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特点和作用

作者&投稿:衷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姓”、“氏”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1开放性 2 等级性 3 地域性 4 多源性

作用:1 区分属性
2 “别婚姻”(我国古代已发现近亲婚姻对后代发育不良,就实行了“同姓不婚”规定,以姓氏为不可婚姻的标识。这对优化民族素质起到很好的作用)
3 使中华民族的家族观念和宗族观念较为强烈
4 成为华人人种遗传的桥梁
5 造就了血缘文化

  姓氏一词,最早时其「姓」与「氏」不同。姓产生在前,氏产生於后。「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上古时代,人类还处於母系社会,「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子女的姓是随着母亲的姓而改的,也可以看出那时姓「姬」、「姒」、「妫」、「姜」和「嬴」等字的部首,都是从女字部这一特点,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

  在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国、官位为氏。而一般人没有姓,也没有氏。当时只有诸侯国的国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则是赐封了土地以后才有。

  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

  * 以国名为氏
  * 以邑名为氏
  * 以官名为氏
  * 以职业名为氏
  * 以住地之名为氏
  * 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
  * 以贵族的字为氏。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有氏,贫民有名无氏。姓用来区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则可以通婚。后来在中国一直保持了这种传统,同姓之人通婚被视为禁忌。直到现代,这种传统才被逐渐打破,但是许多地方民间仍然不赞成同姓通婚。

  春秋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战国以后,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这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

  [编辑] 姓氏的起源

  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纵观中国姓氏的发展史,中华民族的姓氏发展如同咆哮奔腾的长江,由涓涓细流形成的壮丽宏大的巨澜汇聚到浩瀚的大海;俯视中华民族姓氏的分布,中国姓氏犹如一株巨大无比的榕树,其冠如盖,铺天盖地,其根如须,盘根错节。梳理以下中国姓氏的发展,人们可以发现其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姓氏外延的扩大以及名字系统内涵的完备和丰富。由于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在各民族的融合进程中,姓的数量几乎是跳跃式地增长。炎黄时期为16姓,唐代姓的数量是293个,宋初的姓是503个,明代的姓最多达2635个。到了现代,据最新资料统计,中国的姓共有11969个(其中有些姓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少消亡的)。其中单字姓是5233个,双字姓为4329个,三字姓为1615个,四字姓为569个,五字姓为96个,六字姓为22个,七字姓为7个,八字姓为3个,九字姓为1个。

  开放性的另一个方面是名字系统的日趋完备和内涵的渐趋丰富。姓和氏在上古社会就产生了,为了区别社会成员,作为标志,名也就随之产生了。《仪礼·丧服传》记载:“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 《仪礼·檀弓》曰:“人女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之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古人对人的称谓,除名字之外,还有号,大致可分为自号、别号、法号、室号、绰号、谥号等。姓氏和名字系统的各个部分各有其作用,姓用来明血缘,氏则别贵贱;字的作用是正体,“字以表德,号以美称”。这种名字系统最早形成于商和西周时期。顾炎武的《日知录》就有明确的论述。

  第二,等级性。

  最早给姓氏打上人为印记的是北魏孝文帝拓拔(元)宏。拓拔(元)宏用强制的手段使自己的鲜卑族兄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至少表面汉化的过程。而且还进行了一系列匪夷所思、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的一项是姓氏改革,拓氏(元)宏将天下的姓氏分成三、六、九等。并且给每个等级制定了标准。在拓拔(元)宏开了先河的情况下,以后,谁掌握政权,谁的身份就高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到了唐代,李世民直接下诏,将原本第二等级的李姓,提升为第一等级,把王姓挤入第二等级。以后历朝君主基本如此。这种姓氏的等级制,造成了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现象,譬如改姓、赐姓、讳姓等。这些所涉及到的姓氏绝对不在少数,拓拔(元)宏的姓氏改革就牵涉到一百多姓氏。

  第三,地域性。

  所谓地域性是指在全民族的范围内,姓氏往往按地域分布。例如,唐代形成的“五家七姓”,即李(陇西、赵郡)、崔(清河、博陵)、卢(范阳)、郑(荥阳)、王(太原)。人类学家、文化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文中,曾经引用过他的朋友罗伯特·哈特给他的信说:“在中国许多地方遇到很大的村庄,全村只有一个姓。比方说,在一个地区见到三个村庄,每一个村住三千人。第一个村庄全姓马,第二个村庄全姓杨,第三个村庄全姓牛。”这种现象在中国极为普遍,这种自称村落的姓氏带有排他性。

