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为什么会被人说成纸上谈兵?

作者&投稿:苍梧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一,什么样的人会被别人称作“纸上谈兵”?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经常会听到“纸上谈兵”这个词。在学生时代,我看《史记》,看到长平之战这一段,对那被白起坑杀的四十万赵军很是扼腕叹息。同时,我也对赵括这个罪魁祸首感到非常愤怒,认为就是他葬送了这些人。“纸上谈兵”这个词也成了赵括的代名词,在我心中成了一个极度的贬义词。

到了参加工作,接触社会时间长了,我才对“纸上谈兵”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现实生活里,被称作“纸上谈兵”的人大多是些什么人?大家可以看看身边是不是有这样的人,或者你就是别人口中的“纸上谈兵”的人?

被别人称作“纸上谈兵”的人,基本都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有文化。这种人喜欢读书,爱好学习,对业务熟悉,惯于钻研。二是,有能力。这种人看待问题有自己的观点,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拿出自己的解决办法。三是,有性格。这种人不同俗流,不愿意背叛自己的良知,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四是,大多不得志或者难以得志,因为自己的特立独行被别有用心的人冠以“纸上谈兵”压制,根本难以得到一展才华的机会。



纸上谈兵

而惯于说他人“纸上谈兵”的是什么人呢?恕我直言,这些人大多心术不正,没有多少真实本领,而且还热心权力地位。为了保住他们的权位,对于有能力有才干有性格的年轻人,给以打击压制。而“纸上谈兵”就是这些人使用纯熟的一根大棒。更通俗的一句话就是“此人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不可重用。”你不用人家人家哪里来的实践经验?!你看看你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是否中过招。

现实如此,由今及古,使我对那个历史上“纸上谈兵”的赵括形象产生了动摇。赵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历史是否真的如《史记》中所说的一样呢?

二,赵括在历史上的记载。

我们对赵括的印象主要来自《史记》。而《史记》中记载赵括的事迹主要散见在围绕长平之战的段落里。它们分散在《史记》的《秦本纪》、《赵世家》、《田敬仲完世家》、《白起王翦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范雎蔡泽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部分。

具体的经过我就不再叙述了。主要经过是秦军占领上党,上党的吏民逃走,廉颇率领赵军前去抵御秦军并安抚吏民。在秦军的进攻下,廉颇屡战屡败,损失很大,被迫坚壁死守,双方进入对峙状态。秦国用应侯的反间计,诱使赵国更换了主帅,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廉颇。

赵括到军队后,更改了廉颇的部署,主动出击秦军,被白起用奇兵包围。在饿了四十六天后,赵括将精锐部队分为四队,反复与秦军博战,最后赵括在前线壮烈阵亡。赵括死后,他手下的四十万人投降秦军。除了二百四十个小孩子外,这些人全部被白起坑杀。白起的秦军也死亡过半。



长平之战

这段历史记载仅从表面看似乎还说得过去,看过以后,赵括的“纸上谈兵”的形象立刻印入脑海。可如果仔细推敲一下,这段历史简直漏洞百出,无法自圆其说。我对司马迁的印象还是比较好的,虽然他的《史记》人称“谤史”,但我还是认为有大半是可信的。但是在这段历史上,他为什么会处理的如此粗糙,不合情理呢?

不过仔细想一想,秦国建立之后,焚书坑儒,把其他国家的史书全部烧了,只留下秦国的历史。司马迁的《史记》一方面是依靠秦国留下的历史,一方面是依靠自己去采集民间的传说,经过自己加工而写成的。

对于长平之战,他只有按照秦国的历史先记载下来,然后再加入赵国的民间传说。秦国历史主观性强,而赵国的传说那就更不可信了。四十五万人死亡的大悲剧,必须要有人负责。战死沙场的赵括正好成为老百姓发泄的对象,更何况有人还为了推卸责任推波助澜。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赵括就这样成了“纸上谈兵”的代表。



赵括

三,赵括指挥的“长平之战”的结果。

从那段历史里,我们可以透过《史记》的零零散散的记录,推测出一些东西。还原当年的一些真实的情况。这样才能挖掘出到底是谁,一定要把“纸上谈兵”的帽子戴到赵括的头上。

首先,我们看看,这场战役赵国到底有没有取胜的希望。在国力上,秦强赵弱这不用说了。秦国的粮食充足,漕运省力,不可能产生后勤不足的情况。而事实上,我们也从来没有在历史上看到秦军有过后勤方面的危机。

