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关系问题(家庭关系)

作者&投稿:邹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家庭关系问题~

早恋是要付出代价的,对你来说,这才刚刚开始。
对于高三的学生,生理上、心理上已日渐成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有共同爱好、共同语言、共同追求的异性同学之间互相产生情愫是正常的,存早恋的现象也是很正常的。你想和女朋友在今后朝着结婚的方向去发展,初衷是对的,但你忽视了今后你们双方人生发展的诸多不确定性,这是凭你现在的生活经验根本预料不到的。正是基于此,我们的父母、老师等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长辈,再三告诫我们不要早恋,不是他们世故,不懂年青人的感情,而是他们看多了类似的不幸,以致于造成了很多不可弥补的错误和伤害。
同学之间的相互欣赏、相互爱慕的情愫是难能可贵的,这种微妙的感觉如果处理得好,在很多年后都将是美好的回忆,处理得不好就是相互间的伤害。高中阶段异性同学间有这种情愫,大可不必急着要在彼此之间确定为男女朋友关系,它也是同学之间可以有的。我们完全可以将它埋藏在心底,让时间来检验、沉淀,等合适的时侯再拿出来表达。
你完全可以跟你的“女朋友”来个约定,现在把精力放在学习上,等高考以后再续前缘。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的成长和思想方面都是父母老师引导的,殊不知家庭的关系模式也将影响着孩子。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10种家庭关系模式与孩子心理问题的因果关系。
观察1:强弱

一个喜欢抱怨先生是软骨头的太太不知道,她恰好是他骨头越来越软的原因……
在孩子早年的心理发展中,母亲的作用远大于父亲。想想孩子是从母亲的身体和怀抱中逐步的分离出来,你就相信这样的观点没有错。与母亲的关系几乎决定了每个人内心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感、亲密感、快乐感与成长动力。而父亲却是他最初的成长和自我认同中重要的伴侣和领路人。在面对患有神经症性冲突(恐惧、抑郁、焦虑等)和行为紊乱的成人和孩子时,需要对早年母子或母女关系做细致分析,我们往往能找到一个很严厉很正确很负责任的母亲或者有类似严母般仔细的父亲。和这样的家庭打交道,要说服母亲给予孩子犯错误说“假话”干“坏事”的自由有时比登天还难。因为这样的母亲肯定是一个很讲道理的人,做事总在理上,做人做得勤勤恳恳,当母亲当太太也当得很认真。和她们说话,你常常感觉有点气短,有点理亏。早在五十年代,从事家庭治疗的精神科医生就提出“婚姻倾斜”的心理学概念,认为家庭中父母的一方有采用破坏性方式来支配家庭的倾向,而另一方却显得依赖和柔弱,对其逆来顺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将这种倾斜关系视为正常,失去成为平等关系的能力,要么依赖,要么强权。
观察2:倾斜

你们怕什么?
平衡是家庭关系的第一原则,倾斜是另一种平衡。在图片常常观察到母亲的角色感太强,使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被弱化,甚至被迫游离于家庭的亲密关系与教养关系之外。由于不平衡,孩子与母亲的互动中,没有因父亲的插入产生的心理缓冲空间,也失去了在双亲行为中作适应性选择的权利,孩子与母亲的行为应答方式被简单化到服从和不服从。久而久之,成长的动力被压抑,变化与对抗的欲望被耗竭,导致孩子的心性发展延迟。正如漫画中表现的,母亲的咄咄逼人和父亲孩子的怯懦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由此,处理时会不自主的想压制母亲,迫使母亲退后一点,再扶父亲一把,以此让孩子在居中的位置上比较好过。实际上,家庭治疗师并不会匆忙的否认画面上的情景,“倾斜关系”常常隐含着一种内在补偿和和谐。换一句话来说,没有一个怯懦的父亲,也不会冒出了一个强悍的母亲,两者谁是因谁是果很难分清。家庭治疗师把倾斜看成是家庭的一种存在方式,分析孩子的问题是非是在维持或者破坏这种关系。如果家庭希望孩子的问题消失,可以问家庭是否愿意先改变倾斜关系,看看在均衡的关系下孩子的问题会怎样变化,这是家庭的选择。聪明的则会与母亲结盟来寻求母亲的大力协助。最糟糕事莫过于咨询师试图帮助母亲“镇压”孩子,挫败孩子潜意识里的“反抗”,以为错都在孩子。其实,大多数孩子的行为紊乱最初都是指向家庭的,尤其是指向最亲密的人——母亲。要孩子有变化,父母要率先有变化。
观察3:平衡

