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能否东山再起,让大量电影工作者优秀编剧回来,重新出经典吗?而不是经典一去不永不回。

作者&投稿:播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香港电影的历史发展~

香港电影史的发展应该从电影传入香港开始。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电影时代的开始”。1896年初,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而电影就是这样传入香港。自他离开后,香港电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动。当年,美国汤默斯·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位电影摄影师到香港拍了一批纪录片:名为《香港街景》、《香港总督府》、《香港码头》、《香港商团》和《钖克炮兵团》。这几部有新闻纪录的电影虽然不是香港电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们是在香港拍摄的,内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们称为“香港电影”。从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过一些很短的纪录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关报导是这样的:“现在中环街市对面,即同记办馆面前,准十五晚开演‘成套戏本’(即整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法国导演下·齐卡当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难》。1907年,香港有不少电影院纷纷开办,而且公映的次数和数量都较以往为多,因此被视为香港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代。1909年完成的《偷烧鸭》,是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的一部默片谐剧。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小偷(由梁少坡饰演)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了。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值得注意的是,《偷烧鸭》虽在香港摄制,却并非香港电影公司的作品。该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结束了他在上海的电影事业,回美国路经香港时,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征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据《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编导是黎民伟、摄影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严珊珊。这部电影创下不少香港电影纪录:(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二) 第一部在外国公映的香港片;(三) 第一部有女电影演员参演的香港电影;(四) 也同时是第一部有特技摄影的香港电影。黎民伟及其兄长海山、北海于1923年创办了香港第一间全由香港人投资创办的电影制片公司“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他们并非为了名利,而是志在推动香港,以至全中国的电影工业。民新的成立为香港电影业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又在1924年在广州成立了香港第一个演员培训所民新演员养成所,发掘有演戏潜质的人。此外,民新还摄制了香港出产的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于1924年,珍贵的新闻纪录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大会》、《孙大元帅检阅军团警会操》以及1925年出产的《孙大总统东较场阅兵》等亦是民新的出品。事实上,1924年至1925年,香港电影事业已渐渐成长,可是由于黎民伟具有同盟会的背景,港英政府禁止民新于香港开设摄影场,香港电影发展被迫中止了。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无理残杀中国人民,中国各地纷纷罢工、罢课,以示抗议。同年6月,内地的罢工热潮扩展到香港。香港大罢工期间,每天都有商店倒闭,百业凋零,所有娱乐活动,包括电影放映一律停止。这个现象令刚萌芽的香港电影事业夭折。次年10月罢工结束,但香港电影事业仍然未能复苏起来,因为有实力的电影工作者都去了广州或上海发展。虽然期间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员,但这都是有名无实,直至 1929年末,仍没有一部香港电影生产过。1930年初,黎北海等创办了香港影片公司,制作出创业作《左慈戏曹》,然后香港才陆陆续续再有电影制片公司的成立,香港电影事业才见起色,得以复苏。1930年,香港的电影业随着黎北海(黎民伟兄长)创建香港影片公司而开始复苏。不过,真正令香港电影业站稳住脚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伟的上海民新与其他几间电影公司合并而成的“联华影业公司”。“联华”可以说是为香港电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力,是战前中国最大的电影厂之一。为了培养人才,联华在1931年4月开办演员养成所,教授的课程包括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等,堪称一间电影全科学校。它培训了一批杰出的粤语片导演,如李铁、黄岱等,对香港电影贡献良多。“联华”香港分厂一向都是拍默片,虽然当时有声电影兴起,创办人却不敢冒险。于是,第一部粤语有声片就由上海天一电影厂的汤晓丹执导拍成,就是《白金龙》。有声电影问世后,香港的电影公司纷纷拍摄有声片。1934年“联华”香港分厂解体,黎北海另创了香港第一家有声电影制片厂“中华”,并导演了一部局部有声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4)。进入1935年,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粤语片产量每年递增,从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过一倍。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线》。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除了社教片之外,爱国片在同年增多了产量。当然,故事片在香港电影史上从来也并未受过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编导的《儿女债》。1937年到1938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顿时间,爱国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产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为爱国片。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大观电影厂及其他电影设施被炸,大量的香港电影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在这期间,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几部由日本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问世。战后初期,电影制片厂的数目较战前为少,大中华是其中一个较有规模的,因为它拥有李丽华、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导演朱石麟和吴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可惜到了1949年,产量却愈来愈少,被迫关门。总括来说,日本入侵对香港电影业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电影界很多左派人士为了逃避国民党的政治压力,或中国内地通货膨胀的影响,纷纷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国语电影业便愈来愈蓬勃,到了70代初更达至高峰。 香港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内地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电影,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加坡、马来西亚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20世纪50-60年代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粤语片的盛产期。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粤语片1:粤剧戏曲片据估计,在20世纪50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粤剧戏曲片问世,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电影中,粤剧占了一半。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电影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部份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余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至于粤剧戏曲片为何会在20世纪50年代大受欢迎呢?这是因为战后粤剧发展蓬勃,进棚看戏成为上流社会的消费享受。至于一般市民只好听电台话剧或听粤曲,有见及此,电影公司便把大量经典粤剧拍成电影,让戏迷可以以低廉的戏票欣赏传统的粤剧戏曲。2:文艺片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好莱坞通俗剧的故事模式。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电影公司中的佼佼者——联合电影有限公司(中联)。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电影,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中联的21位精英,有见于影艺界充斥着粗制滥造之歪风,遂以认真的拍摄态度、主题健康的电影信念为大前提,创办中联以抗衡媚俗投机而质素低劣的七日鲜货色。这批电影界精英包括导演李铁、吴回和十三位著名演员:吴楚帆、张锳、张活游、白燕、黄曼梨、紫罗莲等等。中联电影每每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大亨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美学层次。大概是因为过分执着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时代脱节。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3:古装武侠片20世纪50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曹达华和于素秋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如来神掌》系列。4:喜闹剧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的喜剧演员挂帅,桥段不外乎“大乡里出城”、“癞蛤蟆想食天鹅肉”之类的故事,如新马师曾、邓寄尘主演的“两傻系列”。以上各类型的粤语片虽然在电影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感略嫌粗糙,但论到能否带给观众共鸣,则可谓绰绰有余,难怪这段时期,粤语片的产量可观,令粤剧片达至高峰期。5:国语片事实上,从1967至1969年,粤语片的产量仍高于国语片,只是到了1969至1970年,情况才开始扭转。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折点,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电影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电影业大展拳脚。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的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电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票房成绩。邵氏电影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电影出现。国语片的热潮不独使国内兴起的黄梅调电影带到香港并使之流行起来,更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狄龙和姜大卫、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70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事实上,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粤语片的确并存,虽然两者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相容的。可是,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1970-19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于71-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邓丽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着香港电影市场。