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说一下汉之三杰 张良、萧何、韩信的结局?

作者&投稿:敏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西汉三大功臣"萧何、张良、韩信"的最终结局是怎样的!~

萧何的结局是在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终侯”。张良是隐退了,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据说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卒于高帝崩后八年,在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韩信是被杀害,被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1、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因为一直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从不参与谋划,对刘邦一点威胁都没有,得以善终。
2、精通黄老之术的萧何,深知他现在极为危险,说不定会成为下一个韩信。于是,他不仅把家产捐给朝廷,还大肆强占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说他坏话,留下骂名。
3、汉朝建立后,韩信曾经的惊人战绩被刘邦看作一种极大的威胁,几乎夜不能寐。于是,就夺了韩信的兵权,并把他贬为淮阴侯。吕后用计斩杀。

扩展资料:
萧何的主要功绩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后,其他将领忙于抢夺财物,萧何却搜集保存秦朝文献档案,为刘邦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
作为刘邦的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张良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
韩信战功累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背水一战,平定三齐”是他戎马一生卓越军事才能的体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何

同为“汉朝三杰”,韩信被杀,萧何一度入狱但仍善终,张良明哲保身尽享荣华,三人结局大不相同。俗话说,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三人结局与三人自身有很大关系,说白了,三人的结局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一、韩信真的造反了。刘邦建立汉朝后,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刚到楚国时,到封国各地巡察进出都派军队戒严, 公元前201年,有人据此举报韩信谋反。汉高祖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假装出游,命各诸侯到指定地方相会,韩信到后即被抓捕,后经审讯,韩信并无谋反实证,遂被贬为淮阴侯。
韩信由楚王被贬淮阴侯后,心生不满,日益怨恨,自己竟然和曾经的手下周勃、灌婴等同处列候,这让韩信深感耻辱。

二、萧何懂得与刘邦利益捆绑,让刘邦相信自己。萧何派家族支持刘邦打天下。刘邦与项羽争天下时,萧何把自己家族中子孙兄弟中能够作战的都派到前线军队中去,这使刘邦十分信任自己。萧何献出家产当作刘邦军费。刘邦建立汉朝后,萧何担任丞相,刘邦离开朝廷征讨造反的诸侯时,萧何推辞掉刘邦的封赏,并把自己的家财私产拿出来赞助军需,这让刘邦消除了戒心,非常高兴。

三、张良看淡名利,懂得明哲保身。张良并未有过军权,对皇帝的威胁很小。张良一直体弱多病,并未亲身统帅过军队,没有掌握过实权,他更多是以谋士的身份为刘邦出谋划策。张良看淡名利,封侯之后,张良崇信黄老之学,自请隐退,专心修道养精,对他人威胁不大。

  张良(?—前186),字子房。西汉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为汉初三杰之一。祖上五世为韩相,本姬姓,因刺秦未遂,为避秦皇捉拿而改姓名。

  张良的主要事迹载于《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并散见于《高祖本纪》等章节中。张良学识渊博,洞悉人心,是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人杰、先知,他的思想和言行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语:“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表面看来,刘邦对三杰的成就给与了极高的评价,并含自谦之意。但结合汉初的形势,这句话的背后实则另有隐义,蕴含杀机。其言外之意是在说:秦王朝灭亡了,项羽也死了,有本事与我争天下的现在就剩下你们三个了。《老子》有言:“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意思是说:赏识与斥责,相差多少呢?赞美和厌弃,相差又多少呢?对于封建帝王而言,他厌弃的人要杀掉,他赞赏的人也活不了,二者没什么两样。汉初刘邦诛杀功臣谋士,张良为三杰之首,自然成为猎杀的目标。

  汉初定天下,诸侯争功,岁余不决。张良此前曾以太公自比,亦卷入其中。武王克商之后,偃兵息武,裂土分封,其以太公为本谋,功最多,为首封,封于齐。齐国后来非常强大,诸侯之中第一个称霸的就是齐国。汉天下已定,分封在即,但刘邦并不是周武王,张良的暗示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无异于告诉刘邦要诛杀异姓王的话第一个该杀的就是他。此时的张良已是生境险恶,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张良自知其误,只能积极应对。道教中,刘邦与张良各为星神。刘邦为狼神,为天狼星的原形;张良为羊神,为天羊星的原形。狼要吃羊,羊该怎么办?且看张良如何分解。

