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作者&投稿:闽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一、人怎会变成“狼”?
历史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8岁的狼孩卡玛拉(女性),其身体外形与人不同,特点是:四肢长得比一般人长,手长过膝,双脚的拇指也稍大,两腕肌肉发达;骨盆细而扁平,背骨发达而柔弱,但腰和膝关节萎缩而毫无柔韧性。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
二、从“拾柴火”看性格模式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实验者汪尺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学生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是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了;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湿柴。后来实验者对他们讲了有关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人渐渐多了。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观察,发现有20个孩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了解到孩子们的性格差异,有的勇敢主动,有的畏缩图方便;有的动摇,有的则是胆怯。而他们的性格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
三、自信是成功的秘诀
海伦·凯勒(1880-1962),美国女学者,生于亚拉巴马州的小镇塔斯康比亚,1岁半时突患急病,致其既盲又聋且哑。在如此难以想象的生命逆境中,她踏上了漫漫的人生旅途……人们说海伦是带着好学和自信的气质来到人间的,尽管命运对幼小的海伦是如此的不公,但在她的启蒙教师安妮·莎利文的帮助下,顽强的海伦学会了写,学会了说。小海伦曾自信地声明:"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学读书!我要去哈佛大学!"这一天终于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学考试。只见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练地摸来摸去,然后用打字机回答问题。前后9个小时,各科全部通过,英文和德文得了优等成绩。4年后,海伦手捧羊皮纸证书,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海伦热爱生活,她一生致力于盲聋人的福利事业和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舆论的赞扬。她先后完成了《我生活的故事》等14部著作,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她那自尊自信的品德,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被誉为人类永恒的骄傲。
四、酸葡萄效应
在伊索寓言中有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说的是那狐狸本来是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的,它跳起来,未够高,又跳起来,再跳起来……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够高,这也算是一种"挫折"或"心理压力"了,此时此刻那狐狸该怎么办呢?若是一个劲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还是跳不够那葡萄的高度。于是,那狐狸说:"反正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够高,摘得到也还是"不能吃",这样,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开,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五、理性情绪调节
有一个笑话: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开洗衣店,一个开伞店。老太太左右为难:晴天,担心开伞店的女儿的生意不好;阴天,担心开洗衣店的女儿的衣服晒不干。有一天,有人劝导,老太太你好福气,下雨天,你开伞店的女儿生意好,该高兴;天气好,你女儿的衣服干得快,也该高兴。对你来说,哪一天都是好日子呀。老太太想一想,也真是这样,心情顿觉好多了。
六、“剥夺感觉”如何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将55名自愿被试者分别孤单一人地关闭在几乎隔音的暗室里。为了尽量剥夺感觉,被试者的手上套上长至肘部的棉手套,蒙上眼罩。他们的头套在一个U形枕头里以降低听觉刺激,同时空气调节器发出单调的声音,以限制听觉。这些被试者就这样没日没夜地躺在小床上,或者百般无聊地昏睡,或者胡思乱想,所有的人都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有的还产生幻想。4天以后对被放出来的被试进行了各种测验,发现他们的各种能力都受到损害。而他们要恢复正常状态,则需要1天左右的时间。心理学家在其他大学做了类似的剥夺感觉实验,其情形也是如此。
七、善于“变通”的孙膑
战国时期,孙膑初到魏国,魏王要考查一下他的本事。一天,魏王召集众臣,当面考查孙膑的智谋。 魏王对孙膑说:"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从座位上下来吗?" 庞涓出谋说:"可在大王座位下边生起火来。" 魏王说:"不可取。" 孙膑捻捻胡须道:"大王坐在上边嘛,我是没有办法让大王下来的。" 魏王问:"那你怎么办?" 孙膑道:"如果大王在下边,我却有办法让大王坐上去。" 魏王得意洋洋地说:"那好,"就从座位上走了下来,"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我坐上去。" 周围的群臣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也哄笑孙膑无能。忽然,孙膑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虽然无法让大王坐上去,却已经让大王从座位上下来了。" 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对孙膑的才华连连称赞。
八、声调轶事
有一次,意大利著名的悲剧影星罗西应邀参加一个欢迎外宾的宴会。席间,许多客人要求他表演一段悲剧,于是他用意大利语念了一段"台词",尽管客人听不懂他的"台词"的内容,然而,他那动情的声调和表情,凄凉悲怆,不由使人流下同情的泪水。可一位意大利人却忍俊不禁,跑出厅外大笑不止。原来,这位悲剧明星念的根本不是什么台词,而是宴席桌上的菜单。
九、交往空间趣闻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霍尔(E·hall)有一句名言:"空间也会说话。"他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空间需求。霍尔曾观察到一种有趣的情景:一个南美人与一个北美人在大厅的一端交谈,由于前者按照自己觉得最适宜的距离而不断向前靠,而后者也自然地保持着自己的个体空间而不断退后,当谈话结束时,两人已不知不觉地移到了约12米长的大厅的另一端。


埃里克森主张自我的终身发展,这一观点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_百度...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治疗性核心品质是指什么美国心理学家
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个性的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个别性二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人生观、世界观、志向、价值观、信念等)自我认识(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个性心理个性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尊感、自信感、成功感与失败...