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了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萧芳芳和陈宝珠,电影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 七十年代20世纪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转折点,而香港电影也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70年代的香港电影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厉气势,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电影业占着领导的地位,拥有东南亚电影王国的美誉,出品了大量国语武打片,大导演包括楚原、张彻及刘家良等等。他们都以熟悉的刀剑拳脚功夫片作依归,电影世界里都是强烈的阳刚味,其中张彻的电影更造就了偶像级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龙、傅声等。1979年的《英雄无泪》就是当年邵氏最卖座的功夫片之一。踏入1971年,此类古装刀剑片的锋芒其实以较在60年代逊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龙的出现。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电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时。从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军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令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而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青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电影的原因。《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员,如郑少秋、沈殿霞都是当时的电视艺员,而由于电视已成为当时的重要媒体,因此他们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但为以后的新电影类型作了开端,更令粤语片得到重新振兴。自此,很多电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风格,演员的演绎亦带有嘻笑怒骂的味道。从电视跳到电影的许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为70年代、以至80年代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由于从70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粤语片的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大乡里》(1974)、《新啼笑姻缘》(1975)。许冠文、许冠杰两兄弟也跳出了电视趣剧的框框,走上大银幕,以其独有的笑话公式拍摄了一系列非常卖座的喜剧 :《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等等。这些电影不但令喜剧在香港电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更促使了后来功夫喜剧的诞生。1978年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70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功夫喜剧离开电视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设计及谐趣的杂耍风格吸引观众;可以说是揉合了传统功夫片及许氏兄弟式的喜剧精粹。演员方面,成龙,洪金宝等也摆脱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贪玩的形象来亲近观众。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种,提到70年代的香港电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导演李翰祥从台湾返回香港东山再起,大拍风月绰头及骗术奇观电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骗术奇谭》,不但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新的一页,也象征着70年代香港电影意识的转变-金钱至上、绰头化的风格抬头,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不过,1979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却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徐克、余允抗等等,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轻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其后这批或在外国学习电影,或在电视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轻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2)、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于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匪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新浪潮”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此外,这时期的电影都慎用大明星,制作成本亦得到控制,跟后来的港产片标榜卡士明星,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可谓截然不同。八十年代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20世纪80年代初,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吸纳大批当时崭露头角的导演: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电影,其中以喜剧为主。这些电影的共通点是以电视台集体创作的模式来度桥创作,充满密集的笑料及动作,一切以迎合观众口味为依归,代表作品有许氏兄弟的《最佳拍档》系列及《龙虎风云》等。除新艺城之外,80年代叱吒一时的电影公司还有德宝电影公司。德宝成立于1984年,一方面拍喜剧(《双龙》系列、《富贵逼人》、一方面也拍动作片《皇家师姐》系列、或者都市优皮小品路线 (《三人世界》、《单身贵族》),务求达到片种多元化的要求。至于嘉禾电影公司则继续以成龙作头牌,让他从《师弟出马》、《龙少爷》的功夫小子形像,渐渐成为《A计划》中稳打稳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迹》,更是成龙的颠峰之作。同样是武师出身的德宝明星洪金宝却凭《鬼打鬼》(1980) 开创了灵幻片的潮流,之后的《僵尸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风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谋妙计五福星》以至《运财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据统计,80年代的十大卖座香港电影之中,新艺城占了四部,嘉禾占了五部,再加上多产量的德宝(1984至1989的五年间,拍制了47部电影)整个八十年代可称为三雄各据的时期。跟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新浪潮相比,我们会发现到80年代的香港电影由于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星包装,因此电影类型单向化,更遑论什么作者论了。有人认为这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电影走上穷途没落,加上1989年经济、影带市道不发达等种种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电影市道滑落。尽管如此,若不以电影质素或创意来衡量,单看票房成绩及投资者的态度,说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电影属飞黄腾达的时期实在不为过。 1990年,周星驰以《赌圣》大破纪录,开始他的票房神话,90年代至今基本是周星驰的天下。综观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基本上仍可称之为百花齐放,我们不但有从80年代顺利跨向90年代的新一代导演:张婉婷(《秋天的童话》)、王家卫(《旺角卡门》)、关锦鹏(《胭脂扣》)、陈嘉上(《小男人周记》)等等,可是,依照香港电影的传统,卖座的片种总有跟风者,而当跟风者众、水准参差的时候,亦即该电影类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侠动作片热潮如是,赌片热潮及后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没有例外。到了90年代中期,港产片票房连续下挫,西片逐步抬头。《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创下六千万元票房佳绩,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Titanic)更以一亿一千万元攀上顶峰,这部映了195天的好莱坞A级大制作还占了“本世纪百部卖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压倒了在80年代威风一时的新艺城作品《最佳拍挡》系列。另一个令90年代香港电影褪色的原因是盗版问题。80年代录影带市场兴起已经令电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后期,盗版VCD更为香港电影市道带来了重击。不少电影在午夜场或首映过后便出现盗版,海关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责任,后来香港政府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海关逐渐加强扫荡,才使盗版VCD活动略为收敛。香港电影界曾多次组团访京,与港澳办及电影局商讨创作自由、版权问题等,亦促请中央政府开放市场。1997年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长董建华先生首次在《施政报告》中提到香港电影,并拨出一亿港元开发电影科技及接受资助申请,令香港电影人略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搞得有声有色。可喜的是,香港电影人扬威国际,张曼玉、萧芳芳、王家卫先后在柏林、戛纳等国际影展中获奖,香港电影渐受国际影坛重视。可惜的是,这也导致影圈人才外流,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林岭东等著名导演纷纷前往好莱坞发展,周润发、成龙及杨紫琼等巨星级演员亦被好莱坞罗致。20世纪90年代的卖座保证是“双周一成”(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电影人在亚洲区寻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绩最突出的是在台湾一脱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转型,由脱星变性格演技派,成绩斐然。还有90年代中期之后,香港掀起日本电视剧热潮,连带电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员参与港产片,其中又以女星为主,包括《星月童话》、《东京攻略》和《阿虎》,当然亦少不得成龙电影里插科打诨的一众日本美女。科幻特技也顺着世界性的大趋势融入香港电影之中,《风云之雄霸天下》与《中华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动作片《特警新人类》及《紫雨风暴》、《蓝血人》更特别邀请外国特技效果专家设计爆炸场面,令观众叹为观止。总括来说,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虽然较诸于80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创作意念及电影制作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小成本制作的独立电影如《过海隧道》、《天上人间》等亦有公映的机会,加上数码电影的冒起,而剧本创作亦得到应有的重视。相信踏入新纪元,香港电影将会追求更高的质素,并带领整个亚洲区的电影业迈向国际影坛。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电影公司大洒金钱,演员一天九组戏的好景日子来说,2000年代的香港电影的确危机重重,阴霾满布。还有90年代的奇迹及几个国际知名的名字,周星驰、周润发、成龙等等。2003年是香港电影业最黑暗的一年。除了经济继续低迷之外,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爆发,使许多戏院空空如也,并令电影制作停顿四个月;该年只共拍摄54部电影。香港的两位著名歌手兼演员张国荣(46岁)和梅艳芳(40岁)的死,对电影业更是雪上加霜。周星驰独有的“无厘头”喜剧深得民心,他的作品如《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食神》等等都是90年代的喜剧经典。从《喜剧之王》开始,周星驰导演的作品全都是香港电影年度票房冠军。周星驰明显减产,一边休养生息,一边走上幕后之路。周润发拍了一连串英雄片、动作片,虽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还算有观众缘。其进军好莱坞,除拍摄一贯的动作片(如《血仍未冷》) ,还尝试拍如《安娜与国王》。到大陆转型做配角(如《让子弹飞》《大闹天宫》,也只能拍《大上海》这种老本行电影,可惜在香港竟只有500万港元的票房。至于成龙则大致维持一年一部大制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对于90年代的成绩,2000年后成龙主演电影已不算大卖。可惜在电影风格上难求突破。《十二生肖》在香港更只有800多万港元的票房。导演方面,“双王”王晶和王家卫可谓双映成趣,一个擅拍商业味道极重的电影,更被揶揄为“屎尿屁”导演;一个专挑大明星合并,产量少、艺术味浓,往往得到国际影展的垂青,两人电影风格回异,但在21世纪的香港电影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新浪潮创将之一杜琪峰颇受瞩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来愈有个人风格。还有凭《香港制造》打出名堂的陈果亦成功地从独立电影导演变为香港主流电影导演之一。