  张良应对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曰不争,二曰称病。

  所谓不争,就是不与刘邦争利。汉六年(前201年)正月,刘邦封功臣,请张良自择齐三万户。其用意十分鲜明:你张良不是自诩为姜太公在世么,周武王封姜太公于齐,我也把你封到齐去,让你作齐王,真正作回姜太公,你看怎么样啊?张良深谙其意,知刘邦视权位比生命更重,如果冒然领受,其情状无异于与虎谋皮,自己虽然救过刘邦性命,也必不自保,乃称曰“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张良于是为留侯,得以保全。

  张良为道家中人,为人谦恭、低调,在物质利益面前知道知足而退。张良曾言:“吾以三寸舌为帝者师,位列侯,封万户,布衣之极,此生足矣。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意思是说,我张良没什么本事,只是凭借能说会道做了皇帝的老师,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做了很大的官,有了很高的地位,这辈子足够了;我一直想不再管人间的事情,跟着赤松子老神仙玩去呢!言外之意是在告诉刘邦:我没什么野心,也不愿干涉你的事儿,你刘邦想天黑就天黑,想天亮就天亮吧,我决不与你争锋。这一言论在当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熄灭了刘邦头脑中不时闪动的恶念,张良由此得以充分保全。

  另一方面,张良精通道术,常作辟谷、导引之法。辟谷(一作却谷),“辟”通“避”,“谷”即谷物,食物,“辟谷”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实质就是“挨饿”、“不吃饭”。不吃饭吃什么呢?食气。气,是指人体内储藏的能量物质。辟谷食气就是不吃饭、靠体内存积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为了克服饥饿感,减缓躯体的痛苦,与此配套的还有导引(一作道引)、吐纳的方法。张良常行此术,托病不出。汉十一年(前196年),刘邦亲自率兵,东击黥布,张良称病,以病容示刘邦,设计保全了太子。其间给刘邦的印象是张良尽管今天还活着,明天是不是活着还不一定呢。这就使刘邦迟迟下不了杀他的决心。实际上其症状看上去虽重,只是出于饥饿而已,一碗热粥即可使恢复痊愈。结果张良一身病态却一直不死,活得比刘邦还长远,刘邦死,张良还在。张良以其精绝的生存技巧最终逃避了刘邦的猎杀,达到了道家所谓“长生保命”的目的。

  纵观张良一生,一直没有高官显位,最高居于太子少傅而已,大多数时间处于隐居的状态。然而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他活着本身就是成功。他活着,对刘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威慑,使其不能无所顾忌。刘邦以举国之力,营其一党之私,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极大愤慨。而张良以其机智和才华与之周旋,维护了国家的根本利益,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后世的文人雅士多盛赞张良。传说张良死后,吕后为了断绝后世对他的感念,要掘茔冢,将其锉骨扬灰。消息传出,结果一夜之间海内出现了3000座张良墓。吕后始料未及,只好悻悻作罢。

  张良以其过人的才智保全了性命,也保全了名节,为其后汉民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张良由此因祸得福,成为了后来出现的汉族人的初祖。道教创立后,张良居于羊神之位,后世将羊列为十二生肖之一,世代祭祀不辍,得享万代馨香;而刘邦为狼神,因不利教化,列于十二生肖之外。刘邦与张良之争,最终以张良胜出告落。

  萧何

  (?~公元前193) 西汉初年大臣。沛(今江苏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二世元年(前209)随同汉高祖起兵,为沛丞。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萧何却忙于接收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使汉高祖得以掌握全国户口、民情和地势,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汉高祖被封为汉王后,萧何劝说汉高祖以巴蜀为基地,与民休息,招纳贤才,然后还定三秦,再与项羽争夺天下,并推荐韩信为大将军。楚汉战争时,萧何以丞相专任关中事,他侍从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汉高祖屡遭挫败,失军亡众,军无现粮,萧何及时调遣关中兵卒驰援,并转漕供给军用,保证了前线兵员粮饷的供应,促使战局发生了根本转机。因此,汉高祖称帝后,以萧何功最高,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悉封其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汉高祖又以原订的三章约法不足以“御奸”,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萧何采摭秦法,酌加新律,作为《九章律》(见汉律)。高帝十一年(前196),因助吕后定计收捕淮阴侯韩信,被拜为相国。