什么叫做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有?
华生认为,行为主义的立场和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使某些心理学分支脱离它的本源而日益兴盛起来,比如药物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法律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和心理病理学等。行为认识论、行为实验分析以及应用行为分析至今依然是活跃的研究领域。在美国,行为主义思想不仅普遍应用于各种社会机构,而且渗透到人文科学,如...

...智力因素不止一种而是两种,即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心理学家是...
【答案】:C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等人在因素分析中发现,一般智力因素不止一种而是两种,即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材料作文 心理学上有一个 乔韩窗口理论
一、所谓“乔韩窗口理论”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

人格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
Raymond B.Cattell:卡特尔(1905-1998),美国心理学家,最早应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他对心理测验的研究,对个体差异的测量,以及对应用心理学的倡导,有力地推进了美国心理学的机能主义运动。他编制的“16种人格因素测验”应用十分广泛。雷蒙德.卡特尔905年出生于英格兰斯塔福郡。1921年进入伦敦大学,主修物理和化学,3年后...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什么?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1、生理需求: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2、安全需求: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

具体阐述心理学的ABC理论
情绪调节的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里斯(A·Ellis)于 20世纪 50年代首创的一种情绪调节法,又称ABC性格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情绪的产生是一个被称作ABC的过程。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

心理咨询的四大流派
精神分析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挖掘这些被压抑的潜意识,使其能够被患者觉察认可,自然释放了被压抑的能量而得以治愈。由于潜意识分析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因此精神分析一个疗程的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至少在一、两年以上),故在现代追求快节奏生活的西方不太流行。2、行为治疗学派。其理论基础是以美国心理学家约翰...

雨花区17796614944: 材料一: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斯坦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以每小时15元的酬金聘人呆在一个小房间里,这个小房间与世隔绝,没有报纸,没有电话... -
旗诞来可:[答案] (1)材料一说明,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必须与他人交往.材料二说明,网上交友已成为青少年学生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但还存在一些问题.(2)①作用:互联网带给我们大量的信息,也拓宽了我们交往的渠道,甚至有可能把我们的交往范围扩...

雨花区17796614944: 材料一: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斯坦利增经做了一个实验:他以每小时15元的酬金聘人呆在一个小房间里,这个小房间与世隔绝,没有报纸,没有电话,不... -
旗诞来可:[答案] (1)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必须与他人交往.(2)网上交友已成为青少年学生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但还存在一些问题.(3)①作用:互联网带给我们大量的信息,也拓宽了我们交往渠道,甚至有可能把我们的交...

雨花区17796614944: 材料一: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斯坦利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以每小时15元的酬金聘请二人呆在一个小房间里,这个小房间与世隔绝,没有报纸,没有电话,... -
旗诞来可:[答案] (1)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必须与他人交往.(2分)网上交友已成为青少年学生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但还存在一些问... ②当今社会,网络交往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个人必须的交往方式,材料二通过具体的数字说明了网络交往的常态化,但同时...

雨花区17796614944: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以每小时15美金的酬金聘人待在一个小房间里,这个小房间与外界完全隔绝.最后两个人应聘参加实验,结果一个人只待... -
旗诞来可:[答案] 1.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人. 2.坚持就是胜利.

雨花区17796614944: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斯坦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以每小时15美元的酬金聘人呆在一个小房间里.这个小房间与外界完全隔绝,没有报纸,没有电话... -
旗诞来可:[答案] 人如果封闭自己,就会使自己陷入孤立.我们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与他人交往,可以获得更多的友情,分享更多的快乐.发展友谊,获得友情是保持健康心理的必不可少的“营养”.

雨花区17796614944: 美国心理学家赫特.斯坦利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以每小时15美元的酬金聘人呆在一个小房间了,这个房间与外界完全隔离,里面没有报纸、书籍,... -
旗诞来可:[答案] 从题干内容来看本题属于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交往与沟通的含义及重要性这一知识点.本题的材料实际形象地告诉我们人生离不开交往,只有在交往中才能收获更多的友情,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得到更多的合作与交流,如果一个人离开了与他人的交往...

雨花区17796614944: 【案情】心理学家曾作过一项实验 -
旗诞来可: 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A.Ladins,1957)用编撰的两段文字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首因效应现象.他编撰的文字材料主要是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并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

雨花区17796614944: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美国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项有趣的试验: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 -
旗诞来可:[答案] (1)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客观存在,要克服从众心理,不能受此诱使而去仿效.(2)防微杜渐,加强校风建设非常重要.任何不良行为如果形成风气,就会暗示更多的人做同样的坏事甚至更大的坏事.

雨花区17796614944: 这个是文章美国的塞利曼博士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花了二十多年,找了一万多人做一些心理方面的实验,实验结显示,悲观的人往往会自怨自艾生出病... -
旗诞来可:[答案] 1拼命地敲打着、叫喊着;手掌敲得红肿,喉咙叫得沙哑. 2因为他对人生很悲观,常以否定的眼光去看世界

雨花区17796614944: 忍住一份甜 阅读题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曾经在一群幼儿身上作过一个有趣实验:他给每个孩子发一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说他有事要离开一会... -
旗诞来可:[答案] 1.有的孩子把糖吃了是因为没有经受住诱惑,有的孩子没有吃是希望可得得到允诺的两颗糖果.2.诱惑,短暂的愉快.3.暂时的“甜”或者说“甜头”对于没有意志力的人们是很有诱惑力的,人人往往贪图当下的享受,而与成功失之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