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整理一份粤教版高中必修二的地理复习要点!

作者&投稿:塞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要点~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l分析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l 分析社会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知识体系:
一、城市
聚落 乡村: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
分类: 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 活动的居民聚居地,人口以 人口为主,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地理区位: 因素:
特点:对城市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
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的。
(一)自然地理区位
1.地形与城市区位
①平原: 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实例:我国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分析原因: 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②高原: 热带城市分布在高原
实例: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亚马逊平原上,原因:
③山区: 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如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
2.气候与城市区位
城市分布在气温和降水的适中的 纬度沿海地区。
我国特大城市中只有包头、兰州、乌鲁木齐位于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区,大约600N以南的欧洲地区,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大多集中在 边缘地带。
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雨林地区城市分布 (多/少)
3.河流与城市区位
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ⅰ、河流的供水功能与城市区位
ⅱ、河流的运输功能与城市区位
①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货物转运)……江西赣州市
②两条河流的汇合处(人、物流的集散、中转)……宜宾(长江和 江)、重庆(长江和 江)、武汉(长江和 江)
③河流入海口(河运与海运的中转站)……上海、广州
ⅲ、河流的防卫功能与城市区位——在河流弯曲度最大处和河心岛处。
例题:
(二)社会经济地理区位
1.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
煤矿发展起来的城市:
世界矿业城市 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
金矿发展起来了城市:
铁矿发展起来的城市:
我国矿业城市 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
煤炭工业城市:
2.交通与城市区位
⑴不同交通时代,城市区位因素不同,
古代城市:古代的南船北马时期,南方多位于河流汇合处,北方多位于大道汇合处,如邯郸;
现代城市:铁路公路沿线形成城市,铁路枢纽兴起城市如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株洲,是“火车拉来的城市”。
⑵交通线变化对城市发展分布的影响,京杭运河的开凿河南北方贸易的日渐频繁,扬州,济宁得到发展,而随着 等因素的变化,扬州、济宁发展缓慢
3.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

历史上: 古希腊的
⑴政治中心 古罗马的
我国的
现代 我国省级行政中心
巴西首都 ,美国 ,澳大利亚 ,巴基斯坦
⑵宗教:西藏 教,沙特阿拉伯的 、 ,由宗教中心发展而来的
⑶军事:
4.科技与旅游
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
(三)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 因素对城市区位影响已经很弱,
2. 等一直重要,
3. 是现代社会中出现的新的影响因素
例题: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评价有利武汉城市发展的自然区位因素。
(2)近年来有何新因素对武汉城市的发展起较大的作用。
[答案](1)武汉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
气候,雨热同期,温度和降水条件较好
;武汉位于长江和汉江的会合处,水量丰富;
武汉位于江汉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旅游业和高科技的发展。



习题巩固
[课堂练习]:
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两个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也会不断变化。据此回答1—3题:
1从城市的起源角度看,耶路撒冷、麦加、拉萨三城市的共同之处在于( )
A疗养城市。 B以军事用兵营为中心的城市。
C矿产城市 D作为宗教圣地发展起来的城市。
2从城市选 址角度看,上海、伦敦、纽约在城市的共同之处在于( )
A位于沿海地区 B临近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 C居于灌溉便利的大河冲积平原 D位于当地物资易汇集的军事要冲
3巴西的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是由于 ( )
A平原面积狭小 B受河流影响 C高原气候适宜 D受政治影响
4有关地形与城市区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平原地区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不适宜发展城市
B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C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气候相对凉爽的高原上
D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数位于平原地区
5下图为沿河分布的四个聚落,其中最有可能先发育为城市的是( )
6下列属于自然地理条件制约我国西部地区大城市极少的区位因素是( )
1气候干旱,生存条件不及东部地区 2交通闭塞,对外联系不便 3植被稀少,多内流河 4 多高原、山地,平原狭小,不利于设城。
A 12 B 13 C 23 D14
7 ⑴图中A、B、C、D、E五个城市中可能形成较早的是   城市,因                   。
⑵A、C、D三个城市兴起的共同原因是           。

