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夷观念是指什么??

作者&投稿:宿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华夷思想的中国的“华夷”观念~

华夷思想是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华夷”之说,滥觞于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华夏族。华夏,亦作“诸夏”,是汉族先民或中国的古称,率先进入农业文明的华夏族,在与周边处于游牧乃至狩猎文明的其他族群交往中,由于文明发达程度高于其他族群而产生了一种优越感,从而萌发了“华夷”分野的观念,认为自己生息繁衍的地区是世界的中心,自称为“中国”,而视周边流播迁徙,居处不定的其他族群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史书上所谓的“南夷北狄,往来不绝如线”,就是这种“华夷”分野观念的反映。实际上,早期华夏族是部分夷狄蛮戎等民族的融合体,因此所谓的华夷之别,其实并不仅仅是民族和地域的区别,更是一种文化上的高低之分。古代人常以“夏”与“蛮夷”,或“华”与“夷”的对称,即以文化和种族来作为区分尊卑贵贱的标准,从而形成华夏优于夷狄的观点。而事实上在古代东亚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中,中国作为唯一的文明中心,一个野蛮民族中国化的程度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文明的程度,华夷思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华夏族在与周边各族群的交往中,友好往来是主流,也难免对抗与碰撞。 秦汉王朝是“华夷秩序”的形成阶段。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帝国,他北击匈奴,筑长城以守之;南征北越,设郡县以治之;东临大海,遣使探访“蓬莱”;西和诸戎,消除后顾之忧;西南开五尺道,沟通对西南夷的交通。秦帝国虽然二世而亡,但上述这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华夷秩序”的建立构筑了最初的框架和基础。中华古代文明在汉代出现了繁荣富强的第一个高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大力开展对外经营。汉朝随着陆海对外通道的开辟,高度发达的中华文化传播四方。影响所及,各国纷纷遣使来汉王朝“献见”。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王朝将“华夷”观念作为对外交往的原则。以中国为核心,以“华夷秩序”为指导思想的东亚古代国际关系体系,在两汉王朝时期开始形成并初具规模。最初纳入这一体系的国家,有东北亚的日本列岛上的倭奴国,朝鲜半岛上的三韩诸国,东南亚中南半岛和南洋群岛的一系列小国。隋唐王朝是“华夷秩序”的发展阶段。杨坚建立隋朝,使中国结吏了长期的战乱与分裂割据而重新统一,为唐代中国的再度繁荣富强创造了条件。李唐王朝建立之后,中华文明进入了辉煌璀璨的第二个历史高峰。大唐帝国是古代东亚乃至全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发达,国力最强盛的封建帝国。它对亚欧大陆上的各个国家和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众多国家钦羡大唐的文明富强,纷纷遣使来朝,与唐朝进行政治交往、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加入“华夷秩序”体系。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在唐代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交往国家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均是前代历朝所不能比拟的。隋唐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获得长足进步,大大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联系,使“华夷秩序”不断向南方推进。唐代的对外交往继承秦汉以来历朝历代的传统,重点仍然是经营西域。但当“华夷秩序”在盛唐时期向中亚和南亚推进之际,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势头正盛的阿拉伯帝国(中国史籍称为大食)及其伊斯兰国际关系体系,在向东扩张时,与大唐帝国及其“华夷”体系发生交汇与冲突。公元751年,阿拔斯王朝的呼罗珊总督阿卡·穆斯林率领的阿拉伯军和唐王朝的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率领的唐军交兵,唐军战败,此后“华夷秩序”的发展方向逐步转向东方和南方。两宋王朝是“华夷秩序”的进一步充实阶段,两宋王朝在北方一直受到辽、金、西夏政权的威胁,始终处于守势。然而宋代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南移。两宋对外关系向东、向南的发展是对唐代的继承和超越。由于北方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不断南侵,南渡偏安的南宋王朝,“一切倚办海船”,促进了海道贸易的发展和繁荣,并带动了东南沿海港口的兴旺。对外交往也在东南方向得到扩展,使“华夷秩序”得到进一步充实。蒙古入主中原,建立元朝。蒙元帝国疆域辽阔。盛极一时。他们一味穷兵黩武。征战杀伐,通过7次征伐朝鲜,两次渡海远征日本,派兵攻伐缅甸。但元朝的蒙古统治者虽然保留了“华夷秩序”的外表框架,但却未能真正领会这一体系的内涵真谛,严重背离了文化底蕴深厚的“华夷秩序”。明王朝是“华夷秩序”的全盛阶段。明成祖朱棣也是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率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远洋舰队七次下西洋,历经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遍访亚非3个国家和地区。这一壮举扩大了大明帝国在海外的政治影响,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舰队所经之处,许多国家纷纷派遣贡使来朝大明帝国。大明帝国则按厚往薄来的原则厚赠来使,使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纷纷被吸引加入到“华夷秩序”中来,从而使东亚这一国际关系网络发展到空前规模。晚清“华夷秩序”的崩溃。满清时期,中国未能遵循以华为主的社会形态,汉人史无前例的遭受压迫,外族入主中原,刚步入文明社会的统治者愚昧无知,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满清统治者,背离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使中国这个老大帝国在自我封闭中日渐落后。而当时16世纪近代资本主义在西欧崛起。17-19世纪,欧美各国相继完成了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以西欧为中心,向全世界扩展。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在古代世界历史上延续2000年左右,曾经是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生命力最强的“华夷秩序”也逐渐衰败。19世纪末,风雨飘摇的满清帝国成为列强瓜分豆剖的对象,19世纪的最后一年,随着八国联军侵入满清首都北京及随后辛丑条约的签定,中国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总之,在这种以中华文化圈为基础形成的东亚世界体系之内,“其总的关系就是以中华帝国为中心,周围夷狄各国接受册封,后者向前者朝贡,前者羁縻后者。其中各国相互之间并不发生直接关系,而是完全由对华帝国的直接关系规定的一元化上下秩序构成的。”这个“华夷秩序”体系犹如一个原子,中国是原子核,周边各国是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中国这个“原子核”的国力越强,对周边各国的吸引力越大。周边各国这些“电子”对中国的向心力也就越大。这一国际秩序随中原王朝盛衰变化,时而稳定,时而涣散,千百年来,这一观念虽屡受挑战,但在无形当中,它却逐渐积淀为一种十分沉重的心理,一直左右着统治者的外交政策。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我(朕),却对他们一视同仁。
唐太宗的这种认识和思想,显示了处理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的仁和宽厚的胸怀。在这种思想和胸襟指导下,贞观时期推行了十分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政策。