在外交上,秦国和赵国交战,正合其他国家的意愿。最好它们可以拼个两败俱伤,才能符合各国的愿望。不管秦大胜还是赵大胜都不是列国愿意看到的。所以大家都在坐山观虎斗,没有人会去主动插手。这样,赵国只有靠自己和秦国死扛,没有其他任何的希望。

在军力上,秦军是实实在在的军队,而赵军里面混杂着大批的上党难民。赵军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能够勉强维持对峙已经是极限了。有人说廉颇在等待秦军疲劳后反攻,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让你带领一群职业军人和老百姓对半的混合军队,去打败百分之百的数量超过自己的职业军人,你敢说自己能百分百的成功吗?

从以上这些方面来说,赵军必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秦国胜利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是赵括的出场打破了这个平衡。

赵括的出场似乎是偶然,可也是必然。书中说的是秦国应侯的计谋。不过赵国君臣都不是傻子,能看不出这么简单的反间计?不合情理。这只说明一件事,赵王要更换赵军的主将廉颇。而能够替代廉颇的人只有赵括。

而为什么只有赵括?说句老实话,那就是没有人会去干这件事。赵国的国力经过长期的消耗已经无力支持了。长平之战失败已经就在眼前。赵王让廉颇去反攻拼死一搏,廉颇明知道是去送死,根本不去。可守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会败得更惨。这个时候没有人会去顶替廉颇去做这种身败名裂的事情。只有找年轻人,找那种用国家的大义能够激励他,感动他的年轻人。赵括就成了唯一合适的人选。赵括是年轻将领里面的佼佼者,有着满腔的抱负,希望一展才华。他明明知道这是九死一生的任务,最终还是接了下来。

在长平前线,赵括让那些小看他的人大跌眼镜。他最后虽然没有扭转战局,但是也让这四十万人死得其所。他用自己和部下的死,换取了秦军死亡大半的战果。如果除掉投降的人员,从交换比上,他创造了所有对秦作战最大的交换比,让秦军望而生畏。廉颇时候,赵军加上上党难民共四十五万,后来与王龁交战损失了两三万人。赵括用四十二万多的乌合之众,和白起五十万精锐秦军交战,最后以两万多的损失,消灭白起二十多万,这是何等的奇迹。而且赵括不死,赵军不降,这样的赵括还不能算做是名将?



四、是什么人要把“纸上谈兵”的帽子扣在赵括头上。

对比那些被白起一生中,随随便便消灭的其他几十万军队,那些军队的将领的战绩和赵括相比,可谓不值一提。可是,赵括却落下了千古骂名。到底是谁要给他扣上“纸上谈兵”的帽子,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

首先看第一位,就是赵括的父亲赵奢。赵奢也是赵国的名将,他取得的阏与之战是有名的胜仗,狭路相逢勇者胜也是他留下的名言。但是他和赵括谈论军事总不是对手,但他并不认为赵括好。赵括的母亲问他原因,他说赵括把军事看得太简单所以不好。

我们看这一段,感觉简直是南辕北辙,答非所问。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出背后的含义。赵括和赵奢的军事理念不同,所以他们才会争论。但是赵奢的理论已经过时,不是赵括的对手。赵奢爱子心切,不愿意让赵括去战场实验他的新战法。所以故意在赵括的态度上找毛病,免得将来他被人利用,白白战死沙场。我们也可以看到,后来赵奢的预感应验了。



赵奢

第二个人是蔺相如。赵括为将,赵国君臣都选择了失言。人人巴不得赵括赶快去接替廉颇。只有蔺相如除外,以赵括没有实战经验来劝阻赵王。我们可以看出,这是蔺相如和赵奢关系密切,不想让赵括去长平赴死找的借口。

第三个人是赵括自己。赵括的母亲去赵王那里以“纸上谈兵”的理由,要求收回赵括为将的成命,就是受赵括指使。赵括难道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九死一生?他为了报国,不惜一死,可他不愿意让自己的母亲和家庭也受到牵连。在去长平前,他把赏赐全部留在家里,购置产业。还让母亲以自己“纸上谈兵”的理由去找赵王,最后得到了老母家庭不连坐的承诺,安排好后事,他这才放心的走上了战场。