迟志强简历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迟志强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曾经主演过《小字辈》、《夕照街》、《月到中秋》等影片,与当时的陈冲、刘晓庆、唐国强和潘虹等同是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演员”奖获得者。然而,就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1983年,迟志强在南京突然被捕入狱,随后被南京市检察机关以“流氓罪”批准逮捕,监禁4年。全国舆论一片哗然。
由于表现良好,迟志强于1985年提前出狱。两年后,他根据铁窗内的生活创作、演唱的《铁窗泪》、《愁啊愁》等歌曲风靡大江南北,人称“囚歌之王”。但之后,随着社会对“囚歌”大肆流行的批判,迟志强再次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

作为一名公众人物,迟志强的经历可谓大起大落。他当年到底缘何入狱?从人生的至高点跌到最低处,他经历了怎样的心灵炼狱?如今,他是否能东山再起?近日,迟志强向本刊特约记者首次详尽披露了他20年来,如何从“流氓犯”的阴影中解脱出来的痛苦历程……


当红演员失足内幕


1958年,迟志强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个市民家庭。迟家一共4兄弟,他排行老二。 他初中毕业时,长春电影制片厂招收演员,全国有16个指标。能歌善舞的他经老师推荐报名后,通过层层筛选,成为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培训班的学员。


1974年,16岁的迟志强参加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创业》,反响极好,接着因主演《小字辈》、《夕照街》等影片迅速走红。1979年,21岁的他与刘晓庆、唐国强、陈冲和潘虹等11位演员一起,被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演员”,受到中央领导人接见。年轻的迟志强对事业上的成功得意不已。


