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至唐,《史记》、《汉书》分别主要有哪些注本?

作者&投稿:壹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六朝文学~

六朝正史,是指“四史”以后,自晋至隋南北各朝现存的纪传体史乘。凡十一部。其中三部是六朝人的著作: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魏收《魏书》。其余八部为唐初史家所修:李百药撰《北齐书》,李延寿撰《南史》、《北史》,姚思廉撰《梁书》、《陈书》;而《晋书》、《周书》、《隋书》则由史局集体编写,领衔者分别是房玄龄、令狐德棻、魏征。古史和“四史”的文学价值,为古今学者所公认。

六朝正史:古史及“四史”特别是马、班之后,史传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代表作品,就是六朝正史。继“四史”而出的六朝正史文学价值产生的史学与文学的背景:

1、东汉末年起,乱世开始,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诱发“记录兴趣”。政治分裂,史官失其守,非史职文人撰史环境自由。唐初史家指出:“史官废绝久矣。魏、晋以来,其道愈替。南、董之位以禄贵游,政、骏之司罕因才授。...于是尸素之侍,盯衡延阁之上;立言之士;挥翰蓬茨之下。一代之记至数十家,传说不同,闻见外驳。” (《隋书·经籍志》)宋高似孙说:“灵、宪以来,天下大乱,史官失守。天下之士老于笔削、隽于辞翰者,往往各因闻见,见诸纂修。代不乏才,争自骋鹜。作者之众,盖如此欤!”(《史略》卷五)“家家有史,人人载笔”(高似孙《史略》卷三)。

2、古文史相通,修史作文密切,史传文学同一般文学特别是散文,发展联系相应。六朝“文”“笔”分流,声律说产生,骄盛,文学学科独立出来。声韵雕章绩句,为时风。六朝文学开风气之一,历史编纂家范晔。范氏《后汉书》_影响六朝文学史学。范氏关于声韵、文笔的理论(见其《狱中与诸甥娃书》),及其草创四六文的写作实践(((后汉书》多骈俪语句),对文学史传文学影响较大。

3、《后汉书》对六朝正史的影响,是在文体风格方面。除《梁书》、《陈书》有所不同外,其余各史皆深受骈体及褥丽文风的沾染。六朝正史,除直接受到《后汉书》的影响外,对于以《左传》和《史记》为代表的善于叙事写人的史传文学传统,也有所继承。

六朝正史,作为纪传体史乘,首具纪传体一般特点——沈萧魏唐初史家笔下,六朝人物“较详确之面影。。“纪传体是一种以人为纲的历史编纂体裁,为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立传,具体、生动地叙述其言行。史书里的主要人物,于是成为或者接近于艺术形象。司马迁开创的这种史体本身,即固有某种文学因素,它的文学性质可谓与生俱来。凡是比照或依仿《史记》编写的史书,都或多或少带有与之相类似的文学特色。六朝正史大致也像《史记》那样,‘对于能发动社会事变之主要人物,各留一较详确之面影以传于后’,而且‘每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引用网络资料)。

《正史》《野史》区别:记载历史的书分《正史》和《野史》。正史是介绍正事的,由政府组织编纂的史书一般来说是正史; 野史是介绍风流、不为人知的事的,民间写的叫野史。“别史”是正史的别支,即官定正史以外的史书。其实正史与别史并无性质上和价值上的区别,只是正史是经过命令规定,而别史是未经命令规定而已。“杂史”起源很早,但正式列有杂史这一门,是跟正史正式设立同时期的。所谓杂史是指其体例、内容都不如正史、别史那样严谨完整的史书。它与纪、传、表、志俱全的正史和关系一代大政的别史都有不同。它是异体杂记,是不受体例拘束的又一种体裁的史书。

