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的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社会科学方法时代”

作者&投稿:本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比较教育史上的借鉴时代,因素分析时代和社会科学方法时代~

  借鉴时代作为比较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它的开始就是以1817年朱利安在巴黎《教育杂志》上连载发表《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为标志的。
  因素分析时代的开端,是以1900年英国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Michael Sadler,1861~1943)发表论文《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为标志的。
  从上世纪50年代起直到现在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三阶段,是学科的蓬勃发展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综合研究,这一阶段也被称为“社会科学方法时代”。在社会科学方法时代,比较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研究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方法层出不穷、研究成果大量增加和研究领域的扩大等方面。

这个问题你查一下百度百科的比较教育就有,而且百度知道也有回答(当初我也曾回答的)呵呵.以下为复制过来的参考答案,你可以适当调整一下.
————————————————————————————————
对于外国教育的比较研究,在古代就已经开始.都还没有真正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严格说来还不能看作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学科,因而还不是真正的比较教育.
1、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借鉴时代”
到19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制度的兴起和产业革命的爆发,促使欧美各国争先恐后地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当时人们相信把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移植到另一个国家是完全可行的,所以各国都积极向国外派遣专家,从教育先进的国家学习经验,以期为我所用,比较教育因此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但这一时期的考察大多是表面化的、百科全书式的;往往忽视别国教育与当地计会生活的联系,忽视对别国的教育经验在该国的可行性的深入讨论.因此,人们也把这一时期称为“借鉴时代”.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一阶段——学科的倡导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访问与借鉴.
借鉴时代作为比较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它的开始就是以1817年朱利安在巴黎《教育杂志》上连载发表《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为标志的,“比较教育”这一术语也是在这部书中首次被正式使用的.
借鉴时代的另几位重要的比较教育学家是法国的库森(VictorCousin,1792~1867).1831年,
身为外国教育情报调查人的库森,受法国教育部长之命考察普鲁士的教育,并把考察结果写成了《关于普鲁士公立教育情况的报告》,为法国政府制定初等教育制度
的基本法——1933年的《基佐法案》(Loi de
Guizot)提供了重要参考.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教育督察长霍拉斯·曼(HoraceMann,1796~1859),1842年访问欧洲归来,撰写了一
本著名的《第七年报告》.这是一份对欧洲各国教育进行了历时6个月的考察以后提交出来的报告书.日本的文部大臣田中不二□考察欧美教育制度后,编写并整理了《理事功程》.
本阶段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介绍外国教育经验,作为改进该国教育制度的借鉴.
2、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因素分析时代”
20世纪上半叶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二阶段,是比较教育学科的形成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因素分析,也被称为因素分析时代.
要改革教育必须根据该国的具体情况,参照国际的教育经验,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比较教育的研究重点,转向分析决定
各国教育制度的主要因素.比较教育在方法上一改过去那种孤立地研究和移植别国教育经验的做法,开始密切联系各国的社会文化和民族特性等因素来分析研究各国
