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发起者和时间

作者&投稿:翁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洋务运动的开始和结束分别是什么时候?~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开始。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洋务运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
后四个字“ 中体西用” ,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师夷制夷” 、“ 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
在洋务运动时期,从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薛福成的“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为一种理论服务于“求强”、“求富”这一洋务运动主导思想的。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欣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
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
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扩展资料:
洋务运动主要指导思想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9世纪,世界已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时代,任何国际或国内斗争的失败,都可能被视为落后,洋务运动也因甲午战争之败被归为此列,但它不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连续“失败”中的一次。
尽管“自强”进程颇多可指摘之处,但传统中国的架构已被突破——洋务运动以引进技术为富国强兵手段;百日维新则以为立宪才能救国;“五四运动”时国人已认识到改革还需从思想着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时 间
1861年-1895年

目 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代表人物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内容
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影响
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开始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为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准备了最初始的文化条件。[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称 洋务运动

  中央代表 恭亲王奕

  代表企业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

  

  外文名称westernization drive

  地方代表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

  性质 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背景介绍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治维新,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在两次鸦片战争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洋务运动的直接成果——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也深刻影响了出生于19世纪末的一批中国人。甲午海战失利后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等一批领土领海于日本,更加重了清廷的统治危机;日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事战胜中国,深刻激发了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产生原因

 

  1)太平天国运动和外国侵略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

  2)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统治

  3)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斥一切外洋事物

  4)总理衙门设立后,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统治者.暂时支持了后实力且受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5)工业革命的扩张,“中外和好”局面的形成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产生过程


  洋务运动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14卷,第11页)。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欣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奕䜣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他们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持续时间

  1861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


  运动失败

  失败原因 :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未能挽救在对外战争中失败的命运和阻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洋务运动的性质是:自上而下的统治阶级自救运动。

  代表人物

  中心爱新觉罗·奕

  地方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 轮船招商局 (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曾国藩 安庆内机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张之洞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以自强,求富为口号 建轮船招商局 安庆内机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福州船政局
建新式海军(包括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是不触动封建根基的维护清统治的自强运动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战败

  在中央,不久前成立的总理衙门办事大臣,恭亲王奕䜣成为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

  地方上的代表人物中,多数与曾国藩有关:

  奕䜣(1832-1898年),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1851年(咸丰元年)封为恭亲王。1860年9月,咸丰帝于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八里桥后逃往热河,令奕䜣留守北京,“督办和局”。10月24日、25日,奕䜣先后与英、法代表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北京条约》。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奕䜣、桂良、文祥受命为总署大臣。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11月,奕䜣联合慈禧,利用领有重兵驻扎北京一带的胜保,发动政变,摘掉了当权的以肃顺为核心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从此,慈禧垂帘听政,奕䜣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奕䜣力主“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支持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展洋务活动,成为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职务。1884年中法战争中,被免去一切职务。1894年,重新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后又受命督办军务。1898年戊戌变法之初病死。

  萧一山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1839年任侍郎。他崇尚程朱理学。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全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装;以抢劫掳掠和官爵鼓舞士气;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1854年2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约一万七千人。

  江南大营溃散以后,清政府升任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浙、苏、皖、赣四省军务。曾国藩提倡“捕人要多,杀人要快”。这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被称为“曾剃头”。他举办洋务,建立新式军火工业,制造武器,武装湘军。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成为地方上势力最大的实力派。不久,他就病死了。

  李鸿章(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1862年4月,李鸿章和他的淮军调赴上海。4月25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代理江苏巡抚。在上海,李鸿章雇用外国侵略军头目训练淮军,招募外国工匠制造军火,加强了淮军的反动力量。1862年,淮军配合“常胜军”在江浙地区屠杀太平军。186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任两江总督。第二年11月,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去镇压捻军。镇压捻军起义以后,淮军势力越来越大,大批淮军盘踞在长江中游,另一部分淮军驻扎在直隶、山东等地。李鸿章的势力遍及了长江和黄河一带。1870年,在曾国藩推荐下,李鸿章代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军事、经济、外交等大权,成为反动统治阶级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从70年代开始,他陆续开办军火工厂和筹建北洋海军,同时,又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织布局等。对于外国侵略,他一贯妥协退让,投降卖国。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他临死前,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丧权卖国条约,大多是他直接参与或亲手签订的。

