戡黎伐邘,周文王北线伐商为何失败?

作者&投稿:竺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微信公众号|寒山喷史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125 戡黎伐邘 文/图/辑|寒山忆雪 上节说到,占领丰镐之地,征服犬戎和密国,解决了后顾之忧后,文王开始率领周军东进,正式伐商。 这是文王在位时第二次伐商。第一次伐商是在40多年前,文王即位的第二年,目的是为先王季历报仇。那时的周国,既没有推广封建采邑制,领地又仅限于周原和程地、豳地,实力并不强大。所以第一次伐商以失败而告终。 由于那时商王国需要集中精力对付盂方(邘国)和戎狄四邦方、东夷二邦方,所以无力继续反击周国,最终让莘国与周和亲,以安抚周国。 第二次伐商,虽然周国的实力大为增强,但文王对第一次伐商失败仍然心有余悸。总结了第一次伐商失败的教训,二次伐商,周人采取了新的战略。 这个战略,就是尽可能多的联合盟友,群殴商国。 前文说过,解决了关中地区的后顾之忧后,周国的领地已经覆盖了关中的大部分地区,领地的东端已经衍生到关中东部,与莘国、挚国、芮国等国相邻,隔芮国与虞国相望。 这几个方国中,莘国、挚国与周国是姻亲,分别是文王正妻太姒、文王母亲太任的娘家,也就是文王的翁家和舅家。而虞国,更是周国的兄弟之国,此时虞国的国君,有可能是仲雍的儿子或孙子,也就是周文王的堂兄弟或侄儿。 那么这个芮国又是什么方国呢? 西周时,芮国是姬姓的诸侯国,始封国君为芮良夫,是周厉王时期的人物。史书没有记载芮良夫是周王室的哪一宗,只能推测他是王室的近支。 而在周厉王之前,芮国是否为姬姓,就不得而知了。成书较晚的《广韵》中说,姜姓后裔有齐、甫、申、吕、纪、许、向、芮等分支,那么武王克商时的芮国,很可能就是姜姓芮国。 当时芮国的领地,横跨黄河东西两岸,包括现在的陕西大荔、山西永济一带,东与虞国(运城、平陆一带)、北与莘国相邻。在这个地区,有一个著名的黄河渡口,连接关中与汾河两大盆地,后世称之为「蒲津渡」。所以芮国与周国关系的好坏,将决定周国能否更方便的进入晋西南地区。 如果此时的芮国是姜姓方国,由于周国与姜姓各部长期的联姻关系,那么周、芮的关系就不会很差。此外,《史记》中还记载了一段「虞芮争讼」的历史,虞芮两国因领土边界发生争端,于是请周人的君主姬昌主持公道,进行判决。这段历史中儒学风格的内容略去不谈,单论这件事如果存在的话,至少说明虞芮两国都是臣属于周,尊周国为宗主国的。 有了这些关系,无论是虞国控制的陕原盆地,还是芮国控制的蒲津渡口,都在周人的手中,周人可以从陕原东下河洛(南线),也可以从蒲津渡进入晋西南(北线)。 此时周文王面临两个选择,是走南线占领河洛,再北上攻商,还是走北线进入晋西南,然后东进攻商。 走南线,占据河洛地区(中原),可以与江汉的反商势力会师,而后共同北上伐商,增加灭商的胜算。但缺点是,河洛地区亲商方国众多,而且有崇国这样的硬实力方国存在,周国就算与江汉势力夹击中原,也要不短的时间才能占领。一旦把战争打成持久战,商国就会倾力支援河洛,胜败就难以保证了。 走北线,可以通过晋西南(河东)、晋东南(上党)的中立方国区,直接杀到太行山西麓,逼近商王都,而且路途相对更近。但缺点是,这一路线得不到江汉方国的支援,以周人和关中盟军的实力,不一定能伐商成功。此外,河东盆地还有一些亲商方国和子姓封国存在,也是周人选择北线伐商的顾虑。 河东两盆地中,亲商方国的代表是唐国,商王室子姓封国的代表是贾国。 这个唐国,就是祁姓古唐国的延续,位于临汾一带。 4200年前左右的龙山时代中后期,古唐国取代古辛国成为夷羌联盟的霸主。4100年前左右,古虞国取代古唐国成为霸主,并占据了古唐国的都邑(陶寺遗址)。4000~3900年前之间,先是古唐遗民反抗驱逐古虞国贵族,再是怀姓古戎狄部族南下侵占临汾盆地。 