1982年,迟志强到南京拍摄影片《月到中秋》时,“八九个男孩和女孩经常在一起玩,听着邓丽君的《甜蜜蜜》,跳贴面舞,看内部小电影”(迟志强语)。当时,他们根本没在意这种“超前”的行为是否影响到邻居休息,更没有想到是否引起了邻居们的反感,迟志强甚至还轻率地与一个女孩子发生了性关系。 结果,当1983年席卷全国的“严打”运动开始后,正在河北完县外景地拍摄《金不换》的迟志强突然被南京市公安局拘捕。原来,迟志强他们几个年轻人在南京时的行为,被邻居告发为“跳光屁股舞”,“集体搞不正当男女关系”了!此事被媒体披露后,一时间全国哗然。江苏省审判委员会迅速做出决定:迟志强一案,所有涉案人员均按“流氓罪”论处;迟志强的行为已构成流氓罪,监禁4年!


几乎没有任何过渡,迟志强就从“全国优秀青年演员”的巅峰状态跌到了人生的谷底。在监狱里,迟志强喝不下水,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有时候脑子稍微清醒,他的心里就充满了后悔、绝望和恐慌。他不停地问自己:当时自己怎么就发晕了?怎么会一点自制力都没有呢?4年的刑期满后,自己肯定不能再做演员了,接下来的生活该怎么办啊……


在监狱里呆了一段时间,他被转到了劳改队。这时候可以有人来看望了,可是他谁都不见;女朋友跟他分手之后,他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劳改队的同志一看情形不对,就直接把他送到了江苏花山煤矿,希望大量的体力劳动可以占据他思考的空隙,不让他胡思乱想。谁知,江苏花山煤矿竟因迟志强的到来成了全国知名单位。他第一次到码头卸煤时,不知道谁把消息放了出去,居然引来上千人围观。迟志强低着头,跟所有的犯人一样,光着肩膀走向了船舱,围观的人群立刻骚动起来:“看吧看吧,那就是迟志强!那个强奸犯!”8月的南京天气酷热,迟志强光着上身在船上默默地劳动着;岸上围观的人,有的朝他身上吐口水,有的朝他扔石子……迟志强不说话,汗水和泪水一起流下来,因卸煤而被完全抹黑的脸上出现了两道长长的悔恨的泪痕……


此后每次干活,迟志强总是出最多的力气,干最累的活,他希望能用劳动减轻内心的愧疚。由于表现良好,一年之后,他被提升为大组长。在服刑当中,除了参加劳动,他唯一的乐趣就是写日记,然后哼歌:“愁啊愁……悔恨的泪水啊……”歌声中充满了对自己以往荒唐行为的忏悔……
后来,为了丰富监狱生活,花山监狱决定发挥犯人的特长,成立文艺宣传队。迟志强进入宣传队后,表现良好,先后3次获得一等功。1985年5月,迟志强因此被提前释放出狱。


几度沉浮:“囚歌王子”速红之后再消失


出狱后去哪里?当时,哪个单位敢接受一个劳改犯?令迟志强意外而又感激不已的是,由于监狱方面对他评价很高,长春电影制片厂重新接受了他——但是已经无法恢复过去的编制,他不能拍电影了,只能去打杂。


剃光的头发还没有长起来,背着一只破包,迟志强回到了长春电影制片厂。他服务的对象是厂里所有的职工,工作内容是一切杂事,包括给员工维修房子、拉泥、运煤甚至端茶倒水,而一起干活的工友就是以前为他服务的、他从来没有正眼看过的杂工。在这里,迟志强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次洗礼。


在同一个地方辉煌过,又摔落了下来,那种巨大的落差,迟志强最初总是难以真正接受。有一次,一位职工家的下水道堵住了,他和一位姓王的临时工一起去疏通,看到搭档速度太慢,他习惯地催促道:“快点!”没想到,姓王的临时工也是直性子,眼睛一翻便扔了扳手,说:“你以为你还是当年的电影演员吗?要快,你一个人干去……”迟志强只好一个人去干。


更尴尬的事情来自原来相熟的朋友。宋晓英、郭凯敏、陈佩斯这些老朋友怕他伤心,遇到他总是绕道而行。但是整个长影厂就那么大,总有相遇的时候。有一次,他在大门口遇到了宋晓英,宋晓英拉着他的手叫了声:“强子……”他顿时受宠若惊,禁不住泪如雨下。此后,为了避免此类尴尬,迟志强戴起了墨镜,以免与那些老朋友对视。


迟志强改正错误的虔诚态度,逐渐赢得了大家的尊重。1986年底,著名编剧张笑天写了电影剧本《天鼓》,找到迟志强出演主角。迟志强欣喜若狂,尤其珍惜这次刑满释放后想都没敢想过的拍戏机会:剧组行程1万多公里,从青藏高原一直拍到上海吴凇口,他没有一句怨言。在青藏高原时,由于严重的高原反应,他6天6夜吃不下东西,但仍然坚持工作……他的愿望不高,只是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全国人民看到他已经改过自新了,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糊涂的“流氓犯”了。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因为剧组的经济问题,最终没有公映。但迟志强却自卑又自责地想:“是因为我的原因吗?”


