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四念住是什么?

作者&投稿:锻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让科学家认识到佛学的殊胜法佛教弟子进~

让逻辑较缜密又很讲求"实实在在"性的人初识佛教,如果是通过读佛经的路,一定要告诉佛经内容是深认识佛教(佛教非宗教…)、学佛的方法和路灯,是佛这位大导师,方便地指导各种心性心智的人如何自净其意,去我执我慢,去贪嗔痴,趋解脱。唯识学方面的佛经,经论可注重推荐。还对他们说,佛教其实真的算不得宗教,里面的[信仰],是理智的信仰,是要经过十分周全思虑后的选择,例如常听人说学佛"了生死",真明白那三个字一句意思的人是经过了长久冷静甚深的学习,才逐渐了解什么意思,并不是能短时间不费时间精力学研就知道,佛学还有其他许多思想,认同过程即信仰,同样有着坚实理性基础。

(一)谓诸佛出现于世间成正觉并教化众生︰《金刚三昧经》卷一云(大正9·366b)︰‘佛言︰善男子!汝能问我出世之因,欲化众生,令彼众生获得出世之果,是一大事不可思议。’《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云(大正30·396c)︰‘云何名为诸佛出世?谓如有一普于一切诸有情类,起善利益增上意乐,修习多千难行苦行,经三大劫阿僧企耶,积集广大福德智慧二种资粮,获得最后上妙之身,安坐无上胜菩提座,断除五盖,于四念住善住其心,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现证无上正等菩提,如是名为诸佛出世。经论中,对于佛陀出世之动机,颇多描述。《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谓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即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大般若经》卷五一一则谓佛为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出现于世。此等出世之动机,是为佛陀出世之‘大事因缘’。又称出世本怀,或出世大事。(二)禅宗用语︰指修禅者在得法且潜隐修行之后,为信徒迎请出来住持寺院,接引后学,谓之出世。盖仿经论所谓‘佛陀出现于世’之意。(三)指舍世俗事,趋入佛门以修净行︰即所谓出家或出尘。此为世俗所常用之‘出世’意义。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佛教基本修持方法.所谓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

  四念住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四念处对治我们的常、乐、我、净四颠倒。

  身念住
  --观身不净:观色身四大不净,乃至外境亦不净,以对治身体干净的颠倒想。

  受念住
  --观受是苦:观六根所生受,及受的苦乐舍,三种皆是行苦,因为它无常变化,不能做主就是苦,所以观受是苦对治乐的颠倒。

  心念住
  --观心无常:观六识心生灭最迅速,无有一念停留,我们的心念一念一念在那儿变化,佛陀说吾人之身还有几十年慢慢地发生变化,可是我们的心念一秒钟却不知道变化多少,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观心无常。众生执著这个世间有一个精神不变的我--心。这是一种颠倒,一种错误,这个心是变化无常的,并不是永恒不变,所以要观心无常。

  法念住
  --观法尘及一切法无我、无我所,而我们执著有一个我,所以我们要观法无我。
  四念处必须从观身不净,而观受是苦,然后观心无常,最后观法无我。因为身体的活动叫粗,受比较微细,心比受微细,而法是最微细的。(请参考《四念处》)
  四念住(身受心法)被上座部佛教视为根本修行方法。亦称内观。指从「身」体、感「受」、「心」、「法」(心所有物)四个面向,建立持续及稳固的觉知,明了其无常、苦及无我的本质,断除所有的贪瞋痴烦恼,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编辑本段]出自
  从上座部佛教的观点,四念住被认为是上座部佛教修行的核心,阿含经曰:「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住。」「如是四念处修习多修习,于此法、律得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在上座部佛教圣典中,提到四念住,就是指修行;提到修行,就是指修习四念住。四念住和修行可视为同义词。
  四念住最完整的阐释,参见《大念住经》

念无常是佛法基本修行方法之一,所谓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心无常,就是要常常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凡夫的起心动念念不停,无法保持,因而感召身体与世间境界同样无法永恒保持。念无常就是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执著虚幻无常的世间幻象,要追求真实永恒的自性,发心出离六道轮回。

四念处观是佛法修行入门的重要方法,无论大乘小乘都不可缺少,并非大乘就不需要。明朝高僧蕅益大师提醒修行人,四念处是“佛法总关”,若不依四念处修行,六度万行皆同外道苦行,不是真修。

地藏三经之一的《占察善恶业报经》也告诫出家在家,不能修学四念处等法,必定招来种种障碍,废修道业。
近代印光祖师常常提醒念佛人,把死字贴在额头上,就是念无常的具体落实。

