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的词语

作者&投稿:祖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醍醐灌顶中的醍醐是什么,是哪个朝代的词语?~

醍醐有三种解释:
1、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
2、佛教用以比喻佛性。
3、比喻美酒
但常见的指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益人体。醍醐灌顶,即将牛奶中精炼出来的乳酪浇到头上。佛家以此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彻底醒悟,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出自《行路难》。
成语出自《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译成现代文就是:“令其探问维摩大居士,闻到大名已经如甘露入心,和他共语,就好像如醍醐灌顶一般,能获得大智慧。”维摩诘,他是一位有着超然无碍智慧的佛家著名的居士,在家菩萨,有一次,他生病,佛派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去探病。文殊见到维摩诘后,两位菩萨互斗机锋,他反复论说佛法,义理深奥,妙语连珠,使得一起同去探访的菩萨、罗汉们都听呆了。
历史上也有多个文章引用,如:
《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相公闻语,由于(犹如)甘露入心,夫人闻之,也似醍醐灌顶。”
唐·顾况《行路难》:“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元·王祯《农书》卷八:宋其宿酲未解,病暍未苏,得此而食,世俗所谓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正谓此也。
《水浒传》第四二回:宋江觉道这酒馨香馥郁,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大般涅槃经·圣行品》:“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
唐 裴铏 《传奇·江叟》:“龙既出,必衔明月之珠而赠。子得之,当用醍醐煎之三日,凡小龙已脑疼矣。”
唐 修雅 《闻诵法华经歌》:“合目冥心子细听,醍醐滴入焦肠里。”
苏曼殊 《遁迹记》:“是时又有自然地味,出凝地面,犹如醍醐。”
《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於佛性。”
唐 杜甫 《大云寺赞公房》诗之一:“醍醐长发性,饮食过扶衰。”
清 金农 《送性原上座还青浦》诗:“梦醒槐根日未晡,愿闻妙法阐醍醐。”
唐 白居易 《将归一绝》:“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 [1]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救女》:“但愿杯行无数,开怀畅饮醍醐。”
郭沫若 《蜀道奇》诗:“果然为云为雨梦模糊,诗中之情趣,酒中之醍醐。”

醍醐灌顶
---------------------------------
你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
如有疑问请追问,
如满意记得采纳哦~~~
O(∩_∩)O
谢谢