扩展资料:
隋末唐初之际,北方东突厥汗国十分强大,时常南下侵扰,并且介入中原各势力。唐朝初期百废待举,626年东突厥突然袭击长安,率军抵达距离长安不远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
对此唐太宗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在渭水隔河与突厥可汗对峙,定下渭水之盟。之后,唐太宗积极对付突厥,挑拨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的关系,以及突厥与周围诸部的关系。
627年东突厥的藩属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因为不认同颉利可汗的政令与改革国俗,纷纷脱离,改立薛延陀部为可汗,突利可汗也归降唐朝。
628年朔方人梁洛仁杀盘据夏州的梁师都,归降唐朝。而东突厥在分裂后又遇到大雪侵袭,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
629年李靖率骑兵奇袭攻灭东突厥,隔年北方各族入贡长安,诸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635年派李靖攻占吐谷浑,657年派苏定方西征攻下西突厥汗国,641年派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通婚。这些都稳定唐朝与四方各国的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世民

原是在中国历史中,上古中原人用于区辨中原华夏与蛮夷的一种概念。大致有血缘,地缘,以及衣饰、礼仪等文化,但随时代变迁,血缘因素往往只在婚姻中强调,而被文化习俗和地理盖过。

华夷思想是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华夷”之说,滥觞于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华夏族。