但这次经历,重新唤起了他对电影的热爱。在打杂之余,他常常独自悄悄地去看电影。那段时间,在电影场的角落里,人们常常可以看到戴着墨镜的他,他既是观众又是服务员,看完电影后,还得按照总务科的指示打扫卫生。


就在这时,一个名叫池代英的女孩闯进了他的生活。小池是杭州的一名会计,有一次到长春出差,朋友请她看电影,她在电影院认出了藏在墨镜后面的、落寞的迟志强。回到杭州后,池代英写信鼓励迟志强:“希望你能早日重返银幕。”不久,接到迟志强的回信后,池代英特地到长春看望迟志强。就这样,两人建立了恋爱关系。池代英的爱情和鼓励,使自卑的迟志强终于获得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快乐。有时候,干活干得起劲时,他还会哼唱自己在监狱里谱写的歌曲。


事有凑巧,有一天,《电影世界》主编赵子明走过迟志强身边时,听到了他哼唱的《铁窗泪》曲调。赵子明饶有兴趣地说:“我们给你录歌,出盘磁带吧!”迟志强深感意外,他觉得那些歌词基本上都是自己真实感情的流露,是对父母、对以往日子的忏悔。就在他拿不定主意时,女友池代英及时来信对他进行了鼓励,希望他能借此机会走出当年的阴影,重新站起来。


1988年8月,《铁窗泪》整理录制完后就投入市场,没想到反响竟然空前地好。有的人在相亲时,有的人在商店开业时,有的人在过生日时……也不嫌“不对景”,嘴里唱着“愁啊愁,愁得白了头”。这种情景,连迟志强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本来是去打鸟,最后弄了只老虎回来!”


但是迟志强的腰杆还没有完全挺直,铺天盖地的批评就从天而降。很多人认为,迟志强还没有走出“监牢”的阴影,他把一种畸形的、反常的甚至不健康的情绪带到了社会上;还有人认为,迟志强完全是在卖弄自己的苦难骗取听众的同情……《铁窗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从大热到大迟志强委屈不已。他本来只想以自己的忏悔告诫所有的青年人,要懂法守法,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哪里知道会演变成这个样子?他问自己:你还活在过去的阴影里吗?


一番思考之后,迟志强做出了再次离开舞台的决定。他觉得,自己要想真的从头再来,要想忘记过去的阴影,一定要走到更广阔的世界中去。就这样,他又一次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这一次,足足消失了10年有余。


10年磨砺,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迟志强悄悄离开长春,到了杭州,与池代英结了婚。他琢磨着:什么职业才能让自己最快忘记过去,重新面对未来?


当时适逢下海成风,有几个朋友便拉迟志强入伙,“下海玩玩”。后来,6个人一起出资,在迟志强的老家哈尔滨开了一家酒店,取名叫“金事达酒店”。酒店的布置和装潢都是一流的,里面包括了餐饮、住宿、洗浴和娱乐等等项目。


酒店开业时,虽然没有大肆宣扬,但当哈尔滨人知道迟志强参加了金事达酒店的经营后,纷纷前来酒店聚餐,结果,迟志强成了纯粹的酒店“接待员”。当时,凡是有人来,一定点名叫迟志强作陪。要求多的客人,要他陪着唱歌;要求少一点的客人,就请他签名合影;最多的是要他陪酒……不管哪一桌,凡是来吃饭的,一定要在中途把迟志强喊去敬酒。有一次,两桌客人同时喊迟志强,他先去了离自己近的一桌,没想到惹怒了另一桌的客人。对方先是大声叫骂,看迟志强还没过来,就纷纷敲起了桌子。等到迟志强过去的时候,他们已经非常不耐烦了,其中一位客人发怒地把剩汤泼到了迟志强脸上,骂道:“不就一个烂歌星吗?太不识相了!”面对这种羞辱,迟志强还不能发火,南来北往都是客,要是惹得顾客不乐意,不是砸了酒店的生意吗?


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半年,迟志强经常被顾客灌得酒醉,直喝得胃出血。池代英心疼地说:“钱没赚多少,再这样你就‘交代’了。”


无奈,夫妻俩只得撤资,从此一直定居在杭州。妻子池代英在一家合资企业当会计,暂时没有工作的迟志强一有时间就去电影院观摩其他演员如何演出,有什么表演心得,他就在家里演给妻子看,为自己能在演艺事业上东山再起做扎实的准备。


随着儿子的出生,迟志强觉得自己该负起父亲和丈夫的双重职责了,便真正开始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不久,他看中了河北秦皇岛这一旅游胜地,和妻子商量之后,他和朋友合伙在秦皇岛开了一家小酒店,起名“名门酒店”。这一次,迟志强再没有用自己的名气做什么宣传,酒店财务由妻子池代英管理,经营也由朋友完全负责,他自己只是偶尔对酒店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更多的时候,他完全像一个普通员工那样给妻子和朋友打起了下手;有时候服务员太忙,他还要亲自端茶倒水……渐渐地,他不再被“坐过牢”的阴影笼罩了,变得自信起来,摘掉了自己的墨镜,能够平心静气地跟任何一个客人像普通朋友那样聊天了。在这种普通的生活里,他有段时间相当满足,甚至想就这样归于平淡,守着妻子,带着儿子,干点家务活,即兴表演节目给儿子看。可是,给儿子表演时,有一种声音总是在不经意地提醒他:回到舞台上去,展示自己的表演才华,报答社会!