第四个人,就是赵国的那些君臣。长平之战已经进入尾声,大败在即。赵国这些君臣,长期以来他们的策略错误百出,最后使得长平变成一个必败的死局。用赵括为将,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如果赵括按照他的新战法打赢了,就是自己的英明领导。如果失败了,就是他“纸上谈兵”,咎由自取。最后赵括失败了,所有的失败原因都推到了赵括的头上。

第五个人,那就是应侯范雎。本来范雎以为反间计是一步妙棋,可以减少秦国的损失,尽快结束战役。他得到情报,知道赵奢对赵括的评价,可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结果弄巧成拙。本来想减少损失,反而成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增加了损失。为了掩盖他和秦国的失策,他们也必须要在秦史里把反间计说成成功,把“纸上谈兵”的帽子扣赵括头上。



范雎

第六个人,那就是赵王。赵括的死可以说就是他给一手造成的。我们看历史,有一个难以解释的地方,那就是赵括被围后,他等了整整四十六天,他在等什么?

从这些信息里面,我们可以推测出赵括唯一可能成功的计划。那就是进攻秦军,故意让秦军包围,然后里应外合,打败秦军。这是赵军唯一胜利的希望。《孙子兵法》云: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秦军以不够两倍的兵力包围赵军,处处分兵,处处单薄。赵国近,秦国远,赵国的援军会比秦军到得早得多。一旦邯郸的赵军援军一到,里应外合,秦军必败。

而秦军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秦王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被迫紧急动员十五岁以上的,所有能够派上前线的人,派去遮绝赵救及粮食。

可我们却没有看到有任何赵国救兵的消息。为什么?那就是赵王出卖了赵括。赵王就是骗赵括去送死的,赵王已经抛弃了长平的军队,那些没有什么战斗力,变成赵国包袱的难民成了赵国的毒瘤,会生生耗死赵国。他不可能投入赵国最后的力量。他要把剩下的部队留在邯郸作为最后的依靠。战机稍纵即逝,赵括最终也没有等到反败为胜的机会。



赵王

这时的赵括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他知道自己被骗了。赵国君臣给予他的最后的使命,就是让他带着这支残军去死。他没有选择投降,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最大的代价。他在战场上最后实验了他的新战术,赵括将精锐集中起来,激励他们,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势去带领他们去拼杀。用他们的生命,获得了赵军最大的战绩。

而赵王,这个在最关键的时候退缩,出卖赵括的人,只能对百姓散布那些传说,来给赵括戴上“纸上谈兵”的帽子推卸责任。



赵括

第七个人是白起。白起打过无数的胜仗,死在他手下的敌人不计其数。只有这次长平之战,让他颜面扫地。差点被赵括打败不说,这战报都没法写。怎么写?自己包围赵括四十二万,在得到秦国全国的兵力增援后,和被困饿了四十六天的赵括对战,战场杀死赵括两万多人,自己阵亡二三十万,俘虏对方四十万?所以他只有坑杀四十万降卒,给赵括“纸上谈兵”泼上最后一盆污水。

就是上面说的这些人,他们用掌握的话语权,把“纸上谈兵”的帽子扣到了赵括的头上,让他背上千古的骂名。



白起

五、现今的年轻人,应该从赵括的经历中得到什么教训。

现实中的年轻人,只要你有抱负,有才干,有能力,你就会遇上赵括的情况,一顶“纸上谈兵”的帽子随时等待着给你扣上。所以,我们要从赵括的经历里面汲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第一,做人要低调。首先作为一个年轻人,你要明白一件事,你可以有本事,但是不可有傲气。在刚进一个地方,在情况没有了解清楚之前,一定要低调、低调再低调。对待任何问题不要轻易发表意见。一步步稳扎稳打,尽快熟悉情况。这样,你才能够看出单位背后隐藏的所有东西。免得因为一时的炫耀才能被人盯上,成为“赵括”的候选人。

第二,要审时度势。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对待每一个人。在遇到事情后,要多想一想,不要被一些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要从表面看到本质,多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这件事要推荐我?为什么这件事有那么多好处他自己不去做?要仔细研究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免得成为“赵括”,受人利用,为人顶缸。