正史:是由政府部门修订的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所记载的都不尽可能是真实的,我国的二十四史都是正史。正史,以帝王传记为纲领的中国史书。始见于南朝梁阮孝绪《正史削繁》。《隋书·经籍志》将《史记》、《汉书》等。以帝王传记为纲的纪传体史书列为正史,居史部书之首位。《明史·艺文志》又以纪传、编年二体,并称正史。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确定《史记》至《明史》的24部正统的纪传体史书为正史(见二十四史),并确定凡不经皇帝批准的不得列入。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我国史学界一般只把二十四史加后来的清史稿作为正史研究。正史一般是由政府机构编写的。正史,是官方专人编写的,事件的连续性完整性都比较高。体裁而言,正史都是“纪传体史书”。 “正史”一名,到唐修《隋书·经籍志》时才正式设立。是历朝历代从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巩固封建政权的立场出发,依据规定而著的史书。包括24种纪传体史书,诸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野史:私人撰写的史书。相对于官方所修史书而言,体例不一。最早以野史名书者,为中国唐昭宗时沙仲穆所著《太和野史》10卷。其后作者甚多,以宋、明两代为最。其内容多为奇闻异事、闾巷风俗、统治者的秘事。 除了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其他的一般来说都是野史。野史,一般是由民间流传下来编写的,其中有一些不可靠性。野史由私人撰写相对来说野史的随意性更大,但野史往往能写出正史不能写出的一些历史资料,总的来说正史更能揭示历史的真相。“野史”是指私人撰述的史书。如《唐·艺文志》所载的《大和野史》,宋郑樵《通志》所载的龙衮的《江南野史》等。“稗史”也就是小说,如元人仇远的《稗史》、《汉武帝内传》等。

“野”有两层含义:
第一,从六朝人士相对立:在野人士作,未经官方审定,非钦定,甚为官禁,非藏于庙堂官厅,传于野。
第二,从雅与俗、文与野相对立:未经人工过分雕饰的,是原始的史料,有原始性、真实性。

“前四史”是指“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史记三家注”包括《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集解主要汇聚他人的解释;索引解释原文时,除了个人的意见外,也引述他人的解释;正义除了解释原文、说明地理之外,还对一些字加了音注。
《史记》在我国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它成为司马迁著作的专称,也开始于这个时候。在这以前,《史记》都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和简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到唐朝时候,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著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等都对《史记》特别推崇。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

  《史记》一书在司马迁死后略有缺佚,由西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撰了《武帝本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几篇,并补充了武帝后期的若干材料。通行的注本有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另有日本人泷川龟太郎的《史记会注考证》。
  (详录如下:
  据司马迁说,《史记》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 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卫宏给《汉书旧仪》这本书作注,说道:“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
  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汉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其中《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四篇由汉博士褚少孙补缺。
  《汉书·艺文志》载冯商续补《太史公》七篇,韦昭注云冯商“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
  “《史记》所出,年止太初,其后刘向,向子欲,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相继撰续,迄于哀平间,尤名《史记》”。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
  《史记》以后的历代正史,除极个别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实的官史。而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记》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
  朝廷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

  考据与集注

  《史记探源》(清朝·崔适)《史记》在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史记”成为司马迁著作的专称,也始于这个时候。在这以前,《史记》都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和简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
  唐朝时期,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等都对《史记》特别推崇。
  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于是《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史记集解》兼采当时裴骃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一丝不苟。
  《史记索隐》进一步指出了《史记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
  《史记正义》的作者长于舆地之学,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
  读《史记》原文,同时注意看一看这“三家注”,对原书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1959年,中华书局重新标点校勘排印的《史记》,就是与这“三家注”合刻的本子。)

  ===================================================================
  汉书音义3卷(隋萧该撰清臧庸辑) 拜经堂丛书本附叙录 木犀轩丛书本附补遗 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 隋萧该第29-58页 光绪24年刻本

  汉书音义1卷(隋萧该撰清蔡寿昌辑) 未见传本,蜕石文抄有序

  汉书音义1卷(隋萧该撰清王仁俊辑)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汉书注拾遗(失名) 稽瑞楼书目著录抄本1册
  (汉书的清人注本较多.......全录如下:有关《汉书》的重要考订之作,有如下数种:清王念孙《读汉书杂志》,清沈钦韩《汉书疏证》,清周寿昌《汉书注校补》,清钱大昭《汉书辨疑》,清朱一新《汉书管见》,清沈家本《汉书琐言》,近人杨树达《汉书窥管》,近人陈直《汉书新证》。

  王、周之作,长于音训文义。二沈、钱、朱诸氏精于考证。杨树达之训诂校勘也颇有可取。惟陈直别开生面,系统利用居延和敦煌汉简、汉碑、秦汉铜器、漆器等古器物文字,秦汉印玺、封泥和瓦当等文字,以作新证,多所发明。其中对《百官公卿表》的发伏疏证,尤为精当。