你总不能不顾孩子母亲与孩子死死纠结在一起,有时不是为了要挟丈夫,而是为了自保!“母子同盟”是心理医生对家庭关系的另一种描述,它几乎是“婚姻倾斜”的反转。在一些家庭里,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很权威的父亲,斥责母亲过度的娇惯和纵容孩子,而不争气的孩子一心一意的粘着母亲。“母子结盟”常常是经久绵长,无坚不催。这样的母子关系可能会是男人心中无穷的烦恼。你和太太翻脸的时候,就能从孩子的眼中读到恐惧或是愤怒,你叫他“宝宝”的时候,他会扭头不理你,甚至不再管你叫爹。如果你有心要给孩子一些苦头,找孩子的一些别扭,你立即会发现自己陷入一种困境,因为任何对孩子的不满都自然的归因于太太,本是一腔的好意转眼就成了驴肝肺。“母子同盟”的另一个心理学描述是父亲在家庭情感关系或权利系统中缺席,比如长期的出门在外,个性松散自由,放任不羁,没有责任感等。母子依恋成为家庭情感维系的中心,母亲和孩子构成一种补偿性“婚姻关系”。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孩子是父亲腿上的一个“袢马绳”,母亲会主动的给丈夫呈现甚至夸大孩子的问题, 以此来向丈夫“索取”应该得到的关心。在旁人看来,这样的母亲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永远长不成熟的丈夫,一个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第三类“母子同盟”的心理学描述是指那些人格不完整,内心缺少安全感,缺乏自我认同和对亲密关系不信任的母亲,通过下意识的对孩子的深层依恋来获取内在的 稳定。一般来说,母子热恋是孩子从出生到两岁之间的一种母子不可分离的相互依存的状态,个性依赖的母亲会被这种深度亲密带来的愉悦感所迷醉,以至于对孩子 “成瘾”。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母亲要和孩子一起睡到孩子很大的时候,父亲却常常是过厅或小房子里的睡客。有时侯,个性弱的父亲可能成为一个家庭情感的边缘人或流浪者,他不得不靠讨好母子来维持他在家庭中的位置。
观察4:恋母

儿不嫌母……!
当丈夫还没有长大时,母子的结盟有时也是为了家庭功能的补偿。根据家庭病理学说,“母子同盟”让孩子成为夫妻个性冲突的一个投射“容器”,夫妻无意识的把婚姻的问题转嫁给孩子,孩子活得像一个替婚姻受罪的“道具”。 由于母亲性格,情绪对结盟中的孩子有很强的认同与内化作用,孩子的自我发展被压抑,这种压抑会延续到青春期并被猛烈的释放出来。同样,母亲的过度亲密使男孩性别认同与性意识发展延迟,不少的男孩内心印刻着无论如何也摆不脱的“俄底浦斯情结”(恋母)。对母子同盟关系的认识与临床心理治疗可能是两回事,心理咨询师并不会拘泥于以上简单的逻辑关系来看待“母子同盟”。一般我们首先接受这种同盟是家庭关系的一种补偿状态,在新的平衡关系没有确立以前,“母子同盟”可能是家庭内部平衡的有效机制。带着这种观念走进家庭,心理咨询师更能保持位置的中立和更广阔的观察角度。我们会狡猾的绕过家庭成员给予我们的是非因果,也不去充当家庭的教育者或关系的调解人。我们对家庭呈现给我们的东西保持高度的尊重和认同,并协同家庭找到今后发展的多种变化的可能,以此来降低家庭内部的焦虑。我们不讨论家庭为什么会这样,或者孩子为什么会出现 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相反,我们乐于承认我们对问题的成因一无所知(装傻)。我们只愿意与家庭讨论这种“母子同盟”是怎样被维持下来的,如果家庭选择不改变 现状,每个成员需要怎样做才能使“结盟”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糟。如果家庭选择变化又要怎样来建立新关系和怎么样维持变化的可持续性。在治疗中,家庭治疗师很愿意和家庭坐同一个板凳,如果习惯坐在家庭的对面,让家庭把麻烦恼怒一股脑儿的抛过来,那才是吃不了,兜着走。
观察5:束缚

