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如何细读

作者&投稿:布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潜心细读文本,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在提倡“轻负担,高质量”的今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意识正在逐步得到加强,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在思考:?一、利用课前时间,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无论哪一学科,课前预习都是重要的一环.在预习中无论学生有了收获还是有了疑问,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可以在预习时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也给一部分会学习的孩子创造了机会,他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当称职的小老师的角色,用儿童化的语言,将自己已经悟到的知识教给其他孩子,实现差异互补,共同进步.如我在指导学习进行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先大声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再自主学习课文中的字、词,然后说说自己的收获及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预习的反馈,我能了解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便于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并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教师,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三、以学生为主体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提倡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乐学”的美好境界.四、有效提问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那么,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肤浅,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太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与愿违.其次,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不受“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 五、以自主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最大程度地解放学生,特别是解放学生的读,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提供阅读目标的选择,倡导阅读方式的选择,允许合作伙伴的选择……让学生像小蜜蜂一样自由自在地采集“蜂蜜”.只有在这样一个自主的环境中,学生才能产生阅读兴趣.\x0d比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时,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几条“阅读提示”:(1)课文中儿子为父亲做了什么?父亲又教了儿子什么道理?(2)课文所描绘的春天花开的情景是怎样的?(3)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在“阅读提示”的帮助下,就能充分自主地读课文,有目的地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交流阅读感悟,相互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引导学生把阅读得到的信息汇总成文章的主旨,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 六、以期待增强阅读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指的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教师只有充分适时地利用阅读期待,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x0d例如,教学完《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师可安排“水浒英雄会”这一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来,课文内容便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就会主动去寻找、搜集相关的阅读材料来满足自己的期待.学生可以从《水浒传》中阅读更多的英雄故事,找出自己喜欢的英雄人物;也可以画画心中的英雄;还可以从网上下载英雄图片,并为英雄配上一段自述或是写写发生在英雄身上的事.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便会再次被激发,因为画画、写话需要学生潜心阅读.由于此时的“期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所以学生的“期待”多了针对性与目的性,阅读也就变得“扣人心弦”了.七、精读中点拨质疑. 精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精确地把握文章重点部分的内容和层次关系,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了解表现手法和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从而把握文章要点.这一环节涉及的问题是教材的重难点,往往也是学生理解的模糊点,其中包括学生层层质疑后留下来的深刻问题.