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国家的权力机构是怎么运行的?

作者&投稿:禾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朝的内部权力机构~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师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太子三师为从一品,太子三孤为正二品,以上官员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

明朝初期,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自秦设立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其品位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监察机构,明朝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

承宣布政使为明省级行政长官,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而巡抚在明初为中央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的官职,任务完成之后,回朝复旨,职务也就自然取销。宣德之后(1426—1435),许多巡抚不再回朝,而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

正三品官员有六部侍郎(六部的副长官)人,通政使司(中央文件收发机关)通政使,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卿,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按察使司(省级监察机构)按察使。

从三品官员有承宣布政使司参政(省副长官),都转运盐使司(中央在地方的盐政办事机构)转运使,大仆寺(军马管理机构)卿。

明朝全国设159府,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与知府同级的四品官还有:按察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四品以下六品以上还有参议、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员。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公 太师、太傅、太保 正一品 佐天子,掌国家政事。
三孤 少师、少傅、少保 从一品

内阁 大学士 (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 正五品 皇帝顾问 洪武十二年,废中书省,十五年设大学士。仁宗以后,其位渐崇,掌实际上的宰相职权。

六部(明代迁都北京后,另设南京六部)
尚书 正二品 明代六部除户、兵二部各十三司外,其它四部均各四司。
左、右侍郎 正三品
各司郎中 正五品

都察院
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掌监察、执法 即前代的“御史台”。
左、右副都御史 正三品
左、右佥都御史 正四品
十三道监察御史(末年为十五道) 正七品 掌巡按州县,考察官吏

总督 (总理)
巡抚 明之总督、总理、巡抚,均因事而设,以重臣任之。

翰林院 学士 正五品 掌修史、著作、图书等
侍读学士、侍讲学士 从五品
侍读、侍讲 正六品
修撰(史官) 从六品
编修 正七品
检讨 从七品

国子监 祭酒 从四品 掌教育行政
司业 正六品
五经博士 从八品
助教 从八品
学正 正九品

六科 都给事中
(每科一人) 正七品 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查六部百官之事。 六科为吏、户、礼、兵、刑、工。
左、右给事中 从七品
给事中 从七品

廿四衙门
十二监太监 正四品 掌皇帝宫中日常生活上的各项事务。 以宦官掌之。
四司司正 正五品
八局大使 正五品

承宣布政使司
(地方) 左、右布政使 从二品 掌一省之政 明洪武九年废行中书省,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为省一级的最高行政机构。
左、右参政 从三品
左、右参议 从四品