⑶ 促进A城市发展和限制其发展区位因素是            、        。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l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概念、特点、分类
l 分析社会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一、城市形态
1、影响因素:

2、类型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2、三种常见的功能区
住宅区 区位 :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也是城市最基本的土地利用方式
原因:
形成:企业在城市中集聚可获得集聚效益
工业区 区位:
原因:
区位:
商业区
中心商务区 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区
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异较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3、功能分区的原因
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对后期功能区有深远影响,但也可能完全改变
经济因素:地租和付租能力
高低的影响因素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交通的便捷程度
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和宗教信仰等
行政因素:如我国新兴工业园的建设
三、城市地域结构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模式形成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
四、中心地理论
1、概念: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点
2、高级中心地与低级中心地的区别:
中心地等级服务范围数量彼此距离职能种类
高级中心地
低级中心地

  .1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1.相关概念
  人口自然增长:即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2. 人口过渡理论

  3.人口增长模式
  模式特点分布原因问题对策

  高高低
  (工业化前)出生率、死亡率为35%左右原始群落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生产力水平低下,营养不足,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基本生存、生活得不到保障发展生产力
  过渡模式
  高增长阶段
  (工业化前期)首先是死亡率快速下降,出生率仍很高一些发展中国家(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食品供应与营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供应紧张

  计划生育,开源节流,可持续发展

  过渡模式
  增长下降阶段
  (工业化后期)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下降缓慢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土尔其、阿根廷、印度、中国、韩国、新加坡)家庭愿意抚养更少的孩子,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


  “三低”模式 工业化后目前多数发达国家 (特别是西欧负增长, 死亡率略有上升);
  除了增长下降阶段的社会原因外,与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青年人推迟结婚、减少生育有关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负担重,老年人生活困难、孤独

  鼓励生育,
  鼓励移民,


  4、应用举例
  世界人口增长
  1770年之前增长缓慢:工业化之前
  1770-1950年快速增长: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
  1950-1999年更快增长: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
  1999年至今开始减速:发达国家开始进入负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增长下降阶段

  5.特别提醒
  a 某时段人口的增长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两个方面
  b 影响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增长的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c 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d “三低”模式的人口增长模式因老龄人口比重较高,死亡率可能上升

  补充:
  过渡模式的人口增长,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多为发展中国家);“三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多为发达国家);由过渡模式向“三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补充:
  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2、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3、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1.2人口的迁移
  1、概念
  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a 空间位移:有迁入地到迁出地
  b 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限
  c 时间限度:具有永久性或长期性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2、应用举例——国际人口迁移
  a 新大陆发现前人们的迁移活动集中在旧大陆
  b 发现新大陆至二战前的迁移主流
  方向:旧大陆(亚、欧、非)à 新大陆(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
  原因:为了缓解旧大陆的人口压力,开发新领地,带着发财梦的移民自愿迁移,被贩卖的奴隶被迫迁移
  c. 二战后至今的迁移主流
  方向:欠发达地区(亚、非、拉)à 发达地区(欧、北美洲、大洋洲)
  原因:欠发达地区人口压力大,发达地区经济条件好,机会多。
  注:欧洲由人口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 北美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3、推拉理论及实例
  迁出地的推力、迁入地的拉力以及地域联系的方式促成了迁移。具体分为:
  a.经济原因——主要原因
  如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外流、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三峡移民、西部大开发引起的移民
  b.政治原因(包括战争、国家政策、政治迫害)
  如1972年乌干达亚裔被独裁者驱赶迁往英国、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戌边、巴勒斯坦战争难民
  c.社会文化原因(包括宗教、民族、种族、求学问题)
  如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海外留学,1947年印巴分治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
  d.生态原因(包括自然环境差异、环境破坏、自然灾害)
  如美国老年人向南部“阳光地带”的迁移,旱涝灾害引起的迁移
  e.其它原因(包括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年龄)
  如落叶归根、男性比女性更富有迁移动力
  4、特别提醒:
  a 几百年由移民建立起来最大的国家:美国
  b 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空间形式: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c 中东地区外籍工人较集中的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伊朗、沙特等产油国因石油收入大增,经济发展很快,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典型例题