  左宗棠(1812—1885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季高,湖南湘阴人。1860年为曾国藩推荐,统领部分湘军,曾自募约五千人,组成“楚军”,左系湘军形成。1862年初,经曾国藩举荐,升任浙江巡抚,与法国组织“常捷军”,陷宁波、绍兴等地。1866年以闽浙总督身份创办福州船政局。次年调任陕甘总督,“身虽西去,心犹东注”。督陕甘期间,曾办兰州制造局,因西北盛产羊毛,又办兰州织呢局。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率军入疆,进攻阿古柏反动政权。1878年收复除伊犁以外新疆全境,建议设立新疆行省,开发新疆。1881年升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1884年中法战争中是主战派,督福建军务。次年因病退职死。他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在70年代以后裁撤洋员,与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的“非洋人洋匠不可”
的情形有所不同,反映了他具有一定的自力更生办洋务的思想特点。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1863年成进士,先后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翰林院侍讲学士等职,1882年任山西巡抚。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力主与法决战,清廷授以两广总督之职,张捐银三千两奖给抗法将领刘永福,并奏请起用前广西提督冯子材督师。冯子材在镇南关、谅山大败法军,张之洞名声大增。他于1889年任湖广总督,在湖北建成湖北织布局,汉阳炼铁厂,汉阳兵工厂等,成为与李鸿章齐名的洋务要人。在维新运动中,张之洞加入“强学会”,当获知慈禧太后反对变法时,张之洞便退出“强学会”。并下令禁查上海《强学报》压制湖南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张之洞力主痛剿。清庭发布宣战谕旨后,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同英国等订立所谓“东南互保”
的章程。1908年,张之洞受命督办粤汉铁路和湖北境内的川汉铁路,次年10月病死。谥号“文襄”,其文稿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1861-1894 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的海国图志

时间: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发起者: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奕忻

洋务运动,自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奕欣、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学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奕䜣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19世纪60年代开始19世纪80年代末结束


洋务运动时间地点人物
洋务运动时间 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至90年代,是清朝洋务派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发起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运动,被称为“自强”或“求富”运动。重要人物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包括中央的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以及地方上的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成员。此外,还有...

洋务运动的整个事件过程
2. 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发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3. 目的:该运动的目标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即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的侵略。4. 人物:在中央,恭亲王奕欣成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是...

洋务运动发起者和时间
洋务运动发起者和时间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

洋务运动时间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历时30余年:1861年1月清朝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这是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性事件。1895年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洋务运动到此结束。洋务运动的内容:一是从图强御侮和平息内乱出发,努力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二是从求富图强出发,大力开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12、 洋务运动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861年安庆内军械所的建立。结束的标志是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1861年1月11日,爱新觉罗·奕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

洋务运动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洋务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又称中英战争,第二次即英法联军之役)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的一场重要历史事件,它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展开。这场运动的发起者,即洋务派,旨在通过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来挽救清朝的统治地位。首先,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的生产力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它催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这一运动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

洋务运动的时间?
洋务运动,首先是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官僚发起的,从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运动发轫于1861年初。当时留守北京议和的钦差大臣恭亲王奕欣,领衔上奏《统筹全局折》,经过王公大臣会商同意和咸丰批准,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从此,洋务运动便正式开场。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

洋务运动的开始和结束分别是什么时候?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开始。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洋务运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

洋务运动爆发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洋务运动是在1861年所开始的,而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当中,因为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也就意味着,清朝的海军实力完全被丧尸了,而且在连着35年的洋务运动也被宣告破产。洋务运动的影响洋务派培养出来了一群近代的人才,这些人才学习了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而这种思想想进一步的在中国进行传播。但当时的...

安新县13837367051: 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区别? -
程筠欣咯:[答案] 洋务运动很戊戌变法的性质就不一样.洋务运动主要的发起者是清政府内的大臣,比如李鸿章,曾国藩,奕等等,他们的目地是通过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洋务派的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新派他们的政治主张是通过一系列的...

安新县13837367051: 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前后期的口号以及主要内容 -
程筠欣咯:[答案] 该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后发起的救亡图存的运动. 该运动按目标的不同,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在洋务运动前期,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

安新县13837367051: 我想知道 甲午中日战争 戊戌变法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的时间 背景 内容 以及影响 意义 -
程筠欣咯:[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 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该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

安新县13837367051: 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间,什么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
程筠欣咯:[答案] 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标志著洋务运动的失败) 目的:自强求富 维新运动,时间:1898年 目的:救亡图存

安新县13837367051: 洋务运动的时间和内容. -
程筠欣咯:[答案] 洋务运动是清朝鸦片战争以后实现的自救改革运动,是跨越了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其基本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那就是,创立军事工业,创建民用工业,发展洋务教育,筹划海防.故答案为:洋务运动的时间:19世纪...

安新县13837367051: 洋务运动发生的背景,目的,内容,影响各是什么 -
程筠欣咯:[答案] (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②清朝内外交困(内指太平天国运动,外指列强侵略).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镇压人民,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发动者: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 (4)代表...

安新县13837367051: 洋务运动的时间和目的里及代表人物 -
程筠欣咯:[答案] 1861年至1894年 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奕欣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如果我的回答有帮到你

安新县13837367051: 洋物运动[时间范围,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目的,客观作用] -
程筠欣咯: 在鸦片战争惨败后,19世纪60年代由封建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发起了洋务运动.主要代表有:奕䜣、李鸿章、魏源等.洋务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

安新县13837367051: 这些企业都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洋务运动在什么时间开始兴起
程筠欣咯: 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