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雷艇击沉商船的案例。最好是近现代的。

作者&投稿:澹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甲午战争中日实力对比~

实际上,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从经济上看,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不是败在军事力量上。

那么,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这对我们今天维护国家安全和加强国防建设有哪些借鉴呢?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十九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对国防负重要责任的李鸿章也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

甲午战争开端于朝鲜。19世纪后期,朝鲜一直是国际政治力量角逐的重要舞台,也是中日关系的一个热点。日本不仅要在朝鲜争夺权益,更将其视为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一直在寻找机会,1894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当时朝鲜发生内乱,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派兵支援(历史形成朝鲜当时是中国的藩属)。就在中国向朝鲜派兵时,日本军队也大举入朝,战争拉开了序幕。这时日本还打着保护在朝侨民的旗号,照会中国政府“日本政府必无他意”。实际上,正如外相陆奥宗光所说:“发动战争的决心,在帝国政府派遣军队于朝鲜时,业已决定。日本假借这个好题目,是为了索性借此时机促成中日关系的破裂。”6月2日,日本组成战时大本营;6月9日,日军在仁川登陆,随即进占汉城。还如陆奥宗光所说:“在军事上一切皆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直到这个时候,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军。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给北洋海军的指令是:“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李鸿章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

为了外交上的主动,避免先开第一枪,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紧的是不能因为抱有幻想而不作切实的临战准备,使敌军从容调兵遣将,占据险要。直到日军将中国在朝部队围困于牙山时,才匆忙派兵从海上增援,已经为时太晚,完全来不及了。导致陆军在牙山大败,仓皇退守平壤。海上运兵也遭到日本海军伏击,运兵船被击沉,近2000名将士葬身海底。紧接着平壤战役也因为漫无准备而惨败,遭受重大损失,残军一口气溃退500余里,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战争刚刚开始就蒙上了失败的阴影。

朝鲜战场的失利,极大地影响了我军的士气,助长了敌人的气焰。战争往往就是这样,一方有备而一方无备,就会必打、早打、大打;而被侵略方如果头脑清醒,准备充分,毫不示弱,针锋相对,对侵略者必然产生威慑、遏制作用,就有可能改变战争进程,甚至把战争中止于初起阶段。但是,中国丧失了这个机会。其根源就在于对侵略战争缺乏预见性而放松了警惕,造成战前缺乏准备,初战举措失当,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也是需要认真汲取的深刻教训。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

外交和军事一样,都是国家政治行为的重要手段。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用心可以理解。但他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殆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李鸿章首先请求英国调停,他考虑英国在华既得利益最多,日本侵华“英人必不答应”。但没有想到英国和日本已经在背后进行了交易,英国照会日本:“中国之上海为英国利益之中心,故须日本政府承认不在该港及附近为战争的运动。”当日本政府承诺英国在长江流域的权益不受影响时,英国不但放弃干预,还与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以示支持。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说:“这个条约的性质对日本来说,比打败中国的大军还远为有利。”英国甚至对日军击沉本国商船事件保持沉默。就这样,中国被英国出卖了。

李鸿章转而请求俄国干涉,因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在东北,与日本有利益冲突。但这时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尚未修通,在远东争夺的筹码还不够,并不想和日本闹翻,只是进行了一番口舌之争了事。担任中国税务司长的英人赫德这样评价:“俄国人在天津挑逗了一番,过了两个星期忽然又推卸了,李鸿章讨了老大一场无趣。”清政府还请求德、法两国调停,那更是徒劳无益,白白浪费时间。

英俄德法调停落空后,李鸿章还异想天开地寄希望于美国调停。伪善的美国回复说:“美国抱严正的中立态度,只能用友谊的方式影响日本。”实际上美国并不是什么中立的态度,而完全是倒向日本的。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公然说:“战争是中国坚持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引起的,过在中国。”美国驻华代办田夏礼说:“应该让战争顺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如果干涉带来和平,那种和平是不能持久的。惟有使用武力才能使这个国家和世界融洽共处,只要清皇朝不致受到威胁,中国的战败倒是一个有益的经验。”田贝还写信给李鸿章:“彻底放弃求得干涉的念头,背向欧洲列强,面向日本。”这里的面向日本,不是指赢得战争,而是求和投降。美国在支持日本侵华的路上远比其他国家走得远,给日本提供军事贷款,派遣军事顾问,运送军用物资,包庇日本间谍,甚至允许日本军舰挂美国国旗蒙蔽中国海军。美国把日本作为它在远东的小伙计,而日本敢于悍然发动战争,也是有恃于美国作为后台老板。正如列宁在甲午战前所分析的:“日本有可能掠夺东方的亚细亚国家,但是没有其他国家的帮助,他就不可能有任何独立的财政及军事力量。”

列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经常会有一些矛盾,但在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中国殖民地化程度,以攫取更大利益方面是一致的。这是列强的基本立场,对此务必保持清醒头脑。但清政府和李鸿章显然见不及此,对列强“主持公理”抱有过大的期望和幻想。实际上列强的公理只是一种伪善,他们真正信奉的是利益和强权。列强早已看清日本稳操胜券,必然会倒在日本一边。赫德道出了实情:“所有国家均向中国表示同情,并说日本这样破坏和平是不对的。但没有一个国家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帮助中国。”列强十分清楚,日本战胜中国他们都可以分一杯羹,战后的情况正是这样,列强利用“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门户开放”的强盗条约都得到了很多好处。

一味求助别人,而松懈自己,放纵敌人,在战争中实为大忌,无疑是取祸之道。陆奥宗光幸灾乐祸地说:“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中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中国政府不顾污辱自国之体面,一味向强国乞哀求怜,自开门户,以迎豺狼。”于是,日本加紧进攻以求速战速胜,而中国则在一次又一次的调停中丧失时间和机会,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在大小几十次战役中,没能组织一次像样的抵抗,正如礼部侍郎志锐所说:“我愈退则彼愈进,我愈让则彼愈骄,彼则着着占先,我则面面受制。”不但外交上毫无进展,军事上也彻底失败,海陆军主力损失殆尽,最后只能投降求和。

清政府的主战派也看出了问题,光绪皇帝下谕旨说:“他国劝阻,亦徒托之空言,应预筹战守之计。”朝臣责备李鸿章,“观望迁延,寸筹莫展,一味因循玩误,险要之地,拱手让于外人。”说得当然很对,但也没有什么用处。李鸿章上边还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还有军机处,还有慈禧太后老佛爷,都是主和派,而主战派光绪皇帝、翁同和等没有任何实权,只能是干着急,空喊而已,拿不出实际的办法。到了军事上绝望的时候,他们也只能同意进行投降的求和。

历史证明,一些小国依附大国尚可在夹缝中谋求生存,但大国此路不通。庞大而虚弱的中国,如果不能自强自立,把反侵略战争的立足点放到自身力量上,就会成为被宰割的对象。要想求得和平,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靠别人也是靠不住的,必须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个道理,连改良派思想家梁启超也看得很清楚,他说:“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以制某国为主。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是的,战争不相信眼泪,弱国无外交,战场上如果没有胜算,谈判桌上肯定什么也得不到。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个真理。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远比古代更为重要。在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中,李鸿章特别重视武器装备。由于他的大力倡导和运筹,推动了洋务运动,组建起北洋海军和新式陆军,有利于提升军事实力。但因为李鸿章把武器作用极端化、绝对化,由“武器决定论”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

朝鲜战场失利,李鸿章在向朝廷汇报时陈述他的观点:“凡行军制胜,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稍有优绌,则利纯悬殊。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平壤之败,因由寡众不敌,亦因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海战之艰危,较陆军尤甚。海上交战,以船行之迟速,船之新旧,炮之大小分强弱。我国快船不敌,故海上交锋,恐非胜算。赶紧设法添购,亦不济急。”李鸿章的结论是“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所以中国的武备“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李鸿章此论一出,立刻就有朝臣对他予以反驳:洋务运动搞了30年,花费了国家巨额资金,为何尚不能一战,与英法德俄不等相抗也还罢了,为何连日本都不能一搏呢?光绪皇帝十分恼怒,训斥李鸿章“怯懦规避,偷生纵寇”,要求北洋海军集中兵力,迅速出战。但李鸿章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北洋千里,全资屏蔽,实未敢轻于一掷”。命令海军“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妥”。

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军事力量对比,这是一般规律。以弱胜强,以少胜多需要特定的条件,不是普遍现象。但在军力相当的情况下,胜负又取决于什么呢,这就不是唯武器论所能解释的了。作为战争的主要指挥者来说,头脑中打不赢的阴影必然会对战局产生消极影响,这也是部队士气低落,一味溃败的原因之一。

