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第文言文的解释

作者&投稿:呈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关于是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解释

文言“是”字是兼词,可以是代词兼动词,也可是名词兼动词。

主要原因是“是”的演化过程造成的,本质原因是“是”字在造字之初就有形而上学的本在、存在、存在者三位一体。 许多搞语言工作的人一直认为文言“是”字要么是代词要么是判断词,其实不然,“是”字本身就兼有代词动词的性质。

(不要误解为“是”字有时作名词、有时作代词、有时作动词,而是同一个“是”字本身兼而有之) 一、是字单独作代词、名词、动词、形容词 是字单独作代词,一是处于主语位置,二是定处于名词之前作定语,三是作宾语。 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2“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寡人之于国也》) 3、“崤有二陵焉。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崤之战》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集序》) 5、“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 (《晋公子重耳出亡》) 6、“我业是有年矣”(《卖柑者言》) 1、2句是代词作主语,3、4句是代词作定语,5、6句是代词作宾语。

是字单独作名词。“是”字产生之初就是名词,“实事求是”的是就是本义。

《说文解字》:“是,直也,从日正。段注:“以日为正则曰是。

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以日为正,则正于日也。

“定国是之诏即下”的“是”也是名词。(《谭嗣同》) 是字单独作动词,处于谓语位置。

7、“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梁惠王下》 8、“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 谋攻》) 9、“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是非对举(《齐桓公求管仲》) 10、“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 11、“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雨霖铃*寒蝉凄切》) 7句中“是诚不能也”的是在副词“诚”字之前为代词,7、8句中其余的“是”字与“非”对举,只是8句中的是字省略罢了。动词“是”除了表判断外,还可以用作表比较的动词,如,“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的“是”,是由名词是“正、则”意引申而来。

(《勾践灭吴》) 是字单独作形容词,也是由本意引申的。 12、“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察传》) 1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二、“是”字的兼词现象 “是”字作为兼词,往往处于前有复杂的短语或句子后无谓语的位置,既作主语又作谓语。

不同于“焉、诸”等兼词,它们可以拆分为两个词,而“是”不可拆分。 (一)“是”兼有代词、动词的功能 1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的“是”是判断词,同时复指,作主语。

(《烛之武退秦师》 15、“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五蠹》) “是”作为兼词,在疑问句中有时倒装 16、“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17、“求!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为“无乃是尔过与?”的倒装。(《季氏将伐颛臾》) 16、17句的“是”出于同一篇文章,同为疑问句,除了加强语气的“无乃”之外,从语意到句子各要素完全相同,因此,两个“是”用法相同。

(二)是字兼有名词、动词的功能 18、“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原谤》) 19、“盘庚……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18句的“是”字,课文、词典注解为“这样看来”,好象解释为插说成分,是不对的。这个“是”字兼有名词“是”的本意“正、则”,可以解为“规律、事实”,同时有动词“是”的本意“以……为是,以……为准”,可以解为“判定、判别、判断”。

19句“是”更为典型,连词“而”字连接的后文是谓词性质的成份,那么“是”必为谓词,只是又有名词本意“正、则”之意罢了。 三、区别“是”字兼词和单性词 什么时候是兼词,什么时候是单性词,如何区别?除了前文所述位置的区别外,还可以采取替换法。

代词“是”可以用“此、斯”替换,“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

(《晏子辞千金》)“是谓乱军引胜”。 (《孙子* 谋攻》)——而这个位置的兼词“是”不可用“此、斯”替代,“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动词“是”可以用“为”替换。

例如,“是何楚人之多也?”句式应为“楚人之多也是何?”的倒装,“是何”就是“为何”。(《垓下之围》)“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而兼词不能用“为”替换。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能换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知也”。

四、“是”为兼词的主要原因 A“是”字在造字之初就有名词和动词两种功能。B在语言演化过程中,“是”字由名词代词演化为今天的判断动词,必然有一个桥梁,这就是“是”字的兼词.那么“是”成为兼词的本质是什么?肖娅曼认为:“它自产生之日起,即集形而上学之本在、存在、存在。

2. 有些字的文言文意思,跪求

1、易

(1)换,交换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寡人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战国策·魏策》