  1.3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数量
  特点最大值最佳值
  计算依据?自然资源条件自然资源条件、社会条件
  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科技、文化等 (土地)开放程度、自然环境和资源、科技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相对性不断变动,但在一定历史阶段,是可以相对确定一个取值范围的
  特别提醒
  a 我国最大人口容量16亿人左右
  b 中国人口合理容量8—9亿人 错误,应为 7亿
  c 世界最大人口容量100亿人左右
  d 世界人口合理容量60亿人左右

  2.1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城市功能区:同一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需求往往是相同的,从而导致它们在空间上的集聚。功能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它功能。功能区之间不一定有明显界限。
  城市空间结构(地域结构):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有规律地结合,并随各种原因在不断变化。(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特点
  功能区面积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
  中心商务区小位于城市中心或次中心建筑物高大密集、经济活动频繁、交通便捷、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商业区小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对交通条件要求最高
  住宅区最大
  最普遍地价适中,环境洁净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且背向分布
  工业区大向市区外缘扩展和迁移,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专业化程度高,积聚性强,形成片状工业区,因减低成本和环境要求而远离城市中心
  3、形成原因
  a 历史因素:早期功能的延续 (北京的故宫,早期是中国政治中心区,现在则是文化旅游区)
  b 社会因素: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英国伦敦的唐人街,北京牛街回民小区)
  c. 行政因素:政府政策、城市规划
  d 经济原因——主要原因
  经济区位(交通运输的通达度和距城市中心的远近)决定土地利用价值(地租),具有相应付租能力的功能区就会进驻该地
  付租能力: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付租能力的衰减速度: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该理论也有特例,比如服装工业、印刷工业、高新科技工业由于占地少、污染小、付租能力强,可以布局在城市内部。


  4..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
  一般用人口规模来表示城市规模。
  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小城镇:各用地功能混杂,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化。
  中等城市:外围形成居住区,市中心往往形成工商混合区
  大城市:功能区种类多,分化明显
  按非农业人口数量把城市划分为四个等级:
  超大城市—人口400万以上;特大城市—人口100-400万以上;
  大城市—人口50万-100万; 中等城市—人口20万-50万;
  小城市—人口20万以下
  2、城市中心地理论:
  a.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
  b.同等级中心的服务区是彼此既不重叠、没有空白的六边形
  c.一般情况下,城市的规模越大,等级越高、服务功能越强(等级高、种类多),服务范围越大,相互之间距离越远。但并不等于说,城市的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大小或强弱成正比,因为有些小城市可能有自己的特色服务功能较强。
  特别提醒:
  市中心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往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汇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中心,随后往外又继续下降。


  2.2 城市化
  1、城市化的内涵及标志
  a.经济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b.人口:向城市集中。
  c.地域:农业用地发展成城市用地。
  2、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a.城市化进程快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城市化à郊区城市化à逆城市化à再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原因都是:①中心区人口过多、用地紧张、地价高、环境恶化;②小汽车和高速公路网等交通的发展

  在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多,工业化水平低,多数发展中国家是城市化优先于工业化,大量农民流入城市,造成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


  c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集中于特大城市的现象更加明显。
  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数量多于发达国家
  d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纽约)
  北美五大湖城市带(芝加哥)
  日本东海岸城市带(东京)
  英国南部城市带(伦敦)
  欧洲西部城市带(巴黎)
  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上海)
  问题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环境问题:废气、废水、废渣、噪声
  交通问题:堵塞、汽车尾气
  社会问题:就业、治安、贫困
  住宅问题:发展中国家问题突出、拥挤、棚区;发达中国家内城衰落
  建立卫星城或新城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特别提醒: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总量占总人口的比重(最重要指标)
  城市化的本质: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2.3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问题一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概念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所创造的人类活动的产物。包括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相对稳定性。
  2、对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 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都有影响。
  a.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b.对城市建筑结构的影响
  城市建筑表现原因


  建
  筑
  结
  构中国
  建筑围墙是主要景观,城有城墙,院有院墙,宅有宅墙,庙有庙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中西地域文化存在差异,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
  美国
  建筑绝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c.对城市建筑风格的影响
  城市建筑表现原因


