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建琼花会馆标志粤剧成熟?

作者&投稿:秘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说八和会馆象征粤剧定型?~

1854年,有粤剧艺人参加农民起义,粤剧被了禁演15年之久。
在禁演期间,有些粤剧艺人加入徽汉等剧的外江班,挂京、汉、徽、湘等皮黄戏班招牌演出,因而促成梆子与二黄的合流。
粤剧解禁后,本地班表演方式改变很多,声腔已经吸收了二黄的特征,并能以梆子、二黄为主,兼用大腔演出。当时,粤剧的角色分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总生、公脚、正旦、花旦、净、丑十大行当。
那是1889年的时候,在广州黄沙旧地海旁街,街头人头攒涌,广州市内的各界名人不约而同地都出现在这里,整个广州一下子就沸腾了起来。
人们纷纷在猜测究竟是什么人都有这么大的面子,竟然能够请来这么多的名流。为了弄清楚这里究竟会发生了什么事情,越来越多的人涌到了这里。
人们聚集在黄沙旧地海旁街,发现这里的大门以及墙壁被人粉刷一新,大门两侧挂着象征着喜庆的红灯笼,红灯笼两边的墙壁上插着长长的竹竿,竹竿挑着鞭炮,鞭炮从高处垂到地面。
大门前站着8个身穿华服的男人,他们站在门前接待着来宾,在他们头上是一块硕大的盖着红布的牌匾,因为牌匾扣着布,所以没有人能看清后面写的什么字。
随着礼仪官一声高喊:“吉时到。”
鞭炮被点燃,清脆的响声立刻传遍了整个街道,在人们的注视中,8个人共同用竹竿挑下门匾上的红布,“八和会馆”4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人们进入了会馆院内,发现场地中央搭建着一座戏台,在戏台四周是一个二层的建筑,第一层整齐的摆放着板凳,第二层是独立的包房。
就在这个时候,刚才在门口迎接客人的8个人之中的一人走上戏台,向周围作揖说道:“谢谢大家光临咱们八和会馆,我邝新华谢谢大家的捧场。进咱们八和会馆的人,毫无疑问都是看戏的,我在这里向大家保证,今天一定会满足各位的要求。下面表演开始。”
随后一阵鼓乐声响起,后台的艺人纷纷上台,给来宾送上了一台台精彩纷呈的表演,看得台下观众直呼过瘾,叫好连天。
随着演出成功,八和会馆立刻名满广东,他们不但在整个广东省赫赫有名,而且还到广东周边的省市一些地区进行表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八和会馆的建立以及在当时对广东戏曲的影响,标志着粤剧终于成熟定型了。
在当时,建八和会馆的费用,都通过全行在每年闰月休业的时期举办义演,扣除工资后筹集的。另外,凡是入会会员都需要付出白银一两作为份金。

戏曲是一种程式化、戏剧化的歌舞表演,综合运用唱、念、做、打多种表现手段以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广府大戏,属于皮黄系统,受昆、戈、汉、徽、秦、湘等剧种的滋润和影响,借取其唱腔之所长又吸收地方音乐和民谣并以粤语方言演唱,既与传统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又别具典型的地方特色。

最早应是源自南戏,我估计是从江南一带传来广东,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
成熟悉于1920年代-1960年代

粤剧,本来挺粗糙,没有剧本,用语粗俗,从薛马争雄时代开始,才有正式剧本.

粤剧剧本最受赞扬的,是唐涤生为仙凤鸣剧团所写的几套戏,牡丹亭,帝女花,紫钗记,蝶影红梨记,再世红梅记.

再世措辞华丽,你可以在网上搜搜.


粤剧的脚色行当原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10大行,“省港大班”时期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粤剧原来是没有布景的,一切都用虚拟动作代替,后来慢慢有了布景

“琼花”、“吉庆”和“八和”是粤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三个著名的会馆。

曾有这样的说法:

未有“八和”,先有“吉庆”,

未有“吉庆”,先有“琼花”。

琼花会馆的出现,标志着粤剧进入了成熟时期,在粤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那是清代雍正皇帝时期的一个清晨,天色刚蒙蒙亮的时候,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马背上坐着一名男子,男子双手抓着缰绳,双腿夹紧马腹,挥舞着马鞭抽打马股,慌慌张张地向涿郡的方向奔去。

半个时辰之后,一队官军出现在男子逃跑路上,为首的军官不断催促着:“快点,都快点,别让摊手五跑了,那可是万岁爷点名要抓的钦犯,要是让他跑了咱们都得挨板子。”

要说这个摊手五,名伶张五,那可是当时北京四九城的名人。不论在民间还是官方都赫赫有名,是当时四九城最有名的名伶之一。后来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得罪了皇家,被雍正皇帝下令通缉,不得不离开北京城外出逃生。