“醍醐灌顶” 【拼音】: tí hú guàn dǐng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茅塞顿开
典故: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出处: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例子: 王生闻得,满心欢喜,却似~,甘露洒心,病体已减去六七分了。(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1、【关于“醍”】
于430年前明朝时成书的《本草纲目》,记载了猪乳能治小儿惊癫、抽风;狗乳能治夜盲症;还记载了羊乳的功能是“甘温无毒、补寒冷虚乏、润心肺、治消渴、疗虚痨、益精气、补肺肾气和小肠气”;其中对牛乳的描述最多,诗称其为“仙家酒”。名医李时珍的这首诗流传甚广,录其原文如下: “仙家酒,仙家酒,两个葫芦盛一斗。 五行酿出真醍醐,不离人间处处有。 丹田若是干枯时,咽下重楼润枯朽。 清晨能饮一升余,返老还童天地久。”  诗文中提到了“醍”和“醐”两个字并且联训,指的是,按古法经若干复杂工序而制得的一种质地粘厚的发酵乳脂[1]。事实上,在中国语言文字里,这两个字并不是同时一起产生的。 自东周初或春秋始,“醍”字意为好酒,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周礼·天官·酒正》篇记载了古时酿酒业,对酒澄清的程度分为五个等级的细节:“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醍齐、五曰沈齐。”汉末学者郑玄谓“醴以上尤浊,盎以下差清。”  西汉时戴得、戴圣叔侄整理孔子门徒的后代所留下的言论《礼记·礼运》里也有记载:“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粢醍”为红色的酒。至今江南地区还有这样红色的米酒,味甘、有后劲。 可资佐证的还有:《孔子家语》卷一《问礼第六》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五注疏《天官冢宰》五齐;郑玄《毛诗正义》卷六注《蟋蟀》篇;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九十六宗庙考六;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卷三《五齐三酒诂》;清朝应捴谦《礼乐汇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及1999年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等。 可见“醍”字的本意与乳与乳制品无关;还有现代学者进一步指出,古代蒙古人制作马乳酒的术语“阿刺吉”与乳与乳制品也无关,但与“醍”却同源[2]。
详细解释“醍醐”
2、【关于“醍醐”】
早在南北朝佛教初兴的早期,作为梵文manda的译名,就在部分经书里偶尔出现“醍醐”一词了;但开始得以在汉语社会广为流传,则自大唐高僧三藏法师为代表的译经成熟期之后。“醍醐”在汉译佛经中的基本词义为“本质”、“精髓”;可以作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有多种用法。
但是,“醍醐”的另外一个意思,作为一种药物[3],则更早地出现在南北朝时的许多古籍里。例如北齐中书令魏收[4]编的《魏书》列传第九十《西域》里面说到“悦般国”的人:“俗剪发齐眉,以醍醐涂之,昱昱然光泽,日三澡漱,然后饮食。”“悦般国”人特别在意毛发的清洁,用醍醐美发。
《北史》卷五十五列传四十一《慕容绍宗传[5]》记绍宗的儿子慕容三藏:“又畜产繁滋,获醍醐奉献,赉物百段。”
我国第一本以制药为主要内容的书籍《雷公炮炙论》载有:“醍醐,是酪之浆,凡用以重绵滤过,于铜器煮三、两沸。”估计此书虽由后人编于唐末或宋初[6],但记录的内容显然也属“三国两晋”之时。
资料表明:意为发酵乳脂“醍醐”的出现,不应迟于“两晋南北朝”;作为口头语言可能更早些,并且非常可能本身就是一个音译外来语;较“醍齐”意为清酒的出现,至少晚了数百年。
“醍醐”本是“胡人”的食物。由于唐朝时胡风尤为盛行,包括胡舞、胡帐、胡女、胡食等,有点像今天的意大利“比萨饼”进入了我国。因此“醍醐”意指发酵乳脂,不仅是一个译名而且可能是一个译音名词,始在崇尚时髦的唐代上流社会得以流行。唐以后可以佐证的资料还有:
《旧唐书》说玄宗朝“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王定保[7]《唐摭言》记宣宗赐食给翰林院的孙宏,“皆乳酪膏脂所制”。所谓胡食之中“乳酪膏脂所制”,可能就包括有“醍醐”。
新、旧《唐书·穆宁传》还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情:穆宁有四个儿子,都很出色,时人用食物来比喻他们,其中三儿子穆员就被比喻成“醍醐”,因为他“粹而少用”。
还可参见《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知人二《杨穆兄弟》条,云出自《国史补》;宋王谠《唐语林》等。
现有的文献表明,唐之前,僧人学者在翻译梵文manda这一词根时,有的取音译,如将mandala译成“曼陀罗”,根据音节凑字造词;也有的取意译,如将manda译成“醍糊”或“醍醐”的都有。在后来的传播过程里,音译和意译的均得以保存;但意译的两个中,得以保留至今的,仅有后者。
之所以在唐代发生如此意译的原因,可能是:
1.待选用的汉语“醍醐”已经在当时的社会上得以流行。当然那时它的含意不仅是一种药物,也是一种食物了。同时人们对制作“醍醐”的过程也不仅已经有所了解,而且认为其相当繁复,最后所得到的是比“酪”更为高级的乳汁精华的代表。因为在公元1500年前成书的《齐民要术[8]·养羊篇》里,已经详细记载了古代北方民族饲养牛、羊和挤奶以及制作“酪”的方法;加上唐以来至少也有一定数量的汉人接受了“胡食”。
2.从翻译的意译角度,必然赋予选用后的汉语单词以新的涵义;但这个选用词的原意,最好与所赋予的新涵义相一致,至少不能引起歧义。事实上,佛经在中国宣讲的过程中,已经成功地借用了制酪、制酥、出醍醐的繁复过程,来演绎其经义。例如对“众生皆有佛性”这一佛教基本教义的解释和阐述,盛行于唐朝之前数百年的《涅槃经[9]》里就有描述:“善男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又云:“善男子,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如生、熟酥,(浅位如生酥,深位如熟酥)诸佛世尊犹如醍醐。”
由此可见,在唐朝僧人们集中大量翻译经文时,意指发酵乳脂含义的“醍醐”一词被翻译经文者确定为manda意译词的必要条件,均已具备了,几乎无须斟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1.目前史学界尚未统一《周礼》的成书年代[10],有人认为在厉王十七年(前841),有人认为在战国时期(前475-前221),也有人认为在东、西周交替时(前770)等。现按最保守的估计,意为“第二等级清酒”的“醍”字的出现,约在公元前400年。
