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章文中“智、明、力、强、富、志”的含义?

作者&投稿:羽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学学习的好处?~

1、提高素养,提升自身的品位。
2、是感知社会的触角,各个学科都是融会贯通的,学习文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一个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触类旁通。
3、学习文学,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文学中所含括的智慧、人文精神是其他学科难以媲美的。
4、学习本国文学,当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何况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其文化更是渊源流长,传承这些文化精髓——文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隐而不现但真真实实的责任。

扩展资料: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
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
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个人感觉先看一些文学味道比较浓的历史书籍或者古典感觉比较深的文学作品,首先培养兴趣,利用里面比较有吸引力的情节使自己能够沉下心来看一些东西。慢慢习惯了自己就会对那种文学味道比较浓的东西感兴趣了。我们班有一个学理科的后来也比较喜欢文学方面的东西就是从看关于历史的东西开始的。

 《道德经》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中国还是在海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作者:李耳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注释:

  1、强:刚强、果决。

  2、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3、死而不亡:身虽死而“道”犹存。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翻译: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解读:

  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精神修养的问题。任继愈说,这一章“宣传了一系列消极、保守、反省的精神修养观点”,“还宣传精神胜利法,说什么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任继愈《老子新译》)

  对于这种观点,有学者表示不同意,例如张松如认为,老子所说的这种观点“为什么是唯心主义呢,难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论’吗?”他认为,这是见仁见智,人各有心。他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这是他一贯的思想主张,体现“无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

  清末民初对《道德经》也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梁启超,他曾说,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而他的学说、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却会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启超的这种观点,应该讲主要所受的不是佛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

  《道德经》思想浅析:

  《道德经》中的“道”可以与“德”联系起来理解。《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大部分论述修道之“德”。道德经三字,提纲挈领,概括全文的内容。

  道经的内容很难理解,各个《道德经》的译本对其内容理解却相差很大。如德经的内容说成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等等类别。老子的本意,应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对于《道德经》的内容,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见解。

  古今中外,研究和注释《道德经》的人难以计数,以养生学、哲学、政治、兵法、自然科学等角度,众说纷纭。这些理解既有片面性,又有合理性。“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从某一侧面来理解,把它当成某一局部的东西,是盲人摸象,显然是片面的。从另一方面看,“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从这方面来理解,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一些人根据西方哲学概念,把“道”片面解释成“物质”、“精神”或“规律”。这些解释都不符合《老子》本义。“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只有正确理解了“道”,才能正确理解“德”,从而以此为钥匙,正确理解《道德经》全书。

老子》三章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生活的 年代稍早于孔子,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关于 “ 礼 ” 的问题。《史记》还记载了两种关于老子的说法,一说老子可能就是楚国的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一说战国中期周室有位太史名儋,有人认为他就是老子。今多从老子即李耳的说法。 《老子》主要是老子自撰,全书约五千字,共八十一章(依王弼注本)。 分为上下两篇,即《道篇》和《德篇》。因其后来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 它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其 内容涉及宇宙原始、万物本源、社会政治、现实人生。其核心范畴是“道”。 在《老子》一书中 ,“道” 有多重含义:它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体;是创造宇宙的动力;它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灭亡、转化的规律;它是人类认识宇宙万物、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方法;它是人生修炼身心的方法、途径和境界;它是人类行为的规范…… 老子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期望政治权力不干涉人们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灾祸,要求人们的行为取法自然,守柔不争。 老子对中国古代哲学最大的贡献是他提出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以“反者道之动”的论点肯定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转化,提出了如何利用矛盾转化的理论,他的学说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重要内容。 《老子》一书以韵文为主,运用对偶、排比等句式,常以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文字流畅,琅琅上口。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1) 。名可名,非常名 (2) 。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3)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4) ,同谓之玄 (5)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6) 。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7)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8) ,独立而不改 (9) ,周行而不殆 (10)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11) ,强为之名曰大 (12)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3)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 。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 (15) 者有志。不失其所 (16) 者久,死而不亡 (17) 者寿。 【注释】 (1) 第一