甲午战争无论从总体上还是从主要战役来看,都不是败在军事力量对比和武器装备优劣上。以黄海海战为例: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主力在黄海靠近中朝边境的大东沟一带海域相遇,一场震惊中外,对甲午战争进程产生深刻影响的大海战爆发了。投入这次海战的中日舰队实力如下表:

军舰总数 鱼雷艇数 铁甲舰 半铁甲舰 重炮 轻炮 排水量 中国舰队 14 4 6 0 21 141 3.5万吨 日本舰队 1201 2 11 209 4.1万吨

可以看出,双方舰队的实力不相上下。北洋舰队的优势是铁甲舰和重炮较多,其中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无论装甲、吨位、火炮口径都是当时世界领先、远东一流的战舰。日本舰队的优势是舰速较快、机动性强。单纯从军力上看,中国舰队还略占优势,但海战的结局却是相反。北洋舰队被击沉5艘军舰,受到重创;而日本舰队未失一舰,只有几舰受伤。黄海海战的胜利使日本举国上下欣喜若狂,天皇颁布敕令嘉奖有功官兵,还亲自谱写军歌《黄海的大捷》,歌中唱道:“忠勇义烈之战,大破敌之气势,使我国旗高照黄海之波涛。”而北洋舰队在此之后更不敢出海作战,完全失去应有的战略作用。

北洋舰队黄海战败的直接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指挥失当。本来预定的迎战队形是双列纵队,但逼近敌舰时成了散漫的雁形横列队。其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挂错信号旗,二说部分军舰未能及时到达预定位置。开战不久,旗舰定远年久失修的舰桥被本舰火炮的后坐力震坍,海军提督(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从舰桥上跌落负伤,不能继续指挥战斗,而他事先又没有指定代理指挥者,这个致命的疏漏使中国舰队一开始就失去统一指挥。紧接着信号旗也被击毁,旗舰与舰队的联系中断,各舰只能各自为战,陷于混乱。二是有的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在激战中,致远、经远二舰不幸被敌军击沉,济远、广甲、扬威三舰惊恐万状,仓皇逃窜,济远还可耻地挂起白旗。不但削弱了战斗力,还严重地扰乱了军心。4艘鱼雷快艇有3艘慑于敌威,一直躲在远处不敢参战,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三是炮弹不足,质量不好。这次战斗只打了5个小时,但竟然不可思议地发生了炮弹不够的情况,定远和镇远的主炮炮弹全部用光。炮弹质量也有问题,有的打不响,有的“中敌船而不裂”。黄海战前半个月,赫德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说:“当前的难题是军火,北洋舰队有药无弹,有弹无药,汉纳根(北洋舰队的英国顾问)已受命催办弹药,他想能凑够打几个小时的炮弹,以备作一次海战,在海上拼一下,迄今无法到手,最糟的是他恐怕永远无到手的希望了。”四是军事技术水平低下。北洋舰队的一艘鱼雷快艇在距离敌舰西京丸号40米处发射鱼雷,竟然未能命中(鱼雷从舰底一米处划过),使敌舰逃逸,而日本海军部长桦山资杞正在此船上督战,失去了绝好的歼敌机会。

黄海之战虽然失利,但相比还算是甲午战争中打得最好的一仗,其余大部分战役、战斗,要么一触即溃,要么望风而逃,根本不是武器优劣、装备好坏、兵员多少的问题。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给本国政府汇报时说:“中国军队虽然在数量上较日本有相当的优势,但训练方面尤其是管理方面远不及日本。无远见和缺乏军事知识的中国当局,将面临着海军舰队被彻底摧毁的危险。”事实证明这个英国人确有见地。

军队战斗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直接因素,但战斗力的强弱不仅决定于武器装备,还有军队的指挥、管理、训练、精神状态,战略和战术等。甲午战争的情况也是这样,把战败单纯归于武器装备说不过去,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认识误区。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毛泽东同志说过:“办法是跟着方针来的,方针是不抵抗主义的时候,一切办法都反映不抵抗主义。”清政府避战求和,消极防御的指导思想,突出表现在忽视和放弃制海权的战略失误,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1893年,中国海军居世界第9位,排在英、德、法、俄、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之后,美、日之前。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日本政府和军方对侵华战争中制海权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他们长期致力于海军建设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甲午战争前,日本“战时大本营”和海军部长桦山资杞针对可能发生的三种情况制定了上、中、下三策。一是如果海战获胜,取得制海权,陆军就长驱直入,进攻辽东、山东及北京;二是如果海战胜负未决,陆军只占领朝鲜,海军尽可能维持朝鲜海峡的制海权;三是若海战失败,则撤退朝鲜陆军,海军协防日本沿岸。日本的战略思想非常明确,把整个战争基点放在制海权的争夺上,在设想的上、中、下三策中他们取得了上策。相反,清政府和李鸿章对这个重大战略问题的认识却很模糊,对战争中海军应该发挥何种作用,怎样发挥作用没有清晰的思路。朝鲜开战后,日本海军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集中主力寻找中国舰队决战,而中国海军却尽量避免与敌军在海上相遇,没有进行决战的思想准备和军事准备。一方主动,一方被动;一方有备,一方无备;一方伺机决战,一方消极避战。一旦海上遭遇,后果可想而知。

在黄海海战之前,李鸿章电令北洋舰队“不得出大洋浪战,致有损失”,“保船勿失,只在渤海湾游弋”。光绪皇帝一度要求北洋舰队出战,但李鸿章在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等的支持下,拒不执行主动出海决战的上谕,北洋海军一直蜷缩在渤海门户,向朝鲜运送物资也不敢走海上捷径而从陆上转运。日军则“纵横辽海”,运输船只在海军的护卫下畅行无阻。

黄海战后,中国海军虽然遭受损失但主力尚在,可是李鸿章更加保守,对海战完全失去信心。他命令:“海军舰队,必不远出”,只能“靠山巡走,略张声势”。旅大战役时,海军提督丁汝昌建议主力出战以援旅大,李鸿章斥责说:“汝善在威海守汝的数艘船匆失,余非汝事也。如出海,即令战殁,亦不请恤。”此后,舰队只是困守港口,北洋海军作为一个战略军事力量,拱卫渤海的使命就此不复存在。

制海权的丧失使沿海陆战孤立无援,极为被动,突出表现在两次反登陆作战的失利。

日军兵分两路攻打辽东半岛,一路从朝鲜跨过鸭绿江入侵,一路从海上进犯,在花园口登陆,如成功即可直捣旅顺后路。但日军此着也是一步险棋,花园口不是一个理想的登陆地点,此处沿岸海滩很浅,大船不能靠近,军队与物资需换汽艇和舢板转运。日军36艘运兵船在军舰的护送下,2.4万人及大量军马辎重,从10月23日至11月7日整整登陆了15天。清政府事先得到了这次日军行动的情报,如能派一支劲旅凭险扼守海岸,海军攻袭敌舰,则可对敌形成两面夹攻之势。但奇怪的是,岸边小股清军放了几枪便了无踪影,海军根本没有出动。日军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得以从容登陆,打开了进攻旅顺的大门。很快,清政府经营20多年,耗银数千万两的重要军事基地旅顺陷于敌手,大量船只、武器、装备、粮食被敌缴获。日军兽性发作,残忍地进行屠城,旅顺数万军民被杀害,全城仅有36人幸免于难。

不久荣城和威海又重蹈覆辙。山东荣城距北洋海军基地威海仅有30海里,是日军袭击威海的最佳路线。1895年1月29日,日军联合舰队掩护50艘运兵船共3.4万人,用5天时间在荣城登陆。中国陆军未能组织有效抵抗,海军近在咫尺,但李鸿章命令“以舰队全力坚守刘公岛”,伏匿于威海坐以待毙。日军舰队司令伊东佑享后来承认:“如丁汝昌率舰队前来,用鱼雷艇对我袭击,我军岂能安全上陆?”

