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与关雎为何几千年了总是光彩熠熠

作者&投稿:磨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几千年了《关雎》依然光彩熠熠?~

近现代研究者多认为,《关雎》是一首婚歌,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诗“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评《桃夭》)。《诗大序》言此诗:“发乎情,止乎礼义。”故笔者以为,《关雎》是一强调社会理性的情诗,理想的爱情审美关系在诗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诗情中和,一如孔子所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诗意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爱情审美过程,即人的美(外形美和心灵美)的审美过程。诗的一开始就给出了美丽的自然和人的图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天的河边,绿草茵茵,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水中嬉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河边采摘荇菜,她撩拨起了少年男子的无限情思。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方言》说:“秦晋之好,美心为窈,美状为窕。”爱情的产生常常始于为对方的形体(人的外形美)(窕)所吸引,而后才有了进一步的交往,继而了解对方的心灵(心灵美)(窈),所以说爱情就是人的美的审美过程。爱情双方是感同身受的关系,它虽然从异性形体美的感受开始,但却具有对异性形体美的超越性感受。少年男子初遇女子时注意的是女子的形体美,但是越到后来,越消失了对她的单纯形体美的感觉(此过程在文本中需要一个过渡),随之而来的是女子的情绪对他的情绪的严重干扰,体现在诗中便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女子态度的不确定引发了男子的无尽相思。“心有灵犀一点通”,待到两者都有了感同身受的能力后,爱情就产生了。诗到这里,把人在爱情审美过程中主体与自然统一这对关系揭示出来了。前面说过,《关雎》是一首婚歌,它是强调伦理道德的。所以,诗歌在肯定了审美主体的自然性的同时,又强调了审美主体和社会理性的统一。在诗歌中,这些关系和谐地同构于审美主体,因而形成了理想的爱情审美观。
其实《诗经》中,不只是《关雎》,还有《桃夭》、《蒹葭》等大量的诗歌都体现着这种理想的审美关系。《蒹葭》更是把爱情的审美体验提升到了主体对于时空和生命哲性思考的高度。
《关雎》是周朝的民歌。周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高扬主体理性的人治时期,统治者建构了以宗法血缘观念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道德体系,因此美学观念也相应地被浸染了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早期的儒家学说以“和”为美,视主体的功德圆满为终极追求,在一定的程度上尊重了人的自然性。《论语·先进》中孔子独倾心于曾子的回答,就可以看出孔子要求把社会的“礼治”和理性的规范变为人们出自天性的自觉要求,——早期的儒家学说不是泯灭人的自然性的。反映在爱情审美价值观上,就是《关雎》闪耀的那种“和”美与人性美的特点,在肯定了人的自然性的同时,又以社会理性作为自觉要求,强调了伦理道德观念,体现了作为社会的人的理想爱情审美价值取向。唯其如此,《关雎》才得以列诗三百之冠,并倍受后人推崇。另外,民间是一片自由的天地,为这种爱情审美追求提供了合适的生长土壤和温度。
但是,这样理想的爱情审美价值取向在主流话语中只是昙花一现,在此后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屹立于风雨中的冰凉的贞节牌坊才是爱情的基本意象,昭示着历史发展的真实。闪耀于先秦爱情审美价值观中的人性光芒褪去了,染上了道学的虚伪色彩,泼墨者就是被统治者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有也便只在社会的边缘(青楼)尴尬存在。

我知道

《关雎》这是诗经的第一首诗,历来为经学家所重视。经学家之所以重视这首诗,是因为看中了诗中的这位“窈窕淑女”。他们说“淑”是善的意思,那么“淑女”就是好女子,好姑娘。这个姑娘好在哪呢?就好在“窈窕”二字上。他们认为“窈窕”这个词不是形容淑女外表的,而是形容她的德行美,是说她能够深居而自重,风度娴雅,慎守贞操,并将会对自己未来的丈夫感情真挚而专一。具有如此美德的少女,自然是经学家理想中天子之妻的人选。经学家衡量女子德行所用的标准对于今天来说,已经陈腐不堪了,但值得肯定的一点是他们所提倡的择偶观,首先强调的是对方的德行美,而不是外表美。汉代的经学家在解释为何把关雎放在诗经的第一篇时也说得很清楚:因为夫妇是家庭的基础,这首诗可以风化天下,帮助人们正确地择偶,这样就会有助于社会和国家的治理。反之,如果择偶不慎,特别是身为 国 君而择偶不慎,那问题就大了。古人在总结历史教训时常说“夏朝的灭亡就亡在夏桀娶了个妹喜,商朝亡在商纣娶了个妲己”,就很说明这个问题的极端严重性。现代意识的择偶观和家庭观与古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但是寻求一位理想的配偶,建立一个美好幸福的家庭,仍然是人们所渴望的。慎于择偶,重德而不只重色,是当今未婚男女选择生活伴侣应当奉行的一条重要原则。

