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测量摆速时我们要多测几次判断对还是错

作者&投稿:勤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2017山东教师招聘考试中常考的实验有哪些~

一、格赛尔: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被试者是一对出生才 46 周的同卵双生子 A 和 B。格塞尔先让 A 每天进行 10 分钟的爬梯训练, B 则不进行此种训练。 6 周后, A 爬 5
级梯只需 26 秒,而 B 却需 45 秒。从第7 周开始,格塞尔对 B 连续进行两周爬梯训练,结果 B 反而超过了 A,只要 10 秒钟就爬上了 5
级梯。格塞尔据此提出了个体发展是由成熟因素决定的。

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即支持了个体身心发展动因中的内发论的观点,并且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二、吉布森、沃克:视崖实验

视崖是用来评估婴儿深度知觉的一种能够产生深度幻觉的平台式装臵。

吉布森和沃克首创的视觉悬崖是测量婴儿距离(深度)知觉最常用的工具。

该实验装臵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儿童的平台,平台两边覆盖着厚玻璃。平台两边厚玻璃上铺着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布料与玻璃贴紧,形成“浅滩”,而另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深度,形成“悬崖”。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深”、“浅”两侧招呼孩子,诱导其爬向母亲身边。

吉布森和沃克对 36 名 6.5——14 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视崖测试,结果表明: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 90cm 或更多),只有不到 10%(3
名)的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 27 名婴儿从中间爬向浅滩。当深侧的方格图案距离玻璃板越来越近时,就有越来越多的婴儿爬过深滩;当视崖深度是 26cm 时,有
38%的婴儿爬过深滩;而 1m 时只有 8%(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婴儿)。

沃克研究发现,当视崖深度为 26cm 时, 68%的 7——9 个月的婴儿爬过深滩,而 10——13 个月的婴儿只有3%。

其结论是: 1.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 2.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递增在不断发展; 3.9 个月以前的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
26cm。对婴儿视崖研究还发现,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

三、陆钦斯:量杯实验

陆钦斯(Luchins,1942)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实验中要求被试用容积不同的量杯(A,B,C)去量一定量的水(D)。(例如A量表中水约占1/3,B量杯中的水为满杯,C量杯中的水约占1/5。有N组盛有不同水量的量杯进行实验,笔者举例。)实验组和控制组开始时做一道练习题,然后按要求解决其他几道题。实验组做全部的题目,而控制组只做7~11题。

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被试由于先进行了一定的练习(都做了一道练习题)直接将三杯方法迁移到后面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后面解题的速度加快,问题变得比较容易。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定势是迁移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但是,这种定势同时又阻碍、限制了其他更简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D=A-C或D=A+C)的产生,使思维僵化、因循守旧,难以灵活应用其他有效的经验来解决问题。这种定势阻碍了将其他方法迁移于目前问题的解决,因此表现为一种负迁移。实验还发现,控制组的被试都使用了最简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个实验可以用来解释定势、迁移、功能固着、守恒概念等,并不局限。不同的分支对此的解释是不一样的。

附上一道练习题:

陆钦斯量杯实验说明定势具有()。

A. 积极的促进作用

B. 消极的阻碍作用

C. 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D. 没有作用

答案应该选择C。

四、皮亚杰:三山实验、钟摆实验、对偶故事法测量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一)三山实验

三山实验,是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的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二)钟摆实验

皮亚杰和英海尔德(Inhelder & Piaget,
1958))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以考查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归纳推理的能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关于钟摆问题(pendulum
problem)的实验。

在钟摆问题的实验中,实验者向被试呈现一个类似钟摆的装置:不同长度的绳子被固定在—个横梁上,绳子的末端可拴上不同重量的重物(见下图),实验者向被试演示如何使钟摆摆动(将栓有重物的摆绳拉紧并提至一定的高度,再放下即可)。被试的任务是,通过检验与钟摆摆动有关的四种因素(重物的重量、摆绳被提起的高度、推动摆绳的力量、摆绳的长度),来确定哪一种因素决定钟摆摆动速度(在每一种因素中又有不同级别的划分:如摆绳的长度有三个级别、重物的重量有四个级别等)。被试有较充分的时间对上述各种因素进行检验。正确的答案是,摆绳的长度决定钟摆摆动的速度,摆绳越短,其摆动的速度越快。

解决此问题的正确途径是:(1)先提出假设(无论其假设是什么,只要它能被检验并产生非矛盾的结果就可以);(2)再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系统的检验。

在第一个步骤上,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反应没有什么区别,都能根据问题的要求提出某种假设。但在第二个步骤上,这两个阶段的儿童的做法却有很大的区别。

第二个步骤(检验假设)的关键点是,在检验的过程中、每改变一个特定因素的同时,必须保证其他的因素不变。其中,每个因素只设两个等级:(1)摆绳:长、短;(2)重量:轻、重;(3)摆高:高、低;(4)推力:大、小。

在检验假设的过程中,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所易犯的错误是,不能在检验某—因素的时候,控制住其他的相关因素。例如,当摆绳短,重物重的时候,摆速则快。因此,错误地认为摆速是由摆长和所拴重物的重量共同决定的。只有到了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才能像科学家一样地检验假设,最终获得关于问题的、唯一可能的、具严格的逻辑意义的解释。