教师应对疑难点予以点拨,再引导学生自学,而对学生模糊而又提不出疑问的地方,教师应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再读重点段,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发现或提不出的问题.如教授《花瓣飘香》一课时,最后提出“为什么我要买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放在我母亲的窗前?”孩子们学完课文后虽有感悟,但只是浅层次的,经这问题一引导,学生思想开阔了,激起探讨的兴趣.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展开自学讨论.这样,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总之,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崇尚师生人格平等,向学生倾注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断唤醒学生创造潜能;要让阅读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活跃、自主的环境中健康地学习、成长;要切切实实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重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阅读活动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阅读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适时创设一种专题阅读的情境,强化学生自我意识。在传统教学中对学习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家长的督促检查奖罚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勉强阅读学习的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过程。阅读活动要创设一种类似专题科学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创造力。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这种创设专题情境的阅读活动更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也讲求方法技巧,但更关注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力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我眼中的美国小学教育》中所叙述的:美国的小学老师给小学生布置类似“叙述自己的国家”、“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责任该由谁承担”、“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的安全顾问,你该怎么”、“叙述自己国家的文化”等等令大人们都无从下手的作业。其目的很明显:通过学生的大量阅读,查找资料来认识体验,而答案的本身并不重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也应该从中得到点启示吗?二、想象帮助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强,求知欲极旺,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而且想象力特别丰富。学生读有情有境的课文,老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边在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想象力。如《荷花》是一篇文字优美、想象力丰富的课文,我在教学时,把学生带入这样一个情境之中,在悠扬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中,用幻灯片打出一幅幅阳光照射下荷花婷婷玉立,婀娜多姿的美丽画面,随即让学生伴着琴声,边听录音朗读边看画面,那挨挨挤挤的荷花,饱胀的花像个骨朵,美丽的白荷花,翩翩起舞的蜻蜓——展现学生眼前,让学生身临其境。接着我就问:“你能用形象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这美景吗?望着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画面上的美好意境,引发了丰富的想象,学生各抒己见:“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又像一把把撑开的小绿伞,鱼儿在伞下做游戏”,“一朵朵洁白的荷花如少女在碧绿丛中翩翩起舞”,——这氛围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受到美的熏陶。这样一来,不光大部分学生都动脑,就连个别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也都有兴趣动脑思考了。三.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创新兴趣  语文课本身就是一门很好的艺术,只要我们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要使学习兴趣之花常开,除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外,还需要采取新颖多样的学习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我曾经尝试过朗读、默读,有感情朗读和分角度朗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感觉新奇,保持兴趣不迁移。例如同样是阅读课文,我采用课前录音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欣赏,使学生得到感染,从而激发朗读兴趣。  四、情景表演,提高阅读兴趣表演是情感的舞台,能综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施展学生才华的天地。