登陆和反登陆作战,本是最为惨烈的作战类型,一般来说,反登陆方都会依靠防御体系———包括岸边阵地和海上袭击,使处于不利条件下的登陆方腹背受敌,遭到沉重打击,甚至登陆失败、全军覆没,中外战例中不乏此

  在二战前几年,希特勒逐渐重建了德国海军,并制造了其他的武器,违背了当时存在的条约。袖珍战列舰携带武器和军队在海上航行,让德国避开《凡尔赛和约》的限制。此项和约早在1935年就被德国打破了,从那时起,德国开始建造U型潜艇。同时,希特勒不相信,
  士气那样高昂的国家可以不要依靠空中战斗来取得胜利。为了大力发展空军,他牺牲了海军的部分花费。大多数德国军官都没有反对他的提议,并且志气高昂地表示赞同。

  “我的领袖,你带领我们建立了海军和一个强大的国家,带领我们走出黑夜,走向光明灿烂的明天。但愿上帝保佑您和所有的德国人,保佑您带领我们进行的事业一帆风顺。”

  他们在德国士气高昂的军人中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队伍。这些人善于为士兵们鼓气。包括雷达军官,以及U型潜艇的指挥官,邓尼兹。

  邓尼兹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居住在汉堡郊外的一座小别墅中。他早在一战期间就是德国U型潜艇上的军官,1939年希特勒又让他担任U型潜艇的指挥官。他们原本认为,德国很可能会赢得大西洋战争。

  仍然在西德海军中服役的海克德号,是大西洋战争中最后使用的U型潜艇。20多年后,克莱特曼军官重新来到这座潜艇上。

  在二战期间,克莱特曼是最成功的U型潜艇船长之一,被认为是大西洋之狼。

  现在他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一名军官。

  在那场战争的时候,我27岁。我们接受了4年优良的训练,能到U型潜艇上服役,我们感到非常高兴,认为自己是海军中的骄傲。

  当战争开始的时候,德国海军能随时开往大西洋执行任务的只有23艘潜艇。但是他们准备好了。对于海员们来说,这场战争是真实残酷的。

  从第一天,他们在音乐声中出发去海洋的时候,野蛮的,刺激的战争就拉开了序幕。

  U型潜艇出发的目的是潜伏,等待时机攻击。看见海面上有捕杀者的时候要发出警报。每个人都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一切都依照船长的指示进行。观察什么,瞄准什么,做什么决定。

  在第一回合的战斗中,德国U型潜艇投掷炸弹,击沉了“勇敢号”航空母舰,还击沉了一些敌方的船舰。把重达150,000吨的敌方船舰送到海底。

  1939年10月17日,艇长普里恩带领船员胜利返回德国,受到海军总司令的热烈欢迎。就在13日晚上,普里恩率领潜艇悄悄潜入奥克兰群岛东部海域,休息一会儿,闯入柯克海峡,他们克服水流湍急的困难,绕过了封锁船只,顺利突入斯卡帕湾。接着潜艇继续航行,寻找目标,普里恩指挥士兵沉着冷静地发射了七颗鱼雷。击中了英国军队的几艘战列舰。在英国皇家海军还没从突然袭击中反应过来的时候,普里恩已经迅速转舵,越过封锁的船舶,全速撤离了柯克海峡。普里恩还被希特勒亲自接见,并被授予十字勋章。

  在战争打响后,英国首相邱吉尔决定坚决抵抗德军的进攻。他知道,战争成败的关键在于对海的控制程度。他开始总结英国方面的长处和短处。

  邱吉尔提醒大家,英国面临危急情况,在危急情况下,要大力加强护航系统。在每次战争开始的时候,英国海军都要加强防御系统。护航和防御组织的紧急任务是,密切注意来往的船只,防止敌方战舰前来攻击。每个月,都有1000多只海洋船只从世界各地来到英国,给英国带来各种供应物。而海军要加强防御,保护自己。1939年末,希特勒的袖珍战列舰之一,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在朗格斯道夫上校的率领下,来到南大西洋海域,袭击英国的海上运输船队。

  而英国海军派出一支大舰队,在“艾克塞特”号、“阿贾克斯”号和“阿基里斯”号3艘重巡洋舰率领下对“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展开围追堵截。

  考虑接下来可能发生的危险,朗格斯道夫上校命令自己的战舰向阿根廷海岸驶去。

  12月13日,一直紧追不舍的英国舰队终于将它围了起来。 战斗开始了。

  英国舰队布成“品”字形战阵,向“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猛烈轰击。德国人也不甘示弱,用大炮全力还击,并且发射鱼雷。但是英国舰队速度更快,并且从不同方向同时攻击,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在开火6分钟后,英国的炮火击中了德国战舰,并且杀死了除船长之外的士兵。

  接着,英国一艘战舰被击中,但是她仍然坚持航行。船上57名海员被打死,23名海员被打伤,但是船舰依然坚持作战。而德国战舰也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在乌云和硝烟的笼罩下,德国战舰钻出包围圈,逃进了乌拉圭的蒙得维的亚港。

  根据国际法,交战方舰船可以在中立港口停留72小时。但是修好“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 号需要花费两周时间。而且朗格斯道夫上校的船员大都是死的死,伤的伤,难以进行修复工作。

  朗格斯道夫舰长乞求乌拉圭人延长停留时限,但是他被拒绝了。12月17日,“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袖珍战列舰进入蒙得维的亚港的第4天,也是72小时期限的最后时刻。三架英国战舰在港口外守候。

  在距蒙得维的亚港8英里处,德国官兵在朗格斯道夫舰长的命令下乘小船向阿根廷等地散去。而“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爆炸了。

  “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战舰上的水兵被安置了,但是3天后,在蒙得维的亚的旅馆房间中,朗格斯道夫舰长掏出手枪自杀了。

  之后很长时间,德国都没有派船舰到这片海域来冒险袭击了。

  大西洋战争中最理想的武器是U型潜艇。1940年,德国有30艘U型潜艇可以服役。当德国入侵法国,占领其大西洋海岸时,这又给U型潜艇进攻盟军船舰提供了新的基地。

  德国人认为这段时光是他们的幸运时光。这段时间里,他们连连胜利,摧毁了不少敌方船舰。他们潜入水底,不被目标所察觉。夜晚,U型潜艇才出没到水面上,进行袭击。护卫队的探测仪器在对付U型潜艇方面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有时候,U型潜艇甚至可以穿过一队护航的船舰。

  在1940年7月到10月期间,U型潜艇击沉了217艘船舰,总重达150万吨。

  偶尔,U型潜艇也会救助一些遇难的人。

  有的遇难者曾经被U型潜艇救起。但是其他很多人在海上遇难的时候,就只能依靠小小的救生艇了。

  这位曾在大西洋上护航船只服役的军官叫约翰.哈维。"在海上航行的时候,嗯,夜晚比白天危险多了。U型潜艇的攻击和战斗机的袭击更容易在夜间发生。但是你还得按部就班地工作。我们睡觉的时间主要取决于运输货物的时间。但是如果你疏忽了防范,你知道,你可能会遭到鱼雷的攻击,它们可能20秒钟之内就击中你的船只。因此你睡觉的时候要保持警惕,让门开着。一旦船只被鱼雷击中,你要立即作出反应,在船沉下去以前跑到甲板上,准备逃生。如果你想舒舒服服地睡觉,穿着睡衣,把舱门关上,象普通人那样地享受睡眠,那么一旦鱼雷袭击过来,你就没命了。”

  “你有没有看见过那种可怕的场面?”

  “有一次在波浪中,我看见一枚鱼雷袭击过来,就在我的船只旁边爆炸。我们必须加大马力,赶紧离开。而此时,水中有不少遇难者,正在那里喊“救命”。因为你是一名护航船的船员,你没有能力做别的。在那种情况下,你的船只必须继续前进。否则就会有其他的船舰跟在后面,威胁它的安全。你真心希望,有其他的船舰经过那里,可以救起那里的遇难者。”

  通常情况下,营救海上遇难者是救援船只的任务。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会救起附近所有能够挣扎着爬上来的人。

  这些在海上运输货物的商人所面对的不是立刻的死亡,而是慢性的死亡,躺在满是石油的海水中,不知会呆多长时间,又冷又饿,而且还很渴。

  护航系统是保护商船队不受U型潜艇袭击的最有效的方法。护航队的工作需要高度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严明的纪律。而且这些队伍还需要勇气和耐心,在海洋上一天又一天地从一边到另一边航行,从这个岛屿末端到纽芬兰岛末端。而且它们的速度还很慢。一支大的护航队大约由10列4-5只船只组成,每只船大约相距500码。整个护航队大约宽6英里,长1英里多。

  皇家海军担任护航的海员们和在海上运输货物的商人一样,都要忍受疲劳,面临危险。不过有时他们也有额外的奖赏,比如一些美酒。

  对于在大西洋上航行的盟军的商业船来说,那段时间非常危险。1940年10月,一只护航队护送35只商船离开纽芬兰,到达英国时,只剩下14只了。21只商船被U型潜艇击沉了。当然这种损失是创纪录的。大多数护航队会损失其护送商船总数的20%。

