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灵魂”与鲁迅小说

作者&投稿:唐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鲁迅曾有名言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想象中国人么意思~

鲁迅的伟大在于,他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不要被虚假的表象所迷惑,不要忘记那些远远没有克服的劣根性。
“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就是让我们以最虔诚的心态反省自己,以最大的“恶意”来怀疑我们的社会。在这里,最坏的恶意也成了最大的善意。当年鲁迅的“最坏的恶意”,鞭策了一大批民族的栋梁,启蒙了一大批国家的精英。〕

在一个缺少甚至没有大师的年代,怀念和重温已经逝去的先贤,也许是一个追求理性的人在浮躁的社会里并不那么浮躁的唯一法门。
读鲁迅不能不读他的杂文,但是,最值得我们怀念的,似乎仍然是他的小说和散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从《孔已己》和《狂人日记》,鲁迅作品处处蕴涵着毫不做作的深刻。许多句子,如果单独拿出来,都是很好的警句,都足以代表一个深邃的头脑对生活乃至人生永恒的理解和感悟。
重读鲁迅,印象最深的是,鲁迅是一个“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人。鲁迅的朋友和敌人的林语堂,对中国人也有过很多观察和描述,有的也堪称精彩,但是林语堂没有鲁迅那般直白和入骨。在《中国人》一书里,林语堂绕着弯子既骂中国人也捧中国人,多是些不痛不痒的句子。而鲁迅则怀着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深厚的责任心,触及了中国人灵魂深处的劣根性。

《阿Q正传》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一点也没有减退,反而日见其浓烈日显其尖锐,"未庄"的国情并无根本改观,"阿Q精神"仍然到处可见。《阿Q正传》就是一把解剖刀,通过"解剖自己"而剖析中国人的精神危机和国民性格。

