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世俗谛与究竟谛?

作者&投稿:村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世俗谛与究竟谛?~

博大精深,好好了解一下吧!

我们在了解佛教与佛法时,必须要清楚地分辨出这两种真理:一、世俗谛:世俗人们所认定的世间真理;二、胜义谛:真实存在、究竟胜义的真理。世俗谛是以概念为基础而建立,胜义谛则以真实究竟法为基础而建立。‘谛’是真实的意思,根据《阿毗达摩论》,世间有两种谛:世俗谛与究竟谛(胜义谛)。世俗谛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观念和表达方式。它包括组成我们世间还未受到分析的种种现象,如:山岳、河水、树木、人、男人、女人、动物,以及看似恒常不变的事物,这些现象并没有究竟实质,因为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在实际上并不是不可再分解的究竟法。它们的存在方式是概念化与不真实的。它们只是由心构想而成的产物,并非基于其自性而存在的究竟法。
反之,诸胜义法、究竟法是基于它们各自的自性而存在之法。这些法是:最终存在而不可再分解的单位;由亲身体验、如实地分析而知见的究竟法。此等实际存在之法不能再分解为更小,而是已分析至最小最终的单位,是组成种种错综复杂的现象的成份。由此它们被称为究竟法;这名称是源自parama(究竟;最上;最终)与attha(真实法;事物)。
不单只是在本体学方面,究竟法是究竟存在的实质;在智理学方面,它们也是正智的究竟目标。有如可以从芝麻提炼油,人们也可以自世俗谛当中‘提炼’出究竟谛。例如:‘有情’、‘男人’和‘女人’诸概念给人的印象是,它们所代表的东西拥有不可再分解的究竟实体。然而,当我们以阿毗达摩的分解器,明智地探究这些事物时,我们发现它们并没有其概念所代表的究竟实质,而只是由无常的名(精神)、色(物质)过程所组成的现象。如此,运用智慧分析世俗谛,最终我们将会达到藏在概念现象背后的究竟法。虽然究竟法是实际上存在的实质,但由于它们非常微细深奥,所以缺乏训练的人无法觉知它们。这种人无法知见究竟法,因为他们的心受到把究竟法包装成世俗现象的概念所蒙蔽。唯有在运用如理作意之下,人们才能超越概念,直取究竟法为其智的目标。如是究竟法被形容为属于究竟智范围里的目标。
在佛教的经藏里,佛陀一般上把有情或人分析为五种究竟法,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于阿毗达摩论藏,诸究竟法则归纳为四种类别。首三种——心、心所与色——包含了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而成之法)。经教里的五蕴相等于这三种究竟法。识蕴在此列为心;‘心’此字通常是用于代表基于其相应心所而得以分门别类的诸‘识’。在论教方面,五蕴中的受蕴、想蕴、行蕴则被列入心所之内;心所与识同生(俱生),执行种种不同的作用。在《阿毗达摩论》所列出的五十二心所当中:受蕴与想蕴各是一种心所;行蕴则再分为五十种心所。而色蕴则相等于《论藏》里的二十八种色法。除了这三种有为的究竟法之外,还有第四种究竟法,属于无为的究竟法(不是由于因缘和合而成之法),这不包括在五蕴之内的究竟法即是涅盘:脱离诸有为法之苦,而达至最终解脱之法。如是一共有四种究竟法:心、心所、色法、涅盘。
当我们有了一些世俗谛与胜义谛的区别认识后,再来看看佛法的真实义。依照世俗谛而言,有佛陀、有男人、女人、有父母、有朋友……;但是依照究竟谛而言,只有名法与色法的生灭过程、名色法的相续流,而没有佛陀、没有男人、女人、父母、朋友……。若有够强的佛法观智,你就能透视到这点。如果用观智来观察佛陀,则你将见到究竟的名色或五蕴,它们是无常、苦、无我的,没有一个‘自我’存在。同样地,如果用观智来观察男人、女人、或父亲、或母亲……,你也只能见到究竟名色或五蕴,它们也是无常、苦、无我的,没有一个‘自我’存在。换句话说,没有佛陀、男人、女人、父亲、母亲……。这些五蕴与其因缘称为行法、有为法,完全没有‘我’存在。
举例而言,如果有人问你:「免子头上的角是长的还是短的?」你要如何回答呢?或者有人问你:「乌龟身上的毛是黑的还是白的?」你要如何回答呢?如果你说免子的角是长的,那意味着你承认免子有角;如果你说免子的角是短的,那同样意味着你承认免子有角。再者,如果你说乌龟的毛是黑的,那意味着你承认乌龟有毛;如果你说乌龟的毛是白的,那同样意味着你承认乌龟有毛。同理,如果「我」根本不存在,我们无法讲说「我」与五蕴之间的关系;即使佛陀也不回答这类的问题。为什么呢?如果佛陀说五蕴与我有关系,那意味着佛陀承认有我;如果佛陀说五蕴与我没有关系,那同样意味着佛陀承认有我。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不回答这一类问题的原因。所以,我想建议你修行到观禅的阶段,那时你就能去除这种我见。