几个时辰之后,在京杭大运河的码头,摊手五卖掉了马匹,登上了南下杭州的渡船,看着渐渐消失在眼前的北京城,他一颗悬着的心稍微安稳了一些。

几个月之后,摊手五几经辗转来到了广东佛山,他隐姓埋名混迹在佛山镇大基尾,上了一条红船,加入到当时广东艺人的行列,重操旧业。

摊手五在北京城的时候,就凭借一身的本事红遍曲艺界,来到了广东之后很快也称为当地曲艺界的魁首,短短时间内就打拼出一片属于他自己的新天地。

摊手五精通京戏、昆曲,对各种角色都有非常深厚的理解,尤其是对生、丑两个角色最为精通。他的唱功也非比寻常,腔调拿捏的非常到位,配合动作,身形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时间摊手五所在的红船,红透了整个广东,前来看他唱戏的人络绎不绝,不但有本地人,而且还有从福建、广西甚至台湾的观众。

随着摊手五的名气如日中天,他所在的佛山镇大基尾成了伶人的天堂,而在摊手五的身边也聚拢了很多当世优秀的伶人以及非常有潜力的学生。

摊手五看到戏曲在欣欣向荣地佛山发展,决定在这里建立一个专门教习艺人曲艺本领的机构。这个机构不同于以往的戏班子,规模要大。

于是摊手五给这个机构起名字叫做“琼花会馆”。自从琼花会馆成立之后,立刻就成为广东曲艺界的核心,无数的伶人趋之若鹜。随着时间的推移,琼花会馆成为南戏的标志,就像是武林江湖的少林与武当一样。

琼花会馆的产生在麦啸霞所撰的《广东戏剧史略》里有记载:

雍正继位……,时北京名伶张五号摊手五……逃亡来粤,寄居于佛山镇大基尾……以京戏昆曲授诸红船子弟,变其组织,张其规模。创立琼花会馆。

据清代道光年间,吴荣光编写的广东省《佛山忠义乡志》记载:

镇内有会馆凡三十七,琼花会馆建筑瑰丽,为会馆之最。

琼花会馆坐落于“优船聚于基头,酒肆盈于市畔”的大基铺,即后来佛山市红强街区。会馆门口有四条大柱,还有个亭子。馆门口的牌匾是“会馆”两字,全馆的面积比当时的祖庙还大。

琼花会馆共分三进,第一进是钟鼓,继后有可拆可合的临时舞台;第二进是琼花宫大殿,大殿前是天阶;第三进是会所,每当戏行祖师华光帝诞辰的日子,戏行的艺人们就汇聚琼花宫大殿祭祀华光帝。

琼花会馆附近,就是佛山大基尾河边的琼花水埠,方便坐红船的伶人上岸或到其他地方演出。据说伶人最初雇用紫洞艇作为戏船,后来加上风帆,又在船身绘画龙鳞、菊花图案,船头髹成红色,因而称为“红船”。

作为粤剧的行会,琼花会馆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会馆内设慎和、兆和、庆和、福和、新和、永和、德和、普和等八堂,分别统管所属会众。琼花会馆的出现,说明佛山已成为当时粤剧发展的中心。由此可见,粤剧在当时已经是盛极一时。

摊手五在这里以京剧昆曲教授粤剧艺人,建立了“琼花会馆”。这是粤剧界最早的戏行组织,佛山遂被称为粤剧的故乡。

当时,佛山多迎神赛会,逢神诞必要上演粤剧。

清代有一首竹枝词描写了这一盛况说:

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

但到年年天贶年,万人围住看琼花。

清代乾隆年间,广东一带比较安定,商贸发达。佛山更是商帮荟萃,娱乐要求更加兴旺,因此吸引了一百多个外省戏班来广东演出。这些外省班主要来自江西、湖南、安徽、苏州等地。

另外,广东省西部“下四府”,即高州、雷州、廉州、琼州的演戏活动也很频繁。每年的关帝、天妃、冼夫人一类神诞,都有演戏迎神的习俗。




相广历史
虽然说外江班接近徽班,本地班接近西班,但其实本地班建立的初期,主要区别在组班的人。本地班是由本地人组成,主要是指本地艺人组成的专业戏班。 可是有时候也可以包括一些农民在进行季节性演出活动而临时组成的戏班。 “未有八和,先有琼花”在戏行中是无人不懂的。 琼花会馆始建于公元1573年~1620年(明代万历年...

广东省广州市“八和会馆”的由来?
为加强戏行中人的团结,保障戏班营业正常开展,恢复戏班的行会组织,由邝新华、独脚英、林之等人建议筹办建筑“八和会馆”, 建筑“八和会馆”所需费用利用全行在每年闰月休业的习惯,进行义务演出,其收入加上各班全年工资提出20%,作为建馆的经费。凡入会会员,每人交“份金”白银1两,至于童子班的...

戏曲知识~~~急!!
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古往今来,名人辈出,好戏连台。 粤剧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东南亚一带且有世代相承的艺人、固定的班社组织、同业行会和传统演出场地,如新加坡的“庆维新”、...