《关雎》《蒹葭》同为爱情诗,相同点:
①、主题内容相同——都是反映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的诗作;都是一方向另一方表达爱慕之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内容。
②、结构形式相似——都是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③、艺术手法相同——都使用了“诗经六义”中比兴手法。

近现代研究者多认为,《关雎》是一首婚歌,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诗“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评《桃夭》)。《诗大序》言此诗:“发乎情,止乎礼义。”故笔者以为,《关雎》是一强调社会理性的情诗,理想的爱情审美关系在诗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诗情中和,一如孔子所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诗意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爱情审美过程,即人的美(外形美和心灵美)的审美过程。诗的一开始就给出了美丽的自然和人的图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天的河边,绿草茵茵,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水中嬉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河边采摘荇菜,她撩拨起了少年男子的无限情思。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方言》说:“秦晋之好,美心为窈,美状为窕。”爱情的产生常常始于为对方的形体(人的外形美)(窕)所吸引,而后才有了进一步的交往,继而了解对方的心灵(心灵美)(窈),所以说爱情就是人的美的审美过程。爱情双方是感同身受的关系,它虽然从异性形体美的感受开始,但却具有对异性形体美的超越性感受。少年男子初遇女子时注意的是女子的形体美,但是越到后来,越消失了对她的单纯形体美的感觉(此过程在文本中需要一个过渡),随之而来的是女子的情绪对他的情绪的严重干扰,体现在诗中便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女子态度的不确定引发了男子的无尽相思。“心有灵犀一点通”,待到两者都有了感同身受的能力后,爱情就产生了。诗到这里,把人在爱情审美过程中主体与自然统一这对关系揭示出来了。前面说过,《关雎》是一首婚歌,它是强调伦理道德的。所以,诗歌在肯定了审美主体的自然性的同时,又强调了审美主体和社会理性的统一。在诗歌中,这些关系和谐地同构于审美主体,因而形成了理想的爱情审美观。
其实《诗经》中,不只是《关雎》,还有《桃夭》、《蒹葭》等大量的诗歌都体现着这种理想的审美关系。《蒹葭》更是把爱情的审美体验提升到了主体对于时空和生命哲性思考的高度。
《关雎》是周朝的民歌。周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高扬主体理性的人治时期,统治者建构了以宗法血缘观念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道德体系,因此美学观念也相应地被浸染了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早期的儒家学说以“和”为美,视主体的功德圆满为终极追求,在一定的程度上尊重了人的自然性。《论语·先进》中孔子独倾心于曾子的回答,就可以看出孔子要求把社会的“礼治”和理性的规范变为人们出自天性的自觉要求,——早期的儒家学说不是泯灭人的自然性的。反映在爱情审美价值观上,就是《关雎》闪耀的那种“和”美与人性美的特点,在肯定了人的自然性的同时,又以社会理性作为自觉要求,强调了伦理道德观念,体现了作为社会的人的理想爱情审美价值取向。唯其如此,《关雎》才得以列诗三百之冠,并倍受后人推崇。另外,民间是一片自由的天地,为这种爱情审美追求提供了合适的生长土壤和温度。
但是,这样理想的爱情审美价值取向在主流话语中只是昙花一现,在此后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屹立于风雨中的冰凉的贞节牌坊才是爱情的基本意象,昭示着历史发展的真实。闪耀于先秦爱情审美价值观中的人性光芒褪去了,染上了道学的虚伪色彩,泼墨者就是被统治者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有也便只在社会的边缘(青楼)尴尬存在。


蒹葭与关雎为何几千年了总是光彩熠熠
汉代的经学家在解释为何把关雎放在诗经的第一篇时也说得很清楚:因为夫妇是家庭的基础,这首诗可以风化天下,帮助人们正确地择偶,这样就会有助于社会和国家的治理。反之,如果择偶不慎,特别是身为 国 君而择偶不慎,那问题就大了。古人在总结历史教训时常说“夏朝的灭亡就亡在夏桀娶了个妹喜,商朝亡...