  第四,多源性。

  所谓多源性,是指在中国的常见姓氏中(按照国家自然基金会研究划定:人口占0.1%的姓氏称为常见姓氏,现有129个。占人口总数87%),大多数有多个源头。为了便于说明起见,用列图表的方式,借以表达。

  因此,我国姓的来历,几千年来变化多端,说法不一,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姒等。
  二、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
  三、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有个在泾渭之间的阮国,其后代便姓阮。
  四、以封地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
  五、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
  六、天子赐氏,以 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 为惠,他的后代便姓惠。
  七、以祖辈的字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 ,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
  八、因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个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也有姓青鸟的。
  九、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并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时号“靖难”,而太监马三保因“靖难”有功而被赐姓为“郑”;后他改名为郑和。
  十、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复杂化,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1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1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1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14)以乡、亭之名为氏。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1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1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1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1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1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2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21)以谥号为氏。
  2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作用一:姓氏暗藏遗传密码

  “此次的姓氏调查,目的并非仅局限于统计姓氏数量,实际上,姓氏是连接文化遗传和生物遗传的一个桥梁。”

  袁义达解释说,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

  “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遗传疾病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播,统计好姓名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研究人类遗传学就有了很大帮助。”袁义达告诉记者。

  作用二:同姓不一定同家

  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这并不可信,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说中国第一大姓‘李’,有些是来自‘嬴’姓,有些是来自‘赵’姓,唐朝时‘李’姓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元勋,甚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李’的。”

  但是,姓名却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很多海外华侨要出钱修补自己的家谱,他们要寻找自己的根,而在他们修家谱的过程中,通过与内地的联系,也对当地经济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作用三:中国姓氏最有内涵

  袁义达说,实际上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姓氏传承得像中国这样完整而且有内涵。

  “比如说日本,虽然也有姓的存在,但文化内涵极少。”袁义达解释,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几年时间里,出现了8万多个姓,而且没有源头及意义,多数是以位置名来代表,如松下、井上、田中,因此,日本学者很难把日本的姓氏与人类遗传联系起来。

  在美国,虽然有固定的姓氏,但区区200多年的历史还不能形成文化的传承,因此,美国学者对本国人的考证主要从肤色、毛发颜色和眼球颜色来确定。

  而在英国,姓氏则比较稳定,其来源主要有直接借用教名,或在教名上加上表示血统关系的词缀等来表示某某之子或后代,还有在教名前附加表示身份的词缀。还有反映地名、地貌或环境特征的,以及反映身份或职业的,至于后来出现的由双姓合并而来的姓氏,虽然出现较教名晚,但数量要多得多。而在王室,旧时采用“爱德华”作为姓氏,后来还出现了较新的“温莎”。

  在欧洲大陆,姓氏通常是用来区分出生地的标志,二战时,欧洲军队曾把同一姓氏的军人分为一组,用以增加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北宋编撰、流传最广的《百家姓》,仅收录438个姓;明代编纂的《千家姓》,共收录1968个姓;而据《中华姓氏大辞典》记载,目前中国56个民族的姓已达11969个;窦学田所编《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收录的古今姓氏更多达12000个;最新数据 中国共有4100个姓

最初的姓氏是为了防止近亲结婚
而后帝王用来区分阶级的高低,高贵或者低贱

姓氏是祖宗流传下来的,是为了辨别家族和个人的


“姓”“氏”是中国先民的发明,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开放性、等级性、地域性、多源性、时代性。姓用来区别婚姻,氏用来表明家庭出身与社会地位。

“姓”、“氏”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1开放性 2 等级性 3 地域性 4 多源性 作用:1 区分属性 2 “别婚姻”(我国古代已发现近亲婚姻对后代发育不良,就实行了“同姓不婚”规定,以姓氏为不可婚姻的标识。这对优化民族素质起到很好的作用)3 使中华民族的家族观念和宗族观念较为强烈 4 成为华人人种遗传的桥梁 5 造就...

姓,氏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氏”起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来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国家产生以后,不少封国和官职也成了氏的名称。在古代,封国和官职可能世袭,氏也就随之可以世袭了。一旦封国和官职失去后,氏就开始演变成家庭的标志。所以这时只有贵...