  此外,金少英《汉书食货志集释》是研究汉代经济的重要参考书。岑仲勉的《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则是研讨西域地名沿革的必读书。

  清末王先谦集六十七家考订之作的精华,撰《汉书补注》。其个人发明虽不多,但综合抉择能力极强,成就斐然,至今无可替代,是阅读《汉书》最基本的参考书。其缺点是对钱大昭、周寿昌诸人之精说,采摭均有未备。所以清代学者的考订之书仍不可轻废,而近现代学者的新成果,更需格外重视。

  清人有关《汉书》表志的校补之作甚多,成就亦较大。有代表性的佳作多收入《二十五史补编》及《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二书中。其中夏燮《校书八表》、梁玉绳《人表考》、杨守敬《汉书地理志补校》、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最为重要

  补:其他考订著作一览

  汉书纠谬(汉伏俨撰清陈蜚声辑) 伏氏佚书九种本

  汉书佚文(清王仁俊辑) 二十五史三编第3册第889页

  汉书许义1卷(清汪仁俊辑)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汉书古注辑存(清杨守敬) 有自序,见晦明轩稿。 文泱:湖北人民出版社19年版杨守敬集第册

  汉书旧注1卷(清王仁俊辑)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汉书音义3卷(隋萧该撰清臧庸辑) 拜经堂丛书本附叙录 木犀轩丛书本附补遗 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 隋萧该第29-58页 光绪24年刻本

  汉书音义1卷(隋萧该撰清蔡寿昌辑) 未见传本,蜕石文抄有序

  汉书音义1卷(隋萧该撰清王仁俊辑)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汉书古义考1卷(清侯邺) 贩书偶记著录稿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第1-28页 清抄本

  汉书古字1卷音义异同1卷(清王念孙) 稷香馆丛书本

  汉书古字类1卷(清郭梦星) 宝树堂遗书本

  汉书书后2卷(明吴应箕) 见毁禁书目汉书辩注4卷(清方世举) 原刊巾箱本

  汉书疏证(失名) 日本影印稿本 书目答问云,杭世骏汉书疏证未见传本,疑即此书。

  汉书正误4卷(清王峻) 虞山王氏颐庆堂家刊本 日本影印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第393-448页传抄本

  读汉书杂志16卷(清王念孙) 读书杂志本 末卷为连语 文泱:二十五史三编第3册第1-238页

  汉书颜注拾遗(清赵一清) 清吟阁书目、振绮堂书目均著录

  汉书注(清郝懿行) 见郝氏遗书目

  汉书注拾遗(失名) 稽瑞楼书目著录抄本1册

  汉书疏证36卷(清沈钦韩) 浙江书局刊本 自序未刊,见幼学堂集。此书与后汉书疏证,均有脱误。原稿今藏上海图书馆,可资勘正。

  汉书辨疑22卷(清钱大昭)嘉兴沈氏铜熨斗斋刊本 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一集影印广雅本 丛书集成第161-164册

  二十五史三编第3册第239-330页,分册目录误题钱大昕 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第59-220页广雅本

  汉书考异(钱大昕)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第221-258页畅园抄本,泱据印象以为即廿二史考异 卷6(1)下

  汉书拾遗1卷(清刘台拱) 刘端临遗书卷7 二十五史三编第3册第331-335页题汉学拾遗

  汉书刊误1卷(清石韫玉) 独学庐全稿本

  汉书校证24卷(清史学海) 科学图书馆有抄本,缺卷6-13及22-24. 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第259-292页 传抄本 汉书正讹(清江其龙) 见林茂春史记拾遗引用书目

  汉书校语(清林茂春) 贩书偶记著录稿本

  宋椠汉书残本考异(清钱泰吉) 北京大学藏稿本 据拜经楼藏残宋本校,见曝书杂记上

  汉书管见4卷(清朱一新) 拙盦丛稿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3册第336-449页

  汉书读12卷卷首1卷辨字2卷常谈2卷(清张恕) 四明丛书七集本

  校读汉书札记1卷(清许玉 ) 苏州图书馆藏稿本

  汉书注考证(何若瑶) 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第549-560页广雅本

  读汉书日记四种(清王肇钊、凤曾叙、徐鸿钧、朱锦绶) 学古堂日记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3册王肇钊第119页、凤曾叙第127页、徐鸿钧第133页、朱锦绶第141页、沈惟贤第163页