在表演中,学生通过脑、眼、手、耳、口的综合活动,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化思想教育,发展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的趣味性,让学生演一演。如《皇帝的新装》一课,是一个趣味性很强的童话故事。我在教学这一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完课文后,根据角色让学生演课本剧。同时不只看学生的“演”,还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任务,比如突出“台词”——可以对原著直接引用,也可以超出文本的独特修改,还可以自由添加一些更精彩的语言。从而引导、组织学生去品,去析,去赏!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高潮,个个都喜形于色的表演起来。通过表演,不但能使学生轻松愉快的阅读课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五、让每个学生都与书交朋友,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首先,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封闭沉闷的繁琐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各种传媒、电子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知识巨增相适应。其次,儿童在进学校读书之前几乎“读得懂”所有“说”出来的书,对书的“听”的兴趣往往会迁移到“读”的兴趣上来。因此,语文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录音机、电视等视听媒体多让学生“听”书。从而诱导学生早读书、多读书。如果不这样的话很多学生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精彩的课外故事书如《七龙珠》、《美少女战士》等漫画书上,这无疑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品位。但要说没有适合小学生的读物,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要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常见的教材上,而是要丰富学生阅读材料的内容,扩大阅读内容的点和面。再次,语文教师要尽量多的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优美的文学名著,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的美及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例如在教学《可爱的草塘》时,我打开幻灯,出示北大荒草塘的图面,简介了草塘的美丽景色,富饶的物产,奇特的风光,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学习兴趣浓烈。优美的形象刺激着学生的情绪,影响学生的情感活动,而相应的情绪、情感活动又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及语言表述。六、借助书籍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望的基础上,笔者便从图书室里找来一叠涉及各种知识的课外书,用一个袋子装好,提到教室,当学生迫切地想解开谜底时,我便把书本拿出来,然后动情地说:“这些课外书啊,是你们丰富了我的知识!”在学生恍然大悟后,教师便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介绍古今中外苦读成才的故事。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白天写诗,夜晚读书,顾不得休息,以致口舌都长了疮,手脚都磨起了茧。引导学生向故事中的人物学习。二是上好阅读指导课。阅读指导课上,教师要简述书中大意,或摘读文中的精彩章节,或提出书中的要点,或解释疑难语句等,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有选择地针对他们的阅读兴趣采取相应的培养方法。尤其是对毫无阅读兴趣的学生而言,首要任务就是诱发他们的兴趣。可以设置引读性的疑问,促进学生产生阅读动机,借助设问置疑的外在诱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如《我的第一本书》中,乔元贞没有课本,但他却考了第一,父亲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作者也特意补述了乔元贞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教师可设置问题:这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呢?这种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而形成的阅读动机比起以有趣的内容所激起的兴趣更持久,更浓厚,让学生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生活与人生。所以,在阅读的起始阶段,设计引读性的疑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由本身的智力活动促使学生主动进入阅读状态。  为了培养学生对阅读的见解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带有观摩、解惑、竞赛性质的活动,像小说,故事讲座、作品欣赏、读书报告会、读书知识竞赛、名言警句辑录、写读书札记、印读书集锦、纪念著名作家等活动,这些都可以激起学生愉快、积极、广泛的阅读兴趣。  我认为,诱发阅读兴趣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和丰富想象力,从而带动学习。学生在写读书札记、作名言警句辑录时,经常会欣赏鲁迅、朱自清、海伦等名家的文学性较强的文学作品,在作文中就不会理屈词穷的无话可说,更不会胡编乱造一通。一旦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主动地把阅读内容变为一种信息储存在自己的记忆中。