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勤俭的典型事例

作者&投稿:朱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历代皇帝勤俭的事例~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提倡勤俭的皇帝。“自古王者之兴未有不由于勤俭,其败亡未有不由于奢侈。”这是他总结前人历史经验告诫后人的一句名言。他在位30年,大力提倡勤劳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击败长江上游的割据势力陈友谅,次年自立为吴王。在南京营造宫室,负责工程的官员把宫殿的设计图样拿给他看,他把过于奢华的部分都去掉了。不仅如此,工程完工后,还让博士熊鼎类等编写因奢侈腐败而亡国的历史掌故写在墙壁上,让大家引以为戒。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称帝。他把提倡勤俭,反对奢侈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来认识。他用的车轿须用金子装饰的部分命令有关部门一概用铜代替。有人认为这项费用小,算不得什么,他却正色地说:“天子富足四海,不是吝惜这一点,节俭是我提倡的,我自己不以身作则,有什么理由让大家这样做?况且奢侈腐化以至误国,追其根源都是由小到大的。”

明太祖不仅自己保持生活俭朴,还经常告诫太子和他人提倡节俭。一次他退朝回宫,随从的有太子、诸王等人。明太祖指着宫中一片空地对他们说,不是不可建亭台馆榭作为游玩的地方,而是我确实不忍再耗费百姓的人力、物力,过去商纣王征调民力,大造宫室,结果遭到天下人的怨恨,汉文帝打算建造露台,舍不得百金而取消原来的计划,后来国富民安,你们要经常戒备这些。之后,他还让人在宫中盏厣现稚狭耸卟恕?/P>

由于明太祖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再加上政治、军事等方面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他统治的明王朝日益巩固,社会经济得到迅恢复和发展

1、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
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
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
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
“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 “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2、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
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
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3、公元1080年,他被贬官来到黄州时,生活窘迫。为了渡过困境,他订出了一套特殊的计划开支办法:把所有收入分成12份,每月一份。
然后又将每份分为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他把每月分好的每小份钱挂在屋梁上,每日清晨挑下一包来用,准余不准超。剩余的钱,他另用竹筒保存,以备意外开支之需。
后来,他又在朝廷中做了高官,但仍注重节俭,从不讲究奢华。他自订每餐只能一饭一菜,有客也只能增加两个菜,不许铺排,否则就拒绝用餐。一次,苏东坡的一个老友与他重逢,请他吃饭,他嘱咐朋友千万不可大操大办。
可是,当苏东坡应约去老友家赴宴时,见酒席准备得相当奢华,他婉言拒绝入席,告辞而走。苏东坡走后,他的朋友感慨地说:“当年东坡遭难时,生活很节俭。没想到他如今身居高位后,还这样节俭。”
4、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之后,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必须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
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这天出嫁,怎样一点筹办的样貌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这天出嫁,主人昨日晚上才吩咐准备。
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这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5、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好处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1、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2、季文子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 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 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 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

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 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 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 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

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 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 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3、苏轼之房梁挂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4、赵匡胤

赵匡胤教女俭朴 "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作为一国之主皇帝应该说是人间最富有的,金银财宝任其享用。可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讲究俭朴。

5、勤俭节约的民间故事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

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

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

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

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

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 “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李纲过生日

http://221.224.40.58/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322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

几个故事希望有用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
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
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
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
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
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
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
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
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
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
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
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
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
“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
一天比一天好。

季文子的故事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
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
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
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
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
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
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
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
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
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
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
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
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卖狗嫁女

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房梁挂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573760.html?si=7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汉高祖(刘邦)、文帝、景帝注意吸取秦亡教训,减轻人民的各种负担,注重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文帝、景帝还亲自与农民下地耕作,做农民的榜样,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修建自己的陵墓不允许用任何金银珠宝作装饰或陪葬,只需用陶瓦材料。经过他们的励精图治,出现了国富民强的“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秦始皇相比可谓“成由节俭败由奢”。

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
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
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
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
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
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
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
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
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
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
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
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
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
“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
一天比一天好。


勤俭节约名人故事都有哪些啊?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有:朱熹节约粮食、司马光教子、傅玄劝谏、季文子节俭立身、朱元璋“四菜一汤”等故事。一、朱熹节约粮食 理学家朱熹历仕四朝却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贫。一次,他去看望女儿女婿,未料女婿不在家,女儿留他吃午饭。因家中贫困,女儿只端出几碗大麦饭和一碗葱汤,对父亲很是愧疚。朱熹...