有没有诗词或名言警句里面分别包含 《道,轩》和《光,明》还有《学...
又有:波静明如染,山光翠欲流(光,明)○出自:宋·杨无咎《南歌子》:“波静明如染,山光翠欲流。晚来乘兴上章楼。楼外谁歌新唱,知有黄州。 拟泛银可浪,聊乘藕叶舟。蓬山应自隐鳌头。借问谪仙何在,今为谁留。”三、小夫无知信可耻,大官不学粗且鄙。深思博问如其智,精义入神以致治...

古文:智子疑邻的原和翻译
1、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2、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

三国演义里的对联
三国演义》中的对联约有373副之多 (1)刘关张励志联:同心协力,救国扶危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2)玉泉山关帝庙联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3)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4)徐庶口占二副:①驽马并麟麟 寒鸦配鸾凤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通假字是哪个
1、通假字:女:通假字“女”通“汝”,你。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2、原文及翻译: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是什么意思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职场...

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 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什么意思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的意思是(世间万物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人的智慧也有不明了的时候。)“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出自(战国·楚·屈原的《卜居》)【原文】《卜居》先秦屈原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得志.不失其所...
一、句子出处 语出《道德经》第33章: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二、句子解析 1、句子解释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善于了解别人的人是明智的,善于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最智慧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只要有力量就可以了,...

《楚辞章句序》的全文翻译
书》,正《礼》《乐》,制作《春秋》,以为后王法。门人三千,罔不昭达。而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闇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此文出自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序》...

文言文翻译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妇人曰...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妇人曰:“公诚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那妇人说:“您的确丢了一件黑衣服,但这件衣服确实是我自己做的。”以襌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拿单衣当夹衣,你难道还不合算吗。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所以力气的作用...

隆安县19361633549: 老子三章文中“智、明、力、强、富、志”的含义? -
庞勉羧苄: 《道德经》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中国还是在海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作者:李耳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隆安县19361633549: 老子《三章》理解文中智明力强富志的含义? -
庞勉羧苄: 老子》三章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生活的 年代稍早于孔子,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关于 “ 礼 ” 的问题.《史记》还记载了两种关于老子...

隆安县19361633549: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庞勉羧苄: 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版本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

隆安县19361633549: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
庞勉羧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隆安县19361633549: 请问: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志.的解释和出处.) -
庞勉羧苄:[答案] 老 子:「道 德 经」 :第 三 十 三 章 知 人 者 智 ,自 知 者 明 . 胜 人 者 有 力 ,自 胜 者 强 . 知 足 者 富 . 强 行 者 有 ... 知足者富. 注:能明白真理,满足不贪的人即算富有了. 强行者有志. 注:能够自强向大道去推行的人,就是真正有志气的人. ...

隆安县19361633549: 老子第三十三章 -
庞勉羧苄: 《归钰·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善用”是统治者的“基本功” 第三十三章——“知人善用”是统治者的“基本功” 知人者哲,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隆安县19361633549: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
庞勉羧苄: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三 章 译文: 了解别人的人叫做智者,了解自己的人是明人. 战胜别人算作有力量,战胜自己才算强者. 知道满足的人就叫富有,努力去实践就叫有志气. 不离开适于自己生存的环境就能长久,身死而不被人遗忘就叫长寿.

隆安县19361633549: 胜人者有力 下一句 -
庞勉羧苄:[答案]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记者寿.”

隆安县19361633549: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字词句的意思 -
庞勉羧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记者寿.——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人类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不容战胜的对手也是自己.但事实上,人类惟一能影响、去改变的也是自...

隆安县19361633549: “自知者明,胜己者强”什么意思 -
庞勉羧苄: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的变形说法而已.其实就是“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译文: 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智,能认识自己的叫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