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切实的增强责任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收集、积累教学资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让材料进课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转变观念,大胆求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让语文课教学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 注重文本,在阅读文本时要多疑和善思,一步步走进文本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总体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家写出的只是文本,文本潜在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而它们的意义确定,必须依靠读者阅读,对它具体化,读者把文本转变为作品,作品的价值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成了文学活动中最活跃的主体。因此,作品最终必须由读者完成,也只能由读者完成。这就是我们“走进文本”的理论依据。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产生于英国、40年代在美国得到发展的新批评派理论,更强调对具体的个别的作品的研究,他们强调文本是文学活动的本源,文本是文学的本体,研究文学就是通过对作品的仔细阅读,去发现构成文学的特殊性质。因为他们强调细读,这种批评也被称为细读法批评。这种理论,对于细读文本,有直接的指导和示范意义。所以,走进文本,就是带着情感,按照自己的意愿,以自己独特的体验,涵泳感悟,解读文本。在解读过程中,就是不要受到参考资料的束缚,不要把别人的理解作为定论来接受,不要盲从专家和权威的高见,而是通过仔细地研读文本,独立思考,读出自己的疑问和心得体会。只有读中有疑,才会更进一步走进文本。
  《故乡》有这样一段话:“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里的“别人”指谁呢?教参认为指杨二嫂。我发现把杨二嫂理解为“辛苦恣睢”生活的典型,与小说的内容不符,细读文本,从小说主题和杨二嫂的生活实际两方面加以分析,闰土和杨二嫂虽有主次正反之分,但他们都应是“辛苦麻木”生活的一类人,再者,杨二嫂的生活虽不检点,作为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弱者,为了生活,到处贪小便宜,蝇营狗苟,用这种可怜的手段,做些可鄙的事情,然而和那些公然抢劫,仗势欺人且无法无天的放纵凶暴,任意胡为的“恣睢”者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不可同类而语。说杨二嫂是“辛苦恣睢”生活的典型,失之公允,是概括化,贴标签式的思维方式,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散文的经典,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流于表面和片面印象,仅仅把它理解为余先生乡愁之作,失之片面。我从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了解读。一是品味悠悠的追忆之情。文本既有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之情,也有对初到台湾早年生活的回顾和眷恋之情,文中有相当篇幅把现在的台北生活和以前相对比,点明现在的台北已无处可听雨,其间还穿插和恋人雨中躲在三轮车油布篷里的风情,回忆或是想象冷雨中初恋的浪漫与淋漓。这些内容,就很难以乡愁来概括。二是感悟深深的文化情思。研读文本,不难读出,文中大量的古典诗文的引用和化用,对这些诗文所描绘的听雨境界的倾心和神往,对这种境界不再的感叹和伤感,无不表达了余先生对古典文化的深深情思,对古典文化的赞美和眷恋。三是剖析理念的躬亲实践。余先生在写于1963年的《剪掉散文的辫子》的评论中,提出“现代散文的”概念,并指出现代散文是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的一种新散文,而创作于1974年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就是对这种理念的成功实践。《听听那冷雨》以“雨”字为核心,“听”为线索,“冷”为情调,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关涉乡愁,锁钥文化,实践作者自己的散文理念。以抒情的语言为肌理,悠悠乡愁为血液,深深的文化情思作灵魂,融人生经历、历史感喟、文学情致、诗般意境、现代散文理念于一体,蕴含着苍凉与感伤,挟带着现代诗的韵律、节奏和灵气,注入读者的心灵深处,淋漓尽致地显示了一个文化大家的风范和气象。
  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自己,专心思考,深入研究。只有走进文本,才能读出发现和感悟,欣赏文本的精妙,触摸文本的灵魂。进而引导学生读细文本,共同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阅读中不仅走进文本,还应结合具体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文学欣赏要走进文本,还应结合具体的写作背景,更要“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那一个时代。”《孟子﹒万章上》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思是:“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细读文本,要了解作者的为人,要明白作者生活时代,写作的背景,这些既要读者的学识,更需要读者的人生体验。而这一切,与读本或多或少就有一定距离。而学生相对学识不足,体验缺乏,这样学识需要补充,人生体验也需启发。
  比如,杨绛先生的《老王》的结尾:“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如何理解“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孙绍振教授撰写了一篇关于《老王》的理解性文章,指出这种“愧怍”有两个特点:一是幸运者对不幸者的;二是这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并不是一下子产生的,而是“渐渐明白”的。就是说作者的愧怍的产生是有一个过程的,起初是对“老王”的照顾和同情,后来看到老王的真诚,作者被感动,而震撼作者的还是老王去世前夕对作者一家的惦记和眷顾,正是这件事,使作者后来渐渐明白过来,感到十分愧怍。孙教授这样剖析事情原委,可谓抓住了牛鼻子,但要透彻理解,还需要联系作者杨绛先生的“人”和“世”。