迟志强终于明白,在完全“消失”的这段日子里,自己内心里其实从来就没有放弃对电影的追求和向往,而是渴盼着合适的机会降临。2003年,机会终于来了,他应邀出演电视剧《鲁班大师》中的一个角色。该片在北京播出后,迟志强娴熟的演技受到了观众的普遍好评,不少观众评价:“他现在多了一丝平淡和从容。”2004年8月,他以6000元一集的“廉价”身价,再次主演了电视剧《尊严》。


《尊严》是一部描写监狱生活的电视剧,该片于2004年年底杀青,在一些地区播出后,迟志强塑造的犯人入木三分,感动了很多人。而迟志强深有感触地说:“任何人,在不同的环境都要有尊严。即使你是囚犯,也要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而要活得有尊严,无外乎正确看待自己的过去。”
冷,被人们说得一无是处。


目前,迟志强已经签约了5部电视剧。但在采访中,迟志强却表示最希望将来能筹拍自传体电视剧《悔恨的泪》,并请好友刘晓庆和唐国强出演……经过20年的沉淀,迟志强终于又找回了自我,他直面过去,并在对以往的忏悔中真诚地活着。我们不知道他的那部《悔恨的泪》能否顺利开拍,也不知道他会不会恢复当年的辉煌,可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人一生中做错一件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能走出这个阴影,不能直面过去,并重新站起来!

  曾经一度辉煌的香港电影如今日益江河日下,在亚洲地位是一泄千里。连亚洲电影龙头的位置也被后来居上的韩国,日本给占据。以前默默无闻的泰国电影也逐渐显示出能于香港电影相抗衡的实力。更有甚者的是曾经看着香港电影成长的观众如今提起香港电影就一脸的不屑一顾。相信香港电影工作者一定对此感到十分的尴尬。

  面对香港电影的大萧条,电影人一定不会愿意看到。这时正值电影工作者充分发挥香港人坚韧的毅力,创造的天赋的时候。想要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就绝不能坐以待毙,也不能期待奇迹的出现。香港电影人再不展开实际行动,香港电影只会继续下滑,更有可能跌入万劫不复之深渊,从此一蹶不振。

  首先所有人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就是香港电影已经不再是“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已经陷入二十年来的最低谷,绝不能再沉迷于香港电影当年的神话。想要从低谷中从新攀升电影人就必须团结。全面阻止电影人才外流的现象。这可以向特区政府请求在最大的程度上放宽现行的电影制度政策和制订出培养电影人才的政策。再向中国大陆政府请求支持,以期能够尽量放宽和缩短电影审查制度。就像《少林足球》就因为在审查上出了一点问题就无法在国内上映,这就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得到政策的支持,这就不仅仅能让一些希望大展鸿图的电影人留下来,还可以为香港电影的市场营造出良好的环境,也能制止住电影人青黄不接的不良局面,全力发掘有潜力的新人。如此一举数得,岂不很好。再请求政府全力打击盗版,就算无法杜绝,也可以灭灭盗版的嚣张气焰。然后就得拒绝以往的重复创作,采用人才,保持最好的创新创作能力,使之电影作品得以一直保持新鲜性和观赏性。但是,绝对要杜绝具有规模的抄袭与跟风,使其无法成为害群之马。这就得靠电影行业内的自律与互相监督了。别国电影的优点却不妨截长补短,可别照样全抄,要保持最好的创作能力。

  在如今任何事都讲究全球化的同时,套用一句国内的老生常谈那就是香港电影必须“与国际接轨”。在这样的前提下,多拍合拍片那就是一个不错的过渡形式,就如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与大陆共同拍片的方式相同,如能与好莱坞著名电影人合作,那样更好,既可以提高香港电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又可以从中学习到对方的工作优点和先进技术。香港电影人完全可以自行创造一些电影高科技技术。,免得高科技人才和技术得全从好莱坞进口,那只会徒然使好莱坞的口袋更鼓。最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幅度提高影片的质量,如果没意外,那么只需要做到一点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了,只要电影人做到“兵贵精不贵多”宁可少拍片也决不接烂片拍就成了。

  也许我还忘了最至关紧要的金钱,没人投资,那上面说的几乎全是废话。香港电影对特区政府一向的贡献颇大,与电影相关的税收也在政府的税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想来政府不会舍不得放宽一些政策,使投资拍片的公司能够获得一定的优惠的。如此以来投资拍片既然有利可图,想必愿意投资拍片的公司一定不在少数。这样一来,问题也不大了。既使投资依然不多,不够。那么,也不妨试试制作一些低成本,高质量的文艺影片的做法。只要可以在国际上拿到奖,想必也会对拉来投资有些作用。

  其实,虽然现在香港电影已经衰落到了谷地,但是香港电影的实力和潜力不容忽视。正所谓虎死余威在,它的曾经辉煌使它具备了老练的经验。只要它可以安然度过眼前的危机,寒冬过去必然是温暖的春天,更何况那里是香港,他们是香港人,什么事都有可能做到的。如此一来,香港电影东山再起就几乎是肯定成功了的

我之前读过一篇文章关于台湾电影,其实跟香港电影的现象差不多。香港电影的衰落绝对不是单纯因为回归的原因。
而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电影异常繁荣,导致许多片商唯利是图,纷纷大干快上,许多粗制滥造的电影也赚的盆满钵满,导致市场上流动的电影普遍素质较差,在这个时候就很容易收到其他地方电影的冲击。而冲击一形成,当然就无从谈利润了,许多片商倒闭,从而一蹶不振。实际上你可以考虑一下,90年代时,无论是古惑仔还是其他鬼片,赌片,都是不停地拍续集,演员永远是那么几个人,这部片子死了,续集换个名字继续演。

现在香港电影东山再起还是有希望的,首先是内地市场繁荣,投资方很有实力,也有意愿投资香港电影,问题是香港的编剧要争气才行。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电影市场不好了,后续年轻人就不会投入到这个行业中,所以就会有断档,相反,现在景气好转,仍然需要时间,让年轻一辈学出来,练出来。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浅见。

关于补充问题,你说香港70·80年代的老电影让你感动,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涉及到电影制作技术,就是没有办法的事了。就像我们也常说卡萨布兰卡,罗马假日是经典,但是美国电影怎么不拍黑白色的了呢?为什么这么多电脑特技呢?其实就是科技发展了,旧的电影制作工艺已经适应不了现在观众的需要了,毕竟,电影也是商品。