(三)对偶故事法

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 家里人叫他去吃饭,
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
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通过被试的反应,皮亚杰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page]

五、巴普洛夫:狗摇铃实验

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六、桑代克:猫开笼实验

将饿猫关入笼中,笼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的鱼,但是要想打开笼门,饿猫必须一气完成三个分离的动作。首先要提起两个门闩,然后是按压一块带有铰链的台板,最后是把横于门口的板条拨至垂直的位置。经观察,猫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时,拼命挣扎,或咬或抓,试图逃出迷箱。终于,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箱外,吃到了食物。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它可能无意中一下子抓到门闩或踩到台板或触及横条,结果使门打开,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最后一入迷笼就会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打开门。桑代克记下猫逃出迷箱所需时间后,即把猫再放回迷箱内,进行下一轮尝试。猫仍然会经过乱抓乱咬的过程,不过所需时间可能会少一些,经过如此多次连续尝试,猫逃出迷箱所需的时间越来越少,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以致到了最后,猫一进迷箱内,即去按动踏板,跑出迷箱,获得食物。根据实验,可以画出猫的学习曲线。
桑代克把猫在迷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出来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了学习的“尝试-错误”理论。

七、斯金纳:白鼠实验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八、班杜拉:波波玩偶实验

班杜拉认为,儿童侵犯行为的获得并不一定要以其亲身获得奖励或惩罚为前提,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他人从事此类行为之后受到奖励或惩罚而学会这类行为。在研究中,班杜拉把儿童带到一间屋子里完成一个艺术项目,在同一个屋子的另一头,一个大人正在悄悄地与一些玩具(Tinker
Toys)玩,在它们的旁边有一个大木棰和一个假人(Bobo
doll)。儿童被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的儿童看到大人叫喊着用大木棰击打假人,控制组的儿童看到的是大人只是悄悄地自己玩玩具。在孩子们看了约十分钟之后,把他们带到另一间放着各种各样孩子们喜欢的玩具的屋子,告诉他们说这些玩具是留给其他人玩的,以此激起他们的挫折感。之后把孩子们带到第三间屋子,屋子里有一些玩具,包括Bobo
doll。结果正如人们所预料的:实验组的儿童比控制组的儿童表现出了更多的侵犯行为。

在试验之前班杜拉对孩子们的攻击性做了评估,每个组参与实验孩子的攻击性平均是大体相等的。

九、苛勒:黑猩猩摘香蕉实验;小鸡啄米实验

(一)黑猩猩摘香蕉实验

在单箱情境中,将香蕉悬挂于黑猩猩笼子的顶板,使它够不着。但笼中有一箱子可利用。识别箱子与香蕉的关系后,饥饿的黑猩猩将箱子移近香蕉,爬上箱子,摘下香蕉。在更复杂的叠箱情境中,黑猩猩把握了箱子之间的重叠及其稳固关系后,也解决了这一较复杂的问题。

研究结论:人和类人猿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做出个别反应,而是通过对一定情境中的各事物间关系的理解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是一种顿悟形式的智慧行为。

(二)小鸡啄米实验

苛勒让小鸡在深、浅不同的两种灰色的纸下面寻找食物.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小鸡学会了只有从深灰色纸下才能获得食物奖赏.然后,变换实验情境,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用黑色纸取代浅灰色纸.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小鸡仍然到深灰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由于相同要素的作用;
如果小鸡是到两张纸中颜色更深的那张(即黑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对关系作出的反应.实验表明:小鸡对新刺激(黑色纸)的反应为70%,对原来的阳性刺激(深灰色纸)的反应是30%;而幼儿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始终对黑色纸的刺激作出反应.

用这个实验证明,学习的迁移不是在于环境刺激的相同要素,而是环境刺激各要素间的整体关系,也是发生顿悟的结果。

十、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实验

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根据被观察者的回答,科尔伯格总结出如下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十一、罗森塔尔实验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后来,人们把像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十二、贾德:水下打把实验

贾德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水中打靶实验,他把十一二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B两组练习水中打靶。对A组被试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拆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水中目标的深度,结果继续打靶时,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贾德认为这是因为学过原理的一组已经把折射原理概括化,从而对不同深度的靶子都能很快作出调整和适应,把原理运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贾德说:“理论(指折射原理)曾经把有关的全部经验――水外的、深水的与浅水的经验――组织成为整体的思维体系。他们(被试)知道靶子在水中的移动速度不同,因而遇到第二种深度的水的时候就能有效地应付了。换言之,他们在理论的高度上把握理解了实际情况后就能利用概括了的经验去迅速地解决需要按实际情况作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

根据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越好。后来,亨德里克森等人曾改进了贾德的实验。他们把被试分成三组而不是两组:第一组不加任何的原理指导;第二组被试学习物理学的折射原理,知道水、陆之间物体的位置有折光差异,目标不在眼睛所见的位置;第三组则进一步加以指导,给他们解释水越深目标所在位置离眼睛所见的位置越远。第一次实验时靶在水深6英寸处,第二次靶在水深2英寸处。实验结果表明在学习打靶时,由于二、三组被试了解原理,成绩优于第一组的机械练习;而第三组的成绩优于第二组更说明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应用于新情境中的迁移,在了解原理原则与其实际应用情境的关系时效果会更好。他们不仅进一步证实贾德的理论,而且指出,概括化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教学方法上注意如何概括,如何思维,就会增加正迁移出现的可能性。