华夏,亦作“诸夏”,是汉族先民和中国的古称,率先进入农业文明的华夏族,在与周边处于游牧乃至狩猎文明的其他族群交往中,由于文明发达程度高于其他族群而产生了一种优越感,从而萌发了“华夷”分野的观念,认为自己生息繁衍的地区是世界的中心,自称为“中国”;

而视周边流播迁徙,居处不定的其他族群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史书上所谓的“南夷北狄,往来不绝如线”,就是这种“华夷”分野观念的反映。古人常以“夏”与“蛮夷”,或“华”与“夷”的对称,即以文化高低来作为区分尊卑贵贱的标准,从而形成华夏优于夷狄的观点。

而事实上在古代东亚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中,中国作为唯一的文明中心,一个野蛮民族中国化的程度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文明的程度,华夷思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现代思潮

中华民族主义进入21世纪,广为中国内的汉族人接纳,但在海外华人、台湾华人、以及1997、1999年主权移交后的香港、澳门华人之间反对者并不少。当中在香港引起的矛盾尤甚。

学者兼前特区政府官员陈云根就著写《香港城邦论》等书,叙述香港因为避过大陆过百年政治和文化动荡,且具帝国格局,是华夏文明的正统,认为中共中央政府以马列主义立国,用苏共干部体制治国,不但推行并使用简体字,治下又发生过文革,是为蛮夷;

而中华民国政府亦受五四以来西风影响太深,两地华夏文化传承上不及香港。而且他反对以“中国”为国名、使用“中国人”的称呼,因为“中国”在古义之中指天子京城,称“中国”、“中国人”实为僭越。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华夷思想





  古代东亚存在着华夷秩序圈,“华夷”是庞大的中央大国和拱卫在周边的蛮夷小国构成的一个自足空间。朝贡的宗主国与进贡国之间,各有各自的义务和职责。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华夷秩序圈的特点。我们从自己的研究目的出发,可以归结出它的两个特点。首先,华夷秩序圈内部呈“中心——边缘”的主从结构。维系华夷秩序的首先是朝贡贸易。朝贡的宗主国与进贡国之间,各有各自的义务和职责。朝贡,在中国历史的语境下,绝不仅仅是“经济贸易”的等义词。它包含了礼仪、政治、社会交往、文化等各种各样的关系的复杂概念。就它的原意而言,它是一个政治概念,实质性的经济贸易关系其实是处在次要的地位[v]。与东亚政治经济的朝贡格局相对应的是,古代东亚文化上亦呈现“内核——外缘”结构,两端处于恒常的共振与环流中。
  其次,除了内部的“中心——边缘”结构以外,相对于外部遥远的蒙昧混沌世界而言,“华夷”构成一个有边界的自足空间。尽管这边界是模糊的,但它确实存在。基本上就是中国的势力影响范围,是否服从中华的“王化”,是进入这个边界的标准。边界之外,之谓“化外”。我们也许可以说,华夷秩序圈的这种边界,就是构成近代“亚洲论述”的一个传统基础。“华夷”观念的本身,隐含着亚洲视角,“华夷”对举,整个亚洲(东亚)就是由“华”加“夷”构成。
  “华夷”之内的地域自成一个思考单位,这是有其文化意义的,邹衍的大九洲、《山海经》中的海外奇谈,都被理性地摒弃在“天下”之外,就因为它并不合与中国文化对世界秩序的安排——这种安排构成中国传统知识的基础支柱之一。所以,凡在“华夷”边界之外的,邹衍也好[vi]、《山海经》也好,不仅地理感上位处边缘,在传统知识体系中也被边缘化。古人绘制的天下地图常常用“华夷”这个词, 除此以外,也经常以“舆地”为名,后一词更明显地透露了这种边界感。葛兆光指出:“‘舆地’,顾名思义是舟车所至之处,从贾耽《上海内华夷图及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表》中‘舟车所通,览之咸在目’一语可以看出,那些当时不在交通范围中的地域,自然不属于‘天下’的范围。”[vii]可见,交通范围是判划的原初标准之一。当然,说起来古代中国人的足迹与目光还是曾经远届今天整个亚洲以远,但“华夷”圈仍然有相对稳固的边界。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南洋、西洋,并没有使那些国家持久地进入华夷秩序圈。
  说起华夷秩序圈的边界体会,日本反而比中国更刚性。这看似反常的现象仍可从“中心——边缘”的视角去分析。对中华而言,华夷秩序的原理之一就是凡欲沐王化则来者不拒。所以,西欧各国要求通商时,清朝把他们看成朝贡国;而日本本来就是华夷秩序的边缘国,所以当幕府末期,俄国和英国要求保持接触,开展贸易,幕府并不认为他们是慕日本的德化而来,没有按朝贡国对待之意,煞费苦心的把它们挡了回去。锁国的定制,就是“通信则限于朝鲜、琉球,贸易则限于中国、荷兰,其他一概拒绝”。信夫清三郎曾分析中日这种区别,认为与中国地处大陆,四周没有天然屏障;而日本是岛国,四面临海的地域差别有关[viii]。这样,边缘的日本,比中央的中国,更为强调华夷秩序边界感。这也许是近代日本“亚洲空间意识”强于中国的一个远源。