  建
  筑
  风
  格中国建筑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殿、阁是其代表建筑风格;中国 “四合院”是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重要地位和封建等级制度;四合院民居蕴涵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礼制
  西方建筑豪华的皇宫、高大的教堂、开阔的广场、喷泉、花园、雕塑是欧洲典型建筑景观;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是典型美国城市住宅建筑代表欧洲城市建筑表现出宗教影响占优势地位;现代住宅建筑反映不同收入阶层的生活环境


  3.1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问题一 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变化较慢,相对稳定)
  a.气候——最重要。包括光照、热量、降水影响
  如:古巴的甘蔗、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松嫩平原的甜菜
  b.地形——平地适于发展种植业,坡地适于发展林木、畜牧。
  如:山地的垂直(立体)农业
  c.土壤——包括肥力,酸碱性的影响
  如: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山东的花生
  d.水源——灌溉
  如:河西走廊和宁夏平原(塞上江南)的粮棉,南疆的棉花
  2、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现在越来越成为主导因素)
  a.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如:城市郊区的农副产品基地(乳牛、花卉、蔬菜)。
  改革开放后,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变迁
  b. 交通——运费占成本比例较高的产品,或者易腐的产品
  如: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注:现代交通工具和冷藏保险技术,使易腐食品接近市场的必然性降低。一般运输距离越远、量越大,则单位运费越低,使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类型可以远离市场。
  b.政策——政府采用补贴等形式
  如:德国补贴农户推广向日葵的种植,以提高食用油的产量,使得向日葵种植面积大大增加。
  c.科技——能够改造不利的自然因素,扩大农业区位的范围
  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从而使成本降低,意味着农民支付运费的能力提高,使产品与市场的距离对农业选址的影响降低。
  问题二 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1、原始农业(3种)
  游牧业、迁移农业、初步定住农业
  注:迁移农业不使用畜力,少使用工具,生产技术极为简单,也无固定的农田。
  2、传统农业(4种)
  稻作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很农业、地中海式农业
  注:a 地中海农业临近欧洲市场,蔬菜、水果、园艺的生产受到极大推动,因此,许多地区传统的多样化农业已被专业化的商品性农业(水果、蔬菜、园艺)所替代。
  b 传统旱作谷物农业和迁移农业的不同在于,其耕地是持续耕种下去的。
  3、现代农业(6种)
  种植园农业、现代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业、大牧场畜牧业
  注:澳大利亚小麦绵阳带的分布图(P54)
  问题三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土壤盐渍化(由于大水漫灌,排水不畅,使地下水水位上升,蒸发作用把水中的矿物质留在土壤表层,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很明显,如华北平原)
  2、荒漠化(由于植被破坏,农业用水过渡,湿地破坏,过度垦植,过度放牧)
  3、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系统被破坏(农药)

  3.2 工业区位 →参照课本?????
  问题一 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原料指向型
  原因: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的费用较高
  举例: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制糖厂
  2、市场指向型
  原因: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的成本较高
  举例:啤酒厂、汽水厂、印刷厂、家具厂、石化加工厂、棉布厂、汽车制造厂、面粉厂等。
  3、动力指向型
  原因: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举例:有色冶金(炼铝),化学工业
  4、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原因: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举例:服装、包装、制伞、制鞋、电子装配
  5、技术指向型
  原因:技术要求高
  举例:飞机、卫星、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生物技术
  问题二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
  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工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逐渐增强。
  如钢铁厂选址的三次变化:选择靠近煤炭à20世纪初期,技术改进,需煤量减少,选择靠近铁矿à二战后,技术改进,运输成本降低,选择靠近海港。
  问题二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1、概念
  一些工厂往往在空间上近距离集中称为工业集聚。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为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工业联系
  共用基础设施(交通、劳动力、资源、能源);产品上下游关系或零部件组装关系。
  3、工业地域的发展
  工业点:少数几个工厂,规模最小。
  工业区:城市内部较大的工业聚集区。如中关村。
  工业枢纽:重要的工业城市。如:北京、沈阳、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
  工业地区:若干工业城市连成一片。如沪宁杭、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工业区

