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法主要有以四种

作者&投稿:郴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之”字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法主要有哪四种?~


用法——①动词,②代词,③助词,④通假字,通“也”
之 [zhī] ,字词
一、“之”为动词
释义
到,往。
示例
1、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2、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5、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延伸
“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义,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整个句子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二、“之”为代词
释义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用法: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示例:①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2、指示代词,这。
示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3、第一人称,我。
示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4、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后。
示例:①野语有之曰。——《庄子·秋水》
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③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延伸
当“之”为代词时,“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三、“之”为助词
用法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示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蜀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示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句读之不知。——《师说》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示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示例:①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示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6、音节助词,无实义。
示例:①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延伸
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四、“之”通“也”
示例
1、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韩非子·解老》
2、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贾子·大政》
3、圣人也,为天下也。——《墨子·大取》(“圣人也”的“也”字作“之”义)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 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 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 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 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 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 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 、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

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即如二程所主张:“ 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 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 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
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 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 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 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如: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摆阔气, 互相攀比,搞到债台高筑,造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影响,为子女以权谋私,收受大宗贺礼,助 长奢靡之风。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
三、礼貌待人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 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 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 在,都给人以启迪。

1、作动词,译为到,往。

举例: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译文:我曾经和同伴一起耕田,种庄稼。

2、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

示例: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战胜他们。

译文:他们力气耗尽,而我们精力充沛,因此我们可以

示例: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译文:他的徒弟的贤能不如孔子。

3、作助词,译为“的”。

示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够全部看完,但是一定能做好自己的本分。

4、作通假词,通“也”。

举例: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韩非子·解老》

译文:鬼神伤害人们,也就是鬼怪伤害人们。

扩展资料:

初始含义:

生长、发展;所生、所出。

出自《说文》,“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枝茎增大,有所增加。字下一横,表示主体。之,衍生、所增生之部分。符合甲骨文金文字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之字



用法——①动词,②代词,③助词,④通假字,通“也”



"之"字在古代汉语中用作助词时有以下四种用法: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文言文之的意思
“之”分别有以下意思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举例赤子之心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举例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举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4代词,代。quot之quot字在文言文中有到去的意思,词性不同意思不同quot之quot字在文言文中用法1“之”作代词用 1执策而临之...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6、7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quot这quot8例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10以上两句中的quot之quot都译为quot这quot11助词12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quot的quot1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7、ldquo文言文rdquo的意思就是指ldquo美好的语言文章rdquo也叫做语体文之在文言...

能代表"之"的符号有哪些?
\\'の\\'是这个符号吧,花之都就是花の都

"之"字是什么意思
【释义】①相当于“ 的 ” :无价之宝|言外之意|三分之一。②代词,指人或事物:求之不得|取而代之|置之不理。③表示虚指,不具体代替什么:总之|久而久之|总而言之。④往;去;到:君将何之?【之后】 #zhīhòu 表示在事情、时间或处所的后面:一小时之后|毕业之后。〖例句〗写...

文言文中的"之" 和"而"的意思
(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

文言虚词"之""其""以""而""于"的意义和用法
意义:“之”作文言虚词时,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或调整音节的意义。用法:作结构助词时,“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音节助词时,“之”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二、以 意义:“以”作文言虚词时,表示行为动作的原因、行为所使用的工具、行为动作的对象或行为动作...

石青糁之的之什么意思
“石青糁之”的“之”代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之 指的是 刻得字的凹处 我是初二的 初一学的印象不是太深。箬篷覆之quot之quot指舟舱左臂挂念珠倚之 quot之quot指左臂靠在左膝上闭之quot之quot指眼睛石青糁之代词,指刻字的凹处。石青,名词作状语,翻译为“用石青”糁,原意为“...

"之""乎""也""哉"等字是什么意思?
之乎哉也,一般被视为语气助词,大家都很明白这一点就不赘余了;乎哉也,好象就是单纯的语气助词,特殊情况下可以和一些词进行搭配表示特定的含义,例如“何\/焉...哉”,他们有没有做过通假字我就不知道了,哈哈...但“之”比较特殊可以应用于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后面,例如:汝之;这时...

"之"在文言文里的解释是什么啊?多种解释```
【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④且公子纵轻胜,...

翻译"之":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中的“之”都是代词用,意思是:这。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整句意思是:衡这两种策略,宁可答应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之的基本解释 之[ zhī ]1、往:由京之沪。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3、人称代词。虚用...

东阳市17567895066: 文言文中"之"到底有几种意思? -
秦倪奥米: 知道就好,没必要记住....文言文重在理解大意 ⑴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⑵的.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

东阳市17567895066: 在古代汉语中"以"字的用法 -
秦倪奥米: 【“以”字的用法】"以"是文言使用频率很商的一个虚词,仅诸葛亮《出师表》一文就有18处之多,表意复杂、现对其辨析如下.一、作介词."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

东阳市17567895066: 伤仲永中的每个“之”和"于"字什麽意思?? -
秦倪奥米: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

东阳市17567895066: 解释下列的"于","之","乎"的意思
秦倪奥米: 于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在 B.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 之 A.月出于东山之上 的 B.哀无声之须臾 定语后置 C.惟江上之清风 的 D.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 乎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助词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吗 C.相与枕藉乎舟中 在

东阳市17567895066: 1.下列加点的"之"字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两项是()和()A无丝竹之乱耳B何陋之有C水陆草木之花D牡丹之爱2.为下列句子划分停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
秦倪奥米:[答案] A和D;A选项的之意思是调换位置,无乱耳之丝竹.B;表反问.哪里有简陋的?C;表顺承.水陆草木的花.D;调换位置.爱之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东阳市17567895066: "相信"的古代意义和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
秦倪奥米: “相信”在古代有三种意思: (1)互相信赖,信任.如《谷梁传·僖公五年》:“盟者,不相信也,故谨信也.”《史记·蒙恬列传》:“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 (2)单指信任对方. 宋代叶适 ...

东阳市17567895066: "巐"这是什么字?
秦倪奥米: 本字发音为“CHAO”去声. 形容山容山貌.崇山高大险峻.多见于古文.

东阳市17567895066: "诣"的古今义 -
秦倪奥米: 诣 #yì 【释义】①前往;到某个地方去看人:诣京.②指学业、技术等所达到的程度:造诣|苦心孤诣.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诣 <动> (形声.从言,旨声.本义:前往,去到) 同本义 诣,候至...

东阳市17567895066: 海南旅游景点天涯海角什么意义 -
秦倪奥米: 景点之名的来历: 古时候交通不便,此地远离中原,是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古代帝王往往将这里作为流放“逆臣”的地方.被流放的人跋山涉水来到这里,面对着茫茫大海,他们发出了“到了天之涯,海之角”的感叹.清代雍正年间,当地官...

东阳市17567895066: "鼎"字用部首查字法查()部,再查()画,第六笔是().在字典中有几种解释:①古代煮东西的器物②锅③ -
秦倪奥米:[答案] 查'目'[7]画第六比是竖横折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更多答案(2)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