中国古代勤俭的典型事例
赵匡胤教女俭朴 "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作为一国之主皇帝应该说是人间最富有的,金银财宝任其享用。可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讲究俭朴。5、勤俭节约的民间故事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

古代关于勤俭节约的事例
1、东晋时期的大官吴隐之,即便身居高位,也保持着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他的女儿出嫁之时,他并未因此而铺张浪费,依旧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这使得人们对他的清廉品格深感敬佩。2、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担任官职期间,始终注重节俭,精打细算。在被贬至黄州期间,他通过耕种自给自足,并将自己的收...

古代关于勤俭节约的事例
1、卖狗嫁女 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

古代节俭人物的事迹?
在困境、逆境中,苏轼以勤俭节约来维持生活、度过难关,不失为良策。3、子罕拒收玉 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贤臣。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把它献给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拿给玉工看过了,玉工认为它是宝物,所以我才敢进献给您呀!”子罕说:“我把不贪婪当作宝物,你把...

举例几个中国古代耳熟能详的勤俭节约故事
1、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

关于古代勤俭节约小故事100字精选
1、冯玉祥将军赞扬佟麟阁节俭 冯玉祥,字焕章,是安徽巢县人。他起初是一名士兵,后来逐渐晋升,担任过北洋军的旅长和师长,以及陕西、河南的督军。冯玉祥尽管身居高位,但生活简朴。1932年10月,冯玉祥突然访问张家口,与他的老部下佟麟阁会面,讨论抗日同盟军的事宜。由于冯玉祥的突然到来,佟麟阁的夫人没有...

勤俭节约的古代小故事3个
1、赵匡胤教女俭朴 "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作为一国之主皇帝应该说是人间最富有的,金银财宝任其享用。可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讲究俭朴。2、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

古代勤俭节约小故事
古代勤俭节约小故事1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

古代人勤俭节约的故事有哪些古人勤俭节约的故事
关于古代人勤俭节约的故事,有哪些古人勤俭节约的故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田 禾  宋朝司马光不仅对史学有卓越的贡献,而且以远见卓识,精心教育下一代,在一篇题为《训俭示康》的文章里,深刻地分析了何以要节俭的道理。2、他说:“俭能立...

保定市18951209807: 中国历代皇帝勤俭的事例 -
闽仲雷公:[答案]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提倡勤俭的皇帝.“自古王者之兴未有不由于勤俭,其败亡未有不由于奢侈.”这是他总结前人历史经验告诫后人的一句名言.他在位30年,大力提倡勤劳节俭,反对奢侈浪费.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击败...

保定市18951209807: 勤俭节约的古人的例子有哪些?
闽仲雷公: 道光

保定市18951209807: 请举一例古代中国人注重节约持续循环利用废旧资源的典型事例 -
闽仲雷公: 古代中国人会用沼气

保定市18951209807: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宋朝的开国黄的赵匡胤就是一位节俭的典范. 俗话说:“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赵匡胤却... -
闽仲雷公:[答案] 1:节俭的宋太祖2:(1)标准的榜样;(2)照样;(3)神仙府是人们幻想的地方,在人们的幻想中那里什么东 西都是豪华和人间罕见的,而帝王家是指皇宫,皇宫是收集了人世间最稀罕和宝贵的东西,神仙府和帝王家两者相呼应...

保定市18951209807: 发生自己的生活中的勤俭节约的一个事例(150字). -
闽仲雷公: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

保定市18951209807: 古今中外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故事和谚语,谁有有关的知料?或给网子 -
闽仲雷公: 1、君子以俭德辟难.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4、民生...

保定市18951209807: 关于节俭的名人典型事例 -
闽仲雷公: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处】朱柏庐《治家格言》.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提示】朱柏庐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教育家,提倡家庭教育.他的《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训》,是一部专门教育人们勤俭治家的格言集.节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首先是尊重劳动和从事劳动的人.我们的食物和衣裳,都来之不易,要通过种植者、烹饪者、纺织者的许多劳动生产出来,不能轻易浪费.所以,这段话成为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