的教育.在比较教育史上一般把这一时期也称作“因素分析时代”.因素分析时代的开端,是以1900年英国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Michael Sadler,1861~1943)发表论文《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为标志的.
萨德勒是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撰写了28卷的《教育问题专题报告》,自1897~1914年陆续发表.这些报告,详细
地描述了欧洲各国、美国以及英属领地的教育状况,分析了不同地区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总结了教育经验,并指出了教育发展的趋势.他认为孤立地研究教育是不
对的,必须重视教育的文化背景,研究决定教育制度的各种因素.他还提出民族特性这个概念来说明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并且强调学习外国经验的目的在于改进该国的教育制度.萨德勒的比较教育观点,对这个时期比较教育研究的方向,特别是康德尔的比较教育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以历史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因素分析理论奠定了方向,标志着比较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深受萨德勒的
影响,他的研究工作更加典型地反映丁因素分析时代比较教育的特点.康德尔的比较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1933年出版的代表作《比较教育》(1954年出版
的修订本更名《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一书中.康德尔是比较教育史上第二个系统阐述理论与方法的学者,按照美国比较教育家卡扎米亚斯和马西亚拉斯对康德尔的《比较教育》论著的分析,得出工种主要目的.
第一,“报导--描述”的目的.他向读者提供各国教育制度的“情报”,并按问题把事实加以分类,例如分为教育制度、教育行政、中小学教育、中小学师资培训等.他认为事实的报导是不够的和有局限性的,但却是比较研究过程中必要的一步.
第二,“历史--功能”的目的.按照康德尔的意见,比较教育不仅要描述事实,而且要说明特征.他指出,不应把教育作为孤立存在的事业来看待,它应同国家背景,同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结合起来研究.
第三,“借鉴--改善”的目的.康德尔希望通过考察外国和该国的教育制度,研究比较教育的学生能够养成一种更可取的哲学态度,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改进该国的教育制度和培养对“民主”制度的忠诚.
与康德尔同时代的著名比较教育学家还有德国的施奈德(Friedrich Schneider,1881~1974)和英国的汉斯(NicholasHans,1888~1969),他们的比较教育观点基本一致.其中汉斯的思想更接近于康德尔.1947年,汉斯在
英王学院任职期间撰写了《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研究》一书,书中他根据影响人的发展的天资、社会和训练等因素,把一个民族的发展看做一个人的成长,
认为影响教育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可分作三类:自然因素(包括种族、语言、地理和经济等因素)、宗教因素(包括天主教传统、圣公会传统和清教传统等因素)和世俗因素(包括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因素),并对每一种因素又做了进一步的细致分析.在研究工作中,汉斯把因素分析法与历史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康德尔、汉斯一样,施奈德也
提倡并运用因素分析的研究方法,但与前者强调注重教育以外的影响因素不同,施奈德在强调外部因素的同时,还特别强调教育的内部因素在国民教育制度形成过程
中的重要作用.他在1947年发表的《各国教育的动力》一书中,指出了对教育有影响的国民性、地理位置、文化、经济、科学、政治、宗教、外国影响等外部因
素,还进一步分析了教育发展的内部动力.他认为,影响教育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消极性和积极性、必然和自由、统一件和多样性练两极辩证法
的相互作用;二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辩证作用.
3、 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社会科学方法时代”
从50年代起直到现在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三阶段,是学科的蓬勃发展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综合研究,这一阶段也被称为“社会科学方法时代”.
在社会科学方法时代,比较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研究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方法层出不穷、研究成果大量增加和研究领域的扩大等方面.
研究规模迅速扩大