妈妈会一直在!
“双重束缚”是家庭治疗大师贝特森对家庭动力学中一种矛盾情景的经典描述,他认为:“双重束缚是这样一种情景,即父母之间或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流时在关系水平与内容水平之间有明显的矛盾,使家庭交流发展出一种矛盾的不确定性,家庭成员不知道对方是关心自己还是抱怨自己”。正如父亲说:“我这样做是为了爱 你!”,而孩子却知道接下来可能是大祸临头。贝特森认为这种矛盾情景是儿童产生精神分裂或情绪障碍的决定因素。在中国的文化中,父母喜欢把对孩子的愤怒,包藏在一种对孩子的貌似关心中,越是与子女关系不好的父母,越易于通过“教育”来发泄对子女的不满。结果,孩子 长期处在一种内容水平被关心,关系水平被伤害的悖论情景,而且还不能评述或反抗这些矛盾信息。慢慢地孩子会借助矛盾的信息来逃避惩罚,以扭曲的行为方式来 应付所有的关系,失去了发展正确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出现人格分化延迟。
漫画中母亲生气的对女儿说:“瞧你都15岁了,还不愿替母亲分担一点家务,你真是太懒了!”即表达一种对子女的成长期望,又表达一种对女儿的失望与抱怨。 女儿要平衡母亲的情绪,觉得该做点什么。女儿对母亲说:“好吧,我来拖拖地”。表达的是一种服从,甚至是一种刻意的讨好,但内心隐藏着一种防御,害怕与母亲继续交流。
女儿在拖地的时候,如果得到母亲夸奖,则应答成功,内心得到满足,拖地行为就转为成长的动力。但母亲却大声叫到:“瞧你拖的地!还不如不拖。 养你这么大,连拖地都不会!”女儿被迫处在一种应答无措、左右为难的位置,无论如何都是输,变与不变都毫无出路。不拖地,要继续忍受母亲的指责和埋怨;去拖地也要忍受母亲新的指责和埋怨,横竖都是不快乐。由于来自母亲的信息矛盾,反倒使子女成长的动力被减弱。孩子心中的感觉是:“无论如何我都不能摆脱母亲对我的不满。”
观察6:矛盾

你们刺我不着!
许多孩子都是在“战争”中成长的!应对这样的“亲密交流”使孩子们变得圆滑而成熟,最终胜利的还是孩子。如果在父母都是社会精英,孩子可能就不会那么幸运地蒙混过关,父母与孩子不交谈则罢,一交谈就要触及孩子的“灵魂”,直到把孩子的心灵挫伤得百孔千疮。心理学专家塞奥多尔·利兹研究精英家庭的孩子在成长中的适应不良,发现家庭地位越高,孩子的心理问题越多,解决症结也更麻烦。从遗传学的角度,由于孩子智商很高,他们在与父母的“交锋”中易于找到或创造一种情绪或行为障碍来有效地应答困境,并从中获益。心理咨询师看到许多孩子的问题是被不当的教育孕育出来的,企图用教育父母的方式达成一种家庭内部交流的平衡,这样的想法可能是好的,但效果难以预测。有些家长听信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在教育孩子中变得束手束脚,无规无矩,让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更大的危险中。聪明的治疗师不去为难父母。相反,在孩子的面前表示出对父母足够的尊敬与肯定。我们会和家庭一起重新来描述家庭的“情景”,并改变家庭呈现给我们的“故事脚本”,让家庭得到一种新视觉和新感觉。我们要给孩子的“症状”或家庭的冲突一个意料之外的赋义,使这些引发矛盾的信息产生积极互动的作用。我 们还要改译孩子内心对父母教育的感觉,让他看到教育中包藏着的那颗无私慈爱的心。我们会利用孩子的问题,给了父母一个展现自我的广阔天地,让父母变得更像是个好父母,孩子更像是个好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是要给出我们的暗示:“家庭必须在爱与教育的冲突中找寻隐藏着的和谐,让动荡的心趋于安宁。”
观察7:分裂