  并非所有工业点都能发展成工业枢纽或工业地区。像钢铁工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由于生产过程复杂,需要与众多与之配套的工业、服务业,往往能发展成为较高等级的工业地域。所以有“钢铁城”,而没有“糖果城”
  问题三 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工业区条件工业部门发展特点
  欧洲西部工业区煤、石油等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工业基础好,市场广大,科技水平高,钢铁、机械 、石油化工等重工业;电子、宇航等高新科技产业工业化早,高度发达
  北美工业区高度发达,微电子占有率高
  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重工业为主
  中国-日本工业区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沿海,交通便利
  传统工业区高新技术新兴工业区
  代表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硅谷,中关村
  工业部门纺织、钢铁、机械、煤炭、化工电子、航空、生物技术
  发展基础煤矿和铁矿科研单位和高校
  区位条件煤铁资源、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市场广阔环境优美,气候适宜,人才充足,交通便捷,市场广阔
  生产规模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规模较小
  发展趋势面临资源消耗大、运量大、污染重等问题。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并经历长期的改造历程。增长速度很快,产品更新换代快,研发经费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问题四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3 地域联系
  问题一 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
  当前地域联系的各种方式都向着网络化、快速化、专业化发展。
  1、交通运输(多、快、好、省)

  2、通信——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
  3、商业贸易——购储运销

  问题二 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影响(以交通为例)
  影响到自然和人文的方方面面,以下面两方面为例
  1、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a.因水路兴起,沿河流带状发展
  b.铁路、公路使聚落沿交通轴发展
  c.综合交通使城市沿多方向发散发展
  d.城市由内聚形演变为放射状,向外围分散出卫星城或新城

  2、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点”:聚集人流、物流的各种“节点” ,吧“节点”编制成“网”的便是各种交通线。
  交通便捷处,商业网点密度更大
  城市中心商业区的衰落,城市外围的高速公路旁。原因是:一方面,由于内城人口压力大,环境恶化,地价高,外城环境优美;另一方面高速道路网的建设和小汽车的普及。
  3. 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
  a 比较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及销售区
  b 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4.1 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危害→参照课本?????
  问题一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元凶成因危害对策
  全球变暖CO2①人为原因: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燃烧;植被破坏;
  ②自然原因:正处于间冰期,气温较高①海平面上升导致土地淹没,土壤盐渍化;
  ②风暴及洪涝增多,气候异常提高能源利用率;
  寻找替代能源;
  加强国际合作减排
  臭氧层破坏氟氯烃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等产品含有氟氯烃化合物①皮肤癌,白内障和传染病;
  ②灼伤动物、植物,影响其生长。从而破坏生态系统寻找替代物质;
  国际合作减排
  酸雨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煤和石油等燃料(不包括天然气)的燃烧时,产生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毁坏森林;
  湖水酸化,鱼虾死亡;土壤酸化,作物减产;腐蚀建筑;提高能源利用率;
  寻找替代能源;
  回收利用废气,制酸

  水土流失植被破坏;
  土质疏松,坡度大植树造林
  荒漠化植被破坏;
  水资源枯竭植树造林
  保护水资源


  问题二 环境问题分布
  1、世界三大酸雨区:欧洲、北美、中国长江以南(都是由于工业和人口密度大)
  2、我国南方比北方酸雨灾情严重的原因:南方雨多;南方土壤为酸性;南方丘陵地形不利于有害气体扩散
  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进
  问题一 人地关系与人地思想演进

  问题二 可持续思想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原则:公平性(代内公平、代际公平、责任公平)、持续性、共同性
  3、内涵:社会可持续(目的);经济可持续(条件);生态可持续(基础)


  3、对策:转变观念(资源观、发展观、环境观、消费观、伦理道德观),调整行动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五、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典型地域:亚洲
区位条件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形成原因
小农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
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科技水平低
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 ②水源 ③离城市距离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主要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产地: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动力指向型:需消耗大量能源,接近能源基地,有色金属冶炼厂
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瓶装饮料业、家 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劳动力指向型:需投入大量劳动力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技术指向型:技术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
②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六、传统工业区
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
2、存在的问题:① 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
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
③ 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5、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重工业基地,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资源缺乏
京津唐地区: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丰富的铁、石油、海盐资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统一的电网,水资源缺乏
沪宁杭地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资源,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靠近港澳,侨乡,易吸引外资;经济特区开发早,有技术和管理优势;劳动力丰富,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七、新兴工业区
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
2、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机场)、环境优美