简单,找个肯和你疯的人(例如:你的对手就是很好的练习机器)不断的强化练习,重复的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打均衡的饮食,多补充运动需要的水分(简单的说:出够了汗就会恢复了^_^)。
下面是具体程序:乒乓球的训练方法
一、变换击球线路训练法
将乒乓球的无数击球线路归纳、简化为五条基本球路,然后再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进行训练。
(一)单线练习法:按规定的单一线路练习,
1、方法
(1)按规定的单一线路进行单一技术的练习。如右方斜线对攻。
(2)按规定的单一线路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技术的练习,如右方斜线的削中反攻练习。
2、作用
(1)学习、熟悉某一单个技术或改进某动作的某些缺点:如通过看右方斜线的中台对攻,解决攻球时用腰腿协调发力的问题。
(2)单一线路上两种或两种以上技术(包括手法和步法)的配合及其战术练习。如,为加强左半台的进攻能力,可采用左半台对练的方法:在左半合范围内,发球、接发球、搓、拉、

攻、挡多种技术配合,并带有一定的战术意识。
3、注意点
(1)在实际训练中,所谓的单线练习,常是规定击球区域的练习。如,两条斜线经常是以对角半台为界,两条直线往往是以同边半台为界。
(2)即使是单一线路的单一技术练习,也不能站死不动地打球,最起码应有单步或小碎步式的重心交换。
(二)复线练习法
1、两点打一点的练习
(1)方法
①有规律地变化左右落点。如:一左一右.一左两右等。
②无规律地变化左右落点。
在以上的练习中,两点打一点者可使用一种技术(如正手2/3台走动攻)或两种(左推右攻)及两种以上的技术,一点打两点者,可使用一种(如反手推挡)或两种以上的技术(如在摆速练习时,反手推结合反手攻或侧身攻)。
(2)作用
①两点打一点者
a.可提高将几种技术结合起来的技能,如反手推挡与正手攻球的结合、反手攻球与正手攻球的结合等。
b.可提高步法的移动速度,特别是用一种技术(如正手攻球)在走动中击球时,对锻炼步法的意义尤为明显。
②一点打两点者,可提高控制与变化落点的能力。
(3)注意点
①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无规律变化的练习难度大,应在有规律变化的练习基础上进行。
②陪练者(一点打两点者)击球的速度和落点、角度的变化应适合对方的水平,最好是经对方努力后即可完成,不经努力就可完成或经过努力也难以完成的练习都是不好的。
③练习目的不同,应有不同要求,如练习反手推挡结合正手攻时,要求用跨步或并步;练习正手2/3台走动攻时,要求用并步或滑跳步。
另外,还应特别注意不能用降低技术质量的方法进行敷衍式的练习。如练习推、侧、扑时,不能用勉强的小侧身攻。
2、两点对两点的练习
(1)方法
①两斜对两直:规定一方只能打两条斜线,另一方只能打两条直线的练习。
②逢斜变直、逢直变斜:一方可随意向对方全台击球;另一方遇斜线未球必须回直线,遇直线未球必须回斜线。
③全台无规律地变化落点的练习。
(2)作用
①走动中将两种技术结合运用,并有意识地控制击球落点.
②途斜变直、逢直变斜的难度比两斜对两直大,既可提高判断能力,又可锻炼步法和有意识地控制落点调动对方的能
③全台练习,往往与战术相结合。
(3)注意点
从易到难,练习双方应密切配合。
(三)长短球练习
1、方法:在上面的练习中加进短球的内容,从有规律到无规律。这里的规律有两个含义:
(1)长短球的落点变化,如,同线长短、异线长短。
(2)长短球变化的间隔时间,如,一长一短、两长一短或无规律地变化长短落点。
2、作用
(1)提高前后步法及其与左右步法的结合能力。
(2)把打台内、近台及中远台球的技术结合起来。
3、要求
(1)手法与步法相结合。
(2)为提高效果,在练习中可结合旋转变化。
步法训练:有些运动员不知步法怎能跑,不知道基村步法的名称和要领。实际上,步法大体上是同几个部分组成的。首先是判断对方来球,然后起动、重心交换、跑动、还原。什么时候用并、跨、交叉步?有的队员两脚站得那么平,人又直,怎么动?这次全国比赛横拍越来越多,基本上都是左来左条,右来右打,侧身很少,即使打了威胁也不大。什么叫步法他们不懂。出现直拍横打后,有些影响侧身,这个问题要解决好,才有可能实现积极主动。
对步法训练要特别严格要求。因为步法训练很苦,运动员不愿意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我们要求2/3台,就是2/3台,练20分钟就一分钟也不能少,而且要强调命中率。还有一条,必须有胆量和勇气,在关键时候该攻就攻,该抢就抢,该拉就拉。