孩子,还是我对你好!
如果孩儿成为三头六臂的哪咤,也许能够满足双亲多重的需要!漫画中的情景是心理学对家庭关系的另一类描述——“婚姻分裂”,由五十年代的心理学大师塞奥多尔·利兹提出。利兹研究儿童精神病(躁抑症)时认为:家庭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结构和角色分化,夫妻间过分独立,缺少必要的情感交流和亲密依赖。甚至是夫妻同床异梦,彼此疏远,满怀敌意的竞争,拼命试图从孩子那儿得到忠诚与亲近,导致孩子无力适应。孩子会强烈的感觉到家庭内部的不稳定和团结一致的重要性,迅速发展起一种自我控制,来应付或摇摆在家庭对立观念或非此即彼的关系模式中,用自我“分裂”补偿性地满足父母对家庭关系的需求,以维持家庭分离中的统一,冲突中的和谐。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平衡是靠孩子勇于“自我 牺牲”来实现的,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家庭维持的一种要件。但补偿总会有个极限,一旦缓冲失败,孩子可能陷入大麻烦,要么过度控制自己——抑郁,要么就是发 泄性失控——躁狂,并持续摇摆在这两种情绪状态中。过度控制的孩子可能会把这种家庭冲突潜抑在内心深层,成为成年神经症或心身疾病的心理根源。失控的孩子 却像是反叛“家庭现实”,逼迫父母改变态度,调控家人,这种失控被医学称为儿童神经症或儿童精神病。
观察8:无奈

不做是你笨,做不好更是你笨
在大人看来是天使的东西,小孩子心中是魔鬼!双重束缚中的孩子,内心冲突持续存在,积攒着很大的焦虑。心理咨询师走进这样的家庭,易于同情孩子。如果一厢情愿的试图通过教导父母来消除家庭内部的矛盾信 息,及易引起有强烈自尊需求的家长的不满。结果,孩子在诊室里担惊受怕,有时不得不通过表达对心理咨询师的不喜欢来与父母“结盟”,让治疗陷入困境。对逆反或者有攻击性欲望的孩子,这样的教导又鼓励了孩子对父母的对抗与责难,让家长在医生面前处境尴尬,尊严尽失。许多渴望权威感的心理咨询师,热衷于给家庭灌输心理学思想,培训当事人,以为如此这般就可天下太平。对有知识有悟性的家长尚可这样做,对悟性不高或矛盾纠结很深的家庭,心理学知识是双刃剑,帮助的同时伤害更深,会让家庭失去自我判断力和自我更新力,把家庭推向更大的危机与困境。当然,不少的家庭也乐于把一切麻烦都推给治疗师,让孩子大事小事都来找心理咨询师拿主意,使治疗师在表面的辉煌下内心苦不堪言。家庭治疗师应让父母与子女体验到彼此在关系水平中的亲疏近远,引发他们的内在联想。并创造新的交流模式,引发新的情感体验,来促进家庭对未来的期待。在与家庭的交谈中,需要灵活的避免发表对家庭事务对与错的看法,代之以引入一 种有效或无效的判断。心理咨询师把许多看起来很好的家庭教育方法与亲子关系理论束之高阁,找到非常个别化的东西,来解开家庭的症结。当传递某种信息会给家庭带来价值判断或引发新的冲突时,治疗师乐于扮演一种模糊角色,并通过呈现多种交流来处理家庭中的矛盾信息,悄声无息地对家庭作修改。当家庭完全更新后,家庭会发现所有有益的决 定都出自他们自己。
观察9:示弱