如果出离生死无常的愿望不恳切,念佛也很难往生,其他修行更难以成就。因此,释迦牟尼佛圆寂之前,交代后世弟子,要依四念处住,也就是以四念处作为修行基础。

四念住

为三十七道品中之一科。指集中心念於一点,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方法。乃原始经典中所说之修行法门。又作四念处、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即以自相、共相,观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以次第对治净、乐、常、我等四颠倒之观法。念,含有慧观之义;住,即於身、受、心、法四境,生起不净、苦等观慧时,其念能止住於其处。
据俱舍论卷二十三载,修习四念住之法,系以自相、共相,依次观照身、受、心、法四境。自相,乃四境各别之自性;如身之自性,为四大种所造之色。共相,则为诸法共通之性,即一切法皆具有非常、苦、空、非我等之性。
四念住即:(一)身念住(梵 kāya-smrty-upasthāna,巴 ka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又作身念处。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非常、苦、空、非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
(二)受念住(梵 vedanā-smrty-upasthāna,巴 vedanāsu vedan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又作受念处。即观於欣求乐受中反生苦之原由,并观苦、空等共相,以对治乐颠倒。
(三)心念住(梵 citta-smrty-upasthāna,巴 cittecitt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又作心念处。即观能求心之生灭无常,并观其共相,以对治常颠倒。
(四)法念住(梵 dharma-smrty-upasthāna,巴 dhammesu dhamm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又作法念处。即观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无有自性,并观其共相,以对治我颠倒。
四念住之体皆各有三种,称为三念住。即:(一)自性念住,又作性念处。以能观察身、受、心、法之闻、思、修等三慧为体。(二)相杂念住,又作共念处。以与慧同时存在之心、心所(精神作用)等为体。(三)所缘念住,又作缘念处。以慧所缘之对象,即身、受、心、法等四境为体。
四念住之观法,可分为别相、总相二种。即:(一)别相念住,为四念住之各别观法。(二)总相念住,为总合四念住之观法。又四念住中之前三境为杂缘,第四法念住则通於杂缘与不杂缘。唯观法念住者,称为不杂缘;於身、受、心、法等,或观二境、三境之合缘,或总观四境之合缘,则称为杂缘。若修习杂缘法念住,可入四善根位。
此外,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十,举出四念住依次趣入四谛之说,即由身念住趣入苦谛,由受念住趣入集谛,由心念住趣入灭谛,由法念住趣入道谛。〔中阿含卷二十四念处经、长阿含卷十「三聚经」、增一阿念经卷十一、坐禅三昧经卷下、大智度论卷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卷三十、四念处(智顗)卷一、卷三、大乘义章卷十六末、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三〕(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南无阿弥陀佛

应该是四念处吧: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法性海老师开示为什么现代人更需要参加内观禅修
四念住、八正道、四谛这些小乘的精华理论,是佛法的基础,大乘也是必须要学修的。内观禅则是将这些理论直接体验、直接实证。所以内观禅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一门艺术、一门哲学,更是一门探讨身心的科学。比如科学研究出了电,电能够伤害人,无论你信不信,你只要触摸电,电都能把你击倒。内观禅也是如此,只要你信,你...

小乘佛法
「六、能对治故。依大乘经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别智,能正对治一切烦恼,故应信此是佛所说」:这个意思呢,说是小乘佛法里面修四念住能断烦恼,能得圣道;大乘里面,菩萨老在世间上度化众生,看他也不用功修行,他没断烦恼吗?不是!「能对治故」,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依大乘经勤修行的人,「皆能引得无分别」的「智...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01. 命运:怎么掌握自己的命运?
③重点环节:关系结束之后,会生出什么样的心念来。 ④心念只来自身体和潜意识,也就是那些图像式的痛和爱、憎恨和憧憬,才能生出真正的外在图景来。 3、给自己写墓志铭 1、佛家四念住 精细地觉知自己的身、念、心的变化,以中正、不带评判的态度,只是如是、如实的观察。 2、具体化回顾 越细致越好,全方位回到当...

佛教内观有什么不费钱的方法可以学到
首先,从你的行文来看。你比较浮躁,要先静下心来!其次,你的观点我基本赞同。商业化的佛教活动,已经离佛学本质越来越远。有心修行是好事,可多阅读佛教经典。如有不懂,可到当地寺里请教师父们或与在家居士交流。其实,念佛也好,内观也好等等修行法门都是形式而已。既然一切都是空,又何必拘泥于形式...

请各位大侠帮忙,在佛教里什么叫定学?禅定品是什么意思?循身观有什么...
即四念处观中之身念处观。修此观法时,观察身体,由头至足,次第巡历,观三十六物皆不洁净,故称循身观。据大日经疏卷三载,修循身观时,见此身为三十六物所集成,具有五种不净,充满恶露,故能不生贪爱。三十六物指发、毛、齿、泪、皮、血、肉、五脏、痰等。五种不净即指种子、住处、自体...