提刑按察使司
(地方) 按察使 正三品 掌一省刑狱之事 与“布政司”及管军事之“都指挥使司”合称一省中之“三司”。
副史 正四品
佥事 正五品

府 知府 正四品 掌府之政 明代改路为府,分上、中、下三等。
同知 正五品
通判 正六品
推官 正七品

州 知州 从五品 掌州之政
同知 从六品
判官 从七品
吏目 从九品

县 知县 正七品 掌县之政 县分上、中、下三等。明之典史,典文移出纳,如县无丞、簿,则兼领之。
县丞 正八品
主簿 正九品
典史 未入流

都指挥使司 (都司)
都指挥使 正二品 地方最高军事长官 明代在全国设十六个“都司”。
都指挥同知 从二品
都指挥佥事 正三品

卫指挥使司
(卫) 指挥使 正三品 各“卫”,齐统于“都司”、“行都司”或“留守司”。
指挥同知 从三品
指挥佥事 正四品

千户所
(所) 正千户 正五品 “所”统于“卫”
副千户 从五品
编制
锦衣卫官员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五品,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对外有参口口事(缺两字,私参知某事,见朝鲜实录)、校令,另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如宪宗朝张渺正),内有法庭和监狱,其中,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即“诏狱”。锦衣卫平日为皇帝爪牙,镇压臣下时则罗织大狱,捕人,审讯和处刑。
明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除北京外在各地都驻有分支机构,譬如今天津市河北区的锦衣卫桥大街和以前的锦衣卫桥,就是当初这些特务机构的所在地。明代的特务机关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分驻各地的,一是驻在京师的,再有就是临时向外派遣的。这三部分中,以分驻各地的最为繁多,从明成祖朱棣时就开始设立,后来全国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镇全部都设有。他们的任务实际是替皇帝侦察该地官吏军民人等,暗查军民动态。 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五年将首都迁往北京,迁都前,首先派出负责皇帝防务的贴身卫队“锦衣卫”到天津卫,在原来三卫的指挥衙门前设立锦衣卫指挥衙门府,所在地就是现在的锦衣卫桥大街附近,专门负责暗地监察京津军民动态。(1404年设立天津卫后,由于天津还没有建城,天津卫指挥使的官衙就设在现在的狮子林桥望海楼附近;在建城以后,卫指挥使衙门迁入城内,原来的卫所便被空置。)

间谍机构

一、明初废相前的机构设置——省、府、台分掌三权

9 K. G2 }( _. ^/ @4 F

1 T& a% o2 u% D" a$ s  明初以朱元璋为首的封建政权机构,是在元末红巾军起义政权系统的基础上逐步演变形成的。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起义队伍,由于勇敢善战,备受重用,常参与战事与机构的谋议。四年后,朱元璋率军占领了东南军事重镇集庆(今江苏南京),且进一步控制了皖南、浙东地区。在此期间,他先后受命任左副元帅和都元帅,设立了元帅府,其后又自称为吴国公兼江南行中书平章、都元帅,吸收和任用了一些文士或武将,组成了一套初步的军政机构。他还亲访当时浙东名士朱升,采纳了他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注意组建机构,发展生产,缩小打击目标,以利于进一步壮大军事实力。适应着加强对所占地区统治的需要,朱元璋在各地普遍设置了府、州、县地方机构,并废除了元朝路级机构建置,借此简化层次,增强效能。随后又置江南行枢密院、帐前都指挥使司,左、右、前、后、中五翼元帅府及五部都先锋、镇抚司、提刑按察司、兵马指挥司等,从而为把地方性的军政机构,逐步扩展为全国性的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军政实力的壮大,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四月自立为吴王。他宣布参照元朝规制,设置了自有特色的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下辖有钱谷、礼仪、刑名、营造等四个部,各部各设有尚书佐贰吏胥等员;分理有关行政事务。在军事机构方面,废大都督,改设左右二都督府,以下设同知都督、副都督等辅佐之。吴王元年(1364年)朱元璋在平定张士诚的势力后,又设置了御史台,作为监察百官的机构。对于吴王政权机构的这种建制,朱元璋在诏谕中曾说:“国家新立,惟三大府总天下之政。中书,政之本;都督府掌军政;御史台纠察百司。朝廷纲纪,尽系于此。”(明官修:《明太祖宝训》卷6。)这说明,朱元璋是仿照历代封建王朝体制,以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等三大府作为最高统治机构的职能部门的:这种以行政治理、军事控制、监察百司为主要职能的机构设置,不仅有利于朱元璋强化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而且对增进军政实力,促进吴王辖境的社会安定与经济恢复,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明初的国家机构设置,实际是由朱元璋的吴王政权组织转化和完善起来的。9 b2 k; ~: W6 Y6 w! |2 o

8 Z* A T+ I/ w; K9 D) B! a

  伴随着军政统治实力的扩大,朱元璋对吴王政权机构又不断进行调整和充实。吴王三年(1366年)朱元璋颁发令旨开设文武科考试,吸收有真才实学的文士和能征善战的武臣,充实和完善统治机构。吴政权开始设立了负责高级文墨和研究文学经义的机构翰林院,内设翰林学士、侍讲学士等官。增设太常和议礼总裁官,执掌主持制定朝仪、吉礼、嘉礼以至祭祀之礼的规章制度。稍后又增置了太史监,以刘基为太史令,执掌类似记录帝王“嘉言懿行”的“起居注”的职能。这些新机构的添设,是朱元璋原来的农民起义政权逐步向比较完备的封建王朝统治机构转化的反映。在这种军政实力不断壮大的基础上,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进行北伐,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王朝,并于 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