  28年后,邱吉尔政府反潜艇部门的部长,莫哈德.约翰逊,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起初,一些潜艇艇长在这些地区很成功。而我们所有的部队都担任反侵略的任务。但是在1941年初,我们的部队变得更加强大,可以进一步深入大西洋进行护航。这些潜艇迁移到更远的地方,到达冰岛,英格兰和纽芬兰之间的一块空的海域,并且占据了那里。在1941年,敌人开始把U型潜艇的影响力扩大到海面上。刚开始,潜艇一般是集体对护航船只进行攻击。它们试图向护航船只发射鱼雷,进行袭击。我们的护卫队数量有限,但是我们在组建新的部队。它们可以从大洋这边到达那边,护送商船。在1941年末,尽管有很大的损失,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保持自己的海上地位。”

  1941年8月,邱吉尔和罗斯福在威尔士亲王号战舰上会面,对战争的目的达成了共识。美国从一个慎重的中立国成为了一个活跃的非交战国。这就是大西洋会晤。在此之前,美国已经用50艘旧驱逐舰租借英国在西印度群岛、百慕大以及纽芬兰的海空基地。1940年,英国只建立了两只护航队。到1941年,护航队的数量增加了,但是仍然不足以对付德国的潜艇狼群。

  多亏潜艇探索器的发明, 英国护航船员可以在一定距离内对U型潜艇进行探测与定位。当潜艇向护航船行驶过来的时候,潜艇下达护航船正下方的时间可以被精确的计算出来。

  这时候,船员们奔向甲板,投掷分别在不同深度爆炸的深水炸弹。在感受到这种爆炸的振荡之后,U型潜艇唯一的办法就是逃走,向很深的地方潜去,躲藏到深水炸弹的爆炸区以下。有时深水区的水压会让潜艇的某些地方破裂。

  1941年春天,护航队向U型潜艇发动了反击。从3月到10月,他们击沉了17艘U型潜艇。对于德国来说,这是幸福时光的结束。

  在3月,两艘年轻的U型潜艇在攻击英国护航队时,被英国驱逐舰用深水炸弹击沉。

  “半个小时后,我们的U型潜艇随之沉入了大西洋海底。”

  “这艘潜艇曾经击沉了总吨位为一百三十万吨的盟国船只。在冰岛南部,我被麦金泰尔上校指挥的英国驱逐舰活捉。如今他已成为我的一个朋友。几年前,他把1941年从我这里拿走的几样东西还给了我。”

  于是德国军部派出了大批大型水面舰参加了大西洋战役。德国新造的航速最快的巨型战列舰“俾斯麦”号排水量为4.2万吨,拥有8门巨炮。1941年5月中旬,它接到命令,驶入大西洋,以图扩大战果。

  “俾斯麦”号与新巡洋舰“欧根亲王”号一同出发,向冰岛北部行驶,接近极地水域。它航行到大西洋北部,遭遇了前来拦截的英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德国两舰集中对付英最大的“胡德”号,使其爆炸起火,几分钟内便沉入海底。

  那天晚上,从英国航空母舰“胜利”号甲板上起飞了9架双翼的“旗鱼”式鱼雷轰炸机,冒着恶劣气候扑向“俾斯麦”。大部分飞行员没有受过海战训练,他们勇敢的进行攻击,投下了所有的鱼雷,但似乎没有几枚奏效。受到攻击的“俾斯麦”号,很快发现自己处在包围之中,它开始加速突围返航。

  子夜时分,在“诺福克”的无线电导航下英国鱼雷找到了“俾斯麦”,投下了9条鱼雷,但仅命中一枚,无损于“俾斯麦”。

  接下来几天是“胡德”号的复仇日。5月26日上午,一架英国“卡塔利纳”式水上飞机发现了“俾斯麦”号,接着,从“皇家方舟”号上起飞了几架旗鱼式飞机,冒着猛烈的高射炮火攻击了“俾斯麦”号。在以“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为主的英联合舰队的追击下,“俾斯麦”号在鱼雷、重炮和炸弹的轰击下最终葬身海底。

  接着,德国使用另一种武器,对付盟国的护航队,那就是飞机。为执行这一任务,德军把有四个引擎的商用飞机改造成携带长距离射程炮弹的轰炸机。起初,这些飞机被派往大西洋战场,取得了不少战果。

  但是,1941年,这些飞机的袭击使盟军增加了反战斗机武器的装备。携带这种装备的船舰,可以有效地反击德国的战机,保护在大西洋上航行盟军的船只。

  1942年初,邓尼兹下令进行大规模的U型潜艇制造,巩固它们在大西洋的军事基地。并且准备向美国东海岸进发。

  现在这个海军基地依然还有潜艇。

  德国潜艇狼群的少数幸存者之一,彼特.克雷玛上校重返这个海军基地。60年前,他曾从这里乘坐潜艇,出发到美国海岸执行任务。

  我的潜艇击沉了大约十万吨盟军船只,包括英国战列舰。我们还击中了两架飞机。有一次我们来到佛罗里达海峡,当时我们距离海岸很近,几乎都能看见岸上的强光。有一天晚上,我们发现了一只护航队,我们击沉了3艘船,几个小时之后,又击沉了一艘。我们距离那些船只非常近,有的船沉没的时候,几乎撞到我们的潜艇。

  1942年,德国潜艇数目有了大幅增加,对德军来说,这又是一段幸福时光。这一年,大多数U型潜艇经历长途旅行,穿越大西洋。U型潜艇很难回到基地,海员们必须竭尽全力,在海底进行修理和维护工作。

  在1942年中期,邓尼兹向大西洋战场派出了供给U潜艇,这些潜艇被船员们称为“缪西卡”。

  它们总是受到海员们的欢迎,它们为U型潜艇带来所需的供给品,包括生活用品和武器装备。

  因此,这些海上狼群可以继续在美国海岸袭击没有被护送的船只。

  U型潜艇上的生活非常艰苦,但是保卫国家和打击敌人的信念让海员们坚持下来。

  每天队员们都要在汹涌的波涛中进行长时间的观望。他们在观望塔上必须紧紧抓牢扶手,。有时候出去观望的人被大浪冲走了,而潜艇中的人一点也不知道。在甲板下面,空气闷得令人窒息,充满柴油的味道。可使用的水很少,空间也很狭小。海员们必须在船里吃饭,在船里睡觉。每三个船员只有两张床。

  但是奖赏是在长途旅行的终点。现在该把时钟调到美国时间了。就在那里,通过望远镜,可以看见他们即将与之作战的城市。还能看见岸边的灯塔,以及纽约的摩天大楼。U型潜艇在长时间的旅途后仿佛找到了一片新的乐土。它们来到了加勒比海的墨西哥海湾。

  德国的潜艇狼群在美国海岸打破了原有的记录。仅仅6月份,它们就击沉了121艘船只。随着美国在东海岸和加勒比海采用护航编队后,在美国海区的潜艇战已不太美妙了。U型潜艇的损失急剧上升。在1942年中,德国损失了85艘潜艇。

  但是那些回到德国的潜艇,在桅杆上悬挂很多旗帜,标明它们的胜利,士兵们凯旋而归,非常兴奋。

  虽然损失了上百艘U型潜艇,邓尼兹的狼群部队立下了赫赫战功。德军又建造了20艘U型潜艇。

  邓尼兹面带微笑,欢迎凯旋归来的U型潜艇指挥官。成功完成任务并完好回来的指挥官为数不多。在派出的39,000潜艇船员中,32,000名船员都丧生了。

  法国海军也加入到大西洋战争中来。法国战列舰和护航队护卫船只穿过大西洋,向俄罗斯海域行驶。一艘法国战列舰甚至在一处击沉了两艘U型潜艇。

  1942年末,德国潜艇“狼群”和海军将领邓尼兹仍然认为,他们的胜利不远了。这段时间,盟军船只有很大的损失。但是盟军进一步加强了防卫。邓尼兹意识到这一点,他知道,德国海军要想赢得战争胜利,其击沉盟军战舰的速度要大于盟军制造战舰的速度。但是在这场速度与时间之争中,德国失败了。盟军迅速地制造战舰,足以补充战争之需。

  美国船舶制造工厂引进配件预先制造的方法,可以大规模地制造战舰。标准万吨级的船只被冠以“自由轮”和“胜利轮”的美名,开始成批生产。到战争结束前,一个船厂就生产出1500只货轮,50只护航舰。1942年,希特勒让德国海军将领邓尼兹接替雷德尔,出任德国海军总司令。当时,希特勒非常关注与俄国的战役,同时他也关注邓尼兹海军部队的进展。邓尼兹将潜艇战的重点转移到较近的北大西洋打击英国护航船队。由于U型潜艇没有能阻止英国护航队通过,德国海军于是派出几艘战舰,包括“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和它的姊妹舰“格奈瑟瑙”号。它们曾在大西洋上进行破坏活动,击沉了20艘盟军的船只。