姓氏的特点和作用
姓氏和名字系统的各个部分各有其作用,姓用来明血缘,氏则别贵贱;字的作用是正体,“字以表德,号以美称”。这种名字系统最早形成于商和西周时期。顾炎武的《日知录》就有明确的论述。 第二,等级性。 最早给姓氏打上人为印记的是北魏孝文帝拓拔(元)宏。拓拔(元)宏用强制的手段使自己的鲜卑族兄弟在最短的时间内...

姓氏中的氏是什么意思
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后来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

“姓”,“氏”是中国发明的,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姓产生在前,氏产生于后。“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上古时代,人类还处於母系社会,“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子女的姓是随着母亲的姓而改的,也可以看出那时姓“姬”、“姒”、“妫”、“姜”和“赢”等字的部首,都是从女字部这一特点,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

“姓”、“氏”是中国先民的发明,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姓”、“氏”是中国先民的发明,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

“姓”、“氏”是中国先民的发明,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女子称姓,男子为氏。姓代表血统,氏代表地位。例如:商鞅 商鞅被称为公孙鞅,卫鞅,商鞅。公孙源于其为卫国的公族,卫源于其为卫国人,商是源于秦给其的封地。那么公孙,卫,商都是他的氏。由于商鞅是卫国的公族,而卫是周的同宗国。由此推测商鞅姓姬。

氏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见于文献的氏则进一步激增至六百余个,很多社会阶层都有了自己的氏。 和姓一样,氏也有着其不可替代的特殊社会作用。《白虎通义•姓名》说:“所以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清楚地表明区别氏的社会作用是明贵贱、别等级。 关於氏的...

姓与氏的区别与关系
氏是指家族或家庭的更具体的称号,通常包含在姓之后。在中国古代,氏是姓的进一步细分,多用于确立血缘关系、排定家族地位和彰显家族特点。氏是血缘关系更为近的个体共同使用的称号,多与家族祖先的名字相关联,也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姓和氏在概念上有一定的重叠,都反映了血缘关系和家族的认同。然而,它们...

沙河市18019348933: “姓”、“氏”的特点和作用 -
祗娅伊曲: 特点:1开放性 2 等级性 3 地域性 4 多源性 作用:1 区分属性 2 “别婚姻”(我国古代已发现近亲婚姻对后代发育不良,就实行了“同姓不婚”规定,以姓氏为不可婚姻的标识.这对优化民族素质起到很好的作用) 3 使中华民族的家族观念和宗族观念较为强烈 4 成为华人人种遗传的桥梁 5 造就了血缘文化

沙河市18019348933: 姓氏 特点 作用
祗娅伊曲: 来自庄鑫云的回复~~ 特点:“姓”表明了出生血缘关系,起源于母系社会;“氏”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同一祖先的后代子孙,便逐渐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个特殊的号来做标志,这就是“氏”. 作用::①别种族;②明世系;③别婚姻.

沙河市18019348933: “姓”"氏"是中国先民的发明,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
祗娅伊曲: 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相关的学科是人名学. 中文中的姓氏一词,最早时其「姓」与「氏」不同.姓产生在前,氏产生於后.「姓」的本意是女...

沙河市18019348933: 中国姓氏的基本特点 -
祗娅伊曲: 中国姓氏基本特点:1、多源流,2、有郡望,3、有堂号,4、对中国历史都有过贡献,5、在历史长河均名人辈出.

沙河市18019348933: “姓”“氏”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祗娅伊曲: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沙河市18019348933: 姓和氏的特点和作用
祗娅伊曲: 姓产生在前,氏产生于后.“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上古时代,人类还处於母系社会,“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子女的姓是随着母亲的姓而改的,也可以看出那时姓“姬”、“姒”、“妫”、“姜”和“赢”等字的部首,都是从女字部这一特点,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

沙河市18019348933: 姓,氏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
祗娅伊曲: 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2113于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氏”起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来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国家产生以后,不少封国和官职也成了氏的名称.在古...

沙河市18019348933: 姓氏(汉语词语) - 搜狗百科
祗娅伊曲:姓氏一词,最早时其「姓」与「氏」不同.姓产生在前,氏产生於后.「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上古时代,人类还处於母系社会,「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子女的姓是随着母亲的姓而改的,也可...

沙河市18019348933: 简述百家姓的特点 -
祗娅伊曲: 以下特点: 第一,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姓氏外延的扩大以及名字系统内涵的完备和丰富.由于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在各民族的融合进程中,姓的数量几乎是跳跃式地增长. 开放性的另一个方面是名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