3750年前左右,夏王国势力进入临汾盆地,打败怀姓部族,古唐国复国。3510年前左右,灭夏后的商王国西征汾渭盆地,古唐国降商,成为商的藩属,并一直延续到文王时期。 而子姓贾国,则位于唐国西南,大体上处在现在的襄汾县西南部一带。 在「周人起源」一节中讲过,周族人很可能起源于晋西南地区,是臣属于古唐国的部族。而周人从豳地迁往岐地时,也曾分出一部分族人东下,目的就是计划回到晋西南的祖地,最后机缘巧合在古虞国的地盘上扎根。 有了这层关系在,周国就有了策反唐国的希望。果然,唐国最终加入了周国的阵营。 策反唐国成功后,周文王选择了北线征伐商王国的战略。可能在受命5年(帝辛25年,公元前1054年)左右,周国军队从程邑出发,沿渭水北岸的台原东进,抵达芮国,从古蒲津渡过黄河,进入运城盆地。随后,周师继续东进,在解池附近与虞国军队会师,并挥师北上,穿过峨嵋岭,进入临汾盆地。 在临汾盆地中南部,周国大军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征服了一系列小方国,随后兵临贾国境内,与唐国军队会师,攻灭贾国。这场战争,史书中都没有记载,但考古发现的「文王玉环」上,却记载了这段历史,玉环铭文为「我眔唐人弘战贾人」,意思是文王率领周人大军联合唐人一起,与贾国人作战。 攻灭贾国后,周国在河东地区(临汾、运城两盆地)的敌对势力被彻底清除,周军可以继续向东方进军,不再有后顾之忧。 继续东进的周人从贾国出发,经过现在的曲沃、翼县一带,向东经乌岭关翻越乌岭,沿沁水的支流梅河河谷东行,进入沁水中游。这里地势已经比较平坦,周人军队继续向东,便可以抵达上党高原的南部腹地——晋城盆地。 从晋城盆地往北,穿过丹朱岭,便可抵达上党高原的北部腹地——长治盆地,在那里,分布着一些商族人的据点,以及商王国的京西门户——子姓黎国。 如果从沁水中游顺流而下,穿过王屋山,或者从晋城盆地往南,穿过太行陉(羊肠道),便可抵达河内平原的西部,今沁阳一带。那里有商王国的京西南门户——子姓邘国镇守。 而如果从晋城盆地东部的白陉(孟门陉)东出,则可以直插河内平原的腹地,兵临商王国的副都——沫邑(朝歌)城下。 不过有黎国和邘国在南北两侧形成掎角之势,周文王是不可能直接从晋城盆地东出攻打朝歌的。他不可能把自己的后方两翼暴露在黎、邘两国面前。在攻打朝歌之前,周人必须要先解决掉黎、邘两国。 周人选择先向黎国开刀。原因很简单,先伐黎国,只需要在太行陉(羊肠道)设置少量兵力,就可以阻挡虞国军队北上救援。而先伐邘国,在晋城盆地与黎国之间的丹朱岭则没有王屋山那样险绝,周人需要分散大量的兵力防守后方,容易首尾不能兼顾。 最终,周人军队北上伐黎,顺利攻占黎国(今长治、黎城一带)。这场战争,《尚书》中称之为「西伯戡黎」,《史记·周本纪》记载为「明年,败耆qí国」。 由于黎国是商国的京西门户,从黎国向东,经过太行山中的滏口陉,就可以抵达商王都的北面(后世的邯郸地区),而后兵临大邑商城下。所以周人占据黎国后,商国必然大为震动。《尚书》与《史记》都记载,商国贵族祖伊向商王帝辛呈报黎国失守的情报,不过帝辛好像无动于衷。 按照常理判断,帝辛对黎国失守没有任何行动是不可能的,但史书又没有记载商国军队由任何反击行动。 真相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帝辛组织商军反击了,但史书没有记录下来,二是帝辛此时无力反击,商军主力可能在其他战场上。 西伯戡黎这一年,很可能是在受命6年左右,这一年对应帝辛26年。前文说过,帝辛总计有4次征伐夷方,其中一征是帝辛十年(十祀伐夷方),二征是帝辛十五年(十五祀伐夷方),三征是帝辛二十年(二十祀伐夷方),剩余的一次「征伐夷方敄」,很可能就发生在帝辛25年到帝辛26年左右。 这也能解释清楚,为什么周人进入河东攻打贾国,策反唐国,商国却没有任何反应。不是不给反应,而是商军主力集中于东线,没有能力给西线的变局提供支援。 