(2)改变,更改

狱词无易。——清·方苞《狱中杂记》

(3)容易。与“难”相对

贵货而易土。——《国语·晋语七》

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礼记·乐记》

2、难

(1)困难;艰难;不容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2)为难,畏难;感到困难

铁衣冷难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类

(1)又

亦类此耳。

梨栗枣柿之类。——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2)事例;条例

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相似;像

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4、故

(1)事;事情

昭伯问家故,尽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国语·周语下》

(2)旧识;旧交

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5、知

(1)懂得,了解,理会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

食马者不知。——唐·韩愈《杂说》

(2)要好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

1、易 :(1)交易;(2)交换;(3)改变;(4)容易;(5)轻视;(6)平坦;(7)怠慢;(8)周易的简称。

2、难 :(1)困难;(2)灾难;(3)诘责。

3、类:(1)种类;(2)相似;(3)大都。

4、故:(1)原因;(2)事故、变故;(3)旧;(4)故意;(5)死亡。

5、知:(1)知道;(2)知识;(3)交好;(4)执掌、负责。

3. 文言文中“或”字的解释

或 #huò

【释义】 ①表示选择关系:或早或晚|或多或少|星期六逛书店或在家睡觉。②也许,表示不能肯定:或许|或者。③相当于“ 有人 ” 、“ 有的 ”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④稍微:不可或缺。

【或者】 #huòzhě ①也许;可能。②表示选择关系。

〖例句〗你们可以用钢笔或者圆珠笔写作业,可别再用铅笔写了。

【或许】 #huòxǔ 也许。

〖例句〗这小包硫酸亚铁你带回去,给那盆花上一点儿,或许能起到增绿的作用。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或 <;代>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或,有也。――《小尔雅·广言》

或跃在渊。――《易·乾》

殷其弗或乱正四方。――《书·微子》

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

庶或饷之。――《礼记·祭义》

或赐二小人酒。――《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或说处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

或立或卧。――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或坐或俯。

或笑或哭。

或饮或博。

又如:或人(某人。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时(有时);或一,或种(某种

或huò

⒈也许。〈表〉不肯定,选择:~许。~者。~近~远。~多~少。这个~那个。

⒉有人。有的人:~曰。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4. 才字 文言文怎么解释

便豫人家事,则胡又已去。

——《晋书·夏侯湛传昆弟诰》 才小富贵◎ 才 cái 〈名〉 (1) 才力:才伐(才力门望);才格(才能。一说指才能高低的程度);才望(才能与名望);才理(才力和思路);才笔(写作的才华);才义(才思和义理) (3) 人才,刚刚) (3) 这样迟。

肯定句少用:唯才是举;干才;正因为有困难,才派我们去 (8) 强调确定语气 [indeed] (9) 才+形+呢。主要强调程度高。

如:这才好呢。——《晋书·谢混传》 (7) 又如;广开才路;栋梁之才,程度低 初极狭。

——《淮南子·主术》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前一小句常有“只有:诗才;才调(才情风格) (6) 从才能方面指某类人 [person in regard to capability。故“材”、“财”、“才”三字同源。

——王力《同源字典》 当今乏才,以尔为柱石之用,莫倾人栋梁。——《世说新语·规箴》 (9) 姓 ◎ 才 才 cái 〈副〉 (1) 刚刚 [just] 才数月耳。

如。——宋· 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刚才(刚要,刚刚);方才(才。

——《汉书·贾才传》 远县才至、必须、要、因为、由于”等词语 [then;then and only then] 惟正月才生魄;天才;人才 (8) 通“材”。材资:要多练习,才能提高成绩! (11) 才[+不]+动+呢;才属(仅能连续) (6) 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或由于某种原因、目的而能怎么样。

用于后一分句:一共才十个。——《后汉书·张衡传》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personality, character]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国语·齐语》 (7) 又如∶奴才;蠢才,只 [only]——表示数量少;廊庙之才 (5) 天赋的特殊才能 [gift],物有用叫做“财”,人有用叫做“才”! (10) 才+[是]…。含有“别的不是”的意味。

如:这才是好样的。——《资治通鉴》 (2) 又如。

——《汉书·晁错传》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这么迟 [so late]——前面有问原因的疑问词语。如:你怎么才来? (4) 仅,不够分,无或可废。

——《后汉书·马融传》 木有用叫做“材”,谁最贤哉?——《史记·滑稽列传》 五才之用;本能 [aptitude] 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孟子·告子上》 才能不及中人。

——《史记·李将军列传》 西门豹治 邺,民不敢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又如。常写作“材” [talent] 乐里多才。

——《列子·仲尼》 举贤才。——《论语》 救时应仗出群才,才通人。

——清·秋瑾《黄海舟中》 (4) 又如,三子之才能。如;才能 [ability] 任人之才:我才不去呢。

5.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6. “其”字在文言文中的所有解释

下面是“其”在中学阶段所涉及的意义和用法,可参考一下。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⑩亦各言其志也!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6年级下册语文第一篇文言文
1. 六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文言文解释 孔子往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孔子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这...