天啊!他的骨头到那儿去了?
孩子直不起腰来,难道是父母的基因遗传?另一类更为困难的双重束缚,发生在个性分化不良或情感分裂的家庭,孩子无论依从母亲还是依从父亲都会遭到另一方的责难,无论做任何事都不能得到双亲肯定或者否定的观点。有时候双亲为了回避自身冲突,观点含含混混,要么就各行其是,互不干涉。孩子既不能在家庭找到规则,也形成不了有效的交流,凡事得先看父母的脸色,猜测父母的心思,难以适从。母子纠结是家庭继续存在的情感核心,在没有新的平衡诞生前,你只能保持对它的尊敬。我对母亲说:“你十年来,一直无怨无悔的 照顾这个患病的孩子,你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我对孩子说:“你十年来,放弃你的自由,心甘情愿的陪伴你的母亲,你也是个很乖的孩子。”当家庭在治疗师面前感觉到安全时,我建议母亲“退化”到儿子的年代,儿子“进化”到母亲的年代,父亲来扮演仲裁者,对游戏叫“暂停”。扮演新角色时,儿子的脸变得明朗,语言也见清晰。当一个家庭父亲的功能很弱的时候,为了家庭的稳定,母子纠结很容易形成,心理咨询师建议母亲可以多依赖社会的缓冲机制,逐渐让孩子的情感需要从母亲转向社会。如鼓励孩子与同龄孩子,同学,邻居,老师交往,尊重友谊,热爱生命和自然等。很多个性发展不良的孩子在这样的鼓励下,会慢慢寻找到自己的心理领路人, 心身发展得到补偿。
观察10:关爱

都是为你好!
许多对孩子的无力要求都被包装在美丽的语言中。
家庭的治疗师走进一个家庭,喜欢关注这个家庭可能存在的一些内部禁忌。我们会问孩子,家庭里有什么东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常常发现几乎所有家庭在交流内容方面或多或少有些限制,这些限制代表着家庭的文化意识,权利等级与家庭的“游戏规则”,从中也可考量家庭成员间的亲密距离。
来看看这样的一种情景:孩子快乐的回到家,兴奋的说:“爸!妈!我今天的物理考试拿了95分。”妈妈认真的说:“先别高兴,告诉我你班上的最好成绩是多少”?爸爸接着说:“想想那5分为什么要丢”。待孩子收藏笑脸,快乐尽失,躲进了自己的小屋,父母脸上才有了笑容,说道:“我们的孩子还真不错”。
担心孩子骄傲而不敢公开的分享孩子的快乐,使家庭内部的交流变得无趣,孩子想得到父母认同的热情也被挫败了。也许是文化的原因,中国的父母习惯替孩子做决 定,小到穿衣吃饭,大到读书就业,仿佛不仔细管就是父母的失职。大多数喜欢韩国音乐的孩子不会和喜欢看韩国电视剧的父母交谈对韩国文化的感觉,如果这样做 一定是自讨不愉快。喜好争强好胜的孩子不敢与同样好胜的父亲讨论人际关系,即便讨论也会是一些虚假之词。许多孩子被明令禁止讨论父母的对错,或参与父母间 的情感活动。
父母本意是为孩子好,为孩子创造理想的生存空间,结果却是忽略孩子成长过程中自然生动的,多样化得的特点,恰巧让孩子失去了在家庭舞台大显身手的机会,减弱了成长的动力。
抱怨子女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父母,常常是对孩子任何独立思想与行为大加压制的人,形成“恶性循环”,家庭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种家庭教育中的矛盾情景,被心理学描述为家庭中的“假性互惠”。假性互惠中的家庭看起来一家子和和睦睦,父母替孩子着想,孩子替父母亲分忧,实际上,人人都受压抑与限制,个个心情都不舒畅。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抗常识干扰”的能力,题干中一共提及四个身份,三个为男性,一个为女性。由于三个男性亲属间不存在的血缘亲属关系(如父亲和儿子、哥哥和弟弟等),仅是由婚姻构成的亲属关系,故身份可以重合,所以极端情况下可以由一人同时拥有这三种身份,此时陈先生最少邀请的客人数为两人(一男一女)。

