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筷子,还可以拿什么来比喻中国文化?

作者&投稿:绪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世界上除了中国还有哪个地方的人用筷子~

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的与中国邻近的国家都使用,比如日本、朝鲜半岛、新加坡、越南等.但是他们并不称之为:"kuaizi "而是称为“箸”。为什么呢?原来古代,中国人就把筷子叫做“箸”,但是到明朝,南方划船的人们忌讳这个“箸”,因为它跟“住”同音,船一住,还怎么挣钱?所以他们反过来叫“快”,这样就吉利了。后来人们写的时候再加个竹头,就成了“筷”。现在好象全国普遍都这么叫了,我猜,或许只有古老的闽语、客家话还保持古代的叫法吧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度,她璀璨的文化光辉耀眼夺目。而其中的筷子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很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化。筷子文化以其不朽的品格,独特的魅力,成为华夏文化大花园里的一只奇葩。可以说筷子的出现,当属中国古代特定文明长期发展的独特成果,人们称它是中国人四大发明之外的一大发明。同时,筷子作为文明的产物,承载着人类饮食及社会文化,这两根七八寸长,细如小指的简简单单的小棍子,绝妙地应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灵活地在餐桌上大显身手,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东方文明的象征,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精华。
  筷子文化源远流长,最早的称呼是“箸”,箸字的繁体写法是“筯”。从读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另外,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筷子出现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筷子的出现不仅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革命,更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象征。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可是它是何人发明?又是何时创造呢?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然而有关筷箸起源的传说,多少可为找到筷箸的溯源起到一些作用。我搜集到三个有关筷子起源的传说。
  首先是神鸟救姜子牙的故事:姜子牙在神鸟的指点下,用两根细丝竹验出了食物里的毒,从此他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子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然而简单分析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因为殷纣王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箸,而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年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在用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细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
  关于筷子起源的传说还有流传于江苏一带的商纣王宠妃妲己用玉发簪挟菜喂纣王的故事:妲己为讨得纣王的欢心,为了避免纣王因为太烫的佳肴而发怒,就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菜挟起来吹了吹再送到纣王口中。纣王认为由妲己挟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要妲己天天如此。后来妲己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玉箸挟菜,这就是最初玉筷雏型,以后这种挟菜方式传到了民间,于是中国产生了筷箸。这则筷子传说不像第一个传说充满着神话色彩,而比较贴近生活,具有某些现实意义,但即使富于传奇性,也依然与事实不符。因为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殷墓发掘出的铜箸,经考证其年代早于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所以显然筷子既不是纣王发明,也非妲己创造,应是更早时期的产物。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大禹发明了筷子:大禹在治水期间,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锅中捞食,以腾出时间处理急事。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细棍挟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菜,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也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箸的雏形。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箸的最初过程,它比姜子牙和妲己制筷传说,显得更纯朴和具有真实性,使当今的人们更愿意相信这是真实的情形。
  应该来说,其实,筷箸的诞生应是先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并非某一人的功劳。而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太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杆。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挟,蒸煮谷黍时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即使经过三干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依然没有改变。
  在今天,说起筷子,想必大家都不以为然,这不就是我们每天吃饭的工具吗?但是您可千万别小看这一双筷子,不仅其制作流程要经过漂白、风干、磨光、印花等30多道复杂的工序,它里面还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先生曾经说过:“现在各地时兴举办这个节、那个节,我认为最能普及于群众的就是‘筷子文化节’。”可能我们并不能一时完全领会霍先生的用意,筷子也值得举办节日?在翻阅了有关“筷子”的典籍后,我才渐渐明白霍先生倡议举办筷子节的初衷。文化是一种力量,筷子文化亦是如此,他是希望弘扬中国的筷子文化而说这番话的。
  中国是筷子的故乡,筷子是中国百姓每天必须使用的饮食器具。小小的两根筷子,国人运用自如,从孩童开始就遵父母的教导学用筷子,而外国人却只能“望筷兴叹”,极难掌握用筷的要领。许多落户于异域的老华侨,为了让子女留住中华民族的根,除了中秋吃月、端午包粽子、除夕吃团圆饭外,要求合家都要懂得使用筷子。这无疑也是一种坚持筷子文化,挚爱中国文化的的体现。
  在对筷子进行了解研究的时候,我在不经意间还发现筷子在中国的古典名著中也“精彩表现”:《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宜牙牌令》中,一双本是请客摆大宴席才用的、沉甸甸、让刘姥姥费足了劲也夹不住一只鸽子蛋的老年四棱象牙镶金筷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把据说能试出菜里是否下了毒的乌木三镶银箸也让我们领略了豪门大户的饮食讲究;在《三国演义》的《曹操煮酒论英雄》一回中,席中听见曹操说了几句关于天下英雄的话,使刘备在吃惊中不觉筷子掉于地上,这一场景也让人看得很是紧张。看来,在文学作品中,筷子作为道具也能将人物的特点和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代对筷子的科学研究也是非常有意思。一双简单细小的筷子,你可别小看它,作为一种餐具,不仅仅具有夹、拨、挑、扒、撮、撒等多种功能,用筷子进食时,还会牵动人体的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从而刺激神经系统的内在活动,有助于人的动作灵敏、思维敏捷。真没想到,筷子还有保健身体的功能,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叹古人的智慧,发明的伟大!所以说,人类选择筷子进食是一种最佳方式,中国发明和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称得上是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
  筷子,在中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箸文化发展至今,经过岁月的磨练和时间的洗礼,筷子不但没有被历史淘汰,而是越发的散发出历久弥香的气息,并慢慢演化成以一种实用与文化相结合的形式而存在。如今,融入3000年文明史的筷箸以其品种多样的工艺制作,正逐渐成为人们馈赠亲朋好友的旅游佳品,其文化内涵也彰显其中。