从夷夏异制到华夷一体,中间都经历了什么?
从夷夏异制到华夷一体,中间都经历了什么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其中从夷夏异制到华夷一体,中间都经历了什么?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转换就开始了,华夷之间开始逐渐走向联合。一、华夷观念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的观念的不断演化 首先在“中国”这个观念产生之前,应该先出现“国家”的观念,关于这...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
所谓“师夷”,就是向西方学习,在今天看来,这是非常普通的主张,没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但在魏源生活的时代,这可是石破天惊之论。因为当时中国古老而沉重的国门刚刚被打开,人们满脑子装的都是传统的“天朝上国”、“华尊夷卑”观念,只主张“以夏变夷”,对“以夷变夏”是想都不敢想的。为了...

安夷然的夷是什么意思
2. 在《晋书·谢安传》中,谢安面对苻坚的百万大军,依然保持夷然的态度,毫无惧色,这体现了他的镇定和从容。3. 夷然的另一个含义是鄙视或者不屑,表现出对某事物的不以为然或者轻视。4. 在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中,深公对于某种义理夷然不屑,显示了他对世俗观念的超然态度。5. 夷...

戌夷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历史上,戌夷一词经常被用来贬低那些没有接受中原文化、礼仪的少数民族。这种老观念在某些地区甚至延续到了现代,给特定的民族带来了歧视和困扰。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表明戌夷在某些情况下也体现了多样性、宽容和包容性。在历史长河中,戌夷的士兵、商人和游牧民族都对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

两宋华夷观念有了新的变化,盖因辽、西夏、金、元这些民族政权的崛起为什 ...
少数民族强大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宋朝重文轻武,导致武力落后,在野战方面连西夏都打不赢,更不用说蒙古的铁骑了。二是想金元都建立了政权,组织机构上汉化。在文化领域也向汉族靠近 ,这些都是他们强大的原因。

中国史料中所说的“蛮夷”是什么意思
畏威不怀德”的,所以不需要礼数教化,孔子说的“有教无类”指的是华夏族,与四夷无关,因为孔子还说过“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把孔子(其实当时所有的人的观念在这方面都差不多,孔子是个代表)的观点从头到尾看一遍,会发现孔子从来都是无视四夷,对待他们的态度,只需要暴力清理即可。

近代史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底是什么意思?
所谓“师夷”,就是向西方学习,在今天看来,这是非常普通的主张,没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但在魏源生活的时代,这可是石破天惊之论。因为当时中国古老而沉重的国门刚刚被打开,人们满脑子装的都是传统的“天朝上国”、“华尊夷卑”观念,只主张“以夏变夷”,对“以夷变夏”是想都不敢想的。为了...