3.技战术术训练:正确处理好特考主训练和技术全面的关系。这个问题看上去矛盾,但又统一。我们既要抓特长,又要抓全面训练。首先抓特长。教练员要重视发现运动员的特长,这就是绝招。没有绍招(重磅炮弹),就不可能成为世界冠军。用高标准衡量,现在不少运动员技术比较一般化,球的质量不高。乒乓球代表质量的要素是:力量重、速度快、旋转强、落点刁。特长突出就包括掌握高质量技术。过去,容国团的转不转,徐寅生的正手奔球,许绍发的高抛发球,梁戈亮、蔡振华的倒倒板技术,等等。现在刘国梁的发球、反手的快拉、弹等,还是有点新意;因思想和技术上还缺一点,故还没有达到高水平,好好抓一抓可能冒出来。削球中的黄亮、陆元盛、陈新华在积极主支、攻守结合上都有很大发展。朝鲜的李根相也不差,能攻善守。我们最近抓丁松有些特点和进步,但和高水平运动员相比还有差距。教练员应心中有数,你的运动员靠什么去得分?
训练中要有区别对待,大部分时间练特长,部分时间弥补缺点,多安排个人计划,做到不光有特长,而且技术比较全面,这样才能成为全能型 运动员。发球好而接发球差;只会打上旋不会打下旋;只会发短球不会发长球;只会发斜线不敢发直线;出台的能抢,台内的不会抢;只能抢下旋,不会抢上旋、抢长球等等都是不全面的表现。技术不全面也不可能成为优秀运动员。作为运动员,要靠平时努力,要花一些代价去练,教练员平常多加引导和启发。
我们直拍打法的技术也必须全面。目前的状况是,在近台还能对付,一到中远台就不行了,正胶特别困难,反胶好一点。关于直拍快攻,应强调两条腿走路。正胶难度大,但真正练出来,威胁就大了。要根据运动员的特点,不一定要采取强制的办法,提倡百花刘放。直拍毕竟是传统打法,欧洲还是怕。在60年代,打下旋球是以低球突击为主结合拉,效果较好。近几年,对下旋球只拉不打,突击太少。实际上,欧洲适应弧圈而怕我们的突击、快点。因此,对下旋还是要加强突击,不能只拉不打,这也是训练要求,要“低拉高打”“转不转打”。
训练有难度,要克服畏难情绪,效果就好,也包括国家队的训练,打球本来就有冒险。激烈竞争,敢打敢拼,也体现在高难度的运动技术上。有冒险才会有保险。只有在特长突出、技术全面这些条件的基础上,战术变化才可能多样。

4.心理素质训练:要特别重视心理素质训练。体育是和平时期的战争,竞争激烈,体现奥运会的更快、更高、更强。体育的性质决定了要体现顽强拼搏精神、过硬的心理素质。作为国球,直到现在大家仍很关心,要求很高,拿第二也不满意。90年代的发展;列入奥运会项目’3伯职业化、竞争激烈、水平接近,这是项目所决定的。我们不光抓技术,还要抓精神素质。要有天不怕地不怕的气概,不服;不怕、不认输,培养敢打敢拼精神。这是90年代运动员必备的素质。邓亚萍,个和一米五,谁也不能断言奥运会拿两块金牌。因为她掌握了比较高的技术水平,又克服了身体形态等不利条件,更主要的上她有一股劲,有敢打敢拼的精神。过去,郭跃华、蔡振华、曹燕华等,在意志、作风等方面都不错。实践证明,气质好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可淋漓尽致地发挥技术,甚至超水平。反之,只能打出六七分水平。平时要抓,进行教育和磨擦。运动训练过程,实际上是和各困难做斗争的过程。当运动员,大量遇到的是苦、累、伤病,还有输球的打击,甚至不止一两次。作为一名优秀运动员是靠意志、忍耐力、顽强精神来支持的。轻轻松松、舒舒服服不可能拿世界冠军。谁过得了苦、累和伤病关,谁就有可能夺冠军,即所谓“超人”的努力。这是一般 人做不到的。意志作风的培养,关键是教练员,敢严,敢得罪人,不允许有“运动员培养教练员”的现象。凡是涉及意志、毅力的问号,就是要住不放,不要婆婆心。我倒主张 有点大松博文精神,严师出高徒嘛(但我们反对打骂体罚)。作为教练员既要站在运动员的立场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对立面上考虑问题,制造些困难,折腾、磨练运动员,这样到比赛时才过得去。平时没有这些,碰上世锦赛、奥运会怎么办?第36届前一次热身赛,施之皓发烧38摄氏度,勉勉强强打下来还得检讨。后来在世乒赛上和法国队打时,又发烧38.4摄氏度,仍拿下两分。如果是个好教练员,就要善于动脑筋制造困难环境,特别是对优秀运动员,因为他们任务重,所以要求也要高,辰问题绝对不心软、不迁就。当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5.关于身体训练问题。从总体上讲,我们先天素质比欧洲差,现在讲的是后天训练。无论从地方队到国家队,对身体训练重视都不够,办法也不多。有些运动员本来是很好的材料,但由于身体素质不行,伤病多而提前退役。所以说,只有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上强度,承受大运动量。素质好坏对优秀运动员太重要了(身体素质越好,越不容易受伤)。我在第26届时肩不行,抬不起来,打了针上场。我练了卧推后确实不一样,力量加强了,肩基本上没受过伤。准备第40届时,江喜良、陈龙灿和滕义三人中两个有伤,量一大就不行,没法练,决赛0∶5输瑞队。第39届也是亮三个人,我们是5∶0胜的。中瑞两队同样是这三名队员,事隔两年,结果截然不同,完全是由于训练水平下降而赞成的。

