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都未能考取举人,是什么支撑蒲松龄七十岁还参加科举?

作者&投稿:虞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蒲松龄从19岁第一次参加童生试,到72岁参加岁贡考试,科举考试生涯长达53年。其中,除了童生试比较顺利,一考而中外,其余10次乡试(《蒲松龄年谱》记载了8次)均以落第而告终,终生未能跨过乡试这道门槛,成为举人。直到72岁高龄,才成为带有安慰奖性质的岁贡生。

在《蒲松龄年谱》里,“应乡试未中”这样的记录比比皆是,令人触目惊心。那么,是什么支撑蒲松龄,直到70多岁还要参加科举考试?

蒲松龄

一、科举考试是蒲松龄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

科举制度发源于隋唐,兴盛于宋朝,到了明清则发展到巅峰状态。蒲松龄是清朝人。在他生活的时代,科举考试是无数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如果你不是高官之后,又没有八旗子弟的身份,要想入仕当官的话,只能是走进科举考试的考场。

蒲松龄是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书香之家,父亲因为科举考试失败转而经商,算是比较富裕的家庭。蒲松龄本人能诗善文,文采斐然,一部《聊斋志异》更是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广为流传。

聊斋志异画像

但是,上面这些都不能让蒲松龄入仕当官。

蒲松龄虽然在19岁就以县、府、道三试第一的好成绩,成为了秀才,可秀才还不具备做官的资格,只能够在乡间教书育人,赚点散碎银子。他们在经济收入并不富裕,仅仅在社会地位上高于普通农民。在清朝时期,举人是做官的最低门槛。而要当上举人,就必须通过乡试。

这就是蒲松龄数十年如一日参加乡试的主要原因。

二、科举考试是蒲松龄挽回损失的唯一办法。

众所周知,科举考试很“烧钱”。许多家庭因为供孩子读书,读得一贫如洗,连吃饭都成问题。

清朝读书人夜读

前面说过,蒲松龄的父亲擅长经商,家里颇有余财,日子一定过得比较滋润。可是,蒲松龄几十年书读下来,早已将一份家产读得干干净净。蒲松龄娶了妻子后,生了4个儿子1个女儿。他们一家7口人,守着20亩薄田和三间破屋过日子。为了谋生,蒲松龄给人当过私塾老师,又当过师爷。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蒲松龄如果想挽回读书的损失,必须得硬着头皮继续参加乡试。

当蒲松龄通过乡试后,不但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还能够在经济上有所收获。一方面,他不用交税和出徭役,许多人会将自家田产、房产挂靠在他名下来避税,这会为他带来丰厚的收入。另一方面,蒲松龄在家耕读,国家会发放一定数额的补助。补助不多,但足够几口之家解决温饱问题。

清朝读书人练字

三、科举考试成了蒲松龄的理想信念。

俗话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人生到了50岁以上,其实已经看穿一切,包括名利。蒲松龄到了70岁以后,当官、发财对他来说,都没有太大的意义。这时候的他参加科举考试,与其说追求名利,不如说是完成自己的理想信念。

蒲松龄需要用科举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给自己53年科场浮沉一个交代。否则的话,哪怕到了九泉之下,也是不能含笑的。

清朝贡院

好在科举考试也有人性化的地方。1711年,72岁的蒲松龄获得了考岁贡生的机会,前往青州参加考试,终于考中岁贡生。岁贡生将被送到国子监读书,国子监毕业后就能够做官了。当然,那时候的蒲松龄是不可能去国子监读书,他只是获得了一份安慰。

4年后,蒲松龄在自己写《聊斋志异》的书屋“倚窗危坐而卒”,享年76岁。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一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72岁的蒲松龄才“援例考得岁贡生”。支撑蒲松龄活到老考到老的原因,要从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背景、朋友影响和自身原因等方面来分析。

▲蒲松龄雕像

1时代背景

蒲松龄身处封建社会的清代,自隋唐实行科举制以来,中国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得到一官半职,从而能够光宗耀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蒲松龄生于一个世代耕读的读书世家。蒲松龄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参加过几次科考,落榜后弃儒从商。蒲松龄的父亲教育自己的儿子们努力读书考取功名,蒲松龄从小就深受这种传统读书人思想的影响,在心中埋下了考取功名理想的种子。