做此题时,需要考生排除社会常识,尤其是我国婚姻法的影响,只从逻辑分析的角度入手,不要产生类似于“父亲的姐夫=姐夫的父亲,则姐夫是姑父的儿子,不能近亲结婚…….”的思考,陈先生是否是中国人已属未知,即使是中国人也未必守法,故上述思路实无必要。

求解:根据分析,应选C项,其它各项均无讨论必要。



解构,顾名思义就是分解,重构。我们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任何一个问题:

第一眼看到的都是表象。而隐藏在表现下的实质很少有人会去发现,这也是造成我们产生迷惑不解的重要原因。

如上图所示,由事物表象到全局的认知过程,通常就是我们最容易产生迷惑的阶段。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不知道事物的全貌是怎样的,只能凭借看到、听到的零星信息来猜测。

这个过程就好比雾里看花,盲人摸象。而当我们掌握了事物的大致全貌,开始进入由全局概况提炼关键信息的阶段,这个时候我们会从庞杂的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用的信息帮助我们发现事物的规律,不断进行归纳和总结,最终发现隐藏在事物后的真实本质。

这个阶段就像管中窥豹,一叶知秋。我们周围那些把事情看得通透,总是一针见血的人,比如下面这位老司机,他们就是已经进化到第二阶段的人。



C,两个客人。
首先,陈邀请的人里面,3个位男性,1个位女性(哥哥的岳母,即嫂嫂的妈),所以陈先生至少请了1个,排除了第一个选项“未邀请客人”。

然后,判定陈“父亲的姐夫”和陈“姐夫的父亲”是否可能为同一个人。如果两者是同一个人,在以下的情况下,无法成立:
即;1) 陈和他的姐姐为同父姐弟,而且 2) 陈的姐夫是陈的“父亲的姐夫”(即陈的姑父)和陈的“父亲的姐姐”(即陈的姑母)的儿子。
这样的情况下,陈的姐姐和姐夫,是有血缘关系的(表亲),3代以内近亲,不能结婚。
但是如果上述的两个条件只要一个不满足,比如陈和他的姐姐是同母异父,或者陈的姐夫是陈的姑父和其他女人(比如前妻)生的。那么陈的姐夫和姐姐之间就没有了血缘关系。
所以,“父亲的姐夫”和“姐夫的父亲”还是有可能为同一个人的,而且此人为男性。

于是,一个男性,一个女性。选项2至少邀请了1个客人也不成立。

再来判断陈岳母的哥哥,和陈父亲的姐夫,以及陈姐夫的父亲,是否可以同时为一个人。这个就容易多了。
首先,岳母的哥哥,就是妻子的舅舅,而妻子的舅舅,和自己姑父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也就是说,及时你的姑父,就是你妻子的舅舅,你和你妻子还是可以结婚的,亲上加亲么!
然后这个情况下,岳母的哥哥和姐夫的父亲若也为一个人(因为需要满足姐夫父亲和姑父为同一个人,所以要么姐夫的妈妈不是姑母,要么姐姐是同母异父)。假如两者为同一人,则妻子的舅舅,就是姐姐的公公。那么妻子就是姐夫的表亲(表兄妹或者表姐弟)。也就是说妻子和姐夫有血缘关系,但是和自己还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所以也成立。

综上所述,岳母的哥哥,和姐夫的父亲,以及父亲的姐夫,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为同一个人的。

然后加上哥哥的岳母。

所以至少是两个。


在家庭各种关系中,它应该放在第一位
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要多多沟通。家庭中的各种关系之所以出现问题,很多都是没有好好沟通。沟通才能知道对方所想,沟通才能明白对方用意。但问题是,很多人不善于表达,更不愿去交流。如果爸爸们觉得自己因为孩子被妈妈们冷落,那就可以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真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会让对方更加了解自己...