世俗谛是一种正确的见解吗?
对于世俗谛的见解,我们统称为世间通称我论,有时也称为萨迦耶见。这种我论是微弱的,但是却很有影响力。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能除去这种见解,则无法见到究竟名色,即无法获得名色分别智,而且也不能了解名色的因缘,即不能获得缘摄受智。名色分别智与缘摄受智是观禅的基础观智,是观禅的开始阶段。若开始的阶段都还无法修行成功,则无法修行真正的观禅;不修行观禅则无法证悟涅盘,无法脱离四恶道,无法脱离三十一界。因此我们必须去除萨迦耶见。但是,有时为了制定戒律或讲解止禅法门,佛陀也教导世俗谛。当佛陀教导戒律时,他必须使用世俗谛,他不可能如此教导:「你不应杀害名色。」他必须教导说:「你不应杀害其它众生。」他不会教导说:「你应当恭敬名色。」而会教导说:「你应当恭敬父母亲。」。他不会说:「名色,请到这里来。」而会说:「比丘,请到这里来。」再者,地遍似相、安般似相等都只是概念法、世俗谛。如果想修成禅定,你必须专注于这些世俗谛。若有系统地专注于安般似相,你将能达到第四禅。但是,若以究竟名色作为止禅对象,则你无法达到禅那。因此有时为了讲解止禅法门,佛陀也教导世俗谛。
有时佛陀为了保护世间而教导世俗谛。根据《阿毗达摩》,如果分析佛陀、父亲、母亲、儿子、女儿,我们只见到名色而已。一切都是名色,这是究竟谛(胜义谛)。但是如果不能分辨:「这是父亲」、「这是母亲」、「这是女儿」、「这是儿子」……那么将有许多问题产生,人们会互相做出错误的行为来。若他们那样做,则会造许多恶业。佛陀对一切众生有无限的慈悲,因此为了保护世间的缘故,有时佛陀也教导世俗谛。单靠世俗谛不能证悟涅盘;如果想证悟涅盘,你还必须了知究竟谛。你应透视究竟名色及它们的因缘,然后透视究竟名色及其因缘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这样的观智才能使禅修者证悟涅盘。所以佛陀教导究竟谛与世俗谛两者。

简略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世俗谛:就是随顺世俗的价值观,讲解佛法的道理,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比如讲供养三宝能得到无穷福报。地狱、天宫等等……这些是佛法的初步,是与世俗相关的真理,称为“世俗谛”。例如《善生经》、《阿含经》、《优婆塞戒经》等等
胜义谛,就是指般若智慧,是佛法的最高境界,超越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例如《圆觉经》、《金刚经》、《华严经》等等。