陶瓷,因为西方人最早对中国的认识就是从陶瓷开始的;丝绸,早先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丝绸是无价之宝;玉石,温润的质地恰适中国人的性格;檀香,

瓷器,因为china的另一个意思就是 瓷器

水饺


进新房子走前面的人应该要拿什麼东西最好?
各地的习俗不一样。在我们这里。进新房前面的人拿锅灶为好。把锅和灶放在相应的位置上。点上火。寓意着以后。小夫妻俩生活。红红火火。日子过得。美满幸福。

科技小作品该拿什麼来,急~~~
告你一招,名称:缩头缩脑,材料:露露筒,乒乓球、一些白布、绳子、一根筷子或小棍、彩笔等。方法:露露筒磨通上下底,把布包在乒乓球上画出人的五官绑在筷子上,再用绳子固定在筒上,可伸可缩,挺好玩的。不知道你要的是不是小学生的小作品 ...

关于烧烤
烤肉片:较薄的肉片,大约只需3分钟就可以熟了,不宜烤太久,否则,肉变硬或焦了,就不好吃了。猪肉必须烹至全熟才可食用,牛肉不宜烤至全熟食用,否则会破坏肉质的鲜嫩。海鲜食品及鱼类:蛤仔及鱼片在烧烤时,最好用锡箔纸包起来,这样不易将鱼皮烤焦,也容易储存鲜美的汤汁。烧烤约2~3分钟,...

出风头的搞笑心情短语
44、玩命:要在有命的情况下才能玩,命都没了,拿什末玩啊! 45、有人考试靠实力、有人考试靠视力、我考试完全靠想象力。 46、别人同学的照片都能当壁纸,而我同学的照片只能当表情包。 47、我不是碰不到更好的,而是因为有你,我不想再碰到更好的。 48、一分钟有多长,这是要看你蹲在厕所里面还是蹲在厕所外面。

叉烧肉配方,寻答案
煎至筷子可以戳穿猪肉块时,美味的简易叉烧就做好了! 心得: 1,挑选猪肉中叫“夹心肉”的部分,这部分的肉以瘦肉为主,中间略夹一些肥的脂肪层,肉质特别好味(但如有硬筋,要 剔去),而且烧的过程中脂肪层融了,令叉烧内略油脂,口感更香美; 2,千万不要按照李锦记叉烧酱瓶子上贴的说明书指示的份量及腌制时间去做...

