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在文言文里的解释是什么啊?多种解释````

作者&投稿:频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文言文中"之"的所有意思```~

文言文常见字“之”字,有八种含义,你知道哪几种呢?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往,到:“吾欲~南海”。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③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 到……去
《汉书·高帝纪》:沛公引兵之薛。
2 第三人称代词,她、他,它(们)
《论语》:学而时习之
3 指示代词,这、此
《庄子》:之二虫又何知?
4 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诗经》:羔羊之皮
5 有时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庄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对联中"之"对什麼字比较好?
“之”字对“者”字比较好。两者都是虚字,为语气助词而无实义,音调的平仄又相对。 清华大学1932年入学考试国文试题,由陈寅恪教授命题,曾经出过一个三字的上联:“孙行者”。据说只有一位考生对得最精彩,对句是:“胡适之”。这个对联典故流传甚广,以“者”字对“之”字,足见其妙。有时,可以...

翻译"之":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中的“之”都是代词用,意思是:这。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整句意思是:衡这两种策略,宁可答应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之的基本解释 之[ zhī ]1、往:由京之沪。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3、人称代词。虚用...

为什么说"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就变成了宋朝?_百度...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何其英雄!以布衣之身投入反元洪流,15年而建大明,并将不可一世的蒙元驱逐至漠北苦寒之地。之后,又屡屡派兵北伐蒙古,俘虏蒙元大量皇室成员。自此,有朱元璋在,蒙古不敢南下争雄。明朝第3任皇帝朱棣也英雄了得。朱棣时,蒙古已分裂为3部:鞑靼、瓦剌、兀良哈。其中瓦剌、鞑靼较为...

文言文中"之所"中的“之”的用法。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糟糠之妻不下堂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富贵时不要忘记贫困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宋弘传原文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译文我听说富贵时不要忘记贫困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quot糟糠之妻不下堂quot是指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1糟糠,用以充饥的酒糟糠皮等粗劣的食物2堂...

"去之南都入学舍"的"之"的翻译?
去;离开。之:到。翻译:离开(这里)到南都进入学校。

赤壁赋 中 所有"之"意思
1、壬戌之秋(助词,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助词,的。)月出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助词,的。)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助词,的。)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助词,的。)固一世之雄也 2、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到、往。)凌万顷之茫然(助词,的)倚歌而和之(句末...

"解体之痛":前南斯拉夫为什么会走上分裂之路_百度知 ...
"解体之痛":前南斯拉夫为什么会走上分裂之路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你知道哪些00后职场硬刚事件?天然槑17 2022-07-13 · TA获得超过132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2003年,在欧盟的引导下,塞尔维亚和黑山...

有人说"善良和愚蠢只有一线之隔",对此你怎么看?
所以有人说善良和愚蠢,只有一线之隔。从上述二点讲,应该是对的。 善良和愚蠢只有一线之隔 ,这种说法我不认同,难道说被人骗去了善良和善举,就是愚蠢的了? 要这么说的话,当今 社会 上,装穷行骗的人太多了,大街小巷装穷的职业乞丐,常以苦难身世,骗取善良人的同情心和捐款,要按善良和愚蠢只是一线之隔的说法,...

谏太宗十思疏里"之" 的用法整理?还有"以"的用法整理?
臣闻:求木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定语前置的标志)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同前)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的)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语气助词,无意义)重,居域...

吉木乃县19750613285: 文言文中"之"到底有几种意思? -
旗狭帮君: 知道就好,没必要记住....文言文重在理解大意 ⑴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⑵的.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

吉木乃县19750613285: 在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有几种 -
旗狭帮君: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

吉木乃县19750613285: 魏文侯书.约不可失中的一句:公将饮之的之是什么意思 -
旗狭帮君: 您还要去那里吗;文侯说;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啊,哪能不去赴约会呢?"文侯于是前往,天又下起雨来,文侯准备去赴约.左右官员们说,天雨.文侯将出?”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身自罢之.译文: 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去打猎,亲自停止了酒宴:"今天您喝了酒,天又下雨,岂可不一会期哉?&quot,左右曰,虽然这里有乐子.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quot:“今日饮酒了,天又雨,公将焉之,饮酒乐没听说过公将饮之应该是公将焉之解释:您还要去那里吗?魏文侯守信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乃往

吉木乃县19750613285: 师说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
旗狭帮君: 水道多绝,难行,可译为"和&quot以 1: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例如.用作连词.用法和"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在""从&quot.(《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

吉木乃县19750613285: 解释下列的"于","之","乎"的意思
旗狭帮君: 于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在 B.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 之 A.月出于东山之上 的 B.哀无声之须臾 定语后置 C.惟江上之清风 的 D.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 乎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助词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吗 C.相与枕藉乎舟中 在

吉木乃县19750613285: 文言文 晏子春秋中"景公之时,雪雨三日而不雾....."的翻译 -
旗狭帮君: 原文: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宴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宴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宴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

吉木乃县19750613285: "桃之妖妖,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什么意思? -
旗狭帮君: 之夭夭,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 灼灼其华. 花儿开得红灿灿.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宜其室家. 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 桃之夭夭,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 有蕡其实. 丰腴的鲜桃结满枝.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宜其家室. 定...

吉木乃县19750613285: "过"在古文中的意思 -
旗狭帮君: "过"【释义】姓.过 <名> 古国名 处浇于过,处豷于戈.――《左传·襄公四年》 姓,过国之后 过 <动> (形声.从辵,表示与行走有关,呙声.本义:走过,经过) 同本义 过,度也.――《说文》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

吉木乃县19750613285: 在文言文《续资治通鉴》中的"夫攫兽先猛,擒贼先强,今日之计,莫若先伐汉."是什么意思 -
旗狭帮君: 背地里想反元,面上却又归顺元朝,所以这是采取守势的敌人,没什么大作为. 俺们讲嘛打猎先打最猛的那只,擒贼先擒最拽的那个,所以今日之计无非就是先打汉.

吉木乃县19750613285: 请问文言文中"乃"的问题 -
旗狭帮君: ⑴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⑤良乃入,具告沛公.⑥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⑵才,这才.例: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