谛(真实)有两种,即:世俗谛与究竟谛。世俗谛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观念和表达方式。它包括组成我们世间还未受到分析的种种现象,如:有情、人、男人、女人、动物,以及看似恒常不变的事物。于《阿毗达摩论》的观点,这些现象并没有究竟实质,因为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在实际上并不是不可再分解的究竟法。它们的存在方式是概念化与不真实的。它们只是由心构想而成的产物,并非基于其自性而存在的究竟法。反之,诸究竟法是基于它们各自的自性而存在之法。这些法是:最终存在而不可再分解的单位;由亲身体验、如实地分析而知见的究竟法。此等实际存在之法不能再分解为更小,而是已分析至最小最终的单位,是组成种种错综复杂的现象的成份。由此它们被称为究竟法;这名称是源自parama(究竟;最上)与attha(真实法;事物)。不单只是在本体学方面,究竟法是究竟存在的实质;在智理学方面,它们也是正智的究竟目标。有如可以从芝麻提炼油,人们也可以自世俗谛当中‘提炼’出究竟谛。例如:‘有情’、‘男人’和‘女人’诸概念给人的印象是,它们所代表的东西拥有不可再分解的究竟实体。然而,当我们以阿毗达摩的分解器,明智地探究这些事物时,我们发现它们并没有其概念所代表的究竟实质,而只是由无常的名(精神)色(物质)过程所组成的现象。如此,运用智慧分析世俗谛,最终我们将会达到藏在概念现象背后的究竟法。在《阿毗达摩论》里的究竟法,即是这些超越心的想像,而各有自性之法。虽然究竟法是实际上存在的实质,但由于它们非常微细深奥,所以缺乏训练的人无法觉知它们。这种人无法知见究竟法,因为他们的心受到把究竟法包装成世俗现象的概念所蒙蔽。唯有在运用如理作意之下,人们才能超越概念,直取究竟法为其智的目标。如是究竟法被形容为属于究竟智范围里的目标。在经教里,佛陀一般上把有情或人分析为五种究竟法,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于阿毗达摩论教,诸究竟法则归纳为四种类别。首三种——心、心所与色——包含了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而成之法)。经教里的五蕴相等于这三种究竟法。识蕴在此列为心;‘心’此字通常是用于代表基于其相应心所而得以分门别类的诸‘识’。在论教方面,五蕴中间的受、想、行三蕴被列入心所之内;心所与识同生(俱生),执行种种不同的作用。在《阿毗达摩论》所列出的五十二心所当中:受蕴与想蕴各是一种心所;行蕴则再分为五十种心所。而色蕴则当然是相等于《阿毗达摩论》里的二十八‘色’。除了这三种有为究竟法之外,还有第四种究竟法,属于无为的究竟法。这不包括在五蕴之内的究竟法即是涅盘:脱离诸有为法之苦,而达至最终解脱之法。如是在《阿毗达摩论》里一共有四种究竟法:心、心所、色法、涅盘。

博大精深,好好了解一下吧!

