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中,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持怎样的态度?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感情态度的?

作者&投稿:阚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藤野先生》阅读理解(1~3段)~

1.“这样”指代“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不学无术,不能实现“我”的梦想。“无非”意为“只不过”,表达了作者的失望情绪,还有一种厌恶,痛苦。
2.作者持着厌恶的态度,作者通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表现出,不想在此地待下去。
3.修改之后就不能突出东京的无聊与作者失望的心情。

关切、同情的态度。
小说的情节上显得相对独特,这是一个故事中的故事,但却紧紧围绕着于勒的形象来构述文章,展开情节的,而全家人到泽西岛的旅行成了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文章的高潮,因为在这里所有的故事将出现重大的转机。
因为所谓的富翁于勒此时只是个行乞的人。就像评论家所说的,这是个发人深省的文章的结尾,展现了完全的冷漠的人际关系。当然文章的细节描写也让文章生色不少,就像文章中提到的父亲面对妻子的责备的神态:他总是张开了手摸一下额头,好像要抹去根本不存在的汗珠,并且总是一句话也不回答。
而在另一个方面,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以“我”的视角作为文章发展过程的见证者,更是将文章的讽刺力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就像评论家所说的:忠实地描写精神的丑恶,比一切攻击他的话要有力得多。
于是文章就因此展现了不同的人生世相,由菲利普的容易紧张和爱慕虚荣的架子,甚至是菲利普太太两难的矛盾性格:一方面为了维持家庭的生计的勤俭,另一方面是奢望富裕的虚荣。
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韵性格特点。如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这是心里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怕他认出自己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觉察出这个秘密。
这里一系列行动描写,加上表情的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随着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的发展。

扩展资料:作品鉴赏
小说中刻画的几个人物,都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菲利普太太是个精细机敏,尖刻泼辣,虚荣心强的小市民的妇女,山于贫困,她一面极力节俭度日,勉强支撑门面;一面又经常迁怒于丈夫,说刻薄话发泄怨气。
菲利普的性格,没有菲利普太太那样锋芒毕露,比较软弱老实,遇事容易慌张,随机应变不如菲利普太太,但爱摆架子的习气,似乎又有过之。他们两人对待于勒的态度,或亲或琉,或褒或贬,都是以金钱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看后,令人觉得可卑、可厌、可怜、可笑。
但他们并不使人觉得可恨,因为他们既不是阴谋狡咋的夕徒,也不是胡作非为的恶棍,只不过是拜金主义的可怜虫而已。小儿子若瑟夫,在小说中是唯一同情于勒的人物,他对父母拒不认亲的作法不以为然,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却无力改变于勒的处境,只能用给小费的方式,求得良心上的安慰。
由此可见,于勒的命运,不取决于人们的心肠好坏,性格如何,而是由社会制度和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观念所决定的。
这篇小说,通过菲利普一家对待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展示了小资产阶级爱虚荣、向上爬的卑俗心理,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人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是“冷酷的现金交易”,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和腐朽。
不过,这篇小说揭露批判人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荣的心理的时候,也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约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
于勒始终是菲利普一家孤悬海外的一个希望,是这个穷困家庭为自己设想出来聊以自慰的一个美好的梦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于勒象征着社会底层小人物无奈人生中的灰色希望;是希望,
但不可能实现,一经触碰就化为虚无,这恰恰反映出小人物的悲哀和理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而这篇小说恰恰犀利而无情地揭示出了这种希望凋敝的过程。
用虚荣之类的措辞来指责这个家庭是不合理的,一个卑微的家庭在深受贫穷折磨后仍然能够对生活抱有体面的希望这是值得尊重的;至于在船上不与于勒相认,固然有其个人利害关系的计较,但仍然情有可原,菲利普夫妇看似无情的表现其实包含着生活的情非得已,“贫困的生活导致了美好人性的缺失。
菲利普一家的天性还是善良的,但是当时的处境让他们有了那样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莫泊桑给予这家人更多的是悲悯而非批判。
莫泊桑在悲观地描述社会现状时,能反省自己,解剖自己,希望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找到生活中的亮色,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心灵上的温暖,希望能救赎那渐行渐远逐渐世俗化的灵魂。若瑟夫的形象正是这种矛盾思想的展示。
作者让若瑟夫克制冲动平静地喊出“先生”后,又让他冒着被母亲指责的危险多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这些小费会让母亲心疼,但能让若瑟夫的良知稍稍得以安慰,这也让读者在压抑中轻轻松了一口气。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我的叔叔于勒

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失望的感情!厌恶是通过作者对倾国留学生发髻的变化所体现出来的!因为当时剪不剪辫子,是反不反清朝革命不革命的标志,清国留学生舍不得剪辫子,表明自己是清王朝的奴才,回国后好凭着一根辫子来表示自己德尔忠心,以便自己日后的升官发财,所以作者给予辛辣的嘲讽!失望是通过“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一次体现出来的!同时对清国留学生白天逛公园,赏樱花,晚上学跳舞这种不求上进的做法,表明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前途的担忧!