婆媳关系总是不合?从这5个常见冲突了解原因
从这5个常见冲突了解原因 俗话说「婆媳过招千百回」,用来形容婆媳之间的战争,是再贴切不过了,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家庭状况都不同,因而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冲突。自古以来,婆媳问题就是家庭关系的重要议题,为什么在一个家庭里,总是婆婆和媳妇发生争执?什么原因造成婆媳关系的恶化?当婆媳问题越演越烈可能会导致家庭失...

家长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 孩子的社交能力:家长也非常关注孩子的社交能力,希望孩子能够与同龄人相处融洽、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4. 教育方法和理念:许多家长也会关注教育方法和理念的问题,希望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5. 家庭和谐:家长也非常关注家庭和谐的问题,希望家庭...

分析心理访谈《逆子》中的家庭问题
但问题真的是因为母亲,真的只是母亲一人的问题吗?在之后的访谈中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引起周泽清无德行为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父母两者之间关系不睦引起的,父母双方都要负有责任,并且父亲要负有很大的责任。这个家庭中最大的问题是泽清父母之间的关系问题。Ackerman认为:意识到诊断问题需要先理解家庭,采取...

男方家庭关系复杂,并且家境不好,我要不要分手呢?
两个人在一起和父母分开经营自己的家庭那么好,家境又有什么直接大的联系呢?父母所存在的所拥有的是父母的,而你要拥有的是你自己的,你自己奋斗的,你的未来也都是要通过自己奋斗的,不然一生幼儿园就开始上学,一直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那有什么用?难道你不就是为了让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给...

婆媳关系不和,做为儿子和老公该怎么办?
让婆媳关系更加和睦。4,做好沟通,增进婆媳感情。婆媳之间,很多矛盾都是由小事而起……只要及时化解,就不会出问题。因此,作为儿子和丈夫,应该在婆媳之间起到中和作用,化解矛盾,增进婆媳感情。……做到上述几点,就可以改善婆媳关系,建立和睦、亲切的家庭关系,让婆媳关系和睦,让一家人和睦相处。

民警在家庭中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来自家庭关系的影响:家庭中夫妻关系与子女问题是警察生活压力源的主要表现。警察工作的特殊性使得他们经常执勤且时间不定,与家人的生活步调无法一致。如果与家人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必然会导致家庭不和睦,婚姻生活不和谐,甚至产生婚姻危机。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与子女沟通,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他们自感“...

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所有的心理问题的根源是非常多的。比如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是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也就是关系问题—和自己或他人的关系。一个人的关系模式是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如果在过去的关系经验中,更多的是忽视、拒绝、否定、贬低、嘲笑或疏远,就很难相信自己和他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被他人喜欢,...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中和父母的关系也越来越多的被学生们提出,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干涉自己太多,从一系列的由于父母监管过严,孩子杀父母的事件中我们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探讨家庭教育存在的弊端。3、自信心、自制力、情绪控制等问题,这些应该算是一些常见问题,是学生们成长的一部分,反映出他们更多的关注自己,感受自己,渴望...

为妻为母的董卿,在台上春风得意,在台下为何会被婆媳关系所困扰呢?
董卿与婆婆的关系,自然就会有所距离。惹不起,躲得起。而婆婆认为,批评是为了改进,这是她们那个时代的观点。看到董卿不来,就觉得她对自己有意见,这样,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富豪之家,规矩多 很多人都听说,豪门家庭规矩多。据说王艳嫁入豪门,每天做的事情,跟她在《还珠格格》里做的,是一...