八、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大气的影响: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2)酸雨:燃烧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国——硫酸型酸雨,发达国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层破坏:厂矿企业、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设备等,排出大量氟氯烃。
(4)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排放出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
★ 治理思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① 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开发利用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②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③ 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寻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
3、固体废弃物污染

九、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
1、重要性:沟通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动。
①政治意义——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②经济意义——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2、主要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信:包括邮政(传递信件、物品等)和电信(传递声、像、图等,包括电报、电话、互联网)。
4、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①稳定的商品来源区,②稳定的销售区,③交通发达。

十、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③要避开低湿地点;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公路建设: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①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
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
②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
③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
★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措施:
Ⅰ.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Ⅱ.生态恢复和建设: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
◇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阻流沙。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
★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新能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游的生态保护。
(5)土壤次生盐渍化
①分布(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绿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②次生盐渍化的成因:人为方面:耕作技术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
自然方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三、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 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 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④ 庞大的人口压力:
⑤ 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
⑥ 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2、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3、 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① 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② 开展综合利用:以农畜产品为中心,发展饲料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
③ 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沼气的利用——原料来源于秸秆、人畜粪尿,沼液、沼渣还田或养鱼。(理解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图)

建议你找个选地理专业的人指导指导,拿题目问他较好些,让他教你这方面题目的知识点,每次考的知识点大体都相同的


八下的政治和历史的复习提纲 速度
粤教版... 粤教版 展开 4个回答 #热议# 你发朋友圈会使用部分人可见功能吗? 阴公猪yy 2012-04-08 知道答主 回答量:2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7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集体的基本特征:同一个集体中的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在行动上相互支持,心理上相互依存,情感上荣辱...

新初一当谨防厌学
杨老师表示,选择课辅书可以重点看三点。第一,选择与课程同步的辅导书。第二,选择有一定知名度的教辅资料,第三,中考与高考备考的学生在选择资料上不能贪多,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挑选。特别高考是广东高考,所以资料要符合粤教版的考纲。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考备考指南》相对来说就比较权威性,可以一...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5. 帮忙总结一下高一粤教版语文必修1和2文言文的知识点,主要是‘之’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谦辞.一、副词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做句子的状语或补语.1.程度副词2.时间副词3.范围副词4.语气副词5.频率副词6.谦敬副词二、介词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

杜甫很忙插图是哪一册书
有很多课本都有这副画像啊,我知道的就有粤教版的选修1,书名是《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这本课本主要是给广东高二的文科班用的,这本课本的第一页也有杜甫的画像,画像的作者是蒋兆和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 篇1 【教案设计说明】 《再别康桥》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现被选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在教...

实用的高一语文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该做个总结,是给自己,也是给我教过的所有学生。 20__—20__学年第一学期,我担任高一(13)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做为一个刚刚大学 毕业 参加工作的新手,一学期以来,我在学校的领导下,在学科组的统一部署下,在办公室所有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及必修二的教学工作。依照高一抓基础的整体思路,...

下星期就该期中考试了,该怎么复习呀?跪求
从现在开始复习,一科也仅有三天的复习时间,如果再不开始,势必导致最后因压力太大、头绪太多而陷入手忙脚乱状态,由于感觉还有很多遗留问题,又不能以自信的心态走向考场,从而影响正常发挥。二要迅速搞清各科的考试范围:期末命题正在起步阶段,考试范围也已确定,学生应立即把考试范围搞清楚,为下一步...

《光的传播》说课稿
《光的传播》是粤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是学习光学的基础课。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光是直线传播的...

我一无所求作品
《我一无所求》是泰戈尔的名篇,收录于其诗集《园丁集》中,该诗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被选为课文。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间清晨的静谧画面,展现了宁静而恬美的生活场景。诗中,黎明的眼上还残留着倦意,湿润的空气里弥漫着露珠,湿草的香气在薄雾中飘荡。在榕树下,你用柔嫩的手挤牛奶,我...