佛陀当年是不是也是托钵,也不要求什么要吃的好,穿的好什么的?
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296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是思惟:‘我修四念住耶?’舍利弗!若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既未修四念住’者。舍利弗!其丘应为修四念住,不可不精进。舍利 弗!若复比丘善观察者如是知:‘我已修四念住’者。舍利弗!彼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

请详解"安那般那"法门
谓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能令四念处满足。四念处满足已。七觉分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满足。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处满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如灭出息念学。阿难。如是圣弟子。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若长若短。一切身行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

心经说的不净的地方是哪里
四静虑不可得毕竟净故。四无量四无色定不可得毕竟净故。四念住不可得毕竟净故。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不可得毕竟净故。布施波罗蜜多不可得毕竟净故。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不可得毕竟净故。五眼不可得毕竟净故。六神通不可得毕竟净故。佛十力不可得毕竟净故。四无所畏...

...对人要生怜悯之心对动物也一样,现在不知道下一步学什么
1、我建议你,在学佛的道路上是艰苦与幸福同时存在的。2、在学习禅定,我个人意见是一定要在寺庙经过高僧大德的指点,不然是很容易出事情的。而且一旦出了事情没有得到的高僧帮助,是很难出来的。3、禅定是一种工夫,在很多禅寺里面就有的,我不知道你在那个地方。到当地的寺庙或一些古寺庙里面找一个...

邪淫报应得不如意眷属 怎样修行才能改变 我应该去做哪些有功德的事才能...
邪yin果报非常多 得不如意眷属是一个 还会破财折福折寿 人缘不佳 人也会变得消极 烦恼重。忏悔邪yin 不要再犯 劝他人不要邪yin 助印戒邪yin书籍 同时念灭邪yin罪业的佛号“无忧最胜吉祥如来”多放生。另外平时多念观世音菩萨。

江城区13334654207: 佛学四念住是什么? -
漕筠腹膜: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佛教基本修持方法.所谓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 四念住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四念处对治我们的常、乐、我、净四颠倒. 身念住 --观身不净:观色身四大不净,乃至外境亦不净,...

江城区13334654207: 佛法的四念住是什么 -
漕筠腹膜: 【四念处】 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身念处是观身不净; 受念处是观受是苦; 心念处是观心无常; 法念处是观法无我. 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江城区13334654207: 四念处安住是哪四念住? -
漕筠腹膜: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其并不纯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的四法(四种方法)观察四念处,以四种念(四种正念)来破除四颠倒(四种颠倒),故称为四念处安住. 四法: 四念处: 四种念: 四颠倒: 不净--身念处-...

江城区13334654207: 答案:佛教四念处是什么意思 -
漕筠腹膜: 四念处(梵语catvari smrty-upasthanani),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法门.四念处又名四念住.佛欲入灭之际,阿难尊者请问佛陀四件要事,其中问及,佛在世的时候,佛弟子以佛为住,若佛灭度之后,佛弟子以何为住?佛言:以四...

江城区13334654207: 四念住的出自 -
漕筠腹膜: 从上座部佛教的观点,四念住被认为是上座部佛教修行的核心,阿含经曰:「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住.」「如是四念处修习多修习,于此法、律得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在上座部佛教圣典中,提到四念住,就是指修行;提到修行,就是指修习四念住.四念住和修行可视为同义词. 四念住最完整的阐释,参见《大念住经》

江城区13334654207: 佛教中的“四念处”是指什么? -
漕筠腹膜: 四法:四念处: 四种念: 四颠倒: 不净--身念处--观身不净--执著身心是干净的(净) 苦--受念处--观受是苦--执著世间有快乐(乐) 无常--心念处--观...

江城区13334654207: 佛法里的四念处观都包括什么 -
漕筠腹膜: 三十七道品与菩萨行 接下来是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境界.三十七菩提道品的重点统统在四念处上.四念处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我们常把它当作是佛学的理论看过去了,都觉得自己懂了,实际上,四念处包括了一切佛法大小乘修持...

江城区13334654207: 佛陀关于“四念处”的开示在北传《长阿含经》的哪里? -
漕筠腹膜: 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有关四念处修行的经典有《四念处经》,它是被编入《增一阿含经》中.南传经典中有印成巴利文的单行本,我们也可以在《原始佛典选译》中找到这部经.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第四十八卷中特别提到关于四念处的修学方法,而且强调修菩萨道者也应该修学四念处.

江城区13334654207: 佛教教理教义 -
漕筠腹膜: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