▲蒲松龄故居

2朋友的影响

蒲松龄与张笃庆、李希梅一起结为“郢中诗社”,他们仨被称为“郢中三友”,三人在一起相互唱和,切磋学问,共同求取功名。他们仨在失败的时候,能彼此安慰,很快重新点燃希望。遗憾的是三个难兄难弟都是在考场上奋斗了一辈子,却与功名无缘。

除了张笃庆、李希梅,蒲松龄还结识了孙蕙和王士稹等一些当时的达官显贵和名士。和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在一起,蒲松龄看到金榜题名后活生生的例子。或许这些人的学识还不及蒲松龄,却取得了成功。这多少有些刺激蒲松龄坚信自己一定能行。

3蒲松龄本身有坚强的信念

蒲松龄出道即王者,19岁时,在一年的时间内,县、府、道三试第一成秀才,“文名籍籍诸生间”,一举成名。但是,此后他屡屡不得志,一直在求取功名的路上不回头。曾经的辉煌令他觉得自己有金榜题名的实力,失败或许是运气差,下次努一把力或许能行。

蒲松龄是个有坚强信念的人,他曾写过一副勉励自己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从对联中,可见蒲松龄坚持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

其实,蒲松龄的命运是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命运,屡试不第是常态,穷尽一生都挤不进官场。只不过绝大多数人选择了放弃,而蒲松龄等少数人却一直坚持到老。



因为蒲松龄想要出人头地,要知道蒲松龄家族世代都是农民,想要改变自己的出身就要去参加科举考试,可惜他考不中,所以才70岁还在参加。

当然是梦想。
蒲松龄一生都在和贫苦作斗争,在自己七十岁的时候他还不服输,还要参加科举。之所以参加科举就是为了证明自己,证明自己可以。

因为那个时候只有中了科举才能升官!其次,只有他真正的成为举人他的作品才会被社会认可,才不会被当时的人说成是俗气小说。




一生都未能考取举人,是什么支撑蒲松龄七十岁还参加科举?
蒲松龄从19岁第一次参加童生试,到72岁参加岁贡考试,科举考试生涯长达53年。其中,除了童生试比较顺利,一考而中外,其余10次乡试(《蒲松龄年谱》记载了8次)均以落第而告终,终生未能跨过乡试这道门槛,成为举人。直到72岁高龄,才成为带有安慰奖性质的岁贡生。在《蒲松龄年谱》里,“应乡试未中”这...

一生未能考取举人,是什么支撑蒲松龄七十岁还参加科举?
科举是蒲松龄的信念追求 蒲松龄一生都在参加科举,奈何时运不佳,屡次落榜。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蒲松龄对于当官、获取功名利禄已经无所追求了,更多的是想通过科举考试来证明自己,来给自己一生一个交代。他希望自己能够在有生之年考中科举,也算是了结一个生前的心愿。值得庆幸的是,在他72岁那年参加...

蒲松龄的一生是怎样的?
这位48岁考生,虽然第十次乡试失败了,虽然他一生都未能考取举人,科举上籍籍无名的他,如今其大名却为国人所熟知。此人正是文学史上鼎鼎有名的《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一、诡异的读书生活 对于蒲松龄的科举之路,真可以用“诡异”二字来形容。按道理说蒲松龄还有才华的,但自十九岁考中秀才之后,...

蒲松龄一生没考取举人,为何到七十岁还参加科举?
蒲松龄从19岁第一次参加童生试,到72岁参加岁贡考试,科举考试生涯长达53年。其中,除了童生试比较顺利,一考而中外,其余10次乡试(《蒲松龄年谱》记载了8次)均以落第而告终,终生未能跨过乡试这道门槛,成为举人。直到72岁高龄,才成为带有安慰奖性质的岁贡生。在《蒲松龄年谱》里,“应乡试未...

一辈子连个举人都考不上的蒲松龄,留存下来的唯一画像是穿的官服,究竟是...
因为他一生都没有考取举人,穿上官服画像也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安慰。蒲松龄做廪生满十年以后论资排辈,排队挨号而提升的贡生,一个县三年可以提升一个人。做了贡生,从理论上来讲,就可以做官了。于是,蒲松龄就有了一个官衔:候选儒学训导。儒学训导也算不上是什么官,也没有品,只能算是小吏。在封建...

蒲松龄一辈子没考上举人,是他的遗憾。内心应该很郁卒。
蒲松龄穷其一生也没有考上举人,反反复复考了四十四年也没有考上举人,确实让人唏嘘不已。到底为何一直未能中举呢?后人在《聊斋志异》这本书中发现了答案,科考中贪污腐败严重,但是蒲松龄家庭贫穷,根本无钱送礼,二来他正直不阿,不愿做此见不得人的勾当。时运不济的蒲松龄老年时终于放弃了科考,...