长平之战

第三,要明辨是非,但吃亏要吃在明处。在面对大是大非的时候要立场坚定,不可为图小利而失大义。但是,还有一点要清楚,那就是吃亏可以吃,为了集体、为了大家,牺牲自己的利益是可以的,但是必须要明白,吃亏要吃到明处,要让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对他做出的牺牲。免得糊里糊涂的当了“赵括”。牺牲了自己,还落下骂名。

第四,遇事不能冲动。年轻人气盛,容易冲动。虽然说,人人都懂得,冲动是魔鬼,可到时候都难控制住自己的脾气。所以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他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那些有能力的年轻人一般都比较自傲,刺激他们,让他们冲动就是那些别有用心人的拿手好戏。当你一冲动,判断失误,就很容易成为下一个“赵括”。



因为赵括一点没有实战经验,而且理论基础非常丰富,因此被称为纸上谈兵。

因为赵括虽然论战非常厉害,但是首次带兵打仗,就被白起全歼,故而赵括被称之为纸上谈兵。

赵括所在时期纸还没有呢。这个成语实际是后世对"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赵括的解读,史记中记载赵括就是夸夸其谈,最终大败于长平。实际上史记可能有误读,可参考”资治通鉴“中对长平之战的记载,赵括的对手可是军神白起,也能以消耗掉秦军过半军力。


20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

为什么有些人在公共场合容易变得非常拘束?
当周围的环境限制住我们表达自我的空间,抨击、丑化风采的展现,我们也更害怕偏离群体的价值观,宁愿拘束自己,选择从众,低调。在公众场合表现自我感到焦虑,也是因为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评估。有心仪的女生来看自己打球,可能男生会想比较多:“如果她看到我被人盖帽,肯定会觉得我是菜鸟,看不起我”“要是...

为什么社会上算命的人说得那么准?
而且很多受过算命先生“指点”的人,都会被算命先生未卜先知的预见力所征服,觉得算命先生说的非常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算命先生真的能够洞察过去,预知未来吗? 心理学家对算命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算命先生之所以能够说的如此之准,其实只是利用人们的一种“自我求证”的心理,把人们引入自己的“陷阱”之中...

善良的人为何会被人唾弃
“我们为什么会活得像个动物,因为我们不关心周围的人”这是影片中男主面对妻子的质疑时说的话,我并不是十分赞同,同意要关心周围的人,更应该关心的是他们的为人和性情吧,盲目的去关心别人的死活,那就说明自己真是不知死活。愚善不可取,会被人误解和唾弃,农夫与蛇的故事男主一定没听过。

1986年的世界杯,为何被说成是马拉多纳一个人的世界杯?
这一年的世界杯马拉多纳出尽了风头,是球队的灵魂所在,这一场的他连过六人,独一无二的表现使他被载入了历史。这次世界杯中马拉多纳不仅收获了冠军奖杯和金球奖荣誉,他的上帝之手和世纪进球也被载入了史册,这一场比赛中一个人享尽了世界杯的荣光,在这一届世界杯中,马拉多纳受侵犯多次,也是突破了...

如何穿搭能“漏”肉肉,但也不会被人说轻佻呢?
还有你可以悄悄的露一点后背显示出你后背的轮廓,当然这样不要大片大片的露,而是若隐若现的露一点。比如一些露背的裙子,还有露背的背心运动背心,既可以完美的遮掩肚子上的肉肉,又可以把腰伸展现的无比性感,简直不要太诱人,同样也不会被人说成轻佻。其次就是我最爱的v字领了,只要你能把握好度...

为什么有人说社会阶层有时候体现在穿衣上?
中上层的人喜欢买有质感的家具,特别爱装饰书架和客厅;而贫民阶层喜欢买各式家电。 四、开车特征 社会 阶级越高,越不喜欢开快车,越不会狂按喇叭。 五、饮食特征 社会 阶层越往上,越不喜欢太甜的饮料,一般来说,上等阶层喜欢白葡萄酒和气泡水,而贫民阶层喜欢啤酒、可口可乐和果汁。 社会 阶层越往上,饮食越清...