  这两只战舰在执行完任务后,驶入法国布雷斯特港。1941年都停靠在那里。1942年2月,它们完成了一次奇迹般的冒险。在西里埃克斯指挥官的率领下,在”欧根亲王”号战舰,8艘驱逐舰,16艘鱼雷舰的配合下, “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瑟瑙”号战列舰穿过英吉利海峡,经过多佛海峡,此时英军赶紧派来鱼雷船舰进行拦截。驻扎在附近基地的德国战机赶来进行空中支援,保护它们。

  盟军部队强大的火力没能让它们损伤。反倒有3艘鱼雷艇被击伤。接着6架剑鱼式鱼雷机从曼斯顿机场紧急起飞,领队长机是曾经参加过攻击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的埃斯蒙德少校。这些老式飞机,在德舰密集对空火力和德军战斗机的联合打击下,损失惨重。然后,这几只德国战舰应付了来自英军的一连串攻击,成功逃离了。

  尽管在此过程中,德国方面也损失了一些船只,但是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瑟瑙”号战列舰成功突破了英军封锁,最终到达了德国。

  10个月后,“沙恩霍斯特”号在挪威海岸以北70海里处向东高速前进中,与负责护航的英国皇家海军舰队遭遇。遭到了以“约克公爵”号战列舰、4艘巡洋舰和多数驱逐舰攻击。数十发炮弹和4条鱼雷命中“沙恩霍斯特”号,使其失去动力。随后由英国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将“沙恩霍斯特”号送进海底。当这艘战舰沉没下去的时候,全舰2000名海员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生还,被盟军俘虏。

  25年后,从“沙恩霍斯特”号上生还的海军官员弗雷萨记着,这只船舰的胜利与悲剧。

  “我们的战舰被盟军攻击,鱼雷击中了我们的船,产生了爆炸。然后我们继续开炮,不太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后来这只船开始下沉。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它了。但是看着一只船下沉,不管它的体型是大还是小,你觉得都会非常难受。甲板上有2000人,大多数人都随船一起沉入水中了,只有30个多人生存下来。这很悲惨,不过这就是战争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邓尼兹指挥德国海军竭尽全力,尽量击沉更多的盟军船只。他让造船厂制造出一批鱼雷快艇,象黄蜂一样在英国海岸穿梭,在护航船活动的海域攻击英国的船只。每只鱼雷快艇上只有3-4个船员,其引擎的功率为2000马力。扔下鱼雷之后,它们就以65英里的时速迅速逃离。它们出发到海洋上,看好所处的位置,等待来往的船只。发现目标之后,它们立刻扔下鱼雷,然后全速行驶离开。

  1943年,是大西洋战争的转折点。盟国方面,海上反潜力量也迅速增长,并在技术上占有优势。盟军方面派出长距离飞行的战斗机,去对付德国海军。

  空中和海上双重护航大大削弱了U型潜艇的攻击力。到4月份,U型潜艇的损失急剧上升。仅5月份,盟军海面和空中部队就击沉了25艘潜艇。邓尼兹也承认,损失达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5月24日,他下令潜艇撤离北大西洋。大西洋潜艇战就此告终。

  1943年的胜利,是在霍顿将军的领导下,全体海军共同奋斗的结果。一位护航军官,彼特.格兰特回忆当时的情况。

  “那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时刻。我们在1943年3月份服役的时候,有很多船只被德军击沉,情况非常严重。我们感到非常担心。但是在空军和海军的良好配合下,情况迅速发生了变化。在1943年3月底到五月这段时间,我有幸参与了三个护航队的使命。第一次,我们的护航队从加拿大东岸向英国行驶。一路上我们被很多潜艇攻击。虽然损失了一些船只,但是我们击沉了3艘U型潜艇,经历了一些战斗。在港口停泊一周之后,我们重新组织护航队从英国出发,穿越大西洋。这只护航队由40只船组成。在旅途的14天中,有40多艘德国潜艇试图攻击我们。这可能是大西洋战役中最宏大的护航之战。最终,尽管我们损失了12艘船,但是击沉了7艘德国潜艇。这些潜艇有的是被战舰发射炮火击中,有的被战斗机投下鱼雷击中。还有两艘是相互撞沉的,它们靠得太近了,最后撞在一起,同时沉了下去。然后,一周之后,我所在的护航队再次执行任务,从加拿大到英国。这一次我们被20艘潜艇组成的狼群攻击,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战果。我们没有损失任何船只,并且击沉了5艘潜艇,3艘是由护航舰击沉的,另外两艘是由战斗机击沉的。可以说,我们赢得了很大的胜利。”

  同时,在北冰洋,尽管有海面和空中结合的护航系统,一些U型潜艇继续潜伏在这里,袭击向俄罗斯驶去的护航队。这些船只携带很多货物,为俄罗斯提供各种物品和装备。这里寒冷的气候让很多船只难以航行。

  邓尼兹不愿意放弃,他在地下组建工厂,制造新型炸弹和武器,地下工厂不容易遭到袭击。

  德国制造了一种代号为”鸬鹚“的音响自导鱼雷,它能自动追踪船只发动机的声音进行攻击。同时它们还制造了非常先进的新型U潜艇。这些潜艇在海面以下行驶的速度很快。制造出来之后,这种潜艇很快就出发到大西洋上执行任务,还有很多艘在制造中。德国海军还开发出潜水艇通气管,可以让潜艇不靠传统的电力引擎,而在柴油泵的带动下行驶。这样它就可以更快地前进。

  但是现在,在温斯顿.邱吉尔的娴熟指挥下,u型潜艇的威胁快要终结了。英国的反潜作战在物资和技术方面都有了重大改进,尤其是在战术指挥和加强士气方面的进展尤为迅速。

  U型潜艇试图进行最后的袭击。但是在盟国强大的护航力量下这些潜艇已显得无能为力,战果有所减少,但潜艇损失却大幅度提高。

  直到最后,邓尼兹还能找到一些志愿者参与潜艇战。但是他们都知道,自己多半是去送死的。几乎没有什么人能参与两次任务,并存活下来。

  结局很快到来。5月4日,邓尼兹给U型潜艇下达命令,让它们撤回德国。5月8日,他命令这些船员浮到海面上,向英国投降。他最后给出的指示是:你们已经尽力了,现在我要给你们最难的一道命令,浮到水面上,升起那面黑色的大旗,向敌人投降。

  大多数U型潜艇的指挥官简直不敢相信这一指示,先后200多艘潜艇在浮出水面之后自沉。最后计算起来,原本700艘U型潜艇中只有156艘未沉。

  投降的德国潜艇被护送前往盟军基地,英国海军可以研究这些曾在大西洋造成巨大威胁的“狼群”了。在为期6年的战争中,这些潜艇狼群用炮弹和鱼雷,击沉了2771只盟军船舰,总重达到一千四百五十万吨。

  邱吉尔有一天这样写道:在战争中,唯一让我感到恐惧的就是U型潜艇的时代。

  您刚才观看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有决定性的战役之一。二战是一场影响世界各国和民族命运的战争。本片从世界各大电影资料库中搜集资料编辑而成,它向您展示了这些独立的战役对二战这场最具破坏性的战争的巨大影响。多亏这些影片,世人将永远铭记本片中人们所做的努力--《二战重大战役》。