我们在了解佛教与佛法时,必须要清楚地分辨出这两种真理:一、世俗谛:世俗人们所认定的世间真理;二、胜义谛:真实存在、究竟胜义的真理。世俗谛是以概念为基础而建立,胜义谛则以真实究竟法为基础而建立。‘谛’是真实的意思,根据《阿毗达摩论》,世间有两种谛:世俗谛与究竟谛(胜义谛)。世俗谛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观念和表达方式。它包括组成我们世间还未受到分析的种种现象,如:山岳、河水、树木、人、男人、女人、动物,以及看似恒常不变的事物,这些现象并没有究竟实质,因为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在实际上并不是不可再分解的究竟法。它们的存在方式是概念化与不真实的。它们只是由心构想而成的产物,并非基于其自性而存在的究竟法。
反之,诸胜义法、究竟法是基于它们各自的自性而存在之法。这些法是:最终存在而不可再分解的单位;由亲身体验、如实地分析而知见的究竟法。此等实际存在之法不能再分解为更小,而是已分析至最小最终的单位,是组成种种错综复杂的现象的成份。由此它们被称为究竟法;这名称是源自parama(究竟;最上;最终)与attha(真实法;事物)。
不单只是在本体学方面,究竟法是究竟存在的实质;在智理学方面,它们也是正智的究竟目标。有如可以从芝麻提炼油,人们也可以自世俗谛当中‘提炼’出究竟谛。例如:‘有情’、‘男人’和‘女人’诸概念给人的印象是,它们所代表的东西拥有不可再分解的究竟实体。然而,当我们以阿毗达摩的分解器,明智地探究这些事物时,我们发现它们并没有其概念所代表的究竟实质,而只是由无常的名(精神)、色(物质)过程所组成的现象。如此,运用智慧分析世俗谛,最终我们将会达到藏在概念现象背后的究竟法。虽然究竟法是实际上存在的实质,但由于它们非常微细深奥,所以缺乏训练的人无法觉知它们。这种人无法知见究竟法,因为他们的心受到把究竟法包装成世俗现象的概念所蒙蔽。唯有在运用如理作意之下,人们才能超越概念,直取究竟法为其智的目标。如是究竟法被形容为属于究竟智范围里的目标。
在佛教的经藏里,佛陀一般上把有情或人分析为五种究竟法,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于阿毗达摩论藏,诸究竟法则归纳为四种类别。首三种——心、心所与色——包含了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而成之法)。经教里的五蕴相等于这三种究竟法。识蕴在此列为心;‘心’此字通常是用于代表基于其相应心所而得以分门别类的诸‘识’。在论教方面,五蕴中的受蕴、想蕴、行蕴则被列入心所之内;心所与识同生(俱生),执行种种不同的作用。在《阿毗达摩论》所列出的五十二心所当中:受蕴与想蕴各是一种心所;行蕴则再分为五十种心所。而色蕴则相等于《论藏》里的二十八种色法。除了这三种有为的究竟法之外,还有第四种究竟法,属于无为的究竟法(不是由于因缘和合而成之法),这不包括在五蕴之内的究竟法即是涅盘:脱离诸有为法之苦,而达至最终解脱之法。如是一共有四种究竟法:心、心所、色法、涅盘。
当我们有了一些世俗谛与胜义谛的区别认识后,再来看看佛法的真实义。依照世俗谛而言,有佛陀、有男人、女人、有父母、有朋友……;但是依照究竟谛而言,只有名法与色法的生灭过程、名色法的相续流,而没有佛陀、没有男人、女人、父母、朋友……。若有够强的佛法观智,你就能透视到这点。如果用观智来观察佛陀,则你将见到究竟的名色或五蕴,它们是无常、苦、无我的,没有一个‘自我’存在。同样地,如果用观智来观察男人、女人、或父亲、或母亲……,你也只能见到究竟名色或五蕴,它们也是无常、苦、无我的,没有一个‘自我’存在。换句话说,没有佛陀、男人、女人、父亲、母亲……。这些五蕴与其因缘称为行法、有为法,完全没有‘我’存在。
举例而言,如果有人问你:「免子头上的角是长的还是短的?」你要如何回答呢?或者有人问你:「乌龟身上的毛是黑的还是白的?」你要如何回答呢?如果你说免子的角是长的,那意味着你承认免子有角;如果你说免子的角是短的,那同样意味着你承认免子有角。再者,如果你说乌龟的毛是黑的,那意味着你承认乌龟有毛;如果你说乌龟的毛是白的,那同样意味着你承认乌龟有毛。同理,如果「我」根本不存在,我们无法讲说「我」与五蕴之间的关系;即使佛陀也不回答这类的问题。为什么呢?如果佛陀说五蕴与我有关系,那意味着佛陀承认有我;如果佛陀说五蕴与我没有关系,那同样意味着佛陀承认有我。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不回答这一类问题的原因。所以,我想建议你修行到观禅的阶段,那时你就能去除这种我见。

世俗谛是一种正确的见解吗?
对于世俗谛的见解,我们统称为世间通称我论,有时也称为萨迦耶见。这种我论是微弱的,但是却很有影响力。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能除去这种见解,则无法见到究竟名色,即无法获得名色分别智,而且也不能了解名色的因缘,即不能获得缘摄受智。名色分别智与缘摄受智是观禅的基础观智,是观禅的开始阶段。若开始的阶段都还无法修行成功,则无法修行真正的观禅;不修行观禅则无法证悟涅盘,无法脱离四恶道,无法脱离三十一界。因此我们必须去除萨迦耶见。但是,有时为了制定戒律或讲解止禅法门,佛陀也教导世俗谛。当佛陀教导戒律时,他必须使用世俗谛,他不可能如此教导:「你不应杀害名色。」他必须教导说:「你不应杀害其它众生。」他不会教导说:「你应当恭敬名色。」而会教导说:「你应当恭敬父母亲。」。他不会说:「名色,请到这里来。」而会说:「比丘,请到这里来。」再者,地遍似相、安般似相等都只是概念法、世俗谛。如果想修成禅定,你必须专注于这些世俗谛。若有系统地专注于安般似相,你将能达到第四禅。但是,若以究竟名色作为止禅对象,则你无法达到禅那。因此有时为了讲解止禅法门,佛陀也教导世俗谛。
有时佛陀为了保护世间而教导世俗谛。根据《阿毗达摩》,如果分析佛陀、父亲、母亲、儿子、女儿,我们只见到名色而已。一切都是名色,这是究竟谛(胜义谛)。但是如果不能分辨:「这是父亲」、「这是母亲」、「这是女儿」、「这是儿子」……那么将有许多问题产生,人们会互相做出错误的行为来。若他们那样做,则会造许多恶业。佛陀对一切众生有无限的慈悲,因此为了保护世间的缘故,有时佛陀也教导世俗谛。单靠世俗谛不能证悟涅盘;如果想证悟涅盘,你还必须了知究竟谛。你应透视究竟名色及它们的因缘,然后透视究竟名色及其因缘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这样的观智才能使禅修者证悟涅盘。所以佛陀教导究竟谛与世俗谛两者。