l |6 Y! n+ \. e" x/ A% L8 t' L2 [7 L& F8 B/ y' W1 E1 x% Z+ X5 F- Z

  明朝开国后,其中央政府机构设置仍保留了吴王时期的三大府机构并立制。朱元璋为什么要沿袭这种由省、府、台组合而成的中央机构设置呢?考其原因,首先是为了稳定新兴明朝的政治局势。当时,元王朝虽被推翻,但北方仍存在着几支比较强大的残余势力。元顺帝逃奔上都(今内蒙多伦西北)后,仍保持较完整的流亡政府机构,几次派兵南下,伺机反扑。盘踞西北的蒙古贵族扩廓帖木儿仍有“骑兵十万,步卒倍之”(明官惨:《明太祖洪武实录》卷34。)。屯兵于金山(今吉林省双辽东北)的元太尉纳哈出更“彼此相依,互为声援”(明官修:《明太祖洪武实录》卷66),共同图谋复辟,给新成立的明朝政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朱元璋不得不因袭并把吴王时期的三大府机构加以调整和扩大,以利于壮大自己,铲除元朝残余势力和稳定当时的统治局势。其次,是为了适应提高封建君主最高权力和使国家行政管理制度进一步集权化的发展趋势。明代社会已处于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加上元末权臣乱政与战乱,已使当时的社会经济面临崩溃的危局。这要求封建国家机构的行政管理必须趋于强化,所设置的机构必需有利于维护封建君主的最高权力,在权力的运行机制上必须更加齐全完备和提高效率。明初中央政府的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的“三大府”机构设置,就是适应这种统治需要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 ]) e2 B0 c C; a7 z

! ]: u/ E. R, B: ?5 V' V% n  (一)扩大中书省内属机构6 G U" F q4 g

/ ?/ h) D0 C) `( m  在明朝开国初年的封建中央政府机构体系中,中书省是封建最高政治权力结构的主体。它既是辅佐皇帝的中枢机构,又是最高中央行政管理机关。中书省在朱元璋称吴王时设,但内属机构仅有四部,职能也只限于礼仪、刑名、营造等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开始扩大中书省的内属机构,把原来的四部扩大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并以“六尚书为曹官”。一些开国有功的能臣武将都被任命担任了要职。如以李善长任中书省左丞相,以徐达任右丞相,以常遇春、胡廷瑞、廖永忠任平章政事;以赵庸、王溥任左右丞;以杨宪、傅王献任参知政事。除此之外,各部还设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隶中书省统辖,分理国家诸事。《昭代典则》记述,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丁丑朱元璋“召六部尚书入见奉天殿,谕日:‘朕肇基江左,军务方殷,官制未备。今以卿等分任六部。国家之事,总之者中书,分理者六部,至为要职。’”洪武五年(1372年)又定六部具体职掌,并于岁终进行考绩,分其优劣,以行黜陟。六部官员相对稳定,不得轻易调动,凡有劳绩苦,则在本部升用。洪武七年(1374年)又设置直省舍人10人,不久改直省舍人为中书舍人。洪武九年(1376年)又裁革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通过以上对中书省及其官属机构的调整与职官的配备,进一步强化了中书省的行政职能,提高了行政效率。