2.《魏书》作者魏收在北魏节闵帝普泰元年(531)任“修国史”,北齐天保二年(551),正式受命撰魏史。因此含义为发酵乳脂“醍醐”一词的出现时间,保守估计在公元540年,并且非常可能本身就是一个音译外来语。
3.佛经翻译集大成者是唐代高僧唐三藏,西去取经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随即奉旨译经直到麟德元年圆寂(664),共十九年。据此可以估计,含有“本质”、“精髓”意思的“醍醐”一词,作为梵文manda的译名,正式出现的时间当在唐朝贞观年后、麟德年前,约在公元650年左右。
可见“醍”字的历史,比意指单一含义为乳酪的“醍醐”早了800年;比同时兼作梵文manda译名的“醍醐”早了1,000年。
4、李时珍[15]之所以在诗文中崇仰提倡“醍醐”,其实是为了借用影响力甚大的佛教典故“醍醐灌顶”,再次肯定以前医书的结论;他并非在提倡饮乳。因为事实上,我们黄种人几乎无人能够一次摄入一升牛[16],但一次饮用来自一升乳汁制得的发酵乳脂——“醍醐”,不仅确实是可能的,而且也是相对科学合理的。在这一点上,他超越了他的前辈。但是作为一代名医,虽然经他校勘而得正本清源的医学文献无数,然而对乳与乳制品的整体认知最终也没能突破前人的局限。制约他的,除了在他之前的医书经典外,还有是成书在2000年前的《汉书[17]·高帝纪上》里面的观念:“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乳臭者,奶腥味也;意即乳汁为婴儿专用品,成人根本不屑一顾。作为李时珍个人,还是难以摆脱当时社会流行意识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中国,乳汁及其制品,并不是人们普遍所接受和享用的食物资源。统观李时珍全诗的表达和理解,实际效果是顺应了世人对佛的敬畏,将乳汁的认识转化成了“灵丹妙药”式的神话。客观上使我们的先民,长久地偏离了正确方向:乳汁及其制品,本应作为汉民族一种可资利用的普惠性食物资源。
好在清末民国初期的后人,在翻译西文单词Cheese时,没有再将它译为“醍醐”,而是意译成了“奶酪”或“干酪”[18];因此自中国近代起,乳与乳制品才有幸淡化了“禅”的笼罩,渐渐地向中华民族显现其天然、朴素的真面貌,使我国人民慢慢地在逐步接受。 [1]不少人认为是“酪”,还误以为是奶酪。参见注3,和注6的正文。
[2]徐时仪,《佛经中有关乳制品的词语考探》,《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见《唐本草》:“醍醐,生酥中,此酥之精液也。好酥一石,有三、四升醍醐,熟杵炼,贮器中,待凝,穿中至底,便津出得之。”《唐本草》又称《新修本草》,是唐代李绩、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
[4]李建栋,陈希荣,《魏收生年补证》,《开封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5]郑小容,《慕容鲜卑汉化过程中所保留的本族文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2期。
[6]陈美燕,《〈雷公炮炙论〉写作年代分析》,《淮海医药》,2006年8月第24卷第4期。
[7]王定保,曾为晚唐进士,记初唐之事,向为注家所重。
[8]作者贾思勰,益都(今属山东)人。成年以后,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地都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中年以后,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掌握了多种农牧业生产技术。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间,将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
[9]王志远,《荟萃文库佛教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10]刘丰,《百年来〈周礼〉研究的回顾》,《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1]醍醐寺建于公元874年,位于日本京阪郊区。为真言宗“醍醐派”的总院。除了五重塔外,全寺曾因战火被毁。1598年,借丰臣秀吉赏花之际重建寺。内拥有日本京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五重塔、绢本着色五大尊像等众多的国宝。
[12]见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甘肃举行“时轮灌顶大法会”》,2006年09月07日。
[13]在公元七世纪末期以前,我国寺院中盛行一种“俗讲”。记录这种俗讲的文字,即“变文”。变文是用接近口语的文字写成的,中间有说有唱。说唱的材料,大部分是佛经中的故事。
[14]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新1版。
[15]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作者,书成于1578年(万历六年)。
[16]曹金英,《学生饮用奶的风险和管理》,《中国乳品工业》No.6,2002。
[17]《汉书》成书于后汉和帝时,前后历时三四十年。班固世代为名家望族,家多藏书,父班彪为当世儒学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采集前史遗事,旁观异闻,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亨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撰成本书。其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
[18]顾佳升,《关于奶酪的营养性》,《乳业导刊》No.40,2005。
(1).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大般涅槃经·圣行品》:“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 唐裴铏《传奇·江叟》:“龙既出,必衔明月之珠而赠。子得之,当用醍醐煎之三日,凡小龙已脑疼矣。”苏曼殊《遁迹记》:“是时又有自然地味,出凝地面,犹如醍醐。”
(2).佛教用以比喻佛性。《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 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诗之一:“醍醐长发性,饮食过扶衰。” 清金农《送性原上座还青浦》诗:“梦醒槐根日未晡,愿闻妙法阐醍醐。”
(3).比喻美酒。 唐白居易《将归一绝》:“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 明徐复祚《投梭记·救女》:“但愿杯行无数,开怀畅饮醍醐。”郭沫若《蜀道奇》诗:“果然为云为雨梦模糊,诗中之情趣,酒中之醍醐。”