  第1支队于1938年8月底从基尔港出发,于9月1日开战当日进入但泽港示威。正是在那里,S艇赢得了其在二战中的首次胜利,尽管战果很小,而且还是由艇上的20毫米炮取得的。当时,在克里斯蒂安森中校的指挥下S-23艇打沉了一条准备扮演阻塞船角色的波兰拖网船。
  在次年的挪威战役中,两个支队的表现就比较差劲了。其中加入攻击卑尔根特遣舰队的第1支队不仅出师不利,而且草草收尾。一开始是S-19和S-21艇在4月8日夜里的大雾中相撞。最后是4月25日当全队泊岸休整时突遭岸上火力偷袭致使人员伤亡惨重。
1940年5月随着西线闪击战的打响,S艇迎来了真正的战斗。5月10日凌晨第2支队的4艘S艇和一支皇家海军编队不期而遇。在悬殊的火力差距下,S-31艇发射的鱼雷依然成功命中”凯利”号驱逐舰,后者在夜色中缓慢下沉。返回的S-31艇高兴地宣称击沉了敌舰,事实上”凯利”号后来被拖回了英国。
  这一时期的德国拥有空中优势,因此S艇敢于在白天高速出击,频频对英国和法国的驱逐舰展开突袭。5月23日S-23联手S-21艇,把法国驱逐舰”美洲虎”号送入了大西洋底。
  5月26日盟军的敦克尔刻大撤退开始。28日夜S-30艇艇长齐麦曼中尉发现了一个目标并判断其为英国驱逐舰。他命令开足马力攻击。29日零点过后,S-30艇一举射出4枚鱼雷,至少有2枚击中了这艘满载兵员的军舰。经过一番挣扎,”不眠”号最终长眠海底。
  5月31日S-23和S-26艇成功击沉法国驱逐舰”非洲热风”号。第二天,S-34艇击沉了2艘武装拖船。
  7月S艇开始游猎英吉利海峡中的盟军货船队。25日倒霉的法国运输船”梅克涅斯”号被S-27艇逮个正着。它沉没了-带着满满一船法国士兵。数月间,一支又一支护航队遭到S艇的进攻。这期间的行动主力是第1支队。8月8日S艇发现了一支21艘货船的船队,击沉了其中的11艘。9月4日该支队的4艘S艇又击沉6艘货船。
  到1940年底遭S艇击沉的货船共达23艘。由于S艇威胁严重,从苏格兰东北到伦敦的一段航线被史书称为”E艇小道”。
  在这些行动中两个支队各损失了一艘S艇,都是水雷造成的。5月15日新成立了第3支队,并且换装了新型号的S艇。不过数量不足的问题困扰着各支队。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S艇的作用,每艘艇都被命令要带上8枚水雷出航。
  10月1日第4支队成立。到1940年底,该部都忙于调试接收的新艇,发挥作用要等到1941年了。
  1941年上半年4个支队一起出击,战果包括击沉1艘驱逐舰和16艘货船。第6支队于4月1日成立,但该支队除了几条老旧的艇,就一无所有了,有点像愚人节的玩笑。
  从5月开始S艇主力为配合即将开始的”巴巴罗萨”行动而东移入波罗的海。仅剩的第4支队表现平平。另两个支队从波罗的海返回后,S艇的牺牲者在11月又增加了不少,在下半年里共击沉了14艘货船.这样1941年全年的成绩是30艘,超过了上一年。
  1942年2月12日德国海军进行了”雷霆.瑟布鲁斯”行动。”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战列巡洋舰在白天穿越英吉利海峡。这次行动海空军进行了完美的协同,S艇则负责掩护荷兰海岸线附近水域的安全。
  此时在北海作战的是第2、第4和第5支队。3月13日S-104艇击沉了英国驱逐舰”沃提根号”,但S-53和S-111艇先后沉没,其中后者是被英舰击沉的。
  7月9日由克劳斯.费德特上校指挥的第2支队的7艘S艇围攻一支护航船队,取得击沉6艘的战果,包括4艘货船和1艘吨位达6766吨的油轮。10月7日第2和第4支队共出动9艘S艇进袭货船队,击沉了总吨位7576吨的3艘货船。
  在1942年最后两个月里S艇的活动达到了当年的高潮,其中第2和第5支队表现突出,共击沉了包括1艘驱逐舰在内的13艘各型舰船。其中12月2日对FN889护航队的攻击一次就击沉了5艘货船。整个1942年S艇共击沉了20艘货船、2艘驱逐舰及其他一些小艇。
1943年,严竣的时光开始了。经过和S艇的数年周旋,英国人海空兵力结合新开发的战术能够在相当程度上遏阻S艇的活动了。对S艇各支队来说,损失数字开始大幅上升。
  一年中有13艘S艇被击沉,除了被水雷和敌舰击沉外,还有3艘是在港口遭空袭时倾覆的。这表明:德军已经开始失去北海上空的制空权,S艇的活动日益暴露在空中打击的威胁之下。事实上S艇在荷兰的基地已成为英国飞机最喜欢的攻击目标。他们从东安格里亚的机场出发,荷兰海岸线正好在皇家空军战斗轰炸机的理想航程之内
  影响S艇部队战斗力的另一个事件是6艘S艇此时被调往西班牙暂归佛朗哥海军调用。
  德军几次不成功的出击表明:加强了护卫力量的盟军货船队不再是好欺负的。2月26日夜第2支队的7艘S艇出击FS1074护航队,在护航军舰的打击下一无所获。4月13日第5支队袭击了PW323护航队,尽管用尽全力,仅打掉1艘汽船。10月24日夜集结了来自4个支队、28艘S艇的大规模编队出击FN1160护航队,但S艇连靠近货船队都做不到,有2艘S艇被击沉,第4支队指挥官维尔纳.吕佐上校当场阵亡。
  4月13日的夜里大概算是这一年S艇运气最好的时候。第5支队的4艘S艇勇敢地挑战一支拥有强大护航兵力的英国船队,在击沉其中1艘货船的同时,还击沉了英国驱逐舰”埃斯克戴”号。
  1943年里S艇击沉的货船数下降到令人汗颜的5艘。
  1944年初S艇似乎卷土重来了。第5支队1月5日击沉了3艘盟军货船,1月底又击沉另外2艘。这样在该年的头一个月,单一支队的成绩已经追平了上年所有活动于北海的各支队的战果总和。这似乎预示着1944年又将是S艇逞凶的一年,但实际上这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
  此时德鱼雷艇部队的兵力构成发生了如下变化:第6支队北赴波罗的海,第2、第4和第5支队不变,新加入的是第8和第9支队。第2和第8支队为一群,第5和第9支队为一群,以法国港口为基地,第4支队则单独从鹿特丹出击。虽然有5个支队之多,但其战绩在2月份却只有28艘而已。从2月到5月所击沉的商船数就降到2艘,而S艇自身的损失却多达7艘。
  不过S艇在4月28日却意外取得了一次大胜。
  4月28日清晨,第5和第9支队的9艘S艇离开了瑟堡港。当它们行驶到里梅湾附近时,领头的S艇发现了目标,但是训练有素的观测哨报告称对方不是商船,而是由1艘巡洋舰护航的8艘坦克登陆舰。
  一次为历史上最大登陆作战而采取的秘密演习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被S艇遇上了。这批从普利茅斯出发的登陆舰搭载着美国第4步兵师的官兵,前往地形极像诺曼底的斯拉普顿滩头,进行为期8天的”猛虎训练计划”。这些部队预定D日当天参加对犹他海滩的攻击。
  S艇毫不犹豫地发起了猛攻,短短几分钟内LST531号和LST507号登陆舰就被击沉,LST289亦受重创。闻讯赶来的5艘驱逐舰随后在海峡里对S艇展开了疯狂的追逐。全速驶离的S艇不知道,它们刚刚取得了S艇部队在二战中的最大胜利。
  这次灾难造成749名美军士兵丧生。这是除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外美军在二战中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由于担心影响士气,这一事件当时秘而不宣。诺曼底登陆战成功后,人们才知道那一天的惨剧,而具体的阵亡数字直到1974年才解密。
  但是德鱼雷艇的狩猎季节已时日不多了,S艇遭受到的最重大打击随着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很快接踵而来。