  我初读这段话时,不由想起白居易《观刈麦》的最后几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身为县尉的白居易为何“自愧”呢?看到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诗人联想到自己,不像农民那样自食其力,却能终年有粮,因而深感自愧,这是对农民的同情,也是诗人自我反省,自我解剖,自我批评。这里就没有官本位的思想,而表现出的是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知识分子正是社会的眼睛和良知。我想杨绛先生的“愧怍”,正是知识分子良知的发现、反省和批判。杨绛先生当时是否是一个幸运的人呢?在史无前例的文革浩劫中,杨绛和钱钟书先生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所遭受的肉体、人格和精神迫害,世所罕见。她先是被“揪出来”挂牌认罪扫厕所,挨打受罚剃“阴阳头”,戴高帽子挂牌游街,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接受劳动再教育,显然是不幸的。但正是在这不幸的生活之中,杨绛先生发现了另外一群人,有眷顾自己一家的“老王”,有乐于助人的“送煤的老田”,有“公然护着我”的大娘,还有小说《林奶奶》中“林奶奶”的原型,给自己家洗过衣服、照顾过女儿钱瑗的于奶奶。在这些人身上,作者看到了人性的美好,认为自己比他们幸运,实际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去善待他们。作者和他们一样,都是当时社会的不幸者,但他们确实比作者更卑微,更贫困,更无奈,对他们的愧怍,正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道义和责任的表现。对于社会的责任,知识分子理应肩负得更多,出于良知,应该使社会更平等,更美好,而当时的社会恰恰相反,我想这才是杨绛先生对不幸者“愧怍”的深层社会原因,是作者耻于当世而又不推卸责任的“内心的崇高的道德法则”使然。
  读《老王》结尾的这段话,如果不“知人论世”,我们就很难读懂,当然也不能细读文本。其实,这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读鲁迅的杂文,巴金的散文,北岛的诗等等,如果不“知人论世”,不仅很难读懂,甚至还会误解,只有把握好作者和文本,把作者和文本结合起来,“知人论世”,走进文本,才能真正读懂。
  三、文学理论是细读文本的钥匙,阅读欣赏要善于正确运用理论
  文学理论,对于我们阅读文本,永远有指导意义。除上文提到的细读法批评、接受美学,其他像我们欣赏古诗的意境说,阅读现代诗的象征主义、以丑为美的手法,阅读小说的“叙述者的多重角色”及意识流理论等,对于我们细读文本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当我们面对文本“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而恰当的理论运用却能使我们的细读“柳暗花明又一村”,大有豁然开朗之感。
  比如读闻一多先生的《发现》和《死水》。读《发现》,很容易感知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诗人运用的正是直抒胸臆的手法。而读《死水》,就觉得不好理解,这一沟绝望的肮脏的死水,能写诗吗?诗总是美的,而《死水》又美在何处呢?学生不仅不认为美,而且恰恰认为“丑”,而这就是“以丑为美”的艺术奥秘。“以丑为美”理论的涉入,可以让学生理解诗的对象是丑的,而诗人偏偏展开奇特的想象,把它往美里写,而表面上写得越美,所揭示的对象的本质就越丑,从而引出我们严肃思考,进而理解诗要表达的主题和感情。
  教学郑愁予的《错误》一诗时,我发现“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这句诗,不好理解,而评论此诗,有人认为这个“错误”是“我”主动造成的,有人认为是“思妇”主动造成的。姑且这样认为,但结合诗的内容来看,不管是“我”还是“思妇”造成的,这个“错误”还“美丽”吗?我感觉问题好像出在“我”上,但如何读通,毫无头绪,最后运用“叙述者的多重角色”的理论,问题才迎刃而解。
  现代叙述学在分析小说时认为,在作家和文本之间存在着一个叙述者,作家并不直接在作品里站出来叙事,而是通过叙述者来叙事。含叙事成分的诗歌亦如此。古代诗歌中,闺怨诗多为代言体,诗人与诗的叙述者区别明显。如唐沈如筠的《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诗人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叙述。有的诗人把自己设想为思妇,直接以思妇的口吻叙述,如唐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而《错误》是一首现代诗,诗中的叙述者,与此不尽相同,这个叙述者就是“我”,在诗中充当两个角色,或者说叙述时采用了两种视角:受限制的视角和全知视角。《错误》诗第一句“我打江南走过”,采用的是受限制的视角,接下来的第二句和第二节诗,采用的是全知视角,第三节,采用的又是受限制的视角。正因为视角的变化,思妇在叙述者(诗人)而不在“我”的视角之内。诗中“我”的身份开始并没有明确,我们读完第二节诗时,也会善意地犯一个“美丽的错误”,这样诗便充满了张力,读者产生期待心理,结果却又超乎读者的意料,获得一种意外的美感。这种手法的运用,促使读者会产生新奇感,阅读兴趣更浓厚,可以更深刻地获得美的享受。因此,可以说《错误》一诗在人称运用和叙述视角上确实独特高妙。清楚了叙述视角,明白了叙述视角的转换,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这是一个无奈的事实,并非是谁主动造成的,因而才能说是“美丽”的,或许有些凄婉,诗意更加敦厚,否则,诗情就显得轻薄了。(参见拙作《一首充满古典意象的现代诗》,见《名作欣赏中学阅读》2007年12期)
  细读文本,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也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具体而需切实解决的问题。以上只是本人的一些尝试和心得。不揣浅陋,请大家批评指正。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文本解读
摘要: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