  高祖死后,萧何辅佐惠帝。他病危时,推荐曹参继任相国,卒于孝惠二年。

  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自幼熟读兵书,怀安邦定国之抱负。因家境贫寒,常食不裹腹。曾受乡间流氓欺凌而受跨下之辱。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楚霸王项羽,但不受项羽重用。后又投奔汉王刘邦。初始刘邦看不起貌不惊人,曾受跨下之辱的韩信,经丞相萧何力荐,才始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拜将不久,即率军沿南郑故道东出陈仓,一举拿下了关中地区,使刘邦得以还定三秦。第二年,出函谷关,将兵锋逼至楚都彭城。

  此后,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外线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以一万之众大破二十万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攻占齐地后,韩信被封为齐王。

  公元前202 年春,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决战,韩信独当中军,他先令两翼部队对楚军实行侧击,再令中军推进,很快完成了合围。入夜,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终使楚军丧失斗志,被汉军一举聚歼于亥下。项羽眼见大势已去,慷慨自刎于乌江边。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夺得天下而告终。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软禁于刘邦身边。在这一段索寞的日子里,他与张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兵书整理,为我国军事学术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楚。公元前196 年,吕后诱韩信至长乐宫的钟室,以谋反罪名杀之。一代名将,死非其所,实堪哀伤。

张良 隐居了 萧何 厉害 元老 韩信的结局都知道了 被杀了

张良 隐居 萧何 老死的 韩信的结局都知道了 被杀了

建议你去看看《楚汉骄雄》


汉初三杰是指哪三个人?
“汉初三杰”指西汉建立时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开国功臣。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

汉初三杰哪三杰
汉初三杰分别指张良、韩信和萧何。1、张良本是战国时韩国人,祖先世代为韩国相国,秦灭韩后,他立志复仇,曾派人在博浪沙刺秦始皇未果。秦已亡,汉已立,大仇已报,大功已建,他的结局,野史都说随赤松子云游升仙了,其根据恐怕还是来自《史记》和《汉书》。2、韩信,功高震主又倨傲自赏,早在楚汉...

汉初三杰都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汉初三杰之韩信 韩信是汉初三杰中最为悲惨的一个,韩信出身贫寒,由于家里太穷,做官不够条件,经商没有本钱,连一日三餐都没有着落。当众受胯下之辱,更是辛酸不堪回首。韩信是在军事领域堪称大师,在政治领域却是个小学生。韩信打下了齐国,声威更大,更加举足轻重。用蒯通的话说,这时刘邦和项羽...

“汉初三杰”指谁?
汉初三杰分别指张良、韩信和萧何。这三人在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就倾心相随,为大汉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等到刘邦平定天下之后,他们也成为了功臣,受到非常好的待遇,不过三人的结局却不尽相同。第一,这其中结局最好的就是张良,他的祖父张开地,原本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丞相,因为家学渊源,张良很早就崭露...

西汉的三杰是那三杰?
汉初三杰指张良、韩信和萧何,他们三人在建立汉朝过程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刘邦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汉初三杰分别是谁?为什么他们的结局差别这么大?
第二呢就是萧何,萧何当然也是自然死亡,不过在刘邦晚年却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差点死去。而韩信则是最差的,不仅身首异处,还留下一个叛乱的名声,那么同是汉初三杰,贡献都那么大,为什么结局差距那么大呢?韩信之死,萧何和张良反应不同 我们从韩信之死说起,韩信用兵如神,刘邦一直很忌惮。当韩信...