  D日当天,包括刚从挪威调来的第6支队在内,德军能使用在登陆海域的S艇共有34艘。它们纷纷出动,击沉了盟军登陆舰3艘、货船4艘、护卫舰和炮艇各1艘。但是这些对盟军而言如同蚊叮一般的战果却令S艇付出了7艘沉没的代价。
  更糟的事发生在6月14日。这一天成为S艇部队的受难日。白天,第2支队首先遭到两个中队”英俊战士”飞机的攻击,被炸沉3艘;夜里,盟军出动超过200架轰炸机向勒阿弗尔扔下了1230吨炸弹,结果第4支队的6艘、第5支队的5艘、第9支队的3艘。总计14艘S艇全部被炸沉!第5支队指挥官库特.约汉森上校也在空袭中丧生。
  剩余的S艇还是想尽力一搏。但自8月起开始换装新型的T3D鱼雷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在8月的头两周里共发射了77枚T3D,但击沉的船数却仅有1艘而已,而到了9月又有5艘S艇被击沉。
  随着陆上局势的急剧变化,仅存的S艇把基地撤到了荷兰,在那里还新编成了一个第10支队的番号。这些S艇在那里一直待到战争结束。从10月到12月,它们取得的战果仅有1艘小型货船,而自身却损失了3艘。
  1945年1月,北海的S艇实力包括第2支队7艘、第4支队5艘、第6支队6艘、第8支队5艘、第9支队4艘,另外第5支队7艘则刚从波罗的海调动而来。
  此时S艇的战损率之高几乎达到了一艇换一船的程度。1月22日的一次行动击沉了1艘登陆舰和1艘货轮,但同时有2艘S艇沉没。2月21日的情况也差不多,击沉2艘货轮,却损失2艘S艇。但是S艇布下的水雷在2个月里共造成总吨位达3.7451万吨的7艘货轮沉没。
  3月18日夜S艇攻击了FS1759护航队,取得了它们在3月里唯一的一次胜利,也是整个S艇部队对盟国商船队的最后一次胜利。1097吨的”克里奇顿”号和2871吨的”罗盖特”号成为最后2艘被S艇用鱼雷击沉的货轮。
  S艇在大战中的最后一次行动终结于4月7日凌晨。在和英国护航队的交战中,第2支队的S-176和S-177艇双双被同级英国鱼雷快艇击沉。对于德国鱼雷艇来说,这真是一个讽刺性的结局。
1941年10月了日清晨,威廉港,第3支队悄悄出发了。
  其下辖的10艘S艇分成2个艇群,相继驶往荷兰鹿特丹。当天北海上空狂风怒号,使2艘S艇在到达后不得不留下维修,剩余的S艇以15节的速度,取道莱茵河水系前往斯特拉斯堡。
  在斯特拉斯堡短暂停留后,S艇驶经勃肯第地区,经桑河,入隆河,进抵里昂。直到此时谁都不知道它们究意要去何方。接下去的一段蜿蜒向南的水路才最终表明,原来这些S艇是前往地中海。
  经过如此错综复杂的内陆水系调动,第1个艇群于1941年底到达西西里基地。12月里,该群的5艘S艇在马耳他港口周围布下了73枚水雷。布雷行动一直持续到次年5月。第2个艇群在驶入隆河时适逢枯水期,为此耗费了6周时间,迟至次年1月才加入地中海战场。
  从内陆调运S艇进入地中海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突袭。为此,德国方面作足了准备:先是选派体积较小的艇型,然后为便于伪装而拆除了艇上的火炮,鱼雷发射管都盖上伪装网,艇身漆成青黑色。一切都是想让对手相信这些是无武装的水上搜救艇。航行期间,那些改穿平民服装的水手们奉命禁止写信、禁止高声交谈、禁止上岸。
  1942年5月兵力到齐的第3支队进入克里特岛。它们大胆出击护航队。6月14日夜6艘S艇拦截2支驶往马耳他的护航船队,S-56艇发射的2枚鱼雷都准确命中英国巡洋舰”纽卡斯尔”号,S-55艇则成功击沉英国驱逐舰”急躁”号。
  一周后6艘S艇再度出发,袭击从托布鲁克撤退的英国船队。这次它们又大获全胜,还俘获了数艘英国船只。
  在第3支队于1941年10月出发的同时,德军还成立了第7支队,其编制内的S-151-158艇全部是缴获自荷兰、排水量只有54吨的小型艇,非常适合穿行于内陆运河水系。但出于种种原因,它们直到1942年9月才进入地中海。
  10月盟军在北非登陆,第3和第5支队驶往西西里。之后,胜利总与这些体形较小的S艇擦身而过。随着西西里的陷落,S艇又转至意大利西海岸的塔兰托港,从那里对在萨勒诺登陆的盟军进行袭击,9月11日凌晨成功击沉了美国驱逐舰”花楸”号。
  在意大利政局摇摆不定的混乱状况下,2个支队的大部开始向更北的基地转进。与此同时,S-54和S-61艇因修理原因滞留在塔兰托。意大利投降当天,这2艘掉队的S艇临时编成一个小队,在S-54艇的艇长克劳斯.迪根哈特.施密特中尉率领下离港,从此展开了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
  这2艘S艇在离开港口时不忘布下了一些水雷,其中一枚在第二天就导致了英国布雷舰”神仆”号的沉没。施密特带领2艘S艇向亚得里亚海进发,在那里先后向前盟友的船只发起攻击。9月11日它们在恩科纳附近水域击沉了意大利”极光”号炮艇,当天下午又成功俘获了4572吨的意大利”豹”号运兵船以及船上的700名意军士兵。
  当这个小编队行至威尼斯以南水域时又击沉了意大利”昆蒂诺.塞拉”号驱逐舰。当它们于9月12日驶入威尼斯时恰好用完了艇上的汽油。
  在这座世界闻名的水城,这支小编队的战绩达到了顶点。S-54和S-61艇停泊在圣马可广场前,显示自己的威力。施密特中尉率领2艇约40名水兵前往当地的意大利军营。在他那些服装和武器各异的水兵们簇拥下,中尉成功地劝说意大利长官向自己投降。40名德国水兵成功解除了1万名意军的武装。作为”临时海军陆战队”的指挥官,施密特获颁骑士十字勋章。
  此时其他S艇也以威尼斯等地为基地,击沉了许多为铁托游击队运送物资的船艇。到1945年1月在该海域可用的S艇还有8艘。战争结束时停泊在普拉港的S艇还有5艘。
在波罗的海和黑海,艇形低矮、快速的S艇也是苏联小型猎潜艇、护卫艇的强劲对手。
  从1941年5月开始,除第4支队外其余3个支队全部开往波罗的海。为了加强战力,又成立了第5S艇支队,不过该支队艇数有限。这些S艇在新海域的任务主要是布设水雷场,偶尔也对落单的苏联船只进行攻击。
  6月26日凌晨布雷的第2和第5支队S艇驶入了一片苏联雷区,结果S-43和S-106艇沉没。进入7月,各支队也尝试像在英吉利海峡那样大胆出击,但是除了第3支队比较幸运外其他部队在里加湾和芬兰湾等地的攻击结果都很糟糕。第3支队宣称击沉了多艘苏联舰船,其中只有1艘驱逐舰和1艘潜艇得到确认。
  1941年秋S艇在波罗的海的行动早早地终止了。4个支队各有各的去向-第1支队调往黑海,第2和第5支队返回北海,第3支队则接受了前往地中海的特殊任务。
  1944年8月第5支队才重入波罗的海战场。1944年底在黑海损耗殆尽的第1支队在此重组。这些S艇从而成为在各海域活动的S艇中支撑到最后的一群。1945年3月27日夜里的一次交火中第5支队的3艘S艇击沉了3艘苏联鱼雷快艇。5月9日第5支队在救出了一批库尔兰集团军的士兵后,不得不向苏军投降。
  之所以派S艇第1支队进入黑海,是因为德国意识到在这片重要的水域中,轴心国的军事力量过于薄弱。像地中海支队一样,黑海支队同样在内路经过了好一阵跋涉。这些S艇先是从基尔前往汉堡,然后经易北河驶至德累斯顿,在那里弃水登岸,藉由特殊的车辆运载至因格施塔特,从那里进入多瑙河才最终驶入黑海。
  这次同样复杂的调动直到1942年初夏才最终完成。在由车辆运送的一段旅程上由于艇身加车身的重量大大超过了许多桥梁的限重,不得不将艇上的武装一一卸除,最后直到把发动机也拆下来才能顺利过桥。
  不管怎样,至1942年5月该支队的首批4艘S艇已顺利部署于康斯坦察。不久另外12艘也相继而来。首批S刚好赶上那里的大战-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6月19日S-102艇为S艇在黑海的行动首开纪录,在克里米亚以南水域击沉1艘货船。7月初S艇又击沉2艘从塞瓦斯托波尔出动的苏联炮艇。9月第1支队共击沉多达19艘从诺沃罗西斯克载运撤退部队的苏联运输船。