蒲松龄参加科举44年,为什么连举人也没考上?
但是蒲松龄虽然很出名,他的一生基本上都在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却连一个举人都没有考上,蒲松龄难道真的就是没有才华吗?但是为什么没有考上呢?古代科举考试是王朝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即使到了清朝,虽然有世袭或者捐官之说,但科举考试依旧是天下读书人成就自己的唯一出路。清朝的...

连举人都没有考取的和珅,是怎样得到这么长时间的宠信的?
乾隆喜欢写诗,和珅就跟他和诗,乾隆喜欢书法,和珅就去模仿乾隆的字迹;乾隆奢华,和珅就各种满足他的奢欲,所以和珅虽然连个举人都考不上,但是却依然称为了乾隆身边的红人。一、和珅懂得迎合乾隆的爱好。乾隆是历史上一个比较喜欢作诗的皇帝,一生中也写了不少的诗,和珅发现了乾隆皇帝的爱好之后,就...

...的张岱少年就中了秀才,文采也非常好,为何他到死连个举人都没中...
崇祯五年,张岱的父亲去世,几月后,张岱前往湖心亭看雪,在湖中遇到了两位志趣相投的朋友,归来后便创作了《湖心亭看雪》这篇代表作。不过,尽管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张岱依然在明朝时未及第。崇祯十五年后,明朝灭亡,张岱一心怀念故国,所以也没有参加过一场考试。不再去取得功名。而是自己开始潜心立著...

走近爸爸走近妈妈原文摘录
大部分人家是草房,只有少数地主家有瓦房。祖父丁竹筠,擅长汉学和音韵学,著作《毛诗正韵》正在出版。他因家境贫寒,未能考取举人,只成为秀才,这激发了他的反清民族主义思想。他希望叔父丁惟汾和哥哥丁立同去日本求学,但经济困难使这成为泡影。于是,祖父让父亲放弃学业,从事商业以资助他们,父亲后来...

绩溪县13264486790: 蒲松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让他编写聊斋..这么一个文学天才为何晚年才考取了功名./., -
封伊智杞: 蒲松龄19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他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试第一,成了秀才.三试第一后,蒲松龄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直到72岁,仍只是个贡生.这是为什么? 我们再看蒲松龄的科举考试之苦.蒲松龄一生不得志,他...

绩溪县13264486790: 成语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
封伊智杞: ·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

绩溪县13264486790: 吴承恩的人生大事件,和西游记的写作背景 -
封伊智杞: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绩溪县13264486790: 孔乙己与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 -
封伊智杞: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 酒客与掌柜笑话他没进学 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

绩溪县1326448679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又道:“我这半日,昏昏沉沉 -
封伊智杞: 1.说明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之深.考取功名是范进的梦想,他希望借此改变生活、改变命运.当苦苦追寻的结果毫无征兆地到来时,他便喜极而疯,而尽管疯了,潜意识里仍然记得自己考取了功名. 2.作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出胡屠户嗜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特点. 3.众邻居的话委婉地述说了范进“喜极而疯”的事.直说“疯”对新“老爷”不礼貌,所以以含蓄的语言说出来.这表现了众邻居尊重“老爷”、巴结有钱人的心理. 4.范进中举之后,地位马上变了,原来平起平坐的邻居,不仅要口喊“老爷”,走路也让他在前边;原来威风八面的岳父,也唯唯诺诺给他扯弄皱的衣服.这些描写极大地讽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世态. (意对即可)

绩溪县13264486790: 名落孙山的孙山是个什么样的人 -
封伊智杞: “名落孙山”是人们熟知常用的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参加考试或选拔而没有被录取.可是许多人对成语中“孙山”一词的意思不是很清楚,甚至会有一些人想当然地把它当作一座山的名字.如果这样的话,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孙山”不...

绩溪县13264486790: 分析一下孔乙己的形象! -
封伊智杞:[答案] 鲁迅先生的小说无不与当时残酷黑暗的旧社会紧紧联系着.通过分析《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中的孔乙己形象,我们可以清晰... 在科举制度下,考中了秀才,才好去考举人,再考上去中了进士,就可以做官,就会有钱有势.但要考取秀才、举人容易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