中华千年富介酒,醍醐香,贵族味

中华千年富介,有关“介”一词,许多人认为这是取高山刺葡萄煮成红色的红酒。“[曹元宇:《关于唐代有没有蒸馏酒的问题》,《科学史集刊》第6期(1963年)。黄时鉴:《阿刺吉酒与中国烧酒的起始》,《文史》第31辑·(1988年)]”首先让我们看一下现存唐代烧酒的有关资料:《全唐诗》卷四四一白居易《荔枝楼对诗》:“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唬拍香。”同书卷五一八雍陶《到蜀后记途中经历》:“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同书卷八九二牛娇《女冠子》词:“锦江烟火,卓女烧春浓美。”唐人以春名酒,故烧春即指烧酒。那么,唐诗中的烧酒或烧春的具体含义如何呢? 我们先从“烧”字入手。刘询《岭表录异》卷上有一段记载广南酿酒的资料:“南中酝酒,即先用诸药别淘,流粳米,晒干,旋入药和米,捣熟,即绿粉矣。热水澳而团之,形如倍往,以指中心刺作一窍,布放覃席上,以构祀叶攒署之。其体候好弱,一如造曲法。既以藤蔑贯之,悬于烟火之上。每酝一年,用几个饼子,固有恒准矣。南中地暖,春冬七日熟,秋夏五日熟。既熟,贮以瓦瓮,用粪塌火烧之。亦有不烧,沽为清酒也。”《太平广记》卷二三三引唐人房千里《投荒杂录》:“南方饮既烧,即实酒满瓮,泥其上,以火烧方熟。不然,不中饮。既烧既揭瓶趋虚。”上引二则史料,清楚地讲明了“烧”是一种用火来加热酝酒器的工艺,而需要加热的酒酷均是用曲发酵而成的米酒。从唐代酒的颜色来辨别当时是否出现蒸馏酒。众所周知,酒的颜色是辨别酒的品类及性质的重要依据。现代的白酒(谷物蒸馏酒)无色透明,黄酒则呈黄色,红酒呈红色,桃色,绿色等;唐代的酿酒业虽然已见发达,唐代葡萄酒是否采用了蒸馏加工法。有关唐代葡萄酒的酿造,钱易《南部新书》丙卷记载说:“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蒲桃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酒成,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知其味也。”《太平御览》卷九七二转引了类似的条文,其中“造酒为凡有八色”, “葡萄酒”的八种颜色(红,黄,白,黑,桃,杏,绿,唬柏);芳香酷烈,“葡萄酒”不烈,当时的“葡萄酒”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红葡萄酒”而是“葡萄烧酒”;高昌(维吾尔语:Qara-hoja),汉族在西域建立的佛教国家,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之哈喇和卓(Karakhoja)地方,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地当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为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之一。高昌历史文献,有《新唐书·高昌传》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唐朝灭麴氏高昌。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将士授到皇上隆重款待,用皇宫华贵的夜光酒杯痛饮“葡萄酒”,正要举杯痛饮的时候,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上前作战。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话我,古今而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由于当时葡萄酒的储藏非常昴贵,并非普通老百姓能拥有,古书第一次明确记载内地用西域方法酿造葡萄酒却是在唐太宗年间,《册府元龟》中说:唐朝破了高昌国后,收集到马乳葡萄放到院中,并且得到了酿酒的技术,唐太宗把技术资料作了修改后酿出了芳香酷烈的葡萄烧酒,赐给大臣们品尝。太宗酷爱酒,太宗消灭高昌国后,把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引至长安种植,太宗亲自损益造酒,采用优质大米与葡萄混合发酵,蒸馏,酒成,芳香酷烈,味兼醍醐,终于酿造出的葡萄烧酒比西域贡品葡萄酒更健康养生,并把用宫廷工艺配方酿造的葡萄烧酒称之为“介酒”。京中始知其味也。长安城的贵族们品尝到只供权贵和有功将士饮用富介酒。