表达对中国留学生的厌恶

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失望的感情

笨蛋!!!!!!!!!!!!!!!!!。。。。。

表达对中国留学生的厌恶,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藤野先生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另外,文中热烈赞颂藤野严九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国人的诚挚友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

《藤野先生》的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的概念 1、重要性和影响力。主要人物在故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以及鲁迅的留学生活和成长经历,都对于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起到了关键作用。2、形象塑造和刻画。主要人物的形象通常被作者刻画得...

《少年闰土》、《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都是...
《少年闰土》、《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都是鲁迅,他的原名是周树人。介绍:鲁迅 - 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品...

藤野先生主要内容及作者介绍
《藤野先生》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认真负责的高尚品德,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藤野先生》读后感 鲁迅的《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记录了在日本仙台求学时与藤野先生的点滴回忆,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经典文章。藤野先生对自己的爱护,鲁迅先生一生念念难忘,藤先生表现出的公平...

藤野先生的作者是
藤野先生主要内容50字概括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

作者在《藤野先生》中叙述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最开始在___求学,后因...
作者在《藤野先生》中叙述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最开始在上野求学,后因看不惯中国留学生的丑态,又转入仙台求学,期间因漏题事件和看电影事件,目睹弱国国民受到歧视,国人的麻木精神状态,最终决定弃医从文

《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和《藤野先生》中鲁迅的思想变化
《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和《藤野先生》中鲁迅的思想变化:从相信医术能救活中国,以为身体强壮中国强大就有希望!转变为认为只有身体强壮是不能强大中国的,重要的是思想的强大!促使他弃医从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

《藤野先生》中,鲁迅弃医从文与藤野有什么关系?文章主要写藤野先生还是...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

《藤野先生》中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有哪些
1、赏樱花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2、盘辫子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3...

《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和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巧妙地突出了作者为祖国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是一篇看似十分零散的生活片断,却有机地统一在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中的文章。《藤野先生》记录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这篇文章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形散神凝,错落有致,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串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

京口区18074458662: 藤野先生文中开篇运用了不少笔墨描写清国留学生,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阳骆小儿:[答案] 运用了比喻、夸张、反语. 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持厌恶、鄙弃的态度,通过描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的丑态和学跳舞的丑行来展示,并运用比喻(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夸张(形成一座富士山)、反语(宛如...

京口区18074458662: 鲁迅的《藤野先生》对清国留学生的看法如何 -
阳骆小儿:[答案] “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通过写清...

京口区18074458662: 《藤野先生》中,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持怎样的态度?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感情态 ...? -
阳骆小儿: 表达对中国留学生的厌恶,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更多详情请点击

京口区18074458662: 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东京中国留学生的生活 -
阳骆小儿: 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

京口区18074458662: 藤野先生阅读题第一段本文段主要针对清国留学生的 和 进行描叙,表现了作者的 的思想感情,其中从 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它运用的修辞是 . -
阳骆小儿:[答案] 本文段主要针对清国留学生的(打扮 )和(举止) 进行描叙,表现了作者的(厌恶和嘲讽) 的思想感情,其中从(标致)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它运用的修辞是(反语). 【注】第一空:“打扮”或填“外貌”

京口区18074458662: 藤野先生第一段描写了清国留学生哪些方面的特点?表明作者怎样的态度? -
阳骆小儿: 写了清国留学生外貌的特点,表明作者对它们的厌烦,憎恶,讽刺

京口区18074458662: 课文《藤野先生》作者为什么对清国留学生的生活状态不满? -
阳骆小儿: 课文《藤野先生》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生活状态不满的原因是因为国家遭遇列强窥伺,而这些人不知亡国危机. 文中: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京口区18074458662: 《藤野先生》中,写了作者在东京的那些见闻与感受? -
阳骆小儿:[答案] 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他们白天玩赏,晚上跳舞.鲁迅对他们极度地厌恶和忧国之情

京口区18074458662: 《藤野先生》中开篇作者是怎样捉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 -
阳骆小儿: 以反语和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写出对清国留学生的极尽嘲讽.浸透坐作者对晚清政府厌恶之情.写清国留学生去看个樱花不希望被日本人认出来还要把头发梳的油光可鉴.十分可笑.充分说明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这是老师讲的...)

京口区18074458662: 藤野先生(课堂笔记) -
阳骆小儿:[答案]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是鲁迅的作品,《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 按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材料.{交往的缘起——东京:见:清国留学生.听:学跳舞(声).感:厌恶、鄙夷{交往的经过——仙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