,靠这么几个人哪能填补全国众多的职位?为了笼络士子,开宝三年(970),他给主持科举的礼部下了道圣旨,命他们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经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得了,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在宋朝,这种进士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恩科进士”,即皇帝开恩特赐的进士。赵匡胤这次“恩科”玩儿得大了些,但也不是没有道理,起码能看出这位大政治家治国是何等灵活,笼络人才是何等大手笔。此后的“恩科”一般只涉及极少数人,这种情况在整个儿宋朝也不算罕见。

说完“恩科”这个特殊现象,还回到常规性科考上来。宋朝前期的科举基本上承袭唐和五代,依旧是常科和制科两大系统。

“常科”就是常设之科,类似今天高考等公开考试,国家规定大纲、内容、时间和具体程式。除进士科之外,还有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科。所有举子都是每年秋季参加乡试,中乡举者冬末会集到京城,次年开春,由礼部主持国家级统一会试。所谓“九经”,即唐朝定下的九部儒家经典,“五经”则是西汉时确定的五部儒家经典,“开元礼”是唐朝修纂的一部大型礼书,也可以看成是实用“礼学”的专科考试,“三史”指《史记》、两《汉书》和《三国志》,可以理解为史科的专科考试,“三礼”指十三经当中的《周礼》、《仪礼》和《礼记》,可以看成是礼学理论的专科考试,“三传”指《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可以看成是经部史书的专门考试,“明经”指全部经书的统考,可以看成是传统经学训诂类的考试,“明法”是法学考试,“明字”是字学考试。

关于“进士”和“明经”,则需要多说几句。从唐代以来,举子们最看重的就这两大科,两大科中,又以进士科为最。原因很简单:中进士者日后仕途非常乐观,往往能爬到宰辅的高位,及第明经的前途要坎坷得多,最终能做到高官的人寥若晨星。其他各小科一看就知道,即使考中,也不过终生是个小业务官,很难掌握到权力。

“制科”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小范围考试,这种考试形态源于汉朝的射策,唐代已经非常普遍,到宋朝,逐渐形成了一些“常科”性质的制科,也就是经常重复考试的制科题目。如太祖时设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三科;仁宗时设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详明吏理可使从政、识洞韬略运筹帷幄、军谋宏远材任边寄六科,都是从唐朝承袭来的。制科考试的范围虽然不大,应试者的资格却放得很宽,不论是在任官员,还是山野小民,都可由宰相重臣举荐参加考试。已经中过进士的人也可以参加制科考试。北宋名臣富弼,原本是想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偏巧那年他老丈人晏殊当大主考,需要回避,只得参加当年的制科考试;再如苏轼、苏辙兄弟,嘉祐二年(1057)已经中了进士,还不甘心,又双双参加了嘉祐六年(1061)的制科考试,入第三等。据宋人郎晔考证,苏轼应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这和苏轼后来的自嘲甚相吻合——......>>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是什么意思
从此发奋读书,甚至到了不知道饥渴不知道冷暖的地步。

呵呵

如果联系原文,则

从那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的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翻译:

司马光 字君实(字和如今的小名差不多)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的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长安、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刚满二十岁时,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参加)闻喜宴(时),只有(我)不戴花,身旁的人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我)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
墙上写秦桧什么意思
秦桧(1090年-1155年),字会之,汉族,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南宋著名奸臣、主和派代表人物。

政和五年(1115年),秦桧进士及第,中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宋钦宗时,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靖康二年(1127年),因上书金帅反对立张邦昌,随徽、钦二帝被俘至金,为挞懒信用。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秦桧逃回临安,力主宋金议和。绍兴元年(1131年),擢参知政事,随后拜相,次年被劾落职,绍兴八年再相,前后执政十九年,历封秦、魏二国公,深得高宗宠信。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病逝,赠申王,諡忠献。

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諡谬丑。

秦桧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间,他极力贬斥抗金将士,阻止恢复;同时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中国嘉靖23年甲辰科进士是谁
第一甲三名