像你所说,觉得那个年代的电影好,实际上真要是现在拍一部电影,还想老邵氏那样,戏剧的表演方法,舞台布景一般的场景,我相信你也不会喜欢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换言之,你能接受老电影,前提是因为,你接受了它的“老”。你知道那个年代拍出来就是这样。所以您的热爱,基本上是情感因素多。

诚然,现在的电影内容空泛的太多。但是内容充实的电影,源自内容充实的剧本,而一个出色的剧本,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斯皮尔伯格拍出过辛德勒名单,也拍了世界大战,从剧本角度出发,高下立见。所以您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是,当再有一个好剧本出现的时候,它能不能出现在邵氏,嘉禾,就真的不能保证了。毕竟,你最近看到邵氏或嘉禾出品的电影了吗?

我只能说,香港电影复兴有望,但是嘉禾,邵氏复兴与否,就真的难说了。

不可能,因为电影是一种商业行为。商业行为的唯一目的就是利益。而现在最能够带来利益的市场是内地市场。为了迎合内地市场,或者说迎合内地的广电。香港电影依然变了味。没有哪个港星港导愿意拍费尽心力一部片,却不能在内地上映。原汁原味的港片已经逐渐消亡。

和回归是有绝对关系的。因为整个利益链条发生了倾斜,人才,制作,剧本都流向大陆。香港的电影公司竞争力比内地差太多,即便 邵氏、嘉禾、新艺检漏几个好剧本。拍出一两部经典作品。但是整体趋势已经无法改变。你要是写出了超级大作,是愿意给香港导演用3000万拍呢?还是给内地用1亿拍呢?

都怪内地的片酬比香港高,香港的导演演员都到内地拍了,加上内地的演员导演合拍出来,觉得不伦不类

我认为不行了。现在的演员其实都没什么实力。所谓好剧本遇不到好班底。最终还是带来不了票房。现在其实导演都拍赚钱的电影了。优秀的剧本 不敢尝试。因为这些新人无法演好。
其1 而那些 大牌演员票房又高。那些新生代导演不敢请。所以香港电影成了一个 新人 和老人 无法衔接的状态。 那些烂片拍来拍去 炒来炒去 最终就是 内地人对港片失望。 比如前不久王晶拍的一系列的片。明显就是炒隔夜饭。那个什么未来警察简直就是烂的不能在烂。
其2 广电局把关太严格了,内地文化和沿海文化的差异,导致题材的片 拍了也无法内地上映。要知道电影的票房好坏 内地决定了一大部分
还有一点就是 老的实力派演员相继息影。新人又不争气。起码现在新生代中,我没发现那个演技好的。所以很可能导致 在未来10年内。香港电影可能都是真空状态。接不上气。


香港电影能否东山再起,让大量电影工作者优秀编剧回来,重新出经典吗?而...
面对香港电影的大萧条,电影人一定不会愿意看到。这时正值电影工作者充分发挥香港人坚韧的毅力,创造的天赋的时候。想要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就绝不能坐以待毙,也不能期待奇迹的出现。香港电影人再不展开实际行动,香港电影只会继续下滑,更有可能跌入万劫不复之深渊,从此一蹶不振。首先所有人必须承认一个...

罗嘉良演的一部和一群做乞丐的搞笑电影
最终夏刚在女友的“感召”下而东山再起,并与美国著名的制药厂合作,但女友对于夏刚的欺骗而异常愤怒,并决定嫁给夏刚的死对头,那个排挤他的董事长儿子董大少,最后,在婚礼上,夏刚终于报了一箭之仇。本片属现实性轻喜剧,格调高尚,以有才干青年暂时沉沦并最终东山再起为题材。拍摄于1999年,并有多...

找一部电影、名字忘了、关于乞丐什么的
回答:你说的是不是《失业皇帝》 ]片 名:失业皇帝 英文名:The Jobless King 影片类型: 喜剧 地 区:港台 片 长:110分钟 年 代:1999 导演: 马伟豪 主演: 罗嘉良、梁咏琪、葛民辉、李灿森、江希文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夏刚是香港一家药品销售企业的执行总裁,由于董事长儿子董大少爷的排挤而被炒了鱿鱼,...

以前看过一部老电影,忘记名字了!15分的悬赏
最终夏刚在女友的“感召”下而东山再起,并与美国著名的制药厂合作,但女友对于夏刚的欺骗而异常愤怒,并决定嫁给夏刚的死对头,那个排挤他的董事长儿子董大少,最后,在婚礼上,夏刚终于报了一箭之仇。本片属现实性轻喜剧,格调高尚,以有才干青年暂时沉沦并最终东山再起为题材。拍摄于1999年,并有多...

吴孟达郭富城林青霞一起演的电影
傅汉生为人阴险狡诈,其弟汉华(任达华)却善良诚实,华在偶然情形下看到阿兰的赌技,非常赏识,邀请她到自己旗下的赌场工作,兰因此对华芳心暗动。汉生欲夺弟弟的财产,巧使美人计,华不防有诈,竟输掉所有产业,华在落魄潦倒之际,得到兰等人的支持,华决定东山再起,与自己的亲哥哥决一胜负 ...

找一部古惑仔电影
《飞沙风中转》陈小春和郑伊健和24味演的!