: l; y5 X' e( L" A

6 ]! u- h( j, t( L# o% ~  (二)调整都督府的权限

* H. a" Z: }. A1 c- k1 ]- x2 I+ F# V

  军队是明朝政权的重要支柱。鉴于元末权臣乱政与武将专擅国政危害皇权的教训,朱元璋为了紧握军权,即在统一军制的基础上,把枢密院改置为大都督,并通过调整都督府的权限,以利于皇帝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早在吴元年(1364年)五月,朱元璋即下令将历年改编来的降附部队及其将领,不论原称为枢密、平章元帅,还是总管、万户,一律进行整编,规定按小旗、总旗、百户、千户、万户、指挥等序列重新编组,形成为自下而上的不同层次的军事机构,从而强化了对军队的管理和指挥。而军队的最高领导机构由枢密院改置大都督府后,朱元璋规定大都督的职掌为统领中外诸军事,下设司马、参军、经历、都事等机构官属,具体负责管理军队的训练、纪律、补给、屯田等事务。在调整都督府的权限方面,明初还继承了以往“分割事权”办法,把部分军事领导事务划归中书省隶属的兵部执掌。根据当时的规定,兵部职责是制订军事计划,管理武职人员,组织军队检阅和传达皇帝命令、调动军队等。《明史职官志》记载:“都督府掌军旅之事,各领其都司、卫所,以达于兵部。凡武职、世官、流官、土官袭替、优养、优给,所属上之府,移兵部请选”(张廷玉等:《明史》卷73《职官》二)。这样,都督府仅管理军籍、军政,有统兵权;而调兵权与军职官员的管理及任用则划归兵部。可见,作为明初最高的军事机构大都督府的权限,经此调整后已形成为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的军事领导体制,以利于加强皇帝对军权的控制。

0 ^- i3 n4 O" c

0 g: E m6 w2 @* C  (三)健全御史台的监察权

" K/ h' ~) T$ H# o1 d

2 |3 q; l5 R# L4 k! H  御史台是明初中央“三大府”统治机构中的监察权力机关。它虽然在组织上因袭元朝旧制,但为适应新兴明王朝的统治需要也做了一些新变化。御史台初置于吴元年(1364年),设左右御史大夫各1人,从一品;御史中丞l人,正二品。另有侍御史、经历、照磨等官。朱元璋颁谕御史台的职责是:“御史台掌纠察,朝廷纪纲尽系于此,而台省之任尤清要,卿等当正己以率下,忠勤以事上,毋委靡因循以纵奸,毋假公济私以害物”(张廷玉等:《明史》卷73《职官》二)。在当时形势下,御史台机构在严申纪律和监察官吏做了不少工作,使得朱元璋的吴王政权确实能做到令行禁止,具有较廉明的作风和较高的效力。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又将依元朝旧制分立的台院、殿院的职能归并入御史台。当时的名臣章滥与刘基“并拜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据载章溢说:“宪台为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特搏击为能哉。”由于用人得力,纠察工作中倡导廉洁新风,对明初吏治的整肃与官场风气的变化是颇见功效的。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又下谕罢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和殿中侍御史,以利于集中与强化监察权力。经过以上机构的归并与官员的调整,重新明确规定御史台“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张廷玉等:《明史》卷73《职官志》。),“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张廷玉等:《明史》卷73《职官志》。),均在弹劾、治理之列,对整顿明初吏治,稳定明朝统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p- f# k$ \) i; K1 j

   明朝殿阁大学士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秦、汉以降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补救可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为加强对全国臣民的监视,明太祖还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又设立东厂,明宪宗再设西厂,合称“厂卫”,由宦官统领。   明朝真正完全控制朝政皇帝的只有洪武永乐两代,尽管如此,明朝却能有276年国祚。其关键点就在于皇权的扩大加上内阁优良的缓冲机制,正统以后的明朝,呈现出君主专制则衰落,内阁掌权则复兴的特点。


当今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有哪几个,他们的政体是什么
越南经济是在国家管理下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多种成份市场经济。议 会 称国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任期五年,通常每年举行两次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和唯一的立法机构;国会常务委员会是国会的常设机关。国会常务委员会成员有:国会主席、副主席、常委委员;国会代表以普选制投票产生。政 府 ...

与明朝相比,清朝的中央权力机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 )。
【答案】:C 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道”是清朝时期设立的省之下、府之上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军机处”,是清朝政府设立的“有官无吏”的特殊衙门,是皇帝之下的重要权力中枢,与明朝的中央权力机构明显不同;清朝大理寺复核案件。

朝代和国家有什么区别?
虽然中国很多朝代与“朝”的国祚相重叠,但并不代表朝代等于“朝”(国家),如魏晋南北朝与春秋战国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很多的“朝”或小国的时代,为了方便而全部纳为一个朝代而已,“朝代”是后人作的历史划分,“朝”在现代的角度看则类似一个国家。国家则是较为广泛的称谓是外部政权对一个地区...