现行洋酒泛滥,中文版、英文版、水货、山寨版、五花八门,有线上标价一万多的线下卖拾几元,也有把山寨当水货卖。有智慧者认准进口中文标签,价格虽贵但喝到了真酒。国外真洋酒采用香精、焦糖、勾调而成,大醉后反胃乏力,上了二千以上的稍微好一点。中国富介纯原液灌装,无添加香精、焦糖等化工原料,有发明专利保护,唯一的醍醐香;唯一的贵族味,唯一的介酒品类;有有饮用过中国富介的都知道酒厚而醇滑,是难得的好酒,正所谓洋酒无害,富介有益;中华千年富介酒,醍醐香,贵族味。


"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
醍醐灌顶的意思: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比喻听了精辟高明的意见,受到很大启发。拼音:tí hú guàn dǐng 出自: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释义:哪能知灌顶有醍醐,使得我整个人都醒悟了。示例:他的生动发言让我感到醍醐灌顶,顿时我的心情变得...

醍醐词语“醍醐灌顶”
醍醐词语,源于佛教,意指佛教中的智慧精华,常用来比喻高明的意见使人深受启发,犹如纯酥油灌顶般让人顿悟。它的形象源自《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中的描述,形容清凉舒适,使人心灵受到洗涤。与“茅塞顿开”相近,表示听了高见后豁然开朗。在古代文献中,“醍”字早在明朝《本草纲目》中被提及...

醍醐人生是什么意思?
醍醐释义: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醍醐本意:1、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2、佛教用以比喻佛性。3、比喻美酒。醍醐读音:tí hú。醍醐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示例:陈顶天醍醐灌顶般,决议留在这座幻想的城市。

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注音一式 ㄊㄧˊ ㄏㄨˊ ㄍㄨㄢˋ ㄉㄧㄥˇ 汉语拼音 tí hú guàn dǐng 出处 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释义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比喻...

灌。 的四字词语
灌。 的四字词语 :醍醐灌顶、抱瓮出灌、磨砻浸灌、戳心灌髓、灌夫骂座、五丈灌韮、抱瓮灌园

醒醐灌顶意思是什么
醍醐灌顶的解释[pleasure of receiving wisdom like pouring rich liquor over one's head] 醍醐 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益人体。故用以 比喻 灌给人 智慧 ,使人 头脑 清醒。旧时也比喻听了精辟的言论 深受 启发 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 《红楼梦》 详细解释 (1).佛教以醍...