文言文两则解释意思
1. “文言文两则”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两则”意思是两篇文言文,包括《学奕》和《两小儿辩日》。 具体解释如下: 第一则: 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文言文两则词语解释
7. 六年级文言文两则,怎么翻译 一、《学弈》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在听,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两个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第一个人。难道他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字词解释 (01)弈...

狼文言文翻译解析
2. 《狼》古文解释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

智犬破案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智犬表现: 一.智犬是警觉,能够及时发现小偷,提醒僧人注意; 二.智犬是记忆,在第二天可以准确的从5,6个人里面发现小偷。 狗有思维能力,能够把这两点做的很多,可谓其智了! 也充分的说明了狗的嗅觉,在满身酒气的5,6人中找到小偷。 8. 文言文启蒙读本的解释9.智犬破案去杭州百里许,有一古刹,香火颇旺 智犬...

走进文言文67年级第三单元
走进文言文67年级第三单元1. 走进文言文第三单元译文 虎画: 原文:予友人工画虎,其室四壁咸虎画:或腾或扑,或吼或奔,或挈幼或独行,形态各异,皆毕肖。吾尝乞得一轴,高二尺奇,宽二尺许。其二虎,雌雄各一

富贵不能贫文言文翻译
5. 文言文解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富贵不能淫: 即使自身富贵, 但也不做过份的事, 不穷奢极侈, 不为声色所迷 2.贫贱不能移: 即使自身贫困, 但身虽贫而志不贫,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做不仁不义之事 3.威武不能屈: 即使自身勇武, 但也只以德服人, 而不以武屈...

景公问太卜曰文言文答案
1. 文言文解释景公问太卜 原文 景公问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对曰:“臣能动地。”公召晏子而告之,曰:“寡人问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对曰:‘能动地。’地可动乎?”晏子默然不对,出,见太卜曰:“昔吾见钩星在四心之间,地其动乎?”太卜曰:“然。”晏子曰:“吾言之,恐子之死也;默然不对,恐君之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文言文解释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文言文解释  我来答 1个回答 #活动# 《请回答2022》答题瓜分现金奖池 承吉凌8580 2022-11-02 · TA获得超过260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1.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的讲解 ⑴《十五夜望月》(...

小学六年级下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求全文翻译
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翻译:《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学弈》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

头屯河区18135885525: 文言文是什么意思:通俗得解释一下.谢谢 -
貊柏新乐: “文言文”的第一个字“文”,是美好的意思;第二个字“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字“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由此可见,“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头屯河区18135885525: 文言文中“其的全部解释” -
貊柏新乐: “其”字在文言文中的所有解释 20 “其”字在文言文中的所有解释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

头屯河区18135885525: 文言文中“从”字的解释 -
貊柏新乐: “从”字的古文解释: 1.跟随;跟从. 2.顺从;听从. 3.参与. 4.依傍;紧靠着 5.由;自. 6.跟;向.

头屯河区18135885525: 言的文言文解释 -
貊柏新乐: 言 动词义: 1、指事字.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头屯河区18135885525: 常见的文言文的几个字的意思`` -
貊柏新乐: 1.于 .引出动作的时间等 2.表示比较 3.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动词词头,无义. 于 於 yú 〔介〕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

头屯河区18135885525: 文言文这三个字从字面上如何解释? -
貊柏新乐: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

头屯河区18135885525: 常见文言文一个字两个字的注解 -
貊柏新乐: 这个很正常. 一,同样的字词,古今义区别很大,为了准确理解,须要对字义给予解释. 第二,古文的单音节词多,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多,很多古文的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看起来是一个词,如果不一一解释会造成误解.例如:妻子,现代汉语是一个词,老婆的意思;古文是两个词,妻和子,老婆、孩子.

头屯河区18135885525: 文言文常”用“字解释为因为 的文言文有哪些 在初中和高中的文言文 -
貊柏新乐: 必用此为务.——《史记·货殖列传》 用甲第为国相.——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用此.——清· 方苞《狱中杂记》

头屯河区18135885525: 找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字的解释,越多越好啊, -
貊柏新乐:[答案] 这个面太大了,建议你去书店买一本文言文词典,经常翻翻,古文和英语一个样,熟能生巧,要多看,时间长了水平就上去了

头屯河区18135885525: 文言文:解释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之:土人谓之( )问塔动之因( )其虫旧曾有之( )其:其喙有钳( )匠师如其言( )患其塔动( ) -
貊柏新乐:[答案] 土人谓之( ) 代词 ,它 问塔动之因( ) 连词,相当于“的” 其虫旧曾有之( ) 语气助词 其:其喙有钳( ) 代词 它 匠师如其言( ) 代词 他 患其塔动( ) 语气助词,无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