但是,如果真相仅仅是这样,就解释不了,为什么周人不一鼓作气,乘胜穿过滏口陉,攻打商王都呢?因为如果商军主力在征讨东夷的前线,商王都空虚的话,此时给商王国来个黑虎掏心,结果是可以预料的。 所以更接近史实的是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周人占领黎国后,商军也恰好班师回到商王都了。此时周文王率军东下,却被商军阻挡在滏口陉内,无法进入河北平原。 与此同时,当商军沿滏口陉向西反击周人时,也会被周人挡在滏口陉的西出口之内,无法进入上党高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均势局面?这与太行八陉险要的地形有关。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商周两军在滏口陉东西两端只需以少量兵力把守,就能让对方难以攻克。 那为何史书对此毫无记载呢?很简单,后世史家为周文王避讳,不想让周文王背负「曾为商臣,叛商造反」的锅,所以将文王试图攻打商王都而失败的这段历史隐去。 虽然攻打商王都失败了,但成功的占领黎国,控制了上党高原,并且守住孟门陉、滏口陉的西出口,使商军难以反攻,这个战果却是实实在在而且巨大的。 从滏口陉直接攻打商王都,一举灭掉商国是不可能的,周人只能再尝试从其他方向突破,首当其冲的,就是上党高原南侧的邘国。 邘国就是帝乙时代的盂国。盂国被商人征讨之后,很可能被商族人占据,并册封商王族子姓贵族为邘国的新国君。无论是战败臣服于商,还是被子姓王族统治,相比黎国来说,邘国与商的关系都不牢靠,也更容易被周人征服。 很可能在攻克黎国的当年或第二年,周人从上党高原南下攻占邘国。这场战争,《史记》记载为「明年,伐邘」,《竹书纪年》记载为「周师取耆(黎)及邘」,《诗经》中记载为「既伐于(邘)崇」。 占领邘国之后,商军必然会分兵反攻,文王必然也会尝试从河内西部向商国副都朝歌进攻。结果与伐黎之后的进攻一样,商军与周军陷入了势均力敌的状态。 如果说在黎国隔滏口陉与商军对峙,是因为有太行山的阻隔,但邘国已经处在平原区,与朝歌之间距离不到150公里,周人又是如何在邘地顶住商军的反攻的呢? 原因有三,其一,黎国已经失守,商国不得不分兵守卫王都西北侧,以至于反攻邘国的兵力不足。其二,邘国处在河内平原的西端,向西通过轵关陉,就可以抵达运城盆地,距离虞国的路程也不到200公里,有足够的后勤支援,商周两军在这里形成均势,也符合常理。 其三,整合关中后,加上采邑制的普及,周人能征发的物资、军队,已经超过商王国。虽然劳师远征,一时难以直取商王都,但在主力撤走之后,留守的军队,仍然足以抵挡商军的反攻。 从北线灭商的计划严格来说算是失败了,但是换一个角度看,却为周人开辟南线战场提供了可能。 前面说过,如果不走河东,直接东进河洛,会陷入长期战争,商军也会从河内南下增援。但现在,河东已经被周人收入囊中(由虞、唐两国控制),上党高原与河内西部也被周人占领,商军不得不固守王都-朝歌大本营,很难分兵南下河洛。 在这种情况下,周人可以在河洛从容开辟第二战场,为江汉反商方国北上打通通道。 那么,河洛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周人又打败了哪些方国呢? 这个问题,我们下节继续解读。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戡黎伐邘,周文王北线伐商为何失败?
而先伐邘国,在晋城盆地与黎国之间的丹朱岭则没有王屋山那样险绝,周人需要分散大量的兵力防守后方,容易首尾不能兼顾。 最终,周人军队北上伐黎,顺利攻占黎国(今长治、黎城一带)。这场战争,《尚书》中称之为「西伯戡黎」,《史记·周本纪》记载为「明年,败耆qí国」。 由于黎国是商国的京西门户,从黎国向东,经过...