寻文,粉红版晋江上看到的~~~
他坐下来,筷子翻一翻荷包蛋:“怎幺两个,你没吃?” 我讶道:“我早吃完了,你没看我嘴还油汪汪的呢。今天煎了四个蛋的,我的两个都吃的。你快点吃的你吧,都要凉了。” 他嗯了一声,夹起鸡蛋来咬了一口。 我满意的伸伸懒腰,去看看茶水房的小太监有没有给我提热水来。 我喝凉水倒无所谓,可是明宇要是...

泛黄的老照片伤感句子
10.忘却,往深处想还真是一种美德,与其日日为旧人放一双筷子,哀痛得不能自拔,还不如与逝者相忘于生活。 11.清明是缅怀逝者的情,深情回忆到天明。 12.不要太难过,他老人家可看着我们呢。我们幸福了,他才能安心,这是他老人家最大的愿望,不是吗? 13.当你踏上月台从此一个人走,你知道我好担心,心中纵有千言...

威县13735439695: 各位仁兄仁姐 谁知道关于筷子的成语(比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 -
弥琛昔芬: 关于箸(筷子)的 超超玄箸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我与王安丰说延陵、子房,亦超超玄箸.” 【解释】超超:高超;玄:微妙;箸:通“著”,明显.指言论文辞高妙又明切【示例】清·无名氏《杜诗言志》第十...

威县13735439695: 语文中有哪些手法,比如,比喻,对比…… -
弥琛昔芬: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

威县13735439695: 写关于筷子的说明文 150 - 200字 要运用打比方 做比较的说明方法 急 在线等 -
弥琛昔芬: 筷子身带五颜六色的小木棍,筷头的筷嘴下,筷头大,远看他像一个人一样,但近看,他却像一棵挺拔的松树,横看还像一根长长的标枪. 因为在古时候人们是吃生的食物,可是,后来因为有了火,人们就开始吃熟的食物,但是,总是把手烫伤...

威县13735439695: 剪不断 理还乱 比喻什么 现在人们用它比喻有什么新意 -
弥琛昔芬: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 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感情纠缠不断

威县13735439695: 求文学和非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比喻 -
弥琛昔芬: 我自己的记忆力还是有限 所以 我收集各方英雄豪杰的收藏 整理归纳 再加上我的理解介绍 帮你整理了如下经典比喻张爱玲 她的比喻有着女人特有的妩媚和妖冶,总是正中要害,但又不失优雅,只有她这样的女人,能写出这样的比喻.1....

威县13735439695: 中国文学常识中的“熟语”包括哪些? -
弥琛昔芬: 熟语 按熟语研究专家马国凡先生的说法,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 比如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山望着那山高”...

威县13735439695: 语文中的写作手法 论证方法 等一系列知识 -
弥琛昔芬: 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②道理论证 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③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④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

威县13735439695: 语文中常遇到的文体及修辞方法,比喻排比拟人就不必了,像议论文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归纳一下. -
弥琛昔芬: 一)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

威县13735439695: 好的名言警句加解析 -
弥琛昔芬: 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 卫风 洪奥)指做玉石的方法,要用锯子切,锉子磋,再慢慢雕琢,最后磨光.喻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 2.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小雅 鹤鸣)它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玉石.指相互借鉴...

威县13735439695: 语文中除了说明方法修辞手法还有哪些手法方法之类的? -
弥琛昔芬: 抒情,议论,环境描写,记叙,说明,倒叙,插叙,人物描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