醍醐的词语
早在南北朝佛教初兴的早期,作为梵文manda的译名,就在部分经书里偶尔出现“醍醐”一词了;但开始得以在汉语社会广为流传,则自大唐高僧三藏法师为代表的译经成熟期之后。“醍醐”在汉译佛经中的基本词义为“本质”、“精髓”;可以作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有多种用法。但是,“醍醐”的另外一个意思,作为一种药物[3...

_灌的词语_灌的词语是什么
_灌的词语有:灌米汤,醍醐灌顶,如汤灌雪。_灌的词语有:抱瓮灌园,灌米汤,醍醐灌顶。2:拼音是、zhíguàn。3:结构是、_(左右结构)灌(左右结构)。_灌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菌的一种。二、引证解释菌的一种。《尔雅·释...

形容突然醒悟四字词语
形容突然醒悟的成语有以下成语 :恍然大悟、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大彻大悟、如梦初醒、水落石出、豁然开朗、金篦刮目 形容醒悟的成语 :恍然大悟、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大彻大悟、如梦初醒、水落石出、豁然开朗、金篦刮目

顿悟:醍醐灌顶
【答案】:D 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醍醐灌顶意思是将牛奶中精炼出来的乳酪浇到头上,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彻底醒悟,与顿悟是近义关系。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A项:望梅止渴意思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与渴望不是近...

通川区17575497220: 醍醐灌顶可用什么词代替.com -
巧宰灵诺: 醍醐灌顶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可代替的词有:茅塞顿开、大彻大悟、如饮醍醐、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如梦初醒

通川区17575497220: 醐什么成语有哪些 -
巧宰灵诺: 醍醐灌顶 【成语拼音】:tí hú guàn dǐng 【拼音代码】:thgd 【成语解释】: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通川区17575497220: 醍字的解释 -
巧宰灵诺: 醍的意思是:最精纯的酥酪. 一、醍的拼音:tí 二、醍的释义: 最精纯的酥酪. 三、醍的部首:酉 四、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五、造字法:形声 六、相关词组: 醍齐、掇醍、醍醐、粢醍、齐醍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顺:横、竖、横折、撇、竖折/竖弯、横、横、竖、横折、横、横、横、竖、横、撇、捺二、词组释义: 1、醍齐 [ tí qí ] 红酒. 2、掇醍 [ duō tí ] 得到醍醐灌顶.谓受教而觉悟. 3、醍醐 [ tí hú ] 古时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佛教比喻最高的佛法. 4、粢醍 [ zī tí ] 浅红色的清酒. 5、齐醍 [ qí tí ] 古代用于祭祀的一种浊酒,呈红赤色.

通川区17575497220: 醍醐灌顶相近的词语 -
巧宰灵诺: 茅塞顿开_成语解释 【拼音】:máo sè dùn kāi 【释义】: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出处】:《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

通川区17575497220: “醍醐灌顶”中的醍醐是什么意思? -
巧宰灵诺: 这个词是来源于佛教,醍醐就是酥酪上提炼出的奶油,佛教中常用来比喻佛性之精粹智慧,醍醐灌顶就是指用纯酥奶油浇在头上,意思是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

通川区17575497220: “醍醐灌顶”一词中的“醍醐”本意是指什么 -
巧宰灵诺: “醍醐”本意是酥酪上凝聚的油. 醍醐灌顶发音 tí hú guàn dǐng 释义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出处 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通川区17575497220: 醍醐是什么意思? -
巧宰灵诺: 醍醐释义: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醍醐本意:1、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2、佛教用以比喻佛性. 3、比喻美酒. 醍醐读音:tí hú. 醍醐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示例:陈顶天醍醐灌顶般,决议留在这座幻想的城市. ...

通川区17575497220: “醍醐灌顶”这个词比喻什么? -
巧宰灵诺: 醍醐灌顶 【注 音】 tí hú guàn dǐng 【释 义】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

通川区17575497220: “醍醐灌顶”一词中的“醍醐”本意是指 -
巧宰灵诺:[答案]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许多研究者在讨论乳类是否是我们中华民族先民日常饮食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大都引用成语“醍醐灌顶”来佐证各自...

通川区17575497220: 醍醐灌顶的同义词 -
巧宰灵诺:[答案] 茅塞顿开、大彻大悟、如饮醍醐、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如梦初醒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