佛牌加持是什么意思
佛教加持的作用:从加持的作用来说,上师三宝的加持分为四种:谛加持力、舍加持力、寂静加持力和智慧加持力。1、谛加持力谛加持力是真实有、自性有。从世间法,即世俗谛来说,这种加持可以让弟子违缘减少、顺缘增上。从出世间法,即胜义谛来说,上师、三宝对弟子身、口、意的加持,可以使弟子们...

世俗菩提心是什么?胜义菩提心是什么
但是佛没有入定和出定,始终是入定的,所以佛的境界里只有胜义谛的菩提心,没有世俗谛的菩提心。菩萨的入定智慧也叫根本慧,这个是胜义谛;菩萨出定后具有的智慧叫后得智慧,这个是世俗谛的菩提心。也可以说,现量证悟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诸法的究竟实相,就是胜义谛的菩提心。一地到十地的...

何为佛?何为魔? 万法皆空何来魔?诸法寂灭何来佛?
所以,凡夫经常辩论争执:“究竟是有还是空?”各说各有理。争论不休。这样,佛就说:“一切有都是暂时的,都无常住不坏”。这个道理就是“世俗谛”:世间法层面的真谛,世间法中,没有哪一个法能超过这个真谛。真实空:所谓真实,就是不会变易、不会坏灭。若是变易坏灭,就是“不实”:因为...

佛在经上讲宇宙万物从心想生对吗?
中观派有两种观点,其中最究竟的见解就是空性。从空性的角度来说,已经不存在所谓的微观或宏观世界,一切都是空性。但中观也讲世俗谛,所谓世俗谛,就是从眼耳鼻舌等感官所得出的结论。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中观也有两种:一种是与唯识宗类似,即认为不存在物质的微观世界;但大部分的中观世俗谛见解,也可以称之为世间...

密宗佛教中分哪几个教派?各自教义是什么?信奉的活佛有什么区别?_百度...
应成派许因缘生法非自性实有,为唯名言有为世俗谛;圣者等持智中所行境界,或以无分别智所行境界,真实不变,名为真谛。应成派许一切法自性皆空,二谛为一体性,本自双融,如就俗谛见缘起有;就真谛则自性空,缘起有与自性空,空有二者本是统一的,本属名言识之所安立,皆非实有。同时二谛也是对机立说,属于言...

涅盘如来藏一切的本质是空 还是非空非有?
涅者不生,盘者不灭;涅者不常,盘者不断;涅者不来,盘者不去;涅者不增,盘者不减...具备上述体性的,唯有一切有情的真心,正因为一切有情本具此心,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楼主问题中所说的“空”,是指“无常空”。是世俗谛。一切法无常之故,终归于空无。一切法没有...

想学般若,应该学习什么法门?
世间法上最究竟的智慧叫做“世俗谛”。这就是小乘圣者所证的“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世间法上,没有哪一个真谛能超过这个真谛。所以叫“世俗谛”。般若智慧却不是这样,发起般若智慧的先决条件是“开悟明心”。凡夫及二乘人最多能得“相似般若”,不会得“实相般若”。般若智慧,是亲证一...

佛空:佛教的空是指客观不存在还是指客观事物不永恒?
若是否定他,就是诽谤究竟义的佛、法、僧。就是断善根者。最后要解决一个问题:二乘人以世俗谛的“一切法空(无常空)”为依止。深细观行五蕴十八界一切法的无常性、败坏性;根本找不到一个真实不坏的我。由此而入,不再执取这个我(断除我见、我执)。所以能灭尽一切法而取无余涅盘。这样看来,阿罗汉与上面说...