扩展资料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于1921—1922年撰写的中篇小说。小说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是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其中主要人物有赵太爷、阿Q、吴妈、假洋鬼子、王胡、小D等。
《阿Q正传》向人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本文探讨鲁迅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主要从悲剧意识产生的社会背景及产生悲剧意识的作者的生活基础两方面来讨论,同时,谈谈他的小说的悲剧的社会深刻性。作者认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社会状况和鲁迅本人的生活基础是其小说悲剧意识产生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近现代的苦难历史,让中国社会整个都浸透了血和泪;而鲁迅童年时所遭遇的家庭变故,青年时的求学经历是促使他的思想转向悲怆的内核。其小说的悲剧意识有着深刻的社会性,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鲁迅小说,将鲁迅小说中的思想性理解得更透彻。
有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悲剧,这话有些道理。我们的古文学中,能称得上真正悲剧的作品的确难找。所谓真正的悲剧,指的就如古希腊埃斯库洛斯所写的那样的悲剧,就如《俄底浦斯王》那样的悲剧,就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那样的悲剧,有着深刻的悲剧性,且悲得很彻底的悲剧,这样的悲剧在我们的古文学中的确很难找到。我们的先人们好像不怎么喜欢悲剧,总想往着美好,一些称得上悲剧的作品又往往被缀上个喜剧结尾,给予了读者、观众一个心理上的满足,否则,让观众眼泪汪汪、心情沉重地走出剧场,他们是不干的。古文学中,很具悲剧性的作品恐怕要算汤显祖的《牡丹亭》,据说汤显祖在写这剧本时,躲在柴房中大哭了三天三夜,就如巴尔扎克哭他的高老头一样;又有一演员在演唱《牡丹亭》时,由于悲伤过度,竟当场死在了舞台上;有一痴情女子读了《牡丹亭》后情不自禁,写道:“冷雨敲窗不忍听,挑灯再看牡丹亭。世上也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可见这作品是多么的让人悲伤了,可这部堪称中国第一悲剧的作品却依然在其结尾安排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其它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总让人觉得悲得不彻底,悲得不过瘾。
鲁迅</st1:PersonName>先生对悲剧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他认为悲剧是“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固然让我们满足,悲剧却更让人深思;喜剧让我们向往人生的美好,悲剧却让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生活中有喜剧,但人生也绝不少上演悲剧。我们说鲁迅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真正悲剧,绝不是从他的作品能赚取读者多少眼泪这个角度来说的,如果把获得眼泪的多少作为评定悲剧的标准,那么鲁迅小说是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悲剧的;只有那早些年的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近来的《母亲快乐》才能堪称“催泪弹”似的悲剧。但是从悲剧的社会深刻性上说,这两部电影是根本没法与鲁迅小说相比的。我们常说,鲁迅小说是“含泪的笑”,这个评价恰如其分的道出了鲁迅小说的悲剧特点。“笑”是其小说的外在形式特色,“含泪”才是“笑”的实质;“笑”是第一反应,“含泪”是深思后的结果。鲁迅小说以其“笑”的外衣遮盖其“含泪”的内核。所以说,鲁迅小说的实质是悲剧性的,而且有很深刻的悲剧性。如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奠定了其小说悲剧的基调,其它的如《阿<SPAN lang=EN-US>Q</SPAN>正传》、《孔乙己》、《祝福》、《药》、《伤逝》、《奔月》、《铸剑》、《出关》等等,哪一篇不是浸透着泪水的悲剧呢?
任何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的会打上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的烙印,即便是反映上一时代的事,也不可能没有本时代的影子在里面,所以探讨一个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形成特点,就不能不说到作者所生活的社会背景。鲁迅小说是在我国近现代社会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小说自然深受时代的影响,形成其小说悲剧意识肯定也就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关系。那么,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情况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至新中国成立,我们的民族经受了一百多年的战火洗礼。就是到鲁迅生活的年代,我们也已经遭受了七八十年的战争灾难了,长年的被动挨找受欺凌的遭遇,让中国社会每一个细胞都浸透着泪水,中国人的心里早就是饱和的血与泪了,在血与泪水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又有几个没有悲伤的往事,可以说,悲剧性几乎成为那个时代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中的东西。
由此可见,鲁迅的弃医从文,是想改变国民的冷漠麻木,而且是怀着一种忧思忧愤的心情的。这就注定了他的文章不可避免的会带上一种深重的悲剧气氛。而这种悲剧气氛,显然是时代赋予的,是那苦难深重的近现代社会赋予的。
鲁迅早期的思想特点,是与他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家庭由小康一下子坠入困顿,小小年纪便尝尽世间冷暖;投异地、走异路,出国寻求新思想;几次改变梦想,确立文学救国的理想……这一系列的经历对他早期的思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家庭的变故,让他感受到世情的凉薄、普通人的冷漠;在国外目睹中国人的受歧视,又使他燃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中国人自己的不争气,让他痛心疾首,决心改造国民性;进化论对他的影响,又让他始终对前途抱着希望……他的梦想几次改变,但都不脱救国救民的核心。一方面是积弱的国家现实,一方面是国民的愚昧和麻木,促使鲁迅不得不以一种悲怆的心情来展现这个现实,以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剧情怀来鞭策国人,这自然使他的作品不可避免的带上一种深深的悲剧意识。
探求国民性,是鲁迅毕生做着的事业。国民性问题一直是鲁迅所痛心疾首思考的问题,并以此为轴心建构了他极富有历史启示的小说世界。在造成历代相沿的悲剧性命运的诸多因素中凸现文化因素对于人们心灵的扭曲和扼杀,是《呐喊》、《彷徨》创作的基本着眼点。在他的小说中,尽管对赵太爷、鲁四老爷、四铬先生和七大人等食人谱系中的成员施行了分寸得当的挞伐,并不惜挤出他们潜意识中的卑鄙来公开展览;但更多地还是着眼于对愚弱国民的严峻剖析。尤为残酷的现实是,像祥林嫂、阿<SPAN lang=EN-US>Q</SPAN>等被人吞噬的对象都无时不在自食,更有柳妈一类的人在被食时同时也在食人!这种景象早在鲁迅新小说的发轫之作《狂人日记》中就已有所表现,并显然被作者有意强调过了。“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
鲁迅要揭示的是国民性中的劣根性,在他看来,群众,永远是示众的材料和麻木的看客。他要以他尖锐的笔,揭出隐藏于国人灵魂中的丑恶,引起启蒙者、社会改革家的注意,以便改变国民性。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旁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相关图片 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ds/2005-03/30/xin_49030230085679626381.jpg

鲁迅专栏http://www.white-collar.net/hsz_lx.htm

鲁迅作品http://www.tianyabook.com/luxun/index.html

这里有鲁迅与老舍的国民性比较:http://isearch.china.com.cn/cgi-bin/i_textinfo.cgi?dbname=info_ctext2&listid=191957&selectword=%B7%AD%D2%EB;&templet=ztmain
这里是作为一个文化转型时期的作家,鲁迅的的精神世界:
http://www.lwxz8.com/wxlw/ddwx/200510/1756.html
我觉得这两篇文章对你写鲁迅小说与“国人灵魂”会很有帮助的。

鲁迅有很强的批判精神,至今没人能及!


“国人灵魂”与鲁迅小说
鲁迅要揭示的是国民性中的劣根性,在他看来,群众,永远是示众的材料和麻木的看客。他要以他尖锐的笔,揭出隐藏于国人灵魂中的丑恶,引起启蒙者、社会改革家的注意,以便改变国民性。

鲁迅希望通过哪部小说描写“沉默的国人的灵魂”,去唤起国人斗争的勇气...
B

为什么说鲁迅“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
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所霉变所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

为什么说鲁迅“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
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所霉变所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

给几个鲁迅先生爱国的小故事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

关于《鲁迅小说集》的推荐理由
—深邃的反思与勇敢的批判。透过先生那凝练的但含义隽永的文笔,我们看到的是我们民族性格中深藏的劣根,探寻的是一条通往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那属于真正的大写的“人”的艰辛的旅途。让我们打开这本书。读一读鲁迅,让我们悉心感受一下来自灵魂深处那痛苦的警醒与坚韧的批判!350字左右 望采纳 ...