初汉三杰是哪三杰?
在汉朝初创之际,被誉为"初汉三杰"的三位杰出人物是张良、萧何和韩信。他们的卓越才能在《史记》中被详细记载。有一次,汉高祖刘邦在询问群臣为何能一统天下时,他的答案揭示了这三位关键人物的重要性。他说:“我之所以能成就帝业,离不开张良的谋略,他在运筹帷幄中为我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

汉初三杰分别都有谁,三人分别有什么样的结局?
我们不妨就以“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的人生、结局做一个简单的比较。首先说韩信,被灭族。这也是最悲惨的一类,而且历史上被灭族的开国功臣还不少,说明其中还是有着很多共性的问题。韩信被灭族是因为他参与了留阳侯陈豨的谋反,结果被他的门客举报给吕后,吕后和萧何就用计将其杀害。

初汉三杰有哪些人
汉初三杰”。在汉初三杰里唯有张良可以算得上仁、智、勇三者皆备的完人了。张良的智在刘邦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这句话里可以得到最好的诠释,就不赘言了;张良的勇从他敢于和志同道合的力士一起在博浪沙刺杀由大批卫队护卫的暴君秦始皇的大无畏的行动中即可看出。

汉高祖曾称赞哪三位是人杰
张良、萧何、韩信。他们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均是开国功臣。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我是如何才得到这天下的?)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我不如萧何;率...

若羌县18640682543: 初汉三杰指的是谁了? -
端木韦苦参:[答案] “汉初三杰”,说的是汉朝建立时的: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

若羌县18640682543: “汉初三杰”是哪三人? -
端木韦苦参: 汉初三杰就是张良,字子房,原属韩国公子.后来投靠刘邦,刘邦后来开会是这么夸他的,“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萧何,跟刘邦在当亭长的时候混得就很熟.刘邦日后是这么说的:“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 韩信,攻城略地,攻无不克啊.“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最后刘邦经常在手下面前夸他们:如是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若羌县18640682543: 汉初在刘邦手下有"三杰"是哪三人?汉初在刘邦手下有"三杰",除了韩信外,另外两人是谁? -
端木韦苦参:[答案] 萧何和张良 萧何是丞相,和刘邦是老乡,他们是一同起义的,稳固后方,负责筹集粮草和军饷 张良是军师,曾学《太公兵法》,韩国人,为刘邦出谋划策,还教刘邦兵法 韩信是大将军,带兵打仗立战功无数

若羌县18640682543: 汉中三杰是何许人也? -
端木韦苦参: 在汉中拜将坛亭子的柱子上刻有民国时冯玉祥将军的一副对联:“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联中所谓“三杰”就是为刘邦打下天下、建立汉朝的三个功勋最大的人物:萧何、张良、韩信.据《史记》记载:汉朝建立后,刘邦总结说...

若羌县18640682543: 高皇灭项凭三杰有什么故事 -
端木韦苦参: 答:“汉初三杰”(也称为兴汉三杰)是指汉朝辅佐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建立汉室江山的三位杰出的政治、军事人才和功臣——张良、韩信、萧何.其中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之首.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

若羌县18640682543: 汉初三杰指的是谁 -
端木韦苦参: “汉初三杰”一般是指西汉建立时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开国功臣. 也有说为 汉初三大名将指的是韩信、彭越、英布(即黥布)三人.

若羌县18640682543: 汉初三杰中哪个人是最好的 -
端木韦苦参: 刘邦认为张良、萧何、韩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这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在汉初三杰里唯有张良可以算得上仁、智、勇三者皆备的完人了.张良的智在刘邦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这句话里可以得到最好的诠释...

若羌县18640682543: “汉初三杰”指的是? -
端木韦苦参: 那是出于汉高祖刘邦的名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所以,张良、萧何、韩信后人就称他们为”汉初三杰“.

若羌县18640682543: 于谦《夜坐念边事》中“三杰”、“一韩”指的是谁?“安知天下无三杰,但愿军中有一韩”,“三杰”指的是张良、萧何、韩信,“一韩”指的是韩信, -
端木韦苦参:[答案] 对的,于谦写了一系列反对侵略的爱国主义诗篇,在《出塞》诗里他歌颂“紫髯将军挂金印,意气严吞瓦剌家”;在《夜坐念边事》里,他殷切地欺望军中能出现英雄人才:“安知天下无三杰,但愿军中有一韩.”“三杰”指的汉张良、萧何、韩信,...

若羌县18640682543: “汉初三杰”是哪三杰以及刘邦对其精彩的一段评价?
端木韦苦参: “汉初三杰”,说的是汉朝建立时的: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