秦鸣雷   瞿景淳*   吴 情

第二甲九十三名

涂 铉   熊 逵①  戴 完   林 洙   刘 悫   蒋 宾

章士元   李 懿   周士佐   刘 松   王之臣   陈天祐

许应亭   谢 彬   许用中   阮 鹗   陈臯谟   雷梦麟

汪 垍   吴桂芳   李 逊   查懋昌   罗一鸑   余一鹏

刘光济   冯有年   徐惟贤   王宗尧   冯 熊   季德甫②

戈九章   刘 仑   林爱民   曾 楚   谢孟金   方 瑜

洪公谐   张 烛   江 冕   陶大有   陆 炜   于 锦

王宗沐   徐文通   冯 观   李宜春   皇甫濂   徐学诗

李 桥③  钱嘉猷   陆 稳   赵 釴   周 冉   张 仲

万 恭   唐 禹   胡 安   林光祖   张子弘④  王 询

舒春芳   刘 佃   张大中   邓向荣   方九敍   谭 纶

袁福征   陆梦豹   周 键   周 爻   余文献   项守礼

王 会   蒋 孝   陈士元   迟凤翔   邬 琏   计士元

陶钦臯   刘朝佐   杨师震   刘尔牧   朱大器   熊汝达

毕 锵   何一举   范 阶⑤  王一阳   蔺子克   李临阳

吴朝凤   康迪吉   陈 淮

第三甲二百二十六名⑥

曹三旸   姜良翰   刘 凤   申 价   陈其学   吉来献

章 熙   马 锡   张承宪   赵世奎   叶 材   霍 冀

任 璜⑦  文 方   张 德熹  黄国卿⑧  尚 薰   李 檀

陈 绛   蒋 贲⑨  王 民   朱熙载⑩  徐 易   向洪迈(11)

俞 介   钱 峄   金九成   洪 遇   任 环   赵世录(12)

欧阳震   闾 东   卢岐嶷   唐守勋   孙 昭   王本固

倪 润   俞时歆   丘秉文   王 斛(13) 缪 宣   王光祖

宋国华   胡汝安   刘时进   胡景荣   张 才   张承敍

刘 禄   张志学   郭维藩   王 楠(14)王鸣臣   戚 慎

蔡 朴   陈大宾   赵 锦   朱 绘   吉 澄   严天祥

张 鉴   刘应箕   甘 观   高 光   申思夔   汪克用

俞 干   李临阳   章朝凤   康迪吉   陈 淮   何海晏

葛 桷   钱 仕   薛 樟   谷中虚   凌汝志   陈甘雨

席上珍   李九功   王宗性   赵孔昭   栗永禄   陈昌言

杨 选   萧一鹗   王 鹤   王顺德   黄希周   冯应麟

李 淳   申 旞   江 珍   张 岚   石 鲸   马 快

张廷柏   张邦彦   姜廷颐(15)孙......>>
司马光哪年中进士﹖
1038年(北宋仁宗宝元元年),司马光20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

希望能够帮到您!


比较隋唐与明清时期科举取士的不同,想想他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 ...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

科甲的拼音狐科甲的拼音是什么
科甲的读音是:kējiǎ。科甲的拼音是:kējiǎ。注音是:ㄎㄜㄐ一ㄚˇ。结构是:科(左右结构)甲(独体结构)。科甲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科甲kējiǎ。(1)科举。因汉唐时举士考试分甲、乙等科。也指科举出身的人。二、引证解释...

一士登甲科的翻译是什么
本名:王建。别称:王仲初、王司马。字号:字仲初。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颍川(今河南许昌)。出生时间:公元768年。去世时间:公元835年。主要作品:《新嫁娘》《宫中三台》《十五夜望月》《调笑令》《调笑令》等。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一士登甲科”的详细介绍:一、《送...

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

王随生平事迹
王随,字子正,河阳人,登科进士甲科,曾担任过州郡知州,最终官至宋仁宗时期的宰相。他的政治理念深受唐朝宰相裴休居士的影响,外严内宽,饥荒时开官仓救济民众,使得流民得以复业。他重视教育,建立了孔子庙和学舍,鼓励百姓子弟学习,赢得了州民的感激。然而,他在处理奸猾小民时,有时显得过于宽容,这...