身体训练要注意:

1,乒乓球的身体训练有一些基本方法和手段,围绕力量、速度、灵敏而进行。训练要有利于提高素质,以项目容易掌握、不易受伤为原则。

2,身体训练比较枯燥,为了更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要适当和兴趣相结合。比如,每周安排适当的球类活动等。

3,适当搞些竞赛性训练内容。

4,一种方式 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周样是跑步,有越野跑、变速跑、游戏跑等。总之,不让运动员感到枯燥和反感。

5,采取积极性调整,如郊游、爬山等。
身体训练要重视质量和要求,不能应付或偷工减料。比如,足球运动员3000米连12分都跑不下来怎么踢球?应提要求,并定期检测和定量分析。

注意身体训练中的区别对待。根据队员情况,对有些项目增加或减少,要在统一安排下区别对待。


6.破除旧观念:从最近几年全国比赛看,总体上存在几个难题:一是绝大多数运动员没有积极主动意识。二是步法移动慢。三是攻球力量小,没有杀伤力。60年代的“动作小、站位近、出手快”这几句话是对的,它是和日本的打法相比较而言。但现在到了90年休代,乒乓球在发展,完全按这几话来训练就会把我们束缚和限制住,不能片面、机械地去理解它。现在我们的动作是越打越小,站位越来越近,力量越来越轻。我们应该看到,有大才有小,有远才有近,有慢才有快。你要发力,就必须位置合适。因此我建议:咱们的正手攻球能不能从中远台开始练?你没有步法,力量就打不出来。这是其一。其二,打回合与发力相结合,要在一定时间练回合,一定时间练发力,力争把对方打死。在多球训练上,先下旋后上旋,动作必定加大。前后步法移动,光往前还得往后,该慢的就慢,该大的就大。其三,要让运动员明确动作要领。还有第四点,没有充分认识落点的重要性。现在大部分的球都打在国中间半台,打在边、角上的很少,平时训练忽视了这个问题。落点好,也是乒乓球技术质量高的标志。像郭跃华的落点就打得好。冯哲是全面有余,特长不够,和金择洙一比就看出来了。高水平的球只要差1厘米就会影响到主动与被动。落点和其他要素组成了乒乓球相互的辩证关系。所以,对运动员要提出具体的落点要求。

我讲的东西大家都懂,全是内行,关键是去做!

平时比赛的安排要有所改进。训练是基础,比赛是检验。从理论上讲,比赛不能代替训练。但现在训练的趋势是全年的训练比例在下降,比赛次数在上升。现在有“以赛带练”的说法,从发展趋势可以这么说。我们平时训练中的比赛比例要加大,每次比赛强度也要加大,可每周或每个月搞一次大比赛,连续打三天,中午不休息,这样来适应形势,也可使运动员能多打比赛,得到锻炼。

再讲讲恢复的问题。乒乓球运动训练恢复讲得比较少,体能类项目谈得较多。在科学训练中应该考虑恢复。有的认为,运动恢复比运动负荷还重要,恢复好了才能进行大强度训练。乒乓球运动员训练、比下来,除体力外主要是精神的恢复。要考虑在良种好的精神状态下参加比赛。恢复包括按摩、桑拿浴、理疗、营养药物、积极性休息等 。