招远市18698943714: 家庭成员关系的定义
芮高国大: 父母:子女生命的源泉,子女孩时的依靠,子女青年时的保护伞,子女中老年时的累赘.子女:父母年青时的乐趣和希望,父母晚年的依靠.夫(妻):夫(妻)终身的依靠,夫(妻)生活的共同体.兄弟姊妹:兄弟姊妹孩时的伙伴,兄弟姊妹成年时的亲戚.所以:家庭成员关系存在大小关系(大小代表重要、亲密程度):夫妻 > 子女 > 父母 > 兄弟姊妹

招远市18698943714: “家庭”的具体概念是什么? -
芮高国大: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家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一夫一妻制构成的单元;广义的则泛指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上的各种家庭利益集团即家族. 从社会设置来说,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设置之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社会设置,即组织起来满足一个社会基本需要的社会结构丛)从功能来说,家庭是儿童社会化,供养老人,性满足,经济合作,普遍意义上人类亲密关系的基本单位.从关系来说,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的人们长期居住的共同群体.

招远市18698943714: 家庭社会关系是指哪些
芮高国大: 家庭社会关系是指主要的社会关系,指的是直系血亲,叔伯、舅舅、姑父.家庭成员是指相互负有扶养义务的一定范围内的直系亲属或旁系亲属.家庭成员主要指夫妻、父母子女,有时也包括指祖父母、外祖父母、外子女、外孙子女及兄弟姊妹等.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比如重要社会关系是指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中的重要人员.社会关系存在的形态上可分为静态关系与动态关系.前者指社会关系的构成模式,亦称社会结构,如家庭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后者指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模式,亦称社会互动,主要形式有:暗示、模仿、顺应、同化、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等.

招远市18698943714: 家庭成员关系怎么填写? -
芮高国大: 填写家庭关系时必须是以自己为中心关系点,如陆某某是你的父亲,那就应该写父子(父女)关系等.在一个家庭内共同生活的具有血缘关系、姻亲关系或法律上的继、养关系的人都是家庭成员.在日常填写家庭成员表格时,通常只需填写配偶...

招远市18698943714: 家庭关系主体的范围有哪些?
芮高国大: 家庭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细胞组织;从法律关系的角度说,“家庭关系主体”指的是发生特定的人身和财产权利义务关系的亲属.这里需要做两种必要的区分. 一是应当...

招远市18698943714: 家庭的法律定义 - 请法律高手解答简述亲属与家属、家庭成员的区别
芮高国大: 亲属是自然人之间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发生的身份关系.这种身份关系一经法律调整,便在具有亲属身份的主体间产生法定的权利和义务.例如婚姻法、继承法规...

招远市18698943714: 如何理解亲属关系呢?
芮高国大: 什么是亲属? 亲属是指人们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亲属关系一经法律调整便在相关的主体之间产生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1)亲属与家庭成员的区别...

招远市18698943714: 经济学的问题,家庭关系中的经济关系?家庭关系属于社会关系,而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那么家庭关系中具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呢,... -
芮高国大:[答案] 家庭关系属于社会生产关系,后者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交换(分配)关系和家庭关系.同时家庭关系也属于自由结成联合体的关系,是社会契约关系.两者之间的关联是: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现在经济社会中,经济关...

招远市18698943714: 亲子关系是什么意思 -
芮高国大: 这位知友,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关系.在法律上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父母和子女是血缘最近的直系血亲,为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招远市18698943714: 家的概念是什么 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和父母的)
芮高国大: 家就是那个你伤心了可以避风的港湾,家就是那个你离开了又想回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有我们亲爱父母,出来了多点打电话回家去,父母不要你的金你的银,要的是你的平安,那个无私为我们奉献的人,多点沟通多点关爱他们,记得他们的生日,生日的时候去个问候他们就很开心了,祝福你和家人每天都开心快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