鱼雷艇击沉商船的案例。最好是近现代的。
3月13日S-104艇击沉了英国驱逐舰”沃提根号”,但S-53和S-111艇先后沉没,其中后者是被英舰击沉的。 7月9日由克劳斯.费德特上校指挥的第2支队的7艘S艇围攻一支护航船队,取得击沉6艘的战果,包括4艘货船和1艘吨位达6766吨的油轮。10月7日第2和第4支队共出动9艘S艇进袭货船队,击沉了总吨位7576吨的3艘货...

斯捷潘·马卡洛夫海战英雄
1877年,俄土战争烽火四起,年轻的海军中尉斯捷潘·马卡罗夫凭借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崭露头角。作为水雷艇母舰的舰长,他运用创新的战术,频繁地派遣水雷艇母舰,进行大胆而突然的攻击,对土耳其舰队和过往的商船造成了重创。他的战功累累,包括多次击沉和击伤敌舰。1881年,马卡罗夫更是开创了历史先河。他...

谁能给我二战德国海战的故事
1940年10月,一只护航队护送35只商船离开纽芬兰,到达英国时,只剩下14只了。21只商船被U型潜艇击沉了。当然这种损失是创纪录的。大多数护航队会损失其护送商船总数的20%。 28年后,邱吉尔政府反潜艇部门的部长,莫哈德.约翰逊,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起初,一些潜艇艇长在这些地区很成功。而我们所有的部队都担任反侵略...

二战德国海军的总损失?
德国海军二战改装了10艘商船作为辅助巡洋舰,它们击沉了100多艘盟军商船,另外还包括澳大利亚巡洋舰悉尼号和1艘英国大型辅助巡洋舰。另外还有第11艘,原来是德国海军鱼雷艇训练舰“梅尔斯堡号”,改装没有完成。43年意大利投降,德军缴获了10艘前意大利海军的辅助巡洋舰,但结局不详。第二部分:中型战斗舰艇 1...

战时海上运输(7)松船团
水雷艇鹎 4月1日从东京湾出航。 4月3日,被青鳕鱼号(USS Pollack, SS-180)潜艇击沉东征丸(2814吨,冈田商船),あぶる丸(5652吨,大阪商船)中了一枚鱼雷,未爆。 4月8日,分离了前往帕劳的船队。 4月9日,被潜艇海马号 (USS Seahorse, SS-304)击中美作丸(4667吨,日本邮船),10日沉没,死18人,沉没1440吨...

纳粹德国海军的作战历史
邓尼兹认为德国海军在吨位战上不应浪费数量已经算少的潜艇赴往其他战场,大西洋才是决定性战场,但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主要原因是雷德尔于1940年建议希特勒将主战场转往地中海)。除了地中海外,战争海军还派遣潜艇和伪装巡洋舰前往太平洋、西非海域和印度洋击沉盟军商船,德国潜艇在此区常停驻于日本军港,少数之后成为了...

“狼群作战”有什么经典案例?
“U—47”号放出的两枚鱼雷如离弦之箭,率先向船队扑去。5000吨的首船“斯达朗克”号中雷,船队像炸了窝的羊群,恐慌地向四面散开。护航的军舰既要抢救落水者,又要搜索潜艇,顾头顾不了尾。乘着船队的混乱,各潜艇纷纷寻找目标进行攻击,鱼雷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像饿狼一样的潜艇忽而潜入水下,...

什么是鱼雷艇?
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鱼雷艇都取得了较大战果。在1918年6月10日,2艘意大利鱼雷艇用2发鱼雷就击沉了奥匈帝国的万吨级战列舰“森特·伊斯特万”号。在50和6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鱼雷艇部队曾多次参加海战,取得了击沉国民党海军“太平”号护卫舰。“洞庭”号,“水昌”号炮舰,“剑门”...

鱼雷艇历史
鱼雷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1861-1865),当时水雷艇作为一种创新武器应运而生。这些船只并没有真正的鱼雷,而是利用一根类似法国舰载鱼雷艇母舰的撑杆,将水雷推向敌舰,通过猛烈撞击来摧毁敌舰,如1864年北军水雷艇击沉南军“阿尔比马尔”号装甲舰的案例所示。1866年,英国工程师R·怀特黑...

苏联G-5鱼雷艇详细资料大全
苏联人萌发制造鱼雷艇的念头始于1919年,当时英国的一艘鱼雷快艇击沉了“Oleg”号巡洋舰并重创“AndreyPervozvannii”号战列舰。苏联人由此认为:与其造一艘老迈的战舰不如将造它的经费造100艘鱼雷快艇。 特点 设计的样艇很独特:硬铝的外壳艇身,但是却没有明显的上甲板边缘——这倒更让人感觉是将...

苏尼特左旗19397798546: 盟国有一次著名的战例,大家有谁知道是哪一次吗?
解顾利咽: 最著名的战例有:1940年10月17日,盟国一支由34艘商船组成向东航 行的SC-7运输船队,在北爱尔兰的布拉迪•福兰德西北250海里处遭到了德 国一支由8艘潜艇组成的...

苏尼特左旗19397798546: 哪国海军第一次用机载鱼雷击沉敌舰? -
解顾利咽: 1915年8月12日,英国飞行员埃德蒙斯驾驶一架“肖特”184型飞机投放一枚鱼雷,击沉了一艘土耳其的商船.

苏尼特左旗19397798546: 意大利鱼雷击沉英国航空母舰在历史上是怎样记述的?
解顾利咽: 一艘意大利潜艇在距直布罗陀海岸25英里的水域发射鱼 雷,击沉了英国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这是英国海军大臣 A-V•亚历山大1941年11月13日宣布的.据报道,有18人失踪,但并不排除获救的可能.可能有许多人被这一水域的其他 英国舰只营救,目前尚未返回港口.这对于活动在地中海的英 国海军来说无疑是个沉重打击.自1938年以来以“皇家方舟” 号为基地的英国飞机,已击落了 100多架德意飞机.这艘战舰 的沉没,使法西斯分子更加便于向利比亚运送武器和兵员.在 附近一艘军舰上的一位英国中尉目击了“皇家方舟”号中弹时 的情景,以及随之而来的舰上的水兵弃舰时的混乱场面.他在 叙述当时的情况时平静地说:“那是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悲惨 的场面.”

苏尼特左旗19397798546: 史上因泄密而失败的战争比较有带表性,事件中人物要明确,最好是大家
解顾利咽: 中途岛海战、歼杀山本五十六、纳粹狼群战术 1943年4月17日上午11时,美海军情... U-68号潜艇在夜间突然穿过英海军的护卫警戒圈,凶猛地接近商船,用鱼雷将其击沉....

苏尼特左旗19397798546: 中国如今有没有巡洋舰?历史上是否曾有过?
解顾利咽: 近代史上的中国巡洋舰 熟悉海军的人都知道,作为一种大型水面战斗舰种,具有多种... 于2月6日被日军鱼雷艇击沉. “平远”号 “平远”号是福州船政局建造的第29艘舰...

苏尼特左旗19397798546: 甲午战争日本损失几艘军舰
解顾利咽: 日本被击沉的是鱼雷艇...1895年1月25日,日军35000余人在荣成登陆,于1月30日完成对威海的合围,并攻战外围制高点摩天岭、龙枫岭、虎山、龙庙咀、鹿角咀、...

苏尼特左旗19397798546: 一次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加的战斗 -
解顾利咽: 中国海军参加过的海战; 1951年8月,大陆解放不久,我东南沿海的作业渔船和运输船,经常遭到敌军武装船只的袭击.8月24日现护卫艇26大队(前身是温台巡防大队)的416、414、413、411炮艇,接受护送3艘运输船的任务,在分队长张家...

苏尼特左旗19397798546: 有没有自己发射出去的鱼雷返回来把自己打沉了的战例?好像德国有这样?
解顾利咽: 除了大家说的德国S27,1944年10月24日,美军潜艇头号王牌奥基纳的“刺尾鱼”号(SS306)被发射后自己折回的技术还不成熟的MK18电动鱼雷击沉! 1942年3月,英国"特林尼达"号驱逐舰前往摩尔曼斯克途中,向一艘德国驱逐舰发射了一枚鱼雷.起初鱼雷以40海里/小时的速度冲向目标,但后来,可能是冰冷的海水把鱼雷的舵盘冻坏,这枚鱼雷绕了个弯,竟掉转过来直向"特林尼达"号冲来并将其击毁.

苏尼特左旗19397798546: 二战时期,为德国海军提出了"群狼战术"的海军元帅是
解顾利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海军司令邓尼兹创造了潜艇的“狼群战术”.这一招特别狠毒,他们不断袭击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在大西洋上的运输船队,给盟军造成严重损失. “狼群战术”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要从狼说起,狼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一类动物,生性凶暴、残忍而又十分狡猾,跑得很快,各种野生动物和家畜,甚至人都是它袭击和捕食的对象.狼通常成群活动,能够捕杀体形比它大的动物.例如,狼捕食鹿时,就采取多路追击的方法,当鹿在奔跑中遇到障碍物不得不转弯的时候,位于两侧的狼正好包抄上来,即使鹿的奔跑速度比狼快,也难逃狼群的追捕.受此启示而创造的潜艇“狼群战术”自然也就很厉害了.

苏尼特左旗19397798546: 肯尼迪的话是什么意思 -
解顾利咽: 肯尼迪曾经在二战中当过海军 当时他所在的鱼雷艇在东南亚海域被日本驱逐舰击沉了 之后肯尼迪获救 肯尼迪的意思是由于日本人击沉了他的船 才使他成为英雄 不是他自己愿意的 估计这多半是个笑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