对的

一、格赛尔: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被试者是一对出生才 46 周的同卵双生子 A 和 B。格塞尔先让 A 每天进行 10 分钟的爬梯训练, B 则不进行此种训练。 6 周后, A 爬 5 级梯只需 26 秒,而 B 却需 45 秒。从第7 周开始,格塞尔对 B 连续进行两周爬梯训练,结果 B 反而超过了 A,只要 10 秒钟就爬上了 5 级梯。格塞尔据此提出了个体发展是由成熟因素决定的。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即支持了个体身心发展动因中的内发论的观点,并且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二、吉布森、沃克:视崖实验视崖是用来评估婴儿深度知觉的一种能够产生深度幻觉的平台式装臵。吉布森和沃克首创的视觉悬崖是测量婴儿距离(深度)知觉最常用的工具。该实验装臵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儿童的平台,平台两边覆盖着厚玻璃。平台两边厚玻璃上铺着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布料与玻璃贴紧,形成“浅滩”,而另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深度,形成“悬崖”。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深”、“浅”两侧招呼孩子,诱导其爬向母亲身边。吉布森和沃克对 36 名 6.5——14 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视崖测试,结果表明: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 90cm 或更多),只有不到 10%(3 名)的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 27 名婴儿从中间爬向浅滩。当深侧的方格图案距离玻璃板越来越近时,就有越来越多的婴儿爬过深滩;当视崖深度是 26cm 时,有 38%的婴儿爬过深滩;而 1m 时只有 8%(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婴儿)。沃克研究发现,当视崖深度为 26cm 时, 68%的 7——9 个月的婴儿爬过深滩,而 10——13 个月的婴儿只有3%。其结论是: 1.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 2.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递增在不断发展; 3.9 个月以前的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 26cm。对婴儿视崖研究还发现,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三、陆钦斯:量杯实验陆钦斯(Luchins,1942)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实验中要求被试用容积不同的量杯(A,B,C)去量一定量的水(D)。(例如A量表中水约占1/3,B量杯中的水为满杯,C量杯中的水约占1/5。有N组盛有不同水量的量杯进行实验,笔者举例。)实验组和控制组开始时做一道练习题,然后按要求解决其他几道题。实验组做全部的题目,而控制组只做7~11题。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被试由于先进行了一定的练习(都做了一道练习题)直接将三杯方法迁移到后面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后面解题的速度加快,问题变得比较容易。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定势是迁移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但是,这种定势同时又阻碍、限制了其他更简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D=A-C或D=A+C)的产生,使思维僵化、因循守旧,难以灵活应用其他有效的经验来解决问题。这种定势阻碍了将其他方法迁移于目前问题的解决,因此表现为一种负迁移。实验还发现,控制组的被试都使用了最简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实验可以用来解释定势、迁移、功能固着、守恒概念等,并不局限。不同的分支对此的解释是不一样的。附上一道练习题:陆钦斯量杯实验说明定势具有()。 A. 积极的促进作用 B. 消极的阻碍作用 C. 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D. 没有作用答案应该选择C。四、皮亚杰:三山实验、钟摆实验、对偶故事法测量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一)三山实验三山实验,是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的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二)钟摆实验皮亚杰和英海尔德(Inhelder & Piaget, 1958))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以考查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归纳推理的能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关于钟摆问题(pendulum problem)的实验。在钟摆问题的实验中,实验者向被试呈现一个类似钟摆的装置:不同长度的绳子被固定在—个横梁上,绳子的末端可拴上不同重量的重物(见下图),实验者向被试演示如何使钟摆摆动(将栓有重物的摆绳拉紧并提至一定的高度,再放下即可)。被试的任务是,通过检验与钟摆摆动有关的四种因素(重物的重量、摆绳被提起的高度、推动摆绳的力量、摆绳的长度),来确定哪一种因素决定钟摆摆动速度(在每一种因素中又有不同级别的划分:如摆绳的长度有三个级别、重物的重量有四个级别等)。被试有较充分的时间对上述各种因素进行检验。正确的答案是,摆绳的长度决定钟摆摆动的速度,摆绳越短,其摆动的速度越快。解决此问题的正确途径是:(1)先提出假设(无论其假设是什么,只要它能被检验并产生非矛盾的结果就可以);(2)再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系统的检验。在第一个步骤上,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反应没有什么区别,都能根据问题的要求提出某种假设。但在第二个步骤上,这两个阶段的儿童的做法却有很大的区别。第二个步骤(检验假设)的关键点是,在检验的过程中、每改变一个特定因素的同时,必须保证其他的因素不变。其中,每个因素只设两个等级:(1)摆绳:长、短;(2)重量:轻、重;(3)摆高:高、低;(4)推力:大、小。在检验假设的过程中,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所易犯的错误是,不能在检验某—因素的时候,控制住其他的相关因素。例如,当摆绳短,重物重的时候,摆速则快。因此,错误地认为摆速是由摆长和所拴重物的重量共同决定的。只有到了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才能像科学家一样地检验假设,最终获得关于问题的、唯一可能的、具严格的逻辑意义的解释。 (三)对偶故事法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 家里人叫他去吃饭, 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 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通过被试的反应,皮亚杰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page] 五、巴普洛夫:狗摇铃实验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六、桑代克:猫开笼实验将饿猫关入笼中,笼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的鱼,但是要想打开笼门,饿猫必须一气完成三个分离的动作。首先要提起两个门闩,然后是按压一块带有铰链的台板,最后是把横于门口的板条拨至垂直的位置。经观察,猫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时,拼命挣扎,或咬或抓,试图逃出迷箱。终于,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箱外,吃到了食物。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它可能无意中一下子抓到门闩或踩到台板或触及横条,结果使门打开,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最后一入迷笼就会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打开门。桑代克记下猫逃出迷箱所需时间后,即把猫再放回迷箱内,进行下一轮尝试。猫仍然会经过乱抓乱咬的过程,不过所需时间可能会少一些,经过如此多次连续尝试,猫逃出迷箱所需的时间越来越少,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以致到了最后,猫一进迷箱内,即去按动踏板,跑出迷箱,获得食物。根据实验,可以画出猫的学习曲线。 桑代克把猫在迷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出来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了学习的“尝试-错误”理论。七、斯金纳:白鼠实验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八、班杜拉:波波玩偶实验班杜拉认为,儿童侵犯行为的获得并不一定要以其亲身获得奖励或惩罚为前提,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他人从事此类行为之后受到奖励或惩罚而学会这类行为。在研究中,班杜拉把儿童带到一间屋子里完成一个艺术项目,在同一个屋子的另一头,一个大人正在悄悄地与一些玩具(Tinker Toys)玩,在它们的旁边有一个大木棰和一个假人(Bobo doll)。儿童被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的儿童看到大人叫喊着用大木棰击打假人,控制组的儿童看到的是大人只是悄悄地自己玩玩具。在孩子们看了约十分钟之后,把他们带到另一间放着各种各样孩子们喜欢的玩具的屋子,告诉他们说这些玩具是留给其他人玩的,以此激起他们的挫折感。之后把孩子们带到第三间屋子,屋子里有一些玩具,包括Bobo doll。结果正如人们所预料的:实验组的儿童比控制组的儿童表现出了更多的侵犯行为。在试验之前班杜拉对孩子们的攻击性做了评估,每个组参与实验孩子的攻击性平均是大体相等的。九、苛勒:黑猩猩摘香蕉实验;小鸡啄米实验 (一)黑猩猩摘香蕉实验在单箱情境中,将香蕉悬挂于黑猩猩笼子的顶板,使它够不着。但笼中有一箱子可利用。识别箱子与香蕉的关系后,饥饿的黑猩猩将箱子移近香蕉,爬上箱子,摘下香蕉。在更复杂的叠箱情境中,黑猩猩把握了箱子之间的重叠及其稳固关系后,也解决了这一较复杂的问题。研究结论:人和类人猿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做出个别反应,而是通过对一定情境中的各事物间关系的理解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是一种顿悟形式的智慧行为。 (二)小鸡啄米实验苛勒让小鸡在深、浅不同的两种灰色的纸下面寻找食物.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小鸡学会了只有从深灰色纸下才能获得食物奖赏.然后,变换实验情境,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用黑色纸取代浅灰色纸.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小鸡仍然到深灰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由于相同要素的作用; 如果小鸡是到两张纸中颜色更深的那张(即黑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对关系作出的反应.实验表明:小鸡对新刺激(黑色纸)的反应为70%,对原来的阳性刺激(深灰色纸)的反应是30%;而幼儿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始终对黑色纸的刺激作出反应. 用这个实验证明,学习的迁移不是在于环境刺激的相同要素,而是环境刺激各要素间的整体关系,也是发生顿悟的结果。十、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实验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根据被观察者的回答,科尔伯格总结出如下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十一、罗森塔尔实验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后来,人们把像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十二、贾德:水下打把实验贾德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水中打靶实验,他把十一二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B两组练习水中打靶。对A组被试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拆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水中目标的深度,结果继续打靶时,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贾德认为这是因为学过原理的一组已经把折射原理概括化,从而对不同深度的靶子都能很快作出调整和适应,把原理运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贾德说:“理论(指折射原理)曾经把有关的全部经验――水外的、深水的与浅水的经验――组织成为整体的思维体系。他们(被试)知道靶子在水中的移动速度不同,因而遇到第二种深度的水的时候就能有效地应付了。换言之,他们在理论的高度上把握理解了实际情况后就能利用概括了的经验去迅速地解决需要按实际情况作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 根据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越好。后来,亨德里克森等人曾改进了贾德的实验。他们把被试分成三组而不是两组:第一组不加任何的原理指导;第二组被试学习物理学的折射原理,知道水、陆之间物体的位置有折光差异,目标不在眼睛所见的位置;第三组则进一步加以指导,给他们解释水越深目标所在位置离眼睛所见的位置越远。第一次实验时靶在水深6英寸处,第二次靶在水深2英寸处。实验结果表明在学习打靶时,由于二、三组被试了解原理,成绩优于第一组的机械练习;而第三组的成绩优于第二组更说明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应用于新情境中的迁移,在了解原理原则与其实际应用情境的关系时效果会更好。他们不仅进一步证实贾德的理论,而且指出,概括化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教学方法上注意如何概括,如何思维,就会增加正迁移出现的可能性。