时事政治
有利于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有领导、有秩序地朝着国家的发展目标前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机构协调高效运转确立了规范的政权架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坚持民主集中制...

古代六部相当于现在的哪些部门
中央行政机构中,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类似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类似...

为什么汉朝叫朝,五代叫代,三国叫国?
为什么汉朝叫朝三国叫国五代叫代朝朝有两种意思,单个帝王的在位时期可以叫一朝,比如康熙朝、雍正朝,张廷玉在康雍前三朝都当过官,所以叫三朝。元老诸葛亮辅佐过刘备和刘禅两位皇帝,所以叫两朝。还可以指某个家族持续统治的一段政权,比如汉朝、唐朝。不过请注意,这个政权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叫天下共主,就是天下人都...

问一个问题: 朝代和国家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而国家则是较为广泛的称谓,是外部政权对一个地区政治经济体系总体的叫法,比如唐帝国、宋帝国在其他国家眼里都是无区别的,都是汉民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权,都是中华 。就中国本土的理念而言, 朝要大于国 ,比如在商周时期 ,中原是分裂的 ,但仍然有一个为首的国家作为各国朝贡尽忠的对象, 这个大的...

清朝军机处特点,清朝军机处特点
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另外,军机处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需要强调,军机处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

古代怎么称呼各种机构??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尚书省:官僚...

明朝国家的权力机构是怎么运行的?
明朝国家的权力机构是怎么运行的?2个回答 #热议# 已婚女性就应该承担家里大部分家务吗?匿名用户 2013-11-01 展开全部 一、明初废相前的机构设置——省、府、台分掌三权9 K. G2 }( _. ^\/ @4 F1 T& a% o2 u% D" a$ s 明初以朱元璋为首的封建政权机构,是在元末红巾军起义政权系统的基础上...

安徽省18017008147: 明朝的中央机构的特点 -
宋盼复方: 明太祖加强君权.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中央机构进行改革,把原先掌握中央大部分权力、对君权起限制作用的丞相废除,取消了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中央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的权力更大了.成祖设立内阁,内阁做为皇帝秘书行式参与政务.

安徽省18017008147: 明朝政治的特点是什么? -
宋盼复方:[答案] 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

安徽省18017008147: 秦朝、隋朝、明朝、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各是什么? -
宋盼复方: 秦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隋朝: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 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 严格来说,秦朝由于刚刚建立大一统国家,机构并不完备;而明清由于皇权的加强,内阁和军机处只是跑腿机构

安徽省18017008147: 明朝政府的行政机构. -
宋盼复方: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公 太师、太傅、太保 正一品 佐天子,掌国家政事. 三孤 少师、少傅、少保 从一品 内阁 大学士 (中极殿、 建极殿、 文华殿、 武英殿、 文渊阁、 东阁) 正五品 皇帝顾问 洪武十二年,废中书省,十五年设大学士....

安徽省18017008147: 明清时期宰相的地位和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宋盼复方: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时期职位所享有权力范围明代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清代军机大臣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

安徽省18017008147: 明清两朝皇帝是怎样处理国家政事的
宋盼复方: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明成祖时建立内阁 大学士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奏章的票拟权.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康熙时期设立南书房 替皇帝起草谕旨雍正时期设军机处,提高行政效率

安徽省18017008147: 明朝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是什么中央的行政机构是什么 -
宋盼复方: 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省制,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和直隶州,府以下有县和属州,各州以下有县,形成了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的大体格局.明初设置的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

安徽省18017008147: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格局如何? -
宋盼复方: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格局问题.这个问题还是要讲得详一些.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格局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内阁权力继续扩大,皇权被削弱,更为复杂的是“党派林立”,东林党、阉党、楚党、徽党……一个不成形的“政党政治”时代在明朝中后期这样一个最不该出现的时期出现了.同时社会转型的征兆和表现越来越明显,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