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作者&投稿:仇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陆九龄是怎样的人?有什么品质精神~

字子寿,金溪归政(今江西省金溪县陆坊乡)青田村人,人称复斋先生。
乾道五年(1169)进士,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学者号“二陆”。学穷性命之原,其于字画未必屑屑求工,所书端稳深润有法度,临学之士或有所未及。乃知有德有言者,于区区字画亦不苟。

其六世祖陆德迁因避乱于五代末从江苏吴县迁居金溪县青田,为金溪陆氏之始祖。九渊之父陆贺,字道卿,悉心研究典籍,以学行受到乡里尊敬。其家几代同堂,家道整肃,著闻州里。陆贺先生有六子:九思、九叙、九皋、九韶、九龄和九渊,均学识渊博,号称“陆氏六杰”。九思,字子疆,中举后封从政郎,著有《家问》,为陆氏治家准则。九叙,字子仪,善于持家,以经营药铺为业,供全家各项费用,公正通敏,时人称为五九居士。九皋,字子昭,举进士,授修职郎,文行俱优,率诸弟讲学,学者称庸斋先生。九韶、九龄、九渊并称“三陆之学”,皆导源于九皋。

陆九龄(1132-1180),字子寿,金溪归政(今江西省金溪县陆坊乡)青田村人,人称复斋先生。
宋史
原文: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九龄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
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译文:
陆九龄字子寿。他的父亲陆贺,凭学问品行被乡里人尊崇。陆九龄年幼时聪颖持重,十岁时母亲去世,他像成人一样悲伤异常。年纪大些,就填补了郡学弟子员的空缺。
当时秦桧把持朝政,没有人讲程氏之学,只有九龄尊崇程氏的学说。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廷里很有名望,退隐居住在临川,很少接待宾客,一见到陆九龄,跟(他)说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学典籍全部告诉他。从此以后陆九龄更加努力学习,翻看百家书籍,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对阴阳、星历、五行、卜筮这些学说都很精通。
(陆九龄)生性考虑问题周密严谨,对学问不肯苟且简单涉猎。(陆九龄)进入太学,司业汪应辰推举陆九龄为学录。在乾道五年中了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九龄主持义社,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九龄说:“文事武备,是一致的。古时候有征战讨伐,公卿就是将帅,一乡之长,就是军营的表率。士人如果以此为耻,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独占了。”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章法。盗寇虽然没有到,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
等到了兴国,九龄不因为是闲职而自我放松,规矩更严格了,他劝勉安抚百姓引导辅助人们求学,于是士人逐渐增多。不到一年,因为继母去世而离开。服丧期满,调任全州教授。还没上任,就得病了。一天早晨起来,陆九龄坐在床上和客人聊天,仍旧把天下的学术人才作为惦记的事情。到了晚上,整理好衣襟正面躺着就去世了,去世时四十九岁。宝庆二年,(皇帝)特地赠陆九龄为朝奉郎、直秘阁,赐谥号为文达。
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法。(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友好相处而见解各异,学者称他们为“二陆”。有求学的人来咨询,九龄从容地告诉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获取的。有的人没有什么和他交谈,他就不阐说。(陆九龄)曾经说:“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之处,言词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稍加等待,未必不会自己明白过来。”
吕祖谦经常称赞陆九龄说:“志向远大,脚踏实地。有关键之处的阻碍,即使累积了九仞高山般的功夫也不敢满足;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即使作为很多人的表率也不敢心满意足。他听取意见并且观察思考,站在那儿四下观看,不达到极平正极精通的境地,不会放弃。”
个人简历
乾道五年(1169)进士,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学者号“二陆”。学穷性命之原,其于字画未必屑屑求工,所书端稳深润有法度,临学之士或有所未及。乃知有德有言者,于区区字画亦不苟。卒年四十九。《宋史本传、始丰稿》
家世
其六世祖陆德迁因避乱于五代末从江苏吴县迁居金溪县青田,为金溪陆氏之始祖。九渊之父陆贺,字道卿,悉心研究典籍,以学行受到乡里尊敬。其家几代同堂,家道整肃,著闻州里。陆贺先生有六子:九思、九叙、九皋、九韶、九龄和九渊,均学识渊博,号称“陆氏六杰”。九思,字子疆,中举后封从政郎,著有《家问》,为陆氏治家准则。九叙,字子仪,善于持家,以经营药铺为业,供全家各项费用,公正通敏,时人称为五九居士。九皋,字子昭,举进士,授修职郎,文行俱优,率诸弟讲学,学者称庸斋先生。九韶、九龄、九渊并称“三陆之学”,皆导源于九皋。