在测量摆速时我们要多测几次判断对还是错
对的

小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学习策略的研究
课中有多个问题要研究,或者有多种方法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只需要将充足的材料集中放在一起,然后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组材料合理搭配使用,去证明自己的设想。如教学科学五下《测量摆的快慢》,学生需要探究摆速与角度的关系,摆速与绳长的关系,摆速与摆重的关系,为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探究时间,因...

有关足球技术动作的问题
摆腿是指踢球腿的动作而言。击球力量的大小是由多方向因素所决定,但主要是取决于踢球腿的摆动。小腿要随着大腿前摆直到垂直于地面时应继续加深曲屈,以增大摆动角。踢球腿的前摆应在支撑脚着地的同时,以大腿带动曲屈的小腿绕前移的髋关节的额状轴,由后向前快速摆动,当膝盖摆到接近球的正上方时小...

比萨斜塔上的实验——自由落地定律
伽利略决定测量照明灯摆动的时间,于是,他按住脖子上的脉搏开始测量其中的一盏灯的摆速,接着他又测量了另一盏稍大的照明灯的摆速,结果发现两盏灯的摆动速度相同。他借来了祭台助手点灯的长灯芯,用力摆动大小不同的两盏灯。经过多日的计时测量,他发现不论灯质量大小,弧线长短,这些灯沿着弧线摆动所用的时间完全相同。

中考50m短跑、实心球技巧
投掷时,将实心球由头后经头顶至体前,预摆1-2次,当第二次预摆开始时,由肩带动上肢蹬地和前臂,&127;摆速加快,利用下肢蹬地和腰腹的力量,快速将实心球摆到大约上肢与身体成45°夹角方向时,&127;用力将球抛离双手同时下肢及两脚交换位置。 ,提高实心球成绩是体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

跑步短跑
纠正方法:多做短、中程助跑起跳的结合练习,改进起跳脚快速着地,摆动腿和摆臂的有力上摆、提肩、拔腰技术,提高助跑结合起跳的速度。另外,可多做弧线助跑结合起跳后身体落在高垫上的练习,强调身体从内倾迅速转成垂直和正确完成起跳后再做过杆动作。 3. 跳时制动大,减弱水平速度,做过杆动作时,身体压杆 产生原因:...