中国四大古镇排名?
南丰古灶建于明代郑德时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燃木龙窑。400多年来代代相传,被誉为“陶瓷活化石”。2005年,佛山荣获“中国陶瓷之都”称号。佛山是“南方红豆”粤剧的发源地。诞生了粤剧艺人的世代名——“红船子弟”,诞生了粤剧最早的戏剧组织——琼花会馆。民间组织粤剧唱“私营公司”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

什么叫飘色,台阁啊?
咸丰年间,粤剧名伶李文茂率众响应太平天国革命起义失败后,清廷迁怒广东梨园,解散粤班,禁演粤剧,并焚毁佛山琼花会馆。少数艺人搭串于外江班,大多数散居各地谋生。乡俗、北帝出游,例必演戏。遂以色代戏,出色规模比之既往更大。沙湾经济富裕,何氏宗族大小公尝拥有土地四万多亩,历来发放助学金奖励...

我很想学咏春拳
他(或“她”)首先传给汀昆戏班的武生张五(人称摊手五,据说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张五后来落难来粤,落脚于南海县佛山镇大基尾的“琼花会馆”,便将咏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后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诸弟子为避祸而将“咏春拳”的“泳”字改为“永”、“咏”。红船中人黄宝华、梁二娣、大花面锦等人学得...

想学武功来强身健体
二娣曾习钦州洪兵拳术 (蛇形洪拳、琼花会馆被焚毁后,改称少林拳),孰练六点半棍法,二公传与跌打兼中医师梁赞、梁赞整理后传出。 有两种说法其一是 咏春拳是中国拳术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此拳初传于福建永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以地名为拳名,故明“咏春拳”,亦有以严氏名咏春,称之为“...

咏春是什么功夫
咏春拳,中国拳术中南拳之一。其起源有3 种说法:一说是福建 永春县严三娘 创造,一说是由少林寺和尚至 善从福建带到广州光孝寺,另一说是方永春所创造。该拳内容主要包括小稔头、标子和寻桥 3套拳,以上、中、下三搒手为基本动作。身型要求护裆,沉肩,落膊,抱拳,护胸。主要手型有凤眼拳、...

邝新华相关故事
出师后的邝新华,不仅在政治与社会活动中扮演着粤剧界的重要角色,更是艺术革新的一面旗帜。他以其杰出的表演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引领着粤剧的发展,与同仁们共同对抗清朝统治者的禁令。清廷曾因李文茂等艺人响应太平天国参与起义而严禁粤剧,甚至焚毁了粤剧艺人的标志性场所“琼花会馆”。然而,在邝新华的...

粤剧的形成,简要说一下
但早到什么时候,却无正史可征,亦乏文物可证。一般来说,是引用麦啸霞所撰的《广东戏剧史略》说法,该《史略》说:“雍正继位……,时北京名伶张五号摊手五……逃亡来粤,寄居于佛山镇大基尾……以京戏昆曲授诸红船子弟,变其组织,张其规模。创立琼花会馆。”不少后人便据此认为:琼花会馆是建于...

扎鲁特旗18329294682: 广东粤剧怎样形成
威媚伊尔: 关于粤剧的产生和形成,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普遍认为,粤剧于明朝中叶开始萌芽,孕育于本地班.据史载,早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在佛山、广州,本地班已建立了琼花会馆这一行业组织.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广东化了的江...

扎鲁特旗18329294682: 粤戏的来历 -
威媚伊尔: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广府戏”,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关于粤剧的产生和...

扎鲁特旗18329294682: 琼花粤剧团 ,何时成立?何市成立? -
威媚伊尔: 佛山“琼花会馆”[1] 建于明代中叶,是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至今,粤剧行内仍有“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之说.明代,佛山民间演戏活动繁盛,本地戏班相继出现,嘉靖年间(1522~1566年),建立了戏行会馆,称为琼花会馆,馆址设在佛山大基尾,因供奉戏行祖师“华光”,故又称之为琼花宫,为本地戏班艺伶排练、教习、切磋艺术之地,也是当时戏班管理的机构.在会馆附近的水涉头边立下一石碑,上刻《琼花水涉》四字.艺伶在水涉上落戏箱,乘船到各地演出.作为粤剧的行会,琼花会馆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会馆内设慎和、兆和、庆和、福和、新和、永和、德和、普和等八堂,分别统管所属会众.琼花会馆的出现,说明佛山已成为当时粤剧发展的中心.

扎鲁特旗18329294682: 粤剧的传说 -
威媚伊尔: 粤剧起源广东,广东简称粤,就叫粤剧.

扎鲁特旗18329294682: “粤”的来历 -
威媚伊尔: 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越与粤,古音读如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与粤通,越是“人”的意思.越族就是生活在长江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宋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由此出现广东一名.元设广东道.明设广东省.辖区汉初为南粤之地,故简称“粤”.

扎鲁特旗18329294682: 戏曲知识~~~~急!! -
威媚伊尔: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

扎鲁特旗18329294682: 我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是指哪种形式?现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有多少种? -
威媚伊尔: 我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一般认为是南宋时温州一带产生的戏文.据最新统计,现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365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