陆九龄长期跟随父兄研讲理学,为学注重伦理道德的实践。认为“心”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出发点。自古以来圣人相传的“道统”即是“心”,离开“心”犹如“无址”而“成岑”。为学主张“治人先治己,自治莫大于气,气之不平,其病不一,而忿懥之害为尤大”,要使“身体心验,使吾身心与圣贤之言相应,择其最切己者勤而行之”。批评繁琐支离的治学方法,要求“尽废讲学而务践履,于践履中,要人提撕省察,悟得本心”,从而做到“习到临利害得失无惧心,平时胸中泰然无计较心”。反对“弃日用而论心,遗伦理而语道”。他对求学者循循善诱,启发这些人去自悟其道。
他和陆九渊参加“鹅湖之会”,虽与朱熹观点不同,但友情不断。有“珍重友朋情切琢”的品格。晚年与张拭互相以书信论学。吕祖谦称其“所志者大,所据者实”。其著作有《复斋文集》。

陆九龄长期跟随父兄研讲理学,为学注重伦理道德的实践。认为“心”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出发点。自古以来圣人相传的“道统”即是“心”,离开“心”犹如“无址”而“成岑”。为学主张“治人先治己,自治莫大于气,气之不平,其病不一,而忿懥之害为尤大”,要使“身体心验,使吾身心与圣贤之言相应,择其最切己者勤而行之”。批评繁琐支离的治学方法,要求“尽废讲学而务践履,于践履中,要人提撕省察,悟得本心”,从而做到“习到临利害得失无惧心,平时胸中泰然无计较心”。反对“弃日用而论心,遗伦理而语道”。他对求学者循循善诱,启发这些人去自悟其道。


《君九龄》九龄公主三次成亲,1次假成亲,两次嫁给同一个人 ,你怎么...
九龄是个很聪明的女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如何得到,特别讨男人喜欢。由于楚九龄自幼耳濡目染,在原生家庭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滋养下,自信心、坚韧、坚韧。戏里,九龄公主一生算起来嫁过四次,两次嫁给同一个人 九龄公主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尽管她的身世遭遇值得同情,但她最后的...

陆九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九龄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

宋史陆九龄传原文和译文
九龄说:“文事武备,是一致的。古时候有征战讨伐,公卿就是将帅,一乡之长,就是军营的表率。士人如果以此为耻,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专横了。”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法度,盗寇虽然没有到,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有空闲时就与乡里的子弟练习射箭,他说:“这本来就是男子的事情...

张九龄是怎么成为唐朝宰相的?他的能力怎么样?
根据史料记载,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这还是比较有可信度的,毕竟身为一朝丞相,能被皇帝看重,不会差到哪去。张九龄是个很注重仪容仪表的人,无论是在家还是上朝,还是外出办公,始终都保持着一种风度翩翩的姿态。不管什么时候,都表现出一种神采奕奕的样子。张九龄是个典型的官二代。那时,古代和今天...

陆九龄字子寿幼颖悟端重文言文翻译
“陆九龄,字子寿,幼颖悟端重。”出自《宋史·陆九龄传》,全文翻译如下:陆九龄,字子寿。九龄的父亲陆贺,凭借学问品行被乡里人尊崇,生有六个孩子,九龄是他的第五个孩子。陆九龄年幼时聪颖端重,十岁时母亲去世,九龄像成人一样为母亲哀哭伤悲。年龄大些,就填补了郡学弟子员的空缺。当时秦桧把持朝政...