田径训练中速度如何能快速提高?
步频能力的训练:(1)高速、大幅度摆动腿前后摆动练习,要求在快速摆动中完成合理的摺叠技术, 摆动腿大小腿摺叠得越紧,半径越小,摆速越快。(2)加快脚掌着地速度练习,要求尽可能地缩短腾空时间。(3)快速摆臂、摆腿练习,要求腿、臂动作协调进行。 发展绝对速度 可采用:(1)20~40m行进间快跑练习;(2)4x25--50m...

体育中考跑步的技巧
预摆是为最后用力提高实心球的初速度创造良好条件,预摆次数因人而定,一般是一至二次,当最后一次预摆时,此时球依次是从前下方经过胸前至头后上方,加速球的摆速,此速上体后仰,身体形成反弓形,同时吸气。4、最后用力 最后用力是投掷实心球的主要环节,动作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球的初速度及抛球角度。

立定跳远和投掷实心球有什么技巧吗?
立定跳远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蹬摆结合:立定跳远起跳时,其实是两个力量的全力:一个是腿蹬地的力量,一个是臂摆动的力量,这两个力量的合力我们称作蹬摆结合,腿蹬地的同时,两臂应迅速由后向下向前向上摆动,并在前上方急停。起跳时,要注意身体要有一定的起跳高度,为下一步腾空和落地做好准备。腾...

实心球投掷问题
&127;身体稍后仰,有稍微背弓。投掷时,将实心球由头后经头顶至体前,预摆1-2次,当第二次预摆开始时,由肩带动上肢蹬地和前臂,&127;摆速加快,利用下肢蹬地和腰腹的力量,快速将实心球摆到大约上肢与身体成45°夹角方向时,&127;用力将球抛离双手同时下肢及两脚交换位置。

鄂托克旗18934897231: 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实验时需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但是为什么不能
锐炒智杞: 从实验公式的推导过程就可以看到,里面用了二个近似: 1)单摆振动可以看做谐振... 于是如果要通过测量数据来确定,实验里是否存在近似不恰当的情况,或者实验里在...

鄂托克旗18934897231: 在用扭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试验中,数字计时仪的仪器误差是0.01秒,试验中为什么要测十次? -
锐炒智杞: 实验中除了仪器误差外,还有其它误差.比如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等等.并不是说一定可测10次,而是测量10次来计算的话可以大大减少误差.也可以多测几次,但限于人力和资源的使用限制,一般测量10次就可以达点精度.

鄂托克旗18934897231: 物理 怎样测量摆的周期? -
锐炒智杞: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测量的具体方法就是,测摆经过最低点n次所用的时间t,经过两次最低点的时间为半个周期,这样就可以求出周期了……

鄂托克旗18934897231: 初中物理实验中有哪些目的是多测几次求平均值?哪些是寻找普遍规律? -
锐炒智杞: 测量纸张厚度,电阻之类的可以直接测出的固定数值时基本上是多次测量求平均,而像测灯泡电阻之乐的变化数值,g之类的比值类常数时都是找规律

鄂托克旗18934897231: 单摆实验中为什么测量周期T时,不直接测量往返摆动一次时的周期值? -
锐炒智杞: 那样测量误差较大,多测几次,采用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提高测量精度.

鄂托克旗18934897231: 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正确操作 -
锐炒智杞: 1、做单摆:取约1米长的线绳穿过带孔的小钢球,并打一个比小孔大一些的结,然后用夹子固定在桌边的铁架台上. 2、测摆长:用米尺量出悬线长l,准确到毫米,用游标卡尺测摆球直径,算出半径r,也准确到毫米,则摆长为l+r . 3、测周期:把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角度(

鄂托克旗18934897231: 单摆实验中用秒表测单摆的周期采用了什么实验方法 -
锐炒智杞: 1. 取摆长约为1m的单摆,用米尺测量摆线长 ,用游标卡尺测量摆锤的高度 ,各两次.用米尺测长度时,应注意使米尺和被测摆线平行,并尽量靠近,读数时视线要和尺的方向垂直以防止由于视差产生的误差. 用停表测量单摆连续摆动50个周...

鄂托克旗18934897231: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应如何放置才能尽量减小误差? -
锐炒智杞: 1.尺子应平贴、平行要测量的物体 2.测量者应与要测的物体呈垂直的角度 3.多测几次,求平均值希望能帮助到你

鄂托克旗18934897231: (1)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下列措施中可以提高实验精度的是 - -------.A.选细线做为摆线B. -
锐炒智杞: (1)ABC (2)B(3) (1) 选细线做为摆线可减小空气阻力,A对;计时起止时刻,选在最低处,D错;(2)由周期公式 ,周期T=t/n,n为全振动的次数,由此可知B对;ACD选项中所测得的摆长偏大、周期偏小,致使g值偏大(3) 由 ,图线的斜率表示 所以g=

鄂托克旗18934897231: 初中物理中哪些实验多测几次是为了减小误差,哪些是为 -
锐炒智杞: 有两个作用,我们老师说的,一个是取平均值减少误差,还有一个是寻找规律,,望采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