周文王简介 关于周文王简介
归周后,评断虞(今山西平陆北)、芮(今山西芮城)两国争讼,得诸侯拥护,于是伐犬戎、密须(今甘肃灵台西),灭崇国(今陕西户县东),建立丰邑(今陕西长安沣河西),并迁都于此,进而伐邘国(今河南焦作西),灭黎国(今山西长治西南),诸侯归者日众,《论语·泰伯》称其“三分天下有其二,以...

周文王是建立哪个朝代的?
周文王是周朝奠基者。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开疆拓土 周文王二年,周攻灭邘(今河南沁阳北),三年...

周文王称王的七年里干了哪些大事?
称王的第二年,便出兵讨伐犬戎,第三年攻打密须(今甘肃灵台西南)。犬戎在周的北边,密须在周的西边。周文王用武力征服了这两个商的属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大胆地向东方推进了。第四年伐耆(又作黎,即《西伯戡黎》的黎,今山西长治西南),第五年伐邘(又作于,今河南沁阳西北)。两...

周文王“内圣外王”,堪称历代贤明君主的典范。
周文王的“外王”就是体现在对外的征战方面。《史记·周本纪》记载,“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第二年出兵伐犬戎,战败西戎诸夷,灭了几个小国。第三年攻打密须,解除了北边和西边后顾之忧。第四年打下耆国,第五年伐邗,第六年灭崇国...

周文王是怎样一个人?
在历史上 周文王是一个勤政爱民、雄才大略、生活勤俭的有位君主,他对内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士,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据地。而且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商人往来不收关税,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的社会风气大大的刺激了周地经济的发展。对外招贤纳...

古代战争故事《牧野之战》
文王首先征服犬戎、密须、阮、共等国,然后,集中力量向东发展,渡过黄河灭掉黎、邘、崇等属国,打通进攻商都的通路。文王还没有完成灭商大业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他即位后,接替父亲未完的事业,按照既定的方针加紧灭商的步伐。他先召集各方国国君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结盟,...

周文王遇到的困难
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 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 君”。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 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明年,伐邘。

周文王姬昌,被崇侯虎陷害了吗?
周的国力增强壮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纣王于是将姬昌拘于羑里。周国大臣散宜生重价购得驺虞、鸡斯之乘、骊戎文马、有熊九驷及有莘氏美女给纣王。纣王大悦,“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

周文王周周武王从师姜子牙的故事,
先是讨伐周以北的犬戎和以西的密须,稳定了后方,然后向东伐黎、伐邘、伐崇,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并且,崇成为周的与国后,周文王在沣水西岸营建丰邑,把都城迁到了这里。徒都丰邑不久,周文王去世。据说,周文王在位共五十年,在他去世时已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为周武王灭商准备了...

石台县17328018397: 周文王和周武王有哪些历史功绩 -
冉眉西地: 周文王二年,周攻灭邘(今河南沁阳北),三年攻灭密(今甘肃灵台),五年攻灭黎(即“耆”,今山西省长治县境)等国,解除了周国北方和西方后顾之忧.戡黎、伐邗实际上是构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周文王六年,周灭崇 演化周易 周武王 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姬发继承父亲遗志,于前1046年消灭商朝. 分封诸侯

石台县17328018397: 黎姓的来源
冉眉西地: 出自黎国后裔.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出自帝尧后裔.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

石台县17328018397: 周文王姬昌创易经伐商殷的过程有哪些呢?
冉眉西地: 第四年“西伯戡黎(在今山西黎城县),第五年伐邗(在今河南沁阳县)

石台县17328018397: 周文王当时在哪个流域? -
冉眉西地: 周文王当时是在渭水流域,后来转战到了黄河流域.

石台县17328018397: 周文王与太姒 -
冉眉西地: http://baike.baidu.com/view/935359.html?wtp=tt

石台县17328018397: 西伯候?的资料/?不知道字对吗? -
冉眉西地:先周人物.姬昌(生卒年不详)即周文王,季历之子,西周奠基人.季历死后由他继承西伯侯之位,又称伯昌.在位50年.《史记·周本纪》说他能继承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仿效...

石台县17328018397: 在装修一间长9m,宽6m,高4m的会议室,在会议室的四周和顶棚贴塑料壁纸,扣除门窗面积20m2,至少需要壁纸多少平方米 -
冉眉西地: 列式: 9 *6*4 =54*4 =216(m²) 216-20=196(m²)

石台县17328018397: 运用“六书”原理分析下列汉字的结构,并说明其本义 -
冉眉西地: 吕: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脊骨形,是“膂”的本字.本义:脊梁骨 尝:形声.从旨,尚声.“旨”,滋味美.本义:辨别滋味,品尝 豆:象形.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汉字部首之一,从“豆”的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

石台县17328018397: 周这个姓氏的来源?姓周的来源历史,~
冉眉西地: 一、姓氏字源: 甲骨文中的“周”字,最初是没有“口”字的,只表示界划分明的农... 伐黎的第二年姬昌开始讨伐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邗台镇一带的?国.通过戡黎伐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