鲁迅小说 是怎样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表现的深切,其次体现在思想的深邃上。鲁迅的小说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拷问。鲁迅那时的思想追求和艺术追求都是与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历史需要融合在一起的。 以上两点在鲁迅的小说中清晰可见:《狂人日记》写的是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吃人本质,却只通过一个精神病...

鲁迅小说对传统文化批判的思想内容及其意义与评价
鲁迅反传统思想的价值原则不仅仅是甚至不是理论而是活动,拆屋开窗是其实践策略,执着现在与现实是其立足点,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是其根本标准,整体性是其传统功能观;鲁迅反传统是双重失望中的侧重选择,人类性是其价值眼光,其意在张扬弱者文化思想,摆脱了对西学的简单移植;鲁迅反传统是一种价值否定判断,...

鲁迅为什么被称为民族的灵魂
称鲁迅为「民族魂」,就在於他对中国人的精神,即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追问,中国鲁迅学界对鲁迅的思想本质与价值核心有了更为接近鲁迅本身的认识。 总而言之,鲁迅在中国的价值——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和对黑暗的坚韧反抗。在2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对几千年来封...

急求一篇关于鲁迅的大学论文1000字左右,复制的别拿出来,就这么点分了...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小说的中心...

富民县19657132312: 鲁迅的阿q正传中提出什么深刻地刻画旧中国人的灵?鲁迅的阿q正传中
第生孕三: 《阿Q正传》形象地刻画并展示了一种明明是被损害,却使自己飘飘然的“精神胜利法”,深刻地刻画了国人的灵魂.(上次误说成《狂人日记》了,谨表歉意并作更正.)

富民县19657132312: 谈谈鲁迅小说 阿Q正传 对国名性的批判 -
第生孕三: 在我看来,鲁迅对阿Q的态度,应该是对整个中国广大底层人民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对自己的嘲弄,也是对现实无奈的面对.

富民县19657132312: 简述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思想成就 -
第生孕三: 1,活画了那个时代国人的灵魂:奴隶性 2,刻画了一种人类普遍都有的心理防御机制:阿Q精神 3,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失败:革命变成了不需要革命的人们的特权 4,塑造了一种典型:阿Q成为那个时代贫苦麻木的农民,甚至是国民的代表 5,倾诉了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富民县19657132312: 简述鲁迅所揭示的中国国民性的主要弱点 -
第生孕三: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所有作家中,具有独立的思想甚至也不乏深度者何止一人,但其影响能够从文学领域扩展到思想领域从而在“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者,恐怕也唯有鲁迅一人了.而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其最值得推崇、最具有“思想史”价值...

富民县19657132312: 鲁迅的阿Q正传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
第生孕三:[答案] 鲁迅的《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作品中的阿Q是一个在辛亥革命中的贫苦农民,这说明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同他关心革命,关心农民对革命的态度以及革命给农民带来的利益等种种问题间...

富民县19657132312: 关于《鲁迅小说集》的推荐理由
第生孕三: 今时今日,我们为什么还要读鲁迅? 当你一次又一次地听到有恶人为非作歹,周围一群人在围观却无人制止时; 当你一次又一次地看见公交车站人群一拥而上,老人孩子被挤得跌跌撞撞时; 如果当你听了、看了这些而逐渐变得习以为常,甚至...

富民县19657132312: 为什么说鲁迅小说是现代小说的成熟的标志? -
第生孕三: 鲁迅的小说实际上是对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灵魂的伟大拷问,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鲁迅博采西方小说艺术之长,以新颖别致的艺术形式和鲜明的现代特色,实现了中国小说艺术从古典走向现代的根本变革,创建了20世纪小说的民族新形式的格局.在谋篇结构上学习和借鉴西方小说体式灵活多变的长处,摆脱中国传统小说惯用的单线纵向结构方式的束缚.鲁迅写小说虽然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艺术经验,但他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主要是它在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内容上是彻底反封建的,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富民县19657132312: 简述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上的特点? -
第生孕三:[答案] 小说:用白话文创作突出思想启蒙的作用先锋小说.这些小说有强烈的现实关照性,凸显新文学革命提倡的人道主义精神.例如:问题小说.代表作品:冰心《斯人独憔悴》、《超人》;庐隐《海滨故人》《灵魂可以卖么》等.王统照《山雨》叶绍钧:隔...

富民县19657132312: 为什么说鲁迅“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 -
第生孕三: 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所霉变所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

富民县19657132312: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呐喊是我国第一部什么小说 -
第生孕三: 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呐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初版.它多角度、多层面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沉闷和国人灵魂的扭曲,显示了“五四”时期鲁迅的战斗姿态.望采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