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的练习题

作者&投稿:杭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能提供一个文言文虚词的练习~

文言虚词练习
2005、3
 而
•1、连词:并、递、承、转、修、因、假
•2、语气助词:“而已”、“而已矣”
•3、复音虚词:“已而”、“既而”
•4、第三人称代词:你、你的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6、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8、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9、已而明月浮空,时光如练。
•10、而其不才,君可自取。
•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2、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尸于井。
•1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4、某所,而母立于兹.
•此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酾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或五十步而后止,或百步而后止。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乎
1、语气助词:疑问或反问、推测、感叹、停顿
•2、介词:相当“于”
•3、助词:用在形容词或情态副词后,译为“地”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其
•1、副词:
•①表推测。译为“大概”、“恐怕”、“也许”
•②表反问。译为“难道”、“怎么”、“哪里”
•③ 表祈使。译为“还是”、“一定”、“希望”
•2、连词:
•①表选择。译为“是……,还是……”
•②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
•3、助词 。调节音节,不译
•4、代词:第一、三人称、指示代词。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其皆出于此乎?
•其孰能讥之乎?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之击柱。
 且
•1、连词:并、递、让步(尚且)
•2、副词:
• ①将要
• ②暂且、姑且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所
•1、助词 :
•①所+动
•②为+所
•③所+以:表原因、表凭借
•④所+介+动
•2、名词 :处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抚军不忘所自。
•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某所,而母立于兹。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为
一、介词(除表被动和表疑问外,读四声)
1、表对象,译为“向”“对”
2、表替代,译为“给”“替”
3、表时间,译为“在”“当”
4、表目的,译为“为了”
5、表被动,译为“被”
二、助词,读二声,用在句末,表诘问。
三、动词。读二声,译法灵活。
•吾属今为之虏矣.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焉
•1、助词①表陈述、反诘、感叹等语气
②用在句中,舒缓语气
③用在形或副词后,相当于“然”译成“……的样子”“地”或不译。
•2、代词:代人、事、物。
•3、副词,一般作疑问副词,表反问,译为“怎么”“哪”
•4、兼词, ①相当于“于之”②译成“往哪里”“到哪里”“在哪儿”“从哪儿”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且焉置土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也:语气助词
•1、表判断
•2、表肯定
•3、表感叹
•4、表疑问或反问
•5、表陈述
•6、表解释原因
•7、用在句中,表停顿,以舒缓语气。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其还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以,一、介词
1表凭借、方式。译为:凭、用、把、按照2、表原因。译为:由于、因为
•3、表时间、场所。译为:在、从
•4、表对象。译为:和、踉、带领
•二、连词。并、递、目、修、因
•三、复音虚词。有以,无以,以是,是以
•四、副词。通“已”译为“已经”或“止”
•五、动词。使用。任用。认为。把…当作
•六、名词。缘故
•武留匈奴凡十九年,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得鱼腹中书,固已以之矣。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单于召会武艺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晋侯秦伯围政,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挟泰山以超北海。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皆以美于徐公。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因
•一、介词
•1、表经由,译为:由、通过
•2、表依据、凭借,译为:依靠、凭、按照
•3、表条件,译为:趁机、趁着
•二、连词,表承接,译为:于是、就
•三、动词,沿袭、继承,依顺、随着
•四、名词,原因、机会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相如因持璧却立。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因其固然。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于,介词
•1、表时间、场所、范围、对象等,可译为:在、在……方面、而、到、从、踉、对、给
•2、表比较
•3、表被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赵氏求救于齐。
•晋侯秦伯围政,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不拘于时,学于余。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与
•一、连词,表并列或选择
•二、介词,表对象,译为:和、踉、同
•三、语气助词,表疑问或感叹
•四、动词,给予,结交,赞同,参加
•故久立与其客语。
•竖子不足与谋。
•蜩与学鸠笑之。
•与其不逊也宁固。
•求,无乃尔是过与?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吾与点也。
    

一、连词,承(就、已经)、假、转或让步
•二、副词,表判断,译为:是
•三、名词,准则、法则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临视,则虫集冠上。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以身作则。
 者,助词
•一、结构助词
  ①者字结构是名词
②定后标志
③表停顿,用于因果复句、判断句和一般陈述句中
•二、语气助词
①时间词后,表停顿,调节音节
②在句末,表设问、反问。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翻译: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
何:
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1、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翻译: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

扩展资料:
虚词的注意点
1.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1)音同的通假。即借字为本字的声符(也有本字为借字声符的),或借字与本字有共同声符的。
声符虽不同,但两个字的读音是相近的,表现为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形式。
偏旁的通假字。通假字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考查: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通假字读音有变化)。
2.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文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
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我给你一个页面,你自己看吧!

http://hi.baidu.com/走就走吧/blog/item/d6c7330d894ef7a22eddd4d6.html


语文版初中文言文虚词选择题
1. 【文言虚词练习】 练习一则:九年级下册5单元古文虚词练习辨析下面的一词多义词.为:(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夫子何命焉为?()(3)必为有窃疾矣.()(4)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5)以牒为械 ()(6)今为宫室之美( )(7)妻妾之奉而为之( )见:(1)胡不见我于王 ()(2)于是见公输盘(3)行...