张九龄在唐代诗歌史的地位
二十一年,以中书侍郎为相。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时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遂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珪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李林甫更进谗言,玄宗遂于...

《君九龄》中九龄被绑双手惨遭陆云旗囚禁,陆云旗为何这么做?
极端的爱反而会给到对方压力其实看着陆云旗好像非常的喜欢九龄,但是他最爱的始终是自己。而且他的爱情已经太过于极端,也太过于让九龄窒息,这样子反而会给到九龄太大的压力。真正爱一个人应该是为她着想,希望她能够过得更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守护对方的幸福,而不是通过这种逼迫的方式让对方勉强和...

古人怎样称呼十三岁?古人怎样称呼十四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君九龄》讲了什么故事 主角人设怎么样
在古装剧《君九龄》中,讲述了一个曲折而英勇的故事。主角九龄公主在全家遭遇不幸后,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改头换面成为了一名医馆主人。她凭借精湛的医术和智谋,逐渐揭露并惩治了逆贼,展现了一个女英雄的形象。这部剧以其紧凑的剧情和大女主的设定吸引观众,加上杜亚飞、王佑硕等实力派演员的加盟,使...

张九龄成为德云九队队长,你觉得他的实力怎么样?
张九龄可以说是德云社“九”字科的第一个队长,除此之外,他还是“九”字科第一个拥有专场的逗哏演员,这么一看,其实就可以知道他的能力是不可小觑的,而张九龄本来应该是“鹤”字科的小师弟,但是他却成为了“九”字科的大师兄,因为他的能力在郭德纲先...

青原区15729484096: 陆九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
晋垄消瘀: 陆九龄(1132-1180),字子寿,金溪归政(今江西省金溪县陆坊乡)青田村人,人称复斋先生.宋史原文: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九龄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

青原区15729484096: ...吕祖谦也给予了他很高评价. D .陆九龄对于向他求教的人其授课方法是灵活的,如果人家需要他讲,他就从容地陈述讲解;如果人家没有什么和他交谈,... -
晋垄消瘀:[答案] 答案: C 【解析】 服:服丧. 答案 ;C 【解析】 A 前者“被 ”,后者“替 ”; B 前者“用来”,后者表修饰关系 ; C 都译为“如果”,表假设; &nb...

青原区15729484096: 一夜长大文中的他是一个这样的人是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
晋垄消瘀: 1.文中的他是一个孝顺的人,从文中“由不得也他想什么,要给父亲擦身……”可以看出2.文中的他是一个能忍耐的人,从文中“一意识到,惊出一身汗……”可以看出3.文中的他曾经是一个暴躁的人,从文中“他没好气的吼过去……”可以看出

青原区1572948409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是怎样?描写先生的先生的特点是什么?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 -
晋垄消瘀: 对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老先生的评价,不少人持批评态度.认为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或说“是一个深受毒害的长期执行地主阶级教育路线的下层知识分子.”我认为这样评价未免牵强,不...

青原区1572948409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中的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
晋垄消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中的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先生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 描写出了先生严格而不厉害的形象,表现先生对他的学生管理中的开明思想, 在鲁迅眼里,先生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请采纳~

青原区1572948409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的人 -
晋垄消瘀:[答案] 是一个严厉,知识渊博,仁慈,古板的人. 原文: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

青原区15729484096: 桃花源记一文中体现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
晋垄消瘀: 《桃花源记》一文中,体现出作者是一个: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这种虚构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的人.

青原区1572948409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写到了作者的老师文中写到了作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
晋垄消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写到了作者的老师文中写到了作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很死板,但却知识渊博,对学生也很仁慈,对工作很负责.这可能是作者怀念的原因吧.喜欢的原因:《三味书屋到百草园》写出了百草园的乐趣无穷,写出了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形成强烈对比,但正是这种对比,写出作者还是喜欢三味书屋的.请采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