从50年代起直到现在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三阶段,是学科的蓬勃发展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综合研究,这一阶段也被称为“社会科学方法时代”。
在社会科学方法时代,比较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研究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方法层出不穷、研究成果大量增加和研究领域的扩大等方面。 这个阶段,国际教育组织相继设立。195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汉堡教育研究所;1956年成立了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协会;196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附设了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1968年联合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附设了教育研究和革新中心。这些国际性教育研究机构的成立,为开展跨国界的教育比较研究提供了组织上的便利。
1968年创立了比较教育学会国际委员会(L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ies),该会于1970年在渥太华举行第一次大会,更名为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WorldCouncil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ies)。迄今为止,联合会已经举行了九次大会。 除了历史法之外,还使用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贝雷迪在《教育中的比较方法》一书中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工作应分为四个阶段。
(1)描述。主要任务是描述个别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为此,开始时必须广泛收集资料,了解各国教育的实际状况。收集资料的方法有阅读资料和直接观察两种,其中最重要的是直接到外国进行考察。
(2)解释。主要任务是对所了解的教育情况进行解释,以便不仅了解事物是怎样的(How),而且了解事物为什么会那样(Why)。为此,必须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在分析时应当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3)并列。主要任务是把所要比较的国家的材料,按可以比较的形式排列起来,决定比较的格局,并且设立比较的标准。然后进一步分析资料,提出比较分析的假说。
(4)比较。主要任务是对第三阶段所列材料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验证第三阶段所提出的假说,然后作出一定的结论。
美国的诺亚(H·J·Noah)和埃克斯坦(M·A·Eckstein)被认为是比较教育研究中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的典型。他们在其合著的《比较教育科学的探索》一书中,从分析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人手,提出了比较教育研究的科学方法。他们认为,现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提出假说、数量测定、参照研究和理论分析。据此,他们提出比较教育的研究程序应当是:①确定问题;②提出假说;③明确概念(提出指标);④选择例证;⑤收集数据;⑥整理数据;⑦说明结果。
英国的埃德蒙·金(Edmund King)在他的《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一书中,对比较教育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1)十分重视教育的历史背景。他根据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划分的工业前社会、工业社会和工业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提出和这三个阶段相应的教学模式。他认为,现在西方正处于工业后社会的发展阶段,称为信息社会。教育处于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决策起着指导作用;社会科学继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之后对教育的研究处于重要地位。
2)把比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与目的联系起来,强调比较教育的研究应对当前重大教育问题的决策和行动作出贡献。他不赞成比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有什么独特性,主张比较教育的方法主要地决定于研究的目的。他把比较教育的研究分为三级,每一级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各有不同。第一级是比较教育的初学者,主要目的在于对各国教育有大概的了解。采取区域研究的方法,对各国教育的背景和制度作全面的介绍。第二级是对比较教育稍有根底的人,对教育工作上反复出现的专门问题进行跨文化的分析研究。第三级是比较教育的研究工作者,着重对教育改革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对教育决策作出贡献,采取有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参加的多学科协作的研究方法。
3)对比较教育中的比较分析强调可比性,提出了比较分析的框架,在概念、制度和实施三个水平上进行比较分析。
70年代以来,比较教育研究的观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冲突论和依附理论应运而生,出现了一些以批判性范式为题的新研究。这些研究既采用了宏观层次又采用了微观层次的观点。
此外,国际教育(InternationalEducation)是近年来教育国际化和教育问题全球化在比较教育理论界的一种反映。比较教育本来就是一门从不同国家的角度研究教育的学科,但随着国际社会发展在多方面的全球化现象日益增加,教育现象也越来越表现出全球化的特征,于是,比较教育的研究领域也开始从一般的对不同国家教育的比较向对一些全球化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行总体性考察和研究扩展。 这个阶段,由于研究队伍迅速扩大,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因而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
国际教育成绩评定协会1962年发表《十二个国家十三岁儿童的教育成绩》研究报告,1967年又发表了《数学成绩的国际研究:十二国比较》。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多卷《世界教育调查》、《教育年鉴》等国际性的教育调查与统计资料。
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所主办的《国际教育评论》创刊。各国的比较教育刊物,如美国的《比较教育评论》(1957年创刊)和英国的《比较教育》(1964年创刊)等,在此期间也发表了不少比较教育研究的论文资料。这后两本杂志在比较教育领域里的权威性至今仍然受到广泛认同。
这个时期,各国比较教育学者发表了许多比较教育专著和论著,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著作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克拉默和布朗的《现代教育》,马林森的《比较教育研究概论》,乌利希的《各国教育》希尔克的《比较教育》,卡扎米亚斯和马西亚拉斯的《教育的传统与变革》,冲原澧等的《世界教育》、《比较教育学》,爱泼斯坦的《比较教育国际化的探索:在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上的报告》,阿尔特巴赫等的《比较教育》,阿尔特巴赫等的《比较教育的新方法》,库姆斯的《世界教育危机——80年代的观点》,斯克里沃等的《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波斯尔思韦特的《比较教育和国民教育制度百科全书》和霍尔斯的《比较教育——当代问题和趋势》等等。
在这一阶段,比较教育的发展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比较教育研究在国家分布上得到扩大;第二,比较教育研究的学会组织在这一时期继续发展,并开始形成国际性的研究网络;第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和福特财团等一些国际组织和财团资助和组织的教育比较研究项目继续得以开展,其中有些项目还有第三世界国家的研究者参与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比较教育详解:1、教育实验研究法 教育实验研究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实验研究法通过对某些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加以控制,有系统地操纵某些实验条件,然后观测与这些实验条件相伴随现象的变化。从...