罗嘉良主演的一部电影中讲述他破产后的遭遇
最终夏刚在女友的“感召”下而东山再起,并与美国著名的制药厂合作,但女友对于夏刚的欺骗而异常愤怒,并决定嫁给夏刚的死对头,那个排挤他的董事长儿子董大少,最后,在婚礼上,夏刚终于报了一箭之仇。本片属现实性轻喜剧,格调高尚,以有才干青年暂时沉沦并最终东山再起为题材。拍摄于1999年,并有多...

求一部老片的名字???
斯杰特不服自己的降职处分,也不甘心坐在办公室里发霉,他一直在苦等机会东山再起。两年后,这个机会来了。吉姆·斯杰特(柯林·法瑞尔 饰)是洛杉矶警察局的一名高级警探,他身手了得又勇猛 电影宣传品 非常,熟悉各种破案技巧,对歹徒从不留情。本来可以飞黄腾达的他,却因为一次解救人质任务时的意外失败...

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小偷充当飞行员,自己制造什么票,最后被捕后出来帮助...
弗兰克的父亲试图向银行贷款东山再起,但屡遭拒绝。母亲有了外遇,终于走到与父亲离婚的地步。弗兰克伤心之下决定离家出走。利用自己的诈骗天才,弗兰克冒充泛美航空公司的副机长周游美国50个州和法国等20多个国家,伪造银行支票诈骗银行款项,甚至用假支票支付性交易。后又伪造证件摇身一变成为医生,在路易斯...

搜一部电影 香港片,有古巨基是警察,吴镇宇等四人是假警察,爱在晚上出来...
《冲锋车》由吴镇宇、任达华、古巨基、谭耀文、郑浩南等人联袂出演。电影入选第3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隆重首映”环节,第三届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竞赛项目,以及第十四届纽约亚洲电影节参展项目。影片主要讲述捱过十六年铁窗生涯的“发哥”想要东山再起,其召集昔日好兄弟合力将一架十六座小巴改装成冲锋车,...

鼎城区19867682811: 香港电影真的已经没落了吗 -
张欢卫萌: 想当年,香港每年有三百到四百部新电影上映,现在,一年基本几十部,某些会在大陆上映.在香港,电影被定义为夕阳工业了.

鼎城区19867682811: 为什么80 - 90年代是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候 -
张欢卫萌: 那时候的香港电影人很敬业,而且明星云集,各类影片百花齐放.但是当时香港影业就有一个隐患,那就是拍片一窝蜂的形式,什么类型的电影拍火了,大家都去排,导致这类电影最后完全被拍烂了,而观众也审美疲劳了,所以一个类型一个类...

鼎城区19867682811: 为什么香港回归后拍的电影越来越难看了 -
张欢卫萌: 香港电影的衰落不是一两句话能讲通的,上世纪80、9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几乎每部电影都能赚到钱,一些导演急功近利导致很多粗制滥造的影片上映,最快的甚至一周就拍出一部电影,那时候的香港电影人做梦也没想到今天的状况,1997年香港经济危机几乎冲击了香港所有的行业,最受打击的就是电影行业,刚好那时候香港已经回归,很多优秀电影人开始纷纷转入内地,香港本土电影迅速走向衰落,甚至无人问津,近年来优秀的香港电影实在是太少了,香港电影金像奖都几乎没有多少人关注,实在是可怜.

鼎城区19867682811: 香港电影未来的发展?
张欢卫萌: 以国内这个广阔的电影大市场来看,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融合是发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经过阵痛之后,总会回归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而这或许应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状态.再说,尽管表面看来香港本土电影似乎少了,但实则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带动了整个内地电影产业的进步,内地电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小邵同志,我的回答你满意否?

鼎城区19867682811: 电影产业能否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 -
张欢卫萌: 要看人.全国很多地方上马影视城,动不动就几亿几十亿,绝大多数都严重亏损.不仅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还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电影产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产业,以至于是唯一没有被华尔街控制的行业.话说,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值得称赞的电影产业体系和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所以,中国电影产业不能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低水平的产业水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鼎城区19867682811: 为什么现在的香港电影不如过去那么辉煌了 -
张欢卫萌: 就是为了赚钱,现在的香港电影已经商业化了,都跑来大陆赚钱,好的导演也是旧一辈的了,像尔冬升、杜琪峰、吴宇森等等这些,好怀念以前的原味港片.(┬_┬)

鼎城区19867682811: 香港电影为什么短期内会发展得如此繁荣? -
张欢卫萌: 娱乐业可以算是香港的支柱产业,所以在娱乐(包括电视,电影,造星)方面的整体运作和机制要比大陆成熟很多,电影发展比较多元化,又拥有很多享誉国内外的所谓巨星.所以会在短期内有相当好的发展

鼎城区19867682811: 为什么现在的香港电影没有九几年的时候那么好看? -
张欢卫萌: 因为现在这个年代能专注拍摄电影的人太少了.无数人都是为了名利二字.而不是真实寻找内心的感动和揭露社会底层的悲哀.香港电影在没落.王晶说.我觉得亦如此.

鼎城区19867682811: 为什么现在香港电影拍得越来越少? -
张欢卫萌: 其实不算越来越少了,只是现在引进的不是很多,如果你特意去看一下,找一找,还是会发现,每年都有许多新的香港电影和电视剧,只是现在我们大陆的电视剧和电影,就挺足够我们看的了,那相对的就会忽略掉,港台的一些剧. 毕竟以前...

鼎城区19867682811: 香港现在为什么拍不出来经典电影了? -
张欢卫萌: 一个时代的过去,香港没有了很多以前那些资深的敬业演员.最大的源头就是利益,现在香港拍的电影感觉真的就像快餐一样,总会缺点什么,不过也不是说没有经典,只是很少了.例如2017年上映的《追龙》,还是很有以前香港电影的味道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