曾存在了上千年的土司制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
其实土司制度真正的形成于宋元时期,土司制度主要针对边疆的少数民族,在明朝的时候最繁盛,崩溃于清代,结束于20世纪初,如果从唐朝的萌芽时期算起的话,大概有100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会产生土司制度,跟中国的华夷观念有关系,中国古代汉人群居于中原,因为中原的文化发达,相较于周边的游牧民族或者少数民族...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是学习外国的长处,以抵制外国的侵略。详细解释如下:一、概念解析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说法,源于清朝时期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与应对策略。其中的“师夷”指的是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长技”则特指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和生产方式。“制夷”则意味着利用学到的这些...

唐朝的“华夷之辨”和其他朝代有什么区别?
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蛮夷观念不断的发展。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鼎盛的朝代,给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唐朝在当时不仅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还有包容的胸怀气魄,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并且与此同时,中国“华夷之辩”也开始发生变化,在唐朝时期,“夷”“夏”的区分标准逐渐从地域...

南澳县17619684843: 概述先秦时期华夏族形成时期的民族观念,并试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过程的影响 -
豫秦强力: 中国古代的夷夏观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并成为“天下”观念的重要组成部份,对夏商周三朝处理民族关系、构筑统治体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夷夏观最早是在华夏族中诞生的,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一)以文化和分布区域的...

南澳县17619684843: 什么是夷夏之辨 -
豫秦强力: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

南澳县17619684843: 华夷之辩是什么意思?
豫秦强力: 在古代,华指中原地区,夷指长城以外的少数民族.实指外蒙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民族.之辨泛指传统文化政治经济等考证论述.如中日东海之争. 在近代:华指全国,夷主要指日本或外国. 楼上已解释得很详尽,古风很盛.佩服!

南澳县17619684843: 什么是“夷夏观念”? -
豫秦强力: 夏,指的是华夏民族,开始以炎黄部落为基础,后经过发展到了大禹,后来建立了夏.从此“夏”代表了整个民族,汉朝的汉武帝以后又称为汉族.夷,指的是除了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夷夏观念,是汉武帝建立汉文化圈后,也就是其他民族都向汉族学习,(包括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明灭亡后崇祯这个年号在朝鲜还用了好几百年,可见受华夏文化的影响多大),所以产生了优越感,以天朝自居.比较歧视其他民族,就是夷夏观念.

南澳县17619684843: 华夷 - ---是什么意思? -
豫秦强力: 1.指 汉 族与少数民族.后亦指 中国 和外国.《晋书·元帝纪》:“天地之际既美,华夷之情允洽.” 唐 杜甫 《严公厅宴咏蜀道画图》:“华夷山不断, 吴 蜀 水相通.” 宋 苏轼 《赐太师文彦博生日礼物口宣》:“卿勋在庙社,名闻华夷.”...

南澳县17619684843: 华夷秩序与朝贡秩序的联系及区别?华夷秩序与朝贡秩序的联系及区别
豫秦强力: 华夷秩序是中国在晚清以前,以中国为中心的一种国际秩序.是长期存在于亚洲东部、南部、东南部等地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内,由于中国在这一地区具有较高的...

南澳县17619684843: 如何理解古代中国人的民族观和天下观 -
豫秦强力: 总的来看,当夷夏矛盾异常尖锐之时,儒家强调“攘夷”,强调“华夷有别”,这充分表现出儒家民族观具有保守性和排他性的一面;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儒家强调“礼分华夷”、向往“天下一家”,又充分体现出儒家民族观具有包容性和...

南澳县17619684843: 试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入手分析洋务派中体西用中的华夷观念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希望大家不要只是复制粘贴,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最好, -
豫秦强力:[答案] 换一种说法就是现在的改革开放,就是积极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等一系列的变革.要战胜外国势力,必须学习他们的先进的东西,并将这些进步的东西与我们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做到洋为中用.

南澳县17619684843: 先秦“五方之民”指什么. -
豫秦强力: 华夏五方之民——中国、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也有“五方之民”相似于五湖四海的意思,后面的“通”译为“同”.这句话是说:来自五湖四海各地方的人,各自的言语不同、生活习性、嗜好也有所不同.这里的五方泛指全国各地,同“九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