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识的属性是什么,在修行中会造成什么影响?

作者&投稿:蒲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类第七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转载

第七识


末那识,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科学上指第七感时间觉,佛学解释为修行人放弃善恶的分别心。

中文名:第七识
外文名:manas
又称:末那识
释义:意

末那识

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 -vijn~a^na ,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法

末那识

相宗依修行阶段之浅深,而在末那识中立三位,称为末那三位,即:(一)补特伽罗(梵pudgala ,即人)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阿赖耶识而起人我见之位。如凡夫、二乘之有学、七地以前之菩萨等有漏心位。(二)法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异熟识起法我见之位。此乃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果之菩萨位而言。(三)平等性智相应位,乃起无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萨以法空观入见道,又于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佛果。以上三位之中,前二位属有漏之位,第三位则属无漏之位。 又依成唯识论卷五载,末那识之存在,可引用入楞伽经、解脱经二种教说,及六种道理证明之,此谓‘二教六理’。二教,即:(一)入楞伽经卷九谓,思量之性,名意。(二)解脱经谓,染污意恒时与诸惑俱生灭。六理,即:(一)不共无明证,谓第六识之作用虽有间断,凡夫不共无明,则恒无间断而相续,故须有末那识。(二)六二缘证,前五识以前五根为所依,以前五境为所缘,第六意识亦须有末那识作为其所依之意根。(三)意名证,末那名意,因系恒审思量,故末那识必须恒存。(四)二定差别证,圣者所入之灭尽定与外道所入之无想定有所区别,因灭尽定无末那识,而无想定有末那识之存在。(五)无想有染证,修无想定而得生之无想天,虽无第六意识,可仍有我执,故须有末那识。(六)有情我不成证,凡夫行布施等善,不会成为无漏,无法脱离我执,乃因有末那识之故。


思量能变第七识

三能变识的初能变——异熟能变,已于上一讲讲完。今日讲‘次第二能变’,即思量能变末那识。古人讲第二能变,也是以八段十义来科分,现列表如下:

┌举体出名门——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标名门

│所依门————依彼转————————————————所依门

│所缘门————缘彼—————————————————所缘门

│体性行相门——思量为性———————————————体性门

八段—┤ 相———————————————行相门

十义 │心所相应门——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爱我慢——染俱门

│及余触等俱—————————————————————相应门

│三性分别门——有覆无记摄——————————————三性门

│界系分别门——随所生所系——————————————界系门

└起灭分位门——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隐显门

第七识名意不名为意识者原因

若名为意识
科学上指第七感时间觉,佛学解释为修行人放弃善恶的分别心。

顺理正论卷十一曰:‘心、意、识体虽是一,而训词等义类有异,谓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第七末那集起的心义不及第八识,了别的识义不及第六识,唯思量的意义为他识所不及,故名为意。

此识是第六识的近所依,故第六从于所依之根而立名,那所依之根的意,当然是第七识,故此名为意。

所依门——依彼转
凡心识生起,必有所依。如前五识依于五根,第六识依于第七识,而第七末那识所依的,这是第八阿赖耶识。所以三十颂颂文曰:‘依彼转’。依是依止义,转是流转义,这是相续、转起的意思。依彼转中的‘彼’,指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瑜伽师地论曰:‘由有阿赖耶故,得有末那。’末那识依止于阿赖耶识,相续流转,跟随著第八转现。何以第八识不立所依门,于此第七识才立所依呢?因为第八识是诸识的根本,为他识所依,依于他的意义不显著,故不立所依门,而前七识依于根本识的意义显著,始特别立所依一门。

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关系至为密切,就依止来说,末那识依于阿赖耶

所依门

识,末那为能依,赖耶为所依。而事实上,阿赖耶识亦依于末那识,两者是互相为依。八识心王及其心所,皆有所依。譬如草木,以地为依,若离所依,则不能生长。诸识之所依有三种,曰因缘依、增上缘依、等无间缘依。兹分述如下:

一.因缘依:因缘依亦名种子依,一切色、心诸法各有其种子,储藏于第八阿赖耶识中,待缘而起现行。

第七识也是识蕴,识蕴与行蕴是生命活动的两个方面,色受想识因动成行,因无明成蕴。比如空气与风的关系。

第七末那识的安立,肯定是有其意义和作用的,简单来说呢,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来说呢,它是产生“我执”的根源,其次则是它可以作为前六识的所依,是前六识之所以染污的根源。
第七识是要依靠第八识生起的,或者说,是要在第八识的基础上进行安立的,然后又以第八识为所缘,产生分别和执着,产生一个“我”相,这便是我执的根源。在这里有一个说法,是说第七识执着第八识是执着其“见分”,这是后期的说法,并非经典所述,因为四分说是后来的论师们为了进一步解释心识而阐述的理论,经论里面并没有明确说执着相分,而只是说执着第八识。这个其实想想也比较容易理解,因为“相分”的范畴一般会对应显现山河大地等诸法的种子,这部分法按照普通人的想象怎么会被执着为“我”呢?
第七识还可以作为前六识的所依,第六识以第七识为根,二者俱转,这个很好理解,第六识的分别作用首先是需要安立一个能够分别的主体,而这个主体就要着落到第七识执着产生的“我”相上,所以二者俱转。前五识发生作用的时候,虽然眼看、耳听等活动从世俗意义来说,似乎无所谓善恶,但用染净来分别的时候却也是杂染的,这就是因为第七识所产生的我执一直作为前五识活动的所依,所以《成唯识论》中说,“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余转识得生。”这里就是强调第八识和第七识是作为前六识的所依。

第七识属于染污识,是生起我执之因。
在修行中,末那识会障碍生起平等心和产生烦恼,从而无法产生“无我”正见及境界,也就无法获得解脱轮回的圣果。


潜意识属于第6识还是属于第七识?
潜意识也是意识,所以还应属于第六识。第七识为末那识,也有意识的功能,但与前六识不同之处在于:前六识以外境为执着对象,而末那识以第八识为执着对象。而且,末那识本身又有搬运之功,会自动将六识所闻所见转化为业力存贮到第八识。南无阿弥陀佛!明心合十!

七识是什么意思
七识的解释佛教语。法相宗谓从根本识中派生的七种 精神 和感觉现象,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亦称七转识。《 决定 藏论》卷上:“如诸心数,同是心法,有种种相, 相应 俱生,无有 妨碍 。阿罗耶识而与七识相应俱生,亦复如是。” 南朝 齐 谢朓 《佛影铭》:“群生因染,...

人有几识 都是什么
人有八识,佛家所说八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眼识——眼睛——色(形象);2、耳识——耳朵——声dao(音声);3、鼻识——鼻于——香(香奥之气);4、舌识——嘴巴——味(各种味道);5、身识——皮肤——触(感受冷热痛痒);6、意识;7、末那识,又叫污染识;8、阿赖耶识。在这...

第七,八识的作用,就是佛学中说的神识
鼻识嗵闻到气味,但分不出来红烧肉和大便。~~~而当前五识中,有一某一识发生作用时,第六识意识,就会同时发 生分析作用。比如,有触感时,意识会分析是舒服还是疼痛。舌识起作用时,意识会比一个评价好吃不好吃。第七识:末哪识 :是自我意识,自我认同,认为自己是什么!活着认为肉身 是自己...

八识是指什么 八识的内容
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

佛经中的第七识是人的灵魂吗?
第七识不是人的灵魂,是一种潜在的自我意识,是不断变化的,不过太微细无法感知到,所以总以为有一不变的自我,不过是一种错觉而已,这就是第七识的作用。灵魂不是佛教的称呼,一般民间认为人有灵魂,和佛教第七识和第八识完全不同,无法相比。

佛教的金刚七是做什么的?
3. 八识包括: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7末那识、8阿赖耶识。前五识是感识,对应现代医学中的“五感”;第六识意识是对前五识的分别以及对过去法尘的分别妄想,也可以理解为“感受抽象的对象”;第七识末那识在六识和第八识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第八识阿赖耶识是种子仓库...