觉得修行太吃亏怎么办啊?
所以不要只是想着世俗的成功和快乐,要想着更大时空尺度下的成功和快乐,要想着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区别。得到那个恒常不变的最大意义上的最究竟的成功和快乐。所以你该懂得,你的每一步的退让,谦让都已经让自己在未来拥有了更多。实际上你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第六,吃亏要及时化解负面情绪。初步修行的人往往达不到...

请教一个佛法的问题
佛法中所谓的真假、有无有不同的意义,在不同的层次上讲,真假、有无的涵义与层次也不会相同。在世俗谛上,佛法并不否认种种现象的存在。比如一张椅子,我们可以从它的外表、功能或种种特徵认识到它是一张椅子。这些外表、功能或种种特徵,在佛法上称之为自性。是不是有这张椅子?有。不会说没有这张椅子,或...

淳安县17550681258: 请问高人世俗谛和究竟谛有何区别?
释弯奎先: 我们在了解佛教与佛法时,必须要清楚地分辨出这两种真理:一、世俗谛:世俗人们所认定的世间真理;二、胜义谛:真实存在、究竟胜义的真理.世俗谛是以概念为基础...

淳安县17550681258: 佛教基本教义 -
释弯奎先: -- 佛教基本教义 【四谛】 1、苦谛.苦是受逼迫苦恼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有三苦、八苦的不同.三苦,一为苦苦,指正在受痛苦时的苦恼;二为坏苦,是享受快乐结束时的苦恼;三为行苦,谓不苦不乐时,为无常变化的自然规...

淳安县17550681258: 请教——“妙谛”的权威解释? -
释弯奎先: 【谛(satya)】佛教教义.意谓真理或实在.主要有四谛、二谛、三谛等不同说法.四谛 1、苦谛.苦是受逼迫苦恼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有三苦、八苦的不同.三苦,一为苦苦,指正在受痛苦时的苦恼;二为坏苦,是享受快乐...

淳安县17550681258: 什么是真俗二谛? -
释弯奎先: 问:什么叫中道实相? 答: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从法性理体边说的叫真谛,从缘起现象边说的叫世俗谛.从俗谛说事物是有,就真谛说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

淳安县17550681258: 佛教的“无常”是什么含义?既然世间一切无常,怎么会有因果报应呢?两者是否矛盾呢? -
释弯奎先: 本质上讲,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消散而灭,这就是无常.两者并不矛盾.无常的含义包括两个层面:1、世俗谛的无常,...

淳安县17550681258: 佛教名词 相续”是什么意思 -
释弯奎先: 什么是二谛?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义谛”,般若类经典在谈到真谛时,一般有两层意...

淳安县17550681258: 佛教里如何辨别方便和究竟 -
释弯奎先: 凡是能够说出来的法,都不是究竟法.凡是能说出来,能表达的,都是方便说.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次一句,即是无情说法,又是无情不说法.因此佛说:如来说法,如阀喻者,如来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最后,佛在涅盘前,在法...

淳安县17550681258: “般若”在佛教中应该怎么读 -
释弯奎先: 般若(bō rě),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钵罗若”,全称“般若波罗蜜多”(梵文:Prajñāpāramitā)或“般若波罗蜜”.意译“妙智慧,微妙智慧”. 中国文化讲的智慧是那种能够辨别是非、辨别事物不同情况的智慧;而佛教里的“般若”恰恰是让我们来消除这些分别,也就是说是一种无分别的智慧.因为汉字“智慧”二字不能尽表其义,所以在翻译经文时以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 般若分世俗般若和胜义般若,也叫世俗谛和胜义谛.世俗谛就是语言和思维所能到达的境界,因果轮回、生死无常等属于世俗谛;胜义谛是超越语言和思维的境界,是见性之后保任安住自性的境界.

淳安县17550681258: 诸行无常 诸受皆苦 诸法无我 涅盘寂菊 什么意思 -
释弯奎先: 楼主您好!这四句话,是佛教小乘解脱道的真谛;是世间法上最终极的道理:世俗谛.在娑婆世界,佛教的修行有两条道路:小乘解脱道(声闻菩提)和大乘佛菩提道(无上菩提).这是因为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众生刚强难度,因此为不...

淳安县17550681258: 请简述佛教的基本教义及阶级实质 -
释弯奎先: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诸佛教.“是诸佛教”这个就说的很清楚了,是所以佛都这样教导的.里面“自净其意”千万不要漏掉.一切贤圣的差异就在这个关键的自净其意上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