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晚清的教育制度的革新

作者&投稿:曹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概括一下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

答案:废除科举制;设立学部;广设新式学堂 ;建立新学制;重视留学教育等。


整道题目:
(1)材料一中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列举“百日维新”中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

(3)阅读材料三,简要分析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措施以及教育方针的进步意义。

解析:第(1)题第一问在阅读材料一的基础上即可概括回答,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回答;认真阅读材料二,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如“废除科举”、“设立学部”等即可回答。

答案:

(1)兴校育才(发展教育)是变法图强的根本策略。设立学堂和译书局;准许创办报馆与学会;废八股取士等

(2) 废除科举制;设立学部;广设新式学堂 ;建立新学制;重视留学教育等。

(3) 废除了封建主义教育;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广泛传播;促进了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近代化人才的培养。

没能!有了洋务运动,百日维新,都不能成功。说明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宣告了晚清的中国迈入了近代,在列强侵略不断加剧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并不断地从经济向政治、文化推进着改革,深刻地影响着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在晚清各项社会改革中,教育改革是最具成效的一项改革。中国封建教育走向近代化的历程,经历了洋务教育、维新教育,新政教育三个改革阶段。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在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活动的驱动下,三次教育改革冲破了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和思想的重重束缚,从初步产生、逐步扩大到全面铺开,出现了许多自身发展的特点。下面对晚清教育三次改革的演变过程及特点做一简单归纳分析。
一、洋务教育
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深,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文化渐次东进。洋务运动的发展呼唤着新式人才的出现。机器、大炮、轮船、电报这些西方先进技术是那些饱读八股文章的知识分子无法理解和掌握的。同先进的文化教育制度相比,中国传统教育的重仕轻学、不切实际的弊病日益明显暴露出来,迫于洋务事业发展的人才需要,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曾国藩、李鸿章等倡导组织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指导思想的洋务教育活动出台。其主要内容为:(1)引进西式教育,开办新式学堂,改革传统办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如1863年,京师同文馆成立,这是一所培养外语翻译人才为主的学校,初设英文馆,后又增设俄文馆、法文馆、德文馆、日文馆,中国近代意义的教育事业正是从这里开始的。随后以培养军事、科技、翻译人才为特点的新式学堂在中华大地不断出现,前后大约创办了30所新式学堂。(2)首派学生出国留学。曾国藩认为“挑选幼童出洋肄业,因属中华创始之举,仰亦古来未有之事”“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喑熟,然后可以渐图自强”。从1872—1875年,洋务派选派了四批优秀学童120人赴美留学,开创了我国近代官派留学的先例,促进了新式人才的培养,便利了中西文化与教育的交流。(3)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增设天文算学,第一次把“西学”与“中学”同考,冲击了科举取仕的惟一性,动摇了传统教育的思想观念。
洋务教育改革以引进新式学堂为主要内容,首倡留学教育作为补充,改进科举制度做为变革传统教育体制的突破口,使中国近代教育在兼采中西以求发展方面迈出了功不可没的第一步。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农民战争更大。在这个过程中虽没有激昂的呐喊呼叫,但新的观念却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和实例改变着人们世代沿袭的成见和信念。当然,洋务教育处于开创时期又具有明显的不足:兴学堂,派留学,大多出于外交、军事、经济上的直接需要,是近代化活动驱动了教育的发展,成为洋务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而不是主动与自觉地进行改革。同时,由于洋务派认识不足,缺乏全方位的教育改革规划,改革措施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的引进西方利器,改革思想增新而不废旧,不触及对封建制度的否定,因而效果不明显。
二、维新教育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宣告破产,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进行了一场新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康有为、梁启超着眼于具体政治体制变革的同时,正式发起了冲击旧教育制度的改革。其主要内容为;(1)开书院,办学堂,进行鼓吹教育革新思想和培养维新人才的活动。如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万木草堂,梁启超任总教习的时务学堂等。(2)积极与守旧派论战,提出“废八股,倡西学”的思想。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从而拉开了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3)变革旧教育制度。1898年颁布的变法诏书中提出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提倡西学,改书院为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选派留学生。
维新教育重视教育改革的政治效用与社会功能。对此,康有为认为教育救国“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维新派虽过高估计了教育的作用,但在当时能够重视教育,主张充分发扬培养新人、改造社会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同时教育理论改革也很突出。1896年康有为著《论师范》,成为清末中国师范教育的开创者,将教育理论提上新的高度。概言之,维新教育在思想理论上建树特别显著,是最具理论探索的一次改革,在新的意义上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思想与制度。
三、新政教育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使中国人民蒙受奇耻大辱。迫于中外形势的巨变,慈禧太后不得不重拾维新派的部分主张和建议,把改革纳入自我调节的轨道,被迫施行包括教育改革在内的新政措施,使清末教育改革再现生机,并迅速全面展开,成为最具有突破性的一次改革。其主要内容为;(1)废除科举考试制度。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巨变,封建的科举制度早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更不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和推进社会变革的需要。时人深刻认识到,“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者绝少,非公家财力所能普及,学堂决无大业之望”。开创于隋朝的科举制度于1905年被废除了。结束了科举取仕的传统,为新式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扎根,从制度上根除了障碍。(2)推广新式学堂和鼓励出洋留学。据统计1902—1911年间新式学堂从700所发展到52500所,学生达163万多人;1901年留日学生不过200多人,1904年到3000多人,1905年增加到8000多人,1906年增至16000人。(3)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学制和进行教育行政机关的变革。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又修订且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从上可以看出,新政教育改革是最为成熟,也最具有成效的。废除科举制度,确立近代化的教育体制,进行了除旧布新的全面改革,新教育取代旧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经洋务运动注入新式教育因素,维新教育做了肯定和推广,最终导致国人放弃了旧的腐败的教育制度。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
由晚清教育的三次改革可以看出:教育改革是推动中国近代文化变迁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教育改革与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革新密不可分;教育制度的变革直接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教育改革要取得成功,除了客观社会的需要,还要有当权者改革的决心和有效的措施。只有不断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培养新型实用人才,只有让优秀的人才承担起社会与时代赋予的使命,成为改造社会、推进中国前进的生力军,国家的改革事业才会有希望。

同文馆关于晚清教育制度的革新


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目的?
张之洞,清末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整顿封建传统教育,二是兴办洋务教育;三是制定和推行新教育制度。一、“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1861年,冯桂芬在《采西学议》提到“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2)1892年,郑观应说:“中学其本也,...