请问末那识是什么,第九识又是什么?
末那识,亦称第七识,是唯识论中的概念,它与我执相关,依赖于第八识而生。在唯识论中,它被称为意,常对第八识的见分进行思量,认为自我是法,因此得名。末那识是构成我法二执的基础。相对的,第六识即意识,它并非由末那识产生,而是独立存在的。关于第九识,它源于南北朝时期真谛三藏创立的...

第六、第七、第八识到底在哪?
形成我执,成为烦恼的根源,尽管它本身并不直接导致行为。最后,阿赖耶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储存着一切善恶的种子。阿赖耶识结合了本质与妄念,包括见分(妄念)、相分(由妄念产生的境像)和执藏(第七识对阿赖耶识的自我执着)。理解这八个识的运作,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佛教中关于心灵的哲学观念。

佛教八识中第七识如何区分外界和自我?
然后,第六识——意识,是我们对知识的认知核心,它将五识的感知整理成观念,让我们能够理解并形成对事物的基本认知。然而,意识并非绝对可靠,它也可能误导我们,因而在认识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清醒与审慎。接着,我们来到第七识,阿拉耶意识,它是我们内心的反思部分,能区分内外,帮助我们识别“我”...

洪雅县13037958904: 佛教讲解《唯识》里边第六识与第七识如何正确运用了 -
姜秀妇科: 唯识法门非常艰涩,修行人要想契入很困难.第六识、第七识,是八识中的两识,要想弄懂要从头学,如果没基础,就是提问题都是错的,就像你现在的这个问题.第六识、第七识不是所能运用的,他是八识一念不觉,产生的执著意识、分别意识,是妄识起的作用.学佛要注意基础的积累,切忌急功近利.

洪雅县13037958904: 佛教的第7识末那识是什么?和第6识意识有什么区别? -
姜秀妇科: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

洪雅县13037958904: 请问,心法中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的含义? -
姜秀妇科: 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 -vijn~a^na ,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

洪雅县13037958904: 第七识和第八识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看了很多解释也没弄明白(在我的意识里怎么也形成不了其所解释的概念,
姜秀妇科: 第六识和第七识第八识几乎是一模一样.差别在于他们所管理的时间段. “第六意识”在清醒的时候,它便代行“第八识”、“第七识”的权能而起思维分别等等的作用....

洪雅县13037958904: 识心和心识的区别,佛教 -
姜秀妇科: 潜意识一般说来就是第七识意根,心意识在大乘佛教中多数情况下(特别是禅宗的典籍中)主要是说的第六识,也就是意识. 两个识虽然都属于识,识就是了别的意思,也就是了别的主体我们称为识.但是两者的特性差距很大. 首先末那识他...

洪雅县13037958904: 佛教第八识是什么 -
姜秀妇科: 佛教八识第八识阿赖耶识 佛家所说八识般包括内容:1、眼识--眼睛--色(形象);2、耳识--耳朵--声(音声);3、鼻识--鼻于--香( 香奥气);4、舌识--嘴巴--味(各种味道);5、身识--皮肤--触(受冷热痛痒);6、意识;7、末识叫污染识;...

洪雅县13037958904: 佛说得八识是哪些 -
姜秀妇科: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

洪雅县13037958904: 第七识是特异功能的一种吗 -
姜秀妇科: 第七识 末那识 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 -vijn~a^na ,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

洪雅县13037958904: 佛教八识三境三量三性指什么 -
姜秀妇科: 三境 第八识 :性境 第七识 :真带质境(缘五尘境)、似带质境(缘第八识业种之相分) 清明意识:真带质境、独影境、性境(大乘立,小乘不立) 独头意识;似带质境、独影境、性境(大乘立,小乘不立) 前五识 :性境 说明(唯...

洪雅县13037958904: 阿赖耶识 - 佛语中的阿赖耶识是什么意思?
姜秀妇科: 问"佛语中的阿赖耶识是什么意思? " 答:阿赖耶识是八识心王中之一识. 八识心王(名相解说) 八识心王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