《登高》教学反思
我整理了《登高》教学反思,欢迎欣赏与借鉴。 《登高》教学反思一: 先说第一个问题。我对《登高》的教材教学价值的认识和这堂课所表现出来的对教材教学价值的处理。 在粤教版必修教材中,杜甫的诗歌只选了一首,不像原来人教版的教材选了五首。但是学生在初中曾经学了不少杜甫诗歌。不过在初中的教学,多是就诗而...

锡林浩特市13775177552: 粤教版物理必修二课后习题答案1.从地面以30米每秒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一球,若不计空气阻力,g取10米每二次方秒,则球运动到距地面25米时所经历的时间... -
涂婉密盖:[答案] 1. 在水平方向上的点,速度大小的 v1的= V cos60°= 3√3?m / s的垂直方向 v2的= V sin60°= 3米/ S 2. 速度合成的问题,如果使用的人作为参考物质,即是固定的,雨水的速度的速度在垂直方向上的速度v1和水平方向v2,两...

锡林浩特市13775177552: 化学键与总能量的关系粤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 -
涂婉密盖:[答案] 答:化学键的键能越高,总能量就越大,化学键的键能越低,总能量就越小.化学键的键能决定于键的键长和成键原子的半径及所带的电荷数.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要吸收能量,化学...

锡林浩特市13775177552: 高一地理必修二总结 -
涂婉密盖: 必修Ⅱ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人口增长(a):①记住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等于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②人口增长的原因(直接原因:自然增长率;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③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锡林浩特市13775177552: 求粤教版高中必修2语文的中国现代诗五首要具体内容,诗要按顺序写,最好有第四首的课件.我忘了第四首是什么.四首诗的目录也行 -
涂婉密盖:[答案]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目录) 1.死水(闻一多) 2.再别康桥(徐志摩) 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 4.热爱生命(食指) 5.双桅船(舒婷) 第四课《.热爱生命》的课件见附件,你可以点击可以下载.

锡林浩特市13775177552: 新学期典礼开学演讲稿
涂婉密盖: 在表达手段上有较多的议论、抒情,将生活中获得的各种体验,由真善美与假丑恶激... 我们一定会给学校,给老师,给家长,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我的讲话结束了.谢...

锡林浩特市13775177552: 紧急】求高中粤教版全部物理公式!详细的!!!!1 -
涂婉密盖: 公式显示不了,可以在这里下载文档:http://wenku.baidu.com/view/663d5186bceb19e8b8f6bae9.html 希望对你有帮助O(∩_∩)O哈哈~ 一、力学1、胡克定律:f = kx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锡林浩特市13775177552: 高中地理必修二习题一道同志们帮帮忙列农业域类型主要靠雇员
涂婉密盖: 答案:D我南水稻种植业:农经营水稻产家庭单位美商品谷物农业:般家庭经营;我东北、西北类农业我商品谷物农场般营澳利亚混合农业:混合农业主要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农业产机械化水平高阿根廷牧场放牧业:欧洲前印第安自由自放牧欧洲潘帕斯草原逐渐四周围铁丝网型放牧场所割粗放自给自足放牧业密集商品畜牛业所取代牧场归牧场主所原先自由自牧牛牧场主雇佣牧场放牧牛群

锡林浩特市13775177552: 高中物理必修2《三维设计·粤教版》P82第6题的分速度解析,听老师讲了3遍还是不懂题大概为:在河岸上用细绳拉船,为了使船匀速靠岸,拉绳必须是( ... -
涂婉密盖:[答案] 这是单摆运动产生的,绳的拉力提供向心力,速度沿轨迹圆的切线方向,v2与绳的沿长线垂直(这是定理)

锡林浩特市13775177552: 2022端午节记事优秀作文400字高一
涂婉密盖: 荡起浆,推开浪,龙舟下水喜洋洋;艾草青,粽米香,快乐祝福冠群芳;戴香包,喝雄黄,驱邪防病保健康.端午节快乐.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记事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