  前汉书考证1卷(清何若瑶) 何宫赞遗书本 广雅书局刊本

  汉书注校补56卷(清周寿昌) 光绪10年思益堂刊本 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一集影印广雅本 丛书集成第60-69册十五史三编第3册第450-690页 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第561-988页清刻本

  汉书补注7卷(清王荣商) 光绪17年自刊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第989-?页清刻本

  读汉书札记1卷(清陈锦堂) 贩书偶记著录稿本

  汉书札记7卷(清李慈铭) 1928年北京图书馆铅印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3册第691-710页

  汉书补注订误(周正权)二十四史订补第3册第59-220页 楚风楼杂著之一

  读前汉书斠文1卷(失名) 北京大学藏钞本,首题自然之室杂述二

  汉书补注100卷(清王先谦) 光绪26年自刊本 1916年上海同文图书馆影印本 上海文瑞楼石印本 文泱:商务印书馆铅印断句本,中华书局影印光绪年虚受堂刊本

  汉书校勘札记100卷(清刘光蕡等) 陕甘味经书院刊本

  汉书笺遗12卷(近人杨昭儁) 北京大学藏稿本

  读汉书札记(杨树达) 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第471-542页民国印本

  读汉书札记1卷(近人宁调元) 铅印太一遗书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第543-548页民国4年印本

  汉书补注补正6卷(近人杨树达) 1925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3册第21-76页民国14年商务初印本

  汉书窥管(近人杨树达) 1955年科学出版社铅印本 即据汉书补注补正扩充而成

  汉书新证(今人陈直) 1957年天津人民出版社铅印本

  汉书引经札记(清朱为弼)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汉书引经异文录证6卷(清缪佑孙) 光绪11年刊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3册第711-745页 二十四史订补第3册第201-27页

  汉书八表注10卷(清钱坫) 见江苏采辑书目及书目答问

  校汉书八表8卷(清夏燮) 光绪16年家刊本 文渊楼丛书影印本 二十五史补编重校本据光绪庚寅刊本)
  ===============================================================

  《苏武传》是《汉书》中一篇比较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苏武一生经历曲折丰富,作者在传记中,比较集中地选取了他一生里最重要的活动——出使匈奴,来刻画苏武的性格、品质,以简练的文笔,清楚的脉络,塑造了一个坚贞顽强,忠于国家、民族的英雄形象。

  作者循着时间的顺序,逐层记述了苏武出使的过程。首先,是苏武出使遇变,他临危不乱,在面临“屈节辱国”的时候,为了使命和国家的尊严,“引刀自刺”,决心以身殉国,突出了苏武把国家尊严放在自己生命之上的爱国精神。第二层,苏武伤愈,卫律一面以“举剑拟之”相威胁,一面以自己“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的权力、财富相诱惑,苏武不为威胁所屈,不为利诱所动,表现了他坚贞不屈的品质。第三层,放逐北海,突出描写了北海环境的艰苦,但就是在这衣食无继,与羊为伴,以野鼠、草子为食的情况下,他还是“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苏武性格的顽强刚毅,通过这段记述,给人留下了琛刻印象。最后是李陵劝降,经过一段北海的艰苦生活,单子派他的故人李陵来北海为他“置酒设乐”,劝其投降。从李陵口中,道出苏武兄弟屈死,亲人散亡,武帝年高失政,大臣安危不测这些家、国无可怀恋的情况,但苏武仍然不移其志,以死相拒,绝不投降。苏武的高风亮节在这一层中更深刻地揭示了出来。四层中记述了苏武出使中的四个主要事件,简要地描述了他全部的出使过程,同时也各有侧重地表现了他的性格、品质,层层深入地塑造了一个丰满、生动的形象。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比较充分地使用了对比和陪衬。文中作者以较多的笔墨记述了卫律和李陵两个投敌者。卫津劝降,向苏武眩耀权力和财富,苏武则报之以“不应”和斥责;李陵兵败投降,因母亲被处死而绝了归汉之望,苏武则亲属散亡殆尽而不改其誓死归汉的决心。文章最后叙述苏武归汉时,说他“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来时募百余人,“随武还者九人”。这些的对比,突出了苏武的形象,也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