心理暗示:人为什么会不知觉得接受别人
相信您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一道新菜上来,初品还没有什么特殊滋味,待主人细细介绍之后,似乎才能体会到菜的新奇和特殊来。”或者,有一天同事突然说:“你怎么这么瘦弱,是不是病了?”这句不经意的话你起初还不太注意,但是,不知不觉地,你真的会觉得头重脚轻,浑身隐隐作痛,似乎自己真的病了...

说一个人无间道是什么意思
说港人好佛为之太过,但对佛道有研究则不为之过也。“无间道”即属典型的一例。 2.确切的应该叫“无间地狱”。《无间道》之名,源于佛经中的 “无间地狱”,“无间”是一个地狱里最万恶的地方,这里弱肉强食,是非不分,罪孽深重的人会被打落无间地狱受苦,永不轮回。《无间道》说到的两个主角,决心...

社会人眼中典型的学生思维有哪些?
面对别人的流氓举措,我们就像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一样,我们不知道胡搅蛮缠这个词真切地描述一个人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因为我们自觉不能放下自己的修养。2、职场不需要谦让 很多事情我们会选择退让,会觉得退一步海阔天空,此时我退让,是为了交个朋友;尤其是我们会在一件事情不是完全是对方...

清河县18972348649: 为什么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 -
童宇丙戊:[答案] 最直接的原因是赵括死在了那场战争中,没有机会去证明自己不是纸上谈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那场战争他是看着书,书上写怎么打他就怎么打的,可是变化是无穷的,最终的变化超出了书本,所以他败了

清河县18972348649: 战国时不是没有纸吗,为什么说赵括是"纸"上谈兵 -
童宇丙戊: 纸上谈兵,最早出自《史记,但史书上也没提到纸,是我们后人总结出来的

清河县18972348649: 战国没有纸,那么赵括为什么“纸上谈兵”? -
童宇丙戊: 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从两方面解决: 1、纸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 2、纸上谈兵是什么时候有这个成语的 1、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化学史上的一项重大...

清河县18972348649: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要故事啊 -
童宇丙戊:[答案]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 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这个比喻可谓恰如其分.值...

清河县18972348649: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真的被冤枉两千年吗 -
童宇丙戊: 不能说完全冤枉. 一个没有上过一线打过仗的参谋做四十万大军,还是古代指挥体系没现在这么快的四十多万大军的主帅,赵括肯定有一部分的责任.最主要的责任还是当时的赵王赵丹身上. 从之前韩国的祸水东移,到秦赵两国国战当时对主帅的干预不信任,前前后后怎么看主要背锅也要算在赵王身上,其次才能算在赵括身上.赵括理论丰富实践没有,一上手就是四十多万,自己性格不谦虚(谦虚内敛的话他爹也不会叨叨他).处于守势弱势还打的这么冒进,这么爱现,国战打的就是犯错小,所以也不算冤枉. 只能说冤枉的过多,但考虑到四十万人的生命以及后面的家属,也不算太冤枉.

清河县18972348649: 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是谁?
童宇丙戊: 赵括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是赵括,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对于军事理论常识他虽然能够侃侃而谈,可是却并没有实战经验,只知道纸上谈兵,纸上谈兵来历出自于《史记·廉颇...

清河县18972348649: 纸上谈兵说明的道理纸上谈兵说明了什么道理? -
童宇丙戊:[答案] 纸上谈兵 ( zhǐ shàng tán bīng ) 解 释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

清河县18972348649: 赵括真的是只会纸上谈兵吗?没有作实战能力
童宇丙戊: 我觉得不是. 以前不了解他的时候,觉得他自大,目中无人,认为自己熟读兵书,所以很骄傲.其实不是.我想,如果赵括当时打的第一场战争不是长平之战,而是一场小战争,哪怕他输了,他就能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而在今后改正,或许还...

清河县18972348649: 在赵括的年代没有纸,但成语为什么叫纸上谈兵?应该是竹上谈兵吧? -
童宇丙戊: 战国时没纸,作史记时纸未广泛应用,这就很明显,这个成语不可能是战国时的,也不可能是司马迁所作. 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连《东周列国志》也没有这个说法. 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上下五千年》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赵括为纸上谈兵,评价是否正确不提,但这显然不能说这个成语源自赵括. 至于该观点的发明,大概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功劳了,这本书是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的,依据说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清河县18972348649: 纸上谈兵的详细来由? -
童宇丙戊: 纸上谈兵 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