【黄甲】的意思是什么?【黄甲】是什么意思?
【黄甲】的意思是什么?【黄甲】是什么意思? 【黄甲】的意思是:★「黄甲」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黄甲huáng jiǎ(黄甲,黄甲) 1. 科举甲科进士及第者的名单。因用黄纸书写,故名。 ▶ 《旧五代史•选举志》:「其判成诸色选人,黄甲下后,将历任文书告赤连粘。

司马光7岁时就什么了左氏春秋?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长安、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刚满二十岁时,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参加)闻喜宴(时...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始于?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创始人是隋文帝、隋炀帝。如果以杜佑《通典》始于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的说法为准,那么到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废科举为止,差不多有一千三百年历史。 科举的原意是分科举士。但从唐朝起,就偏进士科,以后更只有一个进士科。进士科的第一名叫状元,这个名称也是唐朝就有的。当时到礼部参加考试...

“北堂种萱草,花开不见还” 是什么意思?
北堂 ,古指士大夫家主妇居室,后以代称母亲,古时候考试在2-3月,萱草就是黄花菜,种植季节也就是过年前后2个月,而开花是在每年的6-8月份,也就是说考试在2月,考生进京赶考得提前一个月出门,相当于5个月过去了,还没有等到儿子回来的消息。诗句寄托了母亲对进京赶考儿子的思念和牵挂。

章衡生平
章衡的科举生涯始于殿试,这一年,他虽未直接考中,但与侄子章惇一同入士,侄子荣登榜首,章惇稍逊一筹,但不久后,他终于通过考试,取得了进士甲科的资格。章衡以状元之姿,初任湖州通判,后任职集贤院,十年间默默耕耘。他的突出表现促使他被任命为盐铁判官和同修起居注。因对财政管理提出改革建议,...

武安市15623122881: 进士甲科 -
漫炊垴安: 甲科:原指科举考试的的科目,后引申为科举考试. 进士:指科举考试中殿试后考上的人.分三甲,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二甲, 传胪....三甲...... 进士甲科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

武安市15623122881: 甲元科都是什么意思? -
漫炊垴安: 录取分三甲(甲元):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武安市15623122881: 什么叫甲科之喜? -
漫炊垴安: 甲科汉语大词典:【甲科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1.古代考试科目名.汉时课士分甲乙丙三科. 2.唐初明经有甲乙丙丁四科.唐宋进士分甲乙科. 3.明清通称进士为甲科. 4.指登甲科的人. 5.泛指科举考试. 甲科之喜就是考上进士了吧..

武安市15623122881: 第世甲科是什么意思 -
漫炊垴安: 第世只门第家世,甲科古代指科举考取进士的,又分为三甲,一甲三人: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这句话是说这个人祖上有考取进士的祖先,而且应该不止一位.

武安市15623122881: 古代,什么是两榜进士 -
漫炊垴安: 两榜进士即进士也.科举考试中,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凡是通过乡试中得乙榜(举人),再通过殿试中得甲榜(进士)的人,称为“两榜进士”.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公元605年(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各朝均有不同.

武安市15623122881: “前三甲”的意思是否指前八名? 肯定不是前三名 -
漫炊垴安: 现代人都把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认为是状元、榜眼、探花.其实这是对“三甲”的一种误解.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绝非指状元、榜眼、探花. 一般提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都是从明、清两代的科举说起.明清的科举分为甲 、乙...

武安市15623122881: 历史上的一甲,二甲,三甲,四甲是啥意思?
漫炊垴安: 邢冰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府级考试及第的童生称秀才;乡试(省级)考中者称举人;在京师礼部会度及第者称贡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称进士,其...

武安市15623122881: 科举前三甲分别是什么
漫炊垴安: 以清代科举为例,分四级:童试包括县、府、院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乡试... 贡士均可参加,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状...

武安市15623122881: 由甲,乙双方各自承担.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
漫炊垴安: 我们读古书时,经常能见到“进士甲科”、“进士乙科”之类的词语,总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唐朝的科举,最初并没有甲、乙科的区别,从高祖李渊到唐明皇前期,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唐明皇为彰显文德,下了道诏旨说:“近世没有甲...

武安市15623122881: 什么叫甲科之喜?
漫炊垴安: 一般是指升学,考入大学以后别人恭贺之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