  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许多对细节的描写,象苏武得知自己有被牵连的危险时说:“见犯乃死,重负国”,短短几个字,就充分表现出了苏武把国家利益置于自己生死之上的精神。卫律劝降时,苏武“不应”,以刀剑威胁,苏武“不动”,寥寥四字,平淡中显示出态度的坚决。北海牧羊,“卧起操持”,“杖汉节牧羊”的细节,也突出体现了他的坚贞顽强。这些细微之处的描写,使形象具体、充实,人物的性格、精神鲜明感人。


六朝至唐,《史记》、《汉书》分别主要有哪些注本?
《史记》一书在司马迁死后略有缺佚,由西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撰了《武帝本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几篇,并补充了武帝后期的若干材料。通行的注本有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另有日本人泷川龟太郎的《史记会注考证》。 (详录如...

二十四史都包括哪些书,这些书为何被称为正史?
《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13、《隋书》,唐·魏征等著。《隋书》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14、《南史》,唐·李延寿著...

霸王别姬历史故事简介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刘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唯一的结局。

中国朝代的顺序
11、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

《史记》记载了几个朝代
《史记》记载了几个朝代史记 《史记》约成书于前104年至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

《二十四史》主要都是什么内容?
《二十四史》主要内容如下:《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二十六世纪)起始至清兵入关、明朝灭亡(1644)年,上下四千多年的中国历史。计约3249卷,4720余万字,从公元前104年司马迁撰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到1784年《二十四史》集典完成,历...

四史学·《史记》研究史略·唐中叶至明:《史记》研究的初步繁荣时期_百 ...
四史学·《史记》研究史略·唐中叶至明: 《史记》研究的初步繁荣时期 唐中叶以后,《史记》学术地位渐高。到了宋、明,《史记》高居史部之首,文人学士研习《史记》蔚然成风,或校勘,或评点,或考辨,形成了专门的“《史记》之学”。这是因为唐宋时期的两次古文运动和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也是我国第一部什么。这部书记载了上自什么...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的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

资治通鉴史记左传战国策分别都是什么体裁的史书
《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左传》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共294卷...

二十六史是那二十六史(请将朝代名称和作者写上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柯劭忞撰修了《新元史》。1921年,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下令把它纳入“正史”,这就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二十五史”。而“二十六史”是将《清史稿》容纳其中。古人编写史书有多种体裁,“二十六史”是采用纪传体。这种史学体裁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纪传体以“本纪”和“...

建德市14732071844: 《三国志》,《史记》,《汉书》,《后汉书》的作者分别是谁? -
索羽重组: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

建德市14732071844: 四史,十七史,二十一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分别指哪些正史? -
索羽重组: 古代文化史中, 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十七史,中国史学发展到宋朝,一共编著了正史十七部. 1 史记 西汉·司马迁 130 卷数 2 汉书 东汉·班固 100 卷数 3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 120 卷数 4 三国志 西晋·陈...

建德市14732071844: 四史指的是什么? -
索羽重组: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史其实就是前四史,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属于二十四正史中的前四部,是中国历史上的史学巨著.四史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属于二十四正...

建德市14732071844: 文选 汉书 史记 的作者和朝代分别是什么? -
索羽重组: 史记:司马迁,西汉(有争议),书成于约公元前104~前90年 汉书:班固,东汉(公元32--公元92),书成于公元80年 文轩:萧统,昭明太子,南朝梁(501--531),书约成于530年,无明确记载

建德市14732071844: “四史”分为哪四史? -
索羽重组: 1. 史记 汉· 司马迁2 汉书 汉· 班固 3 后汉书 南朝宋· 范晔 4 三国志 晋·陈寿

建德市14732071844: “四史”是哪四本?再详细介绍一下啊! -
索羽重组: 四史 1.史记 汉· 司马迁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建德市14732071844: 我国史学上合称“四史”的是哪四部历史著作 -
索羽重组: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部史书.

建德市14732071844: 二十四史分别是什么?
索羽重组: 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北史》、《魏书》、《北齐书》、《北周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还有《清史稿》

建德市14732071844: 四史是哪四史?? -
索羽重组: 《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属于二十四正史中的前四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