关雎蒹葭出现于距今多少年
《关雎》大约西周末,东周初。而蒹葭>属于秦风,是东周中期的诗歌。《诗经》是我国从古至今皆流传最广的一部诗歌总集,堪称文学之中流抵柱,首篇《关雎》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诗句更是家喻户晓。《蒹葭》两诗出现于春秋时期,距今约2500多年。

关雎和蒹葭出现距今多少年
大约是255年以前就产生了,具体产生时间不详。所以距今已经2247年。《关雎》和《蒹葭》出自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

谁有《诗经》中《关雎》和《蒹葭》的资料?
兴也。关关,雌雄相应之和声也。关雎,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鹭,今江淮间有之,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列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河,北方流水之通名。洲,水中可居之地也。窈窕,幽闲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未处子时而言也。...

关雎 蒹葭 写散文急用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

为《关雎》或为《蒹葭》一段赏析文字。
这是典型的中国民间传统的爱慕方式,是柔美含蓄的,也是清新健康的。《诗经》中的民歌有许多是古代男女爱情的写照,有些是场景,有些是对话,更多的则是这种矜持羞怯式的心理描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关雎》为我们保留了一千多年前民间传来的一缕情丝。除了河洲的一群水鸟,《关雎...

关雎蒹葭文言文知识整理
1. 有关蒹葭和关雎的知识点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

关雎和蒹葭的主题是什么
《关雎》主题: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 为什么把蒹葭放在第一篇?
2、《国风·秦风·蒹葭》不是弃妇诗中的代表之作。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3、《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

《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何异同?
用以取悦于对方。《关雎》的男主人公自称“君子”,诗当出自一位贵族青年之手,且诗风清新高雅,带有明显的周代礼乐文明的属性。《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一、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5730031622: 为什么几千年了《关雎》依然光彩熠熠?《关雎》和《蒹葭》有什么共同之处? -
钭洋苦黄: 这是诗经的第一首诗,历来为经学家所重视.经学家之所以重视这首诗,是因为看中了诗中的这位“窈窕淑女”.他们说“淑”是善的意思,那么“淑女”就是好女子,好姑娘.这个姑娘好在哪呢?就好在“窈窕”二字上.他们认为“窈窕”这...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5730031622: 为什么几千年了《关雎》依然光彩熠熠?
钭洋苦黄: 近现代研究者多认为,《关雎》是一首婚歌,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诗“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评《桃夭》).《诗大序》言此诗:“发乎情,止乎礼义.”故笔者以为,《关雎》是一强调社会理性的情诗,理想的爱情审美关系在诗中得到...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5730031622: 关雎为什么古朴美? -
钭洋苦黄: 《关雎》之美,美在何处? 写回答有奖励 共1个回答额昝晓飞 LV.52014-03-12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诗经》.它是中国诗歌文学的鼻祖,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它的思想内容,可以引用汉代名句“饥...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5730031622: 将《关雎》和《蒹葭》改为两篇记事抒情文 -
钭洋苦黄: 其实说实话,诗经里这个最经典的第一篇,倒不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原因嘛,首先大概是自己的心理因素作祟,总是比较喜欢更容易被人忽视而实际上又有其独特之处的事物.《关雎》这篇太受世人推崇和瞩目了,所以不细品也罢,我忽视,自...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5730031622: 要求7 - 9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包括哪些篇目? -
钭洋苦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为学生推荐50篇.其中古代诗词34篇,推荐篇目如下:1.关雎(诗经)2.蒹葭(诗经)3.观沧海(曹操) 4.饮酒(陶潜)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6.次北固山下(王湾)7.使...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5730031622: 《关雎》或《蒹葭》的现代文 -
钭洋苦黄: “关关, 关关.........” 熟悉的水鸟声再次在耳边响起.碧波荡漾的湖水在那一片荇菜的随风摇摆下, 更加让人迷醉, 就像她一样...... 秀丽的面容, 婀娜的身姿, 顺水之流捋取荇菜, 夕之中纤手盈盈. 她正是我睡梦中寻找的佳人, 美得让人窒息...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5730031622: 中国诗歌最经典的几首? -
钭洋苦黄: 第一 诗经·国风·邶风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5730031622: 初中必背古诗名句及其含义 -
钭洋苦黄: 2012中考语文必备古诗文默写50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5730031622: 古往今来中国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最成功的诗歌是哪一首? -
钭洋苦黄: 你这个问题太泛泛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只能分类说,相对说,没有什么绝对的.只好给你列几个 诗经中的---《关雎》(爱情诗)现实主义 汉乐府--《上邪》爱情诗 边塞诗中则是王昌龄 山水田园诗中的王维 .... 你到底要什么类型的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5730031622: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的是什么景色 -
钭洋苦黄: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的是(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 出自: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