比较教育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因素分析时代”
20世纪上半叶,比较教育研究进入了其形成阶段,即著名的“因素分析时代”。这一时期,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借鉴国际经验,针对各国具体情况,通过分析决定教育制度的关键因素。与早期孤立研究和移植教育经验的做法不同,比较教育开始注重社会文化背景和民族特性等因素,以全面理解各国教育体系。这一转变的标志性事...

比较教育至今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比较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从1817 年至19 世纪末。1817 年朱利安在他的《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 》这本小册子中,第一个提出了“比较教育”和“比较教育学”的概念而被誉为“比较教育之父”,因此,1817 年就成为比较教育正式诞生之时。在比较教育发展第一阶段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派遣到国外...

比较教育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借鉴时代”
总的来说,借鉴时代是比较教育发展初期,其核心任务是引进和传播外国教育经验,用以改进本国教育制度,以期提升教育水平和国家实力。然而,这一阶段的方法主要侧重于借鉴,对教育的本土化和适应性考量相对较少。

比较教育法的理论依据
比较教育方法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文化相对主义、社会构建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教育哲学。1. 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是指不同文化之间不存在优劣之分,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发展方向。比较教育法基于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依据,认为每种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需要在了解其...

比较教育的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因素分析时代”
比较教育在方法上一改过去那种孤立地研究和移植别国教育经验的做法,开始密切联系各国的社会文化和民族特性等因素来分析研究各国的教育。在比较教育史上一般把这一时期也称作“因素分析时代”。因素分析时代的开端,是以1900年英国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Michael Sadler,1861~1943)发表论文《我们从对别国教育...

比较教育的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社会科学方法时代”
在社会科学方法时代,比较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研究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方法层出不穷、研究成果大量增加和研究领域的扩大等方面。 这个阶段,国际教育组织相继设立。195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汉堡教育研究所;1956年成立了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协会;196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附设了国际...

比较教育的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借鉴时代”
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一阶段——学科的倡导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访问与借鉴。借鉴时代作为比较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它的开始就是以1817年朱利安在巴黎《教育杂志》上连载发表《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为标志的,“比较教育”这一术语也是在这部书中首次被正式使用的。借鉴时代的另几位重要的比...

何为比较教育的反思期?
比较教育的反省期是指比较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也被称为反思期。一、比较教育的概念和目的 比较教育是一种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实践等方面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它的主要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他们制定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政策和...

比较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1917~1945)。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世界各国教育制度的发展进行国际性的对比研究,探索支配各国教育制度的基本因素。美国教育学家I.L.坎德尔是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他于1933年所著《比较教育》一书对当时比较教育的教学与研究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中国...

克什克腾旗18778825210: 简史比较教育史上的“借鉴时代”、“因素分析时代”和“社会科学方法时代”的区别与联系.2000字论文.拜 -
绽以京必:[答案] 借鉴时代作为比较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它的开始就是以1817年朱利安在巴黎《教育杂志》上连载发表《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为标志的,“比较教育”这一术语也是在这部书中首次被正式使用的.借鉴时代的另几...

克什克腾旗18778825210: 试论萨德勒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 -
绽以京必: 第一他明确提出了比较研究外国教育的目的. 第二萨德勒提出了比较研究各国教育时必须注意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教育的发展受到许多教育外部因素的制约. 第三萨德勒告诫比较研究者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教育理论、经验和制度. 第四萨德勒对比较教育发展的贡献还在于他拓展了比较教育研究的空间将比较研究的关注从欧美扩展到印度等当时大英帝国在世界各洲的殖民地.他也扩展了比较教育研究的内容将比较深入到职业培训、工人业余教育、妇女教育等当时很少有学者关注的领域.

克什克腾旗18778825210: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与古代社会的教育相比较发生了哪些变化 -
绽以京必: 变化大了 古代没有免费的教育 现代九年免费义务教育 古代老师打学生 现代学生打老师

克什克腾旗18778825210: 与原始社会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呈现哪些特点 -
绽以京必: 一、我国古代社会教育具有下列特点1、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社会的学校已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能和独立的社会过程;脑力劳动者也逐渐从体力劳动者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的职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