《群文阅读是什么?》
(一)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 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关键词:1.较短的时间——一般指一节课或两节课。2.议题——课堂上让孩子们读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是有依据的,这个依据就是议题。议题可以是人文主题,也可以是作者、体裁、写作风格、表达方式、阅读策略等,非常丰富...

文学文本的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也就是说,研究文本、解读文本本身不是我们语文课上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借此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三)解读文本,要从文本出发。 和“文本”对话,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有个别教师(也许不是少数),容易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主要是脱离文本,或旁征博引、或把文本作为...

群文阅读在课外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难忘的一课》将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和都德的《最后一课》组合阅读,读出中外不同作家同一题材同样情感的流露。 三、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群文阅读最能激发学生无意识地比较、发现一组文章的特点,把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本加以对比,有分析地进行阅读,就能找出文本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点。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对文本内涵的肆意歪曲,也可以看见对文本内涵的浅薄分析。上文中所列举的案例集中体现的这个问题。创新、自主的教学要求并不是让学生无限制地脱离文本的固有内涵而随意去挖掘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还原文本的原貌,尊重作者的初衷,在这个...

深入解读文本,激活语文课堂 ——浅谈深入解读文本的策略
深度阅读是指学生在理解文本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能潜心会文,对阅读材料有更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及文本加进个性化的、合理的理解、感受或推测。 如何才能引领学生深度阅读呢?于永正老师说过:“教学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重走自己的阅读、理解之路。老师理解了,才能引领学生理解。老师钻出味了,才能引领学生读出味来。”这段...

怎么教文言文阅读
5.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 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发布者:林文新 发布日期:2011-04-26◆ 文言文教学中处理好“言”和“文”的关系,意义重大.文言文教什么呢?顾名思义,一个是“言”,一个就是“文”.文言文教学能不能体现出它应该有的内涵,体现它本...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因此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动起来,使其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显著手段。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牢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求理解,不让教师的分析代替...

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检查后,认真 总结 ,表扬认真阅读的学生,鼓励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1.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

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其次,教师还应从教师的角度,读出编者的意图,教材的地位,教材的来龙去脉,读出教学策略,读出教学方法。最后,教师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儿童的角度读出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也能够读出的东西,读出学生的学法,读出教师的细读与学生的细读的结合点。2、学生的文本细读。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文本细读...

淳安县15150512489: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把握精读与略读 -
豫齐安中: 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是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

淳安县15150512489: 怎样潜心细读文本,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
豫齐安中: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

淳安县15150512489: 语文教学怎么样研读文本? -
豫齐安中: 一、研读文本的标题.一篇文章,标题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写作中“题好一半文”的说法.这说明标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也是文本闪现的主题思想,透露文本信息的地方. 二、研读文本的关键内容.一篇文章在体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地...

淳安县15150512489: 如何解读文本 -
豫齐安中: 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人读来却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者处理下呈现出的状态也截然不同,究其根本,就在于各人对文本的解读不同.听名师上课,我们常惊叹于他们对教材的处理之巧妙,对文本内涵的挖掘之深入,开始总以...

淳安县15150512489: 如何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 -
豫齐安中: 掌握答题思路,再去结合文章内容,或者报个班,让专业老师去教

淳安县15150512489: 谈谈你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关于“如何把握好文本”的看法. -
豫齐安中: 一、把握深度,符合学生的学力点.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当你通过细读变成一个“海洋”之后,并不需要把整个“海洋”全部倾倒给学生,你要做的是“舀”出学生最需要,最能接受的“一瓢”,使细读深度符合学生的学力点. 二、把握广度...

淳安县15150512489: 谈谈你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关于“如何把握好文本”的看法.如题! -
豫齐安中:[答案] 一、把握深度,符合学生的学力点.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当你通过细读变成一个“海洋”之后,并不需要把整个“海洋”全部倾倒给学生,你要做的是“舀”出学生最需要,最能接受的“一瓢”,使细读深度符合学生的学力点. 二、把握广度,选准...

淳安县15150512489: 【收集】李家栋老师谈如何解读文本 -
豫齐安中: 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李家栋老师指出:“学生是一颗颗生命的种子,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孩子在语文教学中绽放生命的活力,在阅读课上感受生命的精彩,享受生命的乐趣.”李家栋老师作为山东省小语教学的带头人,在全国阅读教学优...

淳安县15150512489: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
豫齐安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

淳安县15150512489: 高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准确解读文本 -
豫齐安中: 文本解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然而,当前的阅读教学却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效.在实际中应当追本溯源,立足教材实际;抽丝剥茧,做好细读工作;旁推侧引,发挥主导作用,对高中语文课堂的阅读指导有所裨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