高考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附试题)(2)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文言虚词练习(三)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

8年级文言文虚词题目及答案
(1)姑置之 (2)方敢示人 (3)无处濯尘缨 (4)某怒而去 2下列黑体字与“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中的“书”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妇抚儿乳 B处处志之 C亲贤臣,远小人 D策之不以其道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 (2)须臾,其人狂奔而来 4文中...

谁能提供一个文言文虚词的练习
文言虚词练习2005、3 而• 1、连词:并、递、承、转、修、因、假• 2、语气助词:“而已”、“而已矣” • 3、复音虚词:“已而”、“既而” • 4、第三人称代词:你、你的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山东豪俊遂并...

关于 文言虚词 于 的练习题,要十道,配答案 好的追分!
三、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题。
试题分析:近几年中考题出现了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因此日常训练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也就作为重点内容来练习。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A中“以”为用\/来;B项“之”为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代词,代狼;C项中“于”在\/对;D项“乃”均为“于是”。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

全国卷文言文常识题目
2、文言虚词题。同学们在备考时也一定进行了大量的虚词练习,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这个词在其他遇到过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将这个意思套到试题中的句子进行验证,倘若也说的通,那就应该是正确的。 3、性格表现题。首先应该先找出来的是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先要排除干扰选项。 做这道...

文言文虚词做题方法
2、文言虚词题。同学们在备考时也一定进行了大量的虚词练习,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这个词在其他遇到过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将这个意思套到试题中的句子进行验证,倘若也说的通,那就应该是正确的。 3、性格表现题。首先应该先找出来的是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先要排除干扰选项。 做这道...

高中古文虚词
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遂、惟、已、矣、犹、哉三、文言虚词题例:1、而(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

如何自己积累文言文实虚词?
其次,可以制作实虚词卡片,将遇到的实虚词记录在卡片上,包括其含义、用法和例句等,方便随时翻阅和复习。此外,可以通过做一些文言文练习题,加深对实虚词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阅读《左传》时,遇到“之”这个虚词,可以查阅文言文词典了解其含义和用法,再结合语境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8212722893: 文言虚词练习请解释下列虚词“而”的用法和含义.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 3.... -
底耐头孢:[答案] 1、却2、就3、并且4、不译5、并且解析:1、转折2、顺承3、并列4、修饰5、并列【标签】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8212722893: 文言虚词练习
底耐头孢: 练习一则:九年级下册5单元古文虚词练习辨析下面的一词多义词.为:(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2)夫子何命焉为?( )(3)必为有窃疾矣. ( ) (4)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5)以牒为械 ( ) (6)今为宫室之美( )(7)妻妾之奉而为...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8212722893: 文言文基础知识与训练,虚词和加点词的意义或作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作用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及2.项王曰:“与之卮恩酒,则与斗卮酒与( ... -
底耐头孢:[答案] 1.比得上 2给予,就 3判断句的标志.无意 4他的,表承接 5虚词,无意 6比 7句首发意词,无意.和 8无意.用 9对于,自己,虚词,反而.虚词.10 11你的 12常常 13反而.达到 14用.为什么 15他.虚词. 1并且 2顺承 3转折 4承接 5承接 6转折 . 休息一下.等会...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8212722893: 说明下列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1.而: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暮而果大亡其财.丁壮说明下列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1.而:忽有庞然大物,拔... -
底耐头孢:[答案] 1.而: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表修饰,可不译.暮而果大亡其财:表修饰.丁壮者引弦而战:表修饰.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堕而折其髀:表顺承.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译作“然后”.相委...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8212722893: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1) 以为军咨祭酒. 以( ) 为( )(2) 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以( )(3) 以逖为奋威将军. 以( ) 为( )(4) 击楫而誓曰. 而( )... -
底耐头孢:[答案] 1.意动用法,用来.为:作为. 2.用来 3.把,用 为:作为 4.承接关系,可不译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8212722893: 高二语文文言文虚词强化训练 -
底耐头孢: 【也】 (一)句末语气词,⑴表示判断语气.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⑵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821272289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练习 -
底耐头孢: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专练 要求:仔细了解各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做题巩固. 第一课时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8212722893: 一道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题 -
底耐头孢: 不好判断啊.选B.157句表示语意的十足肯定;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论述是完备的(注意上下文的语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样做的话)五...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8212722893: 几道关于 陈涉世家 的习题虚词之{1.怅恨久之____________2.二世杀之____________3.之次所旁从祠中__________4.鸿鹄之志____________词类活用天下... -
底耐头孢:[答案] 之:1.用来调节音节的,助词,无实意. 2.代词,代扶苏 3.到,去 4.助词,的. 词类活用: 1.以动用法,以……为苦 2.使动用法,使尉恼怒 3.名词作动词,用竹板打 4.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 简答题: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2.①...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8212722893: 《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文言虚词请帮忙写一下其中有虚词“因”、“乃”的各句用法. -
底耐头孢:[答案] 相如因持璧却立 因:于是 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趁机 因跪请秦王 因:趁势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经,由 秦王因曰 因:于是 乃设九宾礼于廷 乃:于是 臣乃敢上璧 乃:才 乃辞谢 乃:就 乃使其从者衣褐 乃:于是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