中国教育近代史
留学生们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这场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大变革中,站在时代的前列,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教育学说,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初步确立、近代教育理论的建构做出了重大贡献;热情投身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的创办,为中国近代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特别是初等教育体系、中等教育体系、师范教育...

数学教育的发展史
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奠基时期,不少老一辈数学家如姜立夫、熊庆来、陈建功等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创业,培养了一批数学人才;数量虽然不多,但对于使现代数学在中国土壤上生根,作出了宝贵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集中领导下,采用了苏联的教育制度,数学教育也经历了巨大变革。

科举制度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对近代教育制度建立的影响:改变世人重科举轻学堂的趋向,录取标准从人文型知识分子向技术型、管理型知识分子转变。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促进了教育的发展。2、对晚清的影响;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解决读书人生计出路问题。3、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社会与思想基础,极大地推进新文化的...

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史(1920~1980)目录
中国的院校建筑教育制度源于晚清的癸卯学制,后经民国壬子癸丑学制的改革。这一阶段,大学教育体制逐步完善,为建筑专业教育提供了基础。二、西方建筑教育的影响 2.1 西方建筑教育体系概览 西方各国的建筑教育各有特色,如法国的学院派,英国的传统教育,德国和美国的学院式教育,以及日本的建筑教育都对中国的...

2015考研教育学知识点:中国教育史部分(7)?
开设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课程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重理解;③在教育方法上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4普遍设立了分年课程计划,确立了学年制度,采用班级授课制;(2)京师同文馆:1862年6月正式开学,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创立之初,是...

清末到民国期间比较大历史事件
2、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卜棚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 其主要内容有:改革 *** 机构,裁撤冗官,...

评价日本明治政府“东方道德,西方技艺”的教育原则
这些介绍和宣传日本学制的刊物和书籍使国人进一步加深了对日本教育制度的了解,传统的思想认识逐渐被崭新的教育观念所取替。二由直观而生羡慕,由羡慕而生比较,由比较而生追求,而后才有改革的思潮和实践。对日本教育的实际考察、大量日本学制资料在中国涌现,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成为时人关注的热点,清末教育界也逐渐形成了一...

我国教育萌芽于什么时期
6.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 近代以来,我国开始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积极进行教育改革。从晚清时期的新学、私塾到民国时期的现代学校,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义务教育制度建立,逐渐形成了现代教育体系。总结:我国教育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先民教育的原始形态为后来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和...

清朝废除科举制后如何选官
由此,运行了一千多年以察举、科举等选举制度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儒家传播体系,也终于因选官制度的废除和新式教育的建立而宣告中断。虽然《剑桥中国晚清史》对于废除科举之后的教育内容是否有实际的变化持怀疑态度。[9]他所依据的理由主要是(1)由于难以找到合格的老师,如1909年,在教初等小学的教师中,有84%的人有传统...

芦淞区18696127394: 清朝末年,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有哪些? -
缑饶止咳: 废除科举制;创办福州船政学堂、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堂;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新式教育体制.

芦淞区18696127394: 晚清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缑饶止咳: 扼杀了人才,不顺应历史潮流.

芦淞区18696127394: 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哪些变化
缑饶止咳:社会生活的变化 清末民初,经过辛亥革命的冲击,中国社会风尚急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剪去了发辫.清朝强迫汉族男子束发留辫,晚清的进步人士把辫子视为民族的耻辱.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动员群众剪除发辫.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法令...

芦淞区18696127394: 知识梳理 近代教育 时代背景:晚清时期的旧式学堂和科举制度,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越来越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 洋务运动时期:1862年创办了最早的新式... -
缑饶止咳:[答案] 知识梳理京师同文馆 京师大学堂 1905 狂人日记 抗曰民族精神 义勇军进行曲 黄河大合唱 京张铁路 侯氏制碱法 海国图志 天演论

芦淞区18696127394: 洋务运动后,晚清学校教育发生了什么变化 -
缑饶止咳: 大量的新式学堂出现.创办了京师同文馆,也就是北京大学的前身.

芦淞区18696127394: 简述晚清时期学前教育的特点 -
缑饶止咳: 近代中国学前教育体制的启动,是在可资利用的传统资源不足的背景下,由不请自来的"西方因素"强力推动的;经过清末以蒙养院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民国初期从蒙养园到幼稚园的调整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拓展三个阶段,在学前教育现代化进程上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展,为建国后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芦淞区18696127394: 求~!!!!清末教会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急 -
缑饶止咳: 清末教会大学为我国提供了传播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渠道,在改变清末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教会大学所带来的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和动摇了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导向作用,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芦淞区18696127394: 清末新政改革的意义 -
缑饶止咳: (1)清末新政促进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变迁前期的改革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六部分工的制度模式.后期预备立宪使中国的政治体制在形式上具备了三权分立,而且从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到宣布《十九信条》,中国政治制度在形式上也由二元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