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形成

作者&投稿:郜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在小学阶段开展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它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思想品德课大多都是情感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缺乏基本的兴趣和理解能力,课堂就会显得枯燥而乏味。因此,如何让思想品德教育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是每位思品教师都应解决好的问题。
一、构建绿色课堂,营造活动氛围。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品德课开展活动的重要空间。教室作为教学的主要阵地,在教育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我们的教室中,就有许多学生的作品:自己动手制作的开光贴、各式各样的粉笔盒;装点教室的装饰物,很多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有树叶贴画,豆贴画等,提倡这些童趣化的教室布置,既美化了教室,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教育了他们对别人劳动成果的珍惜。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室里张贴学生感兴趣的德育画报,并定时更换,这些图文并茂的漫画既给学生以新鲜感,又在无形之中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另外,还可以把课堂搬到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可以到看得见蓝天、白云、阳光的操场上,可以到热闹非凡的市场中……只要是适合开展活动,能够激发道德情感体验的场所,我们都可以考虑,在安全的前提下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童趣的天地,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一个有效的空间保障。
二、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孩子们的眼睛中,世界是多彩的,课堂是有趣的,知识是需要互动的,他们都有着一颗追求上进的心。利用孩子们追求上进的这种心理,在课堂中开展多种多样的小比赛,如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等:在《秋天来了》的儿歌比赛中,孩子们个个聚精会神,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个别开小差的同学,无需老师多说话,你就会发现有小胳膊在撞他:“赶紧背了,我们组得不了小红花了。”你就会发现又多了一个认真而又严肃的小脸,老师的心中溢满幸福。你就会发现,只读了三四遍,将近十句话的儿歌,在他们的口中已滚瓜烂熟,我惊异于他们学习的速度。方才明白一个道理:“教有千法,贵在得法。”之后我吸取经验,在课堂中大量运用活动,以此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如在《今天我值日》这课中,我就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展示自己做值日的能力。在每个小组内部,都有不同的分工,有扫地的,有倒垃圾的,有擦桌子的,还有摆放桌椅的。孩子们都很认真,一下一下认真的扫着,桌子挪一点,看一下,在挪一点,他们在精心的完成着自己的任务。针对个别值日做得不够好的同学,有自发的小老师在示范,当然也少不了我的指点与帮助。在学习《我是家里的开心果》时,给孩子们以展示的机会,他们将自己自制的小品搬上了课堂,惟妙惟肖的表演,逗的大家哈哈大笑。作为老师,我绝对相信,因为有了他们,家中会时时充满欢笑。内向的孩子们,看完同伴的表演后,相信会受到启迪。在这样一种轻松的氛围中,相信孩子们都有所收获。在学习《我可爱的家乡》时,我们现场培养了小导游。小姑娘站在讲台前彬彬有礼:“大家好,我是西飞四小迎宾校区的小记者,我叫张枝叶,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家乡-----阎良,阎良是世界上唯一的航空城.。。。。。。”听着小导游精彩的演讲,同学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多地认识,身为家乡人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将教育内化与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已经将这种思想上升为自己的品质。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让他们感觉不到老师在教育他们,这样更容易让他们接受老师的想法,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强化社会实践,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所以, 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离开课堂,步入社会生活,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因此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可以组织学生帮助孤残老人,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老人的不易,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心与孝心,让他们多一点对生活的体验,多一点对社会的责任。还可以组织学生对生活环境进行清理打扫,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劳动的快乐,促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还可以组织学生扫烈士墓,听英雄事迹,以此来培养学生为国争光,报效祖国的爱国。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行为习惯。”既然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如此重要,那么,身为思品老师就应在课堂上认真组织教学,寻找适合学生情感形成的各种途径,在生活中、在细节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常说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可见品德是成为人才的关键。良好的品德教育可以成为人生道路上的领路者。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时代的强音,是当前的首要问题,良好道德的形成,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怎样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还需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道德要求,德育的基础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从小就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的思想,行为的美丑,对错。使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的培养和教育。要求学生要严格不懈地执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生无论在学校、家庭、和公共场所,都应当遵守文明行为为准则,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使其符合道德规范。不要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思想品德》这一学科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的学科。教材中的许多事例都是生活中出现的。老师可经常举行一些规章制度的知识竞赛,评比活动,以此激发学生们的道德认识和做人的准则,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的感情。这是一个永久性的课题,可是在智育第一,升学第一的影响下,我们常常忽视了这一课题。我们身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真正认识一个人与国家的密切关系,把自己真正当成祖国的未来,拥有远大的理想,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在思品课中多传授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例如教学《不屈的中国人》这一单元时,先让学生回顾自己这六年来生活,再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以此来对比,提醒学生不能忘记中华民族曾经的屈辱,更不能忘记那些为了祖国的强盛,努力探索和奋斗的仁人志士。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感,把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到课堂中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要加强人情教育,让学生学会感受情感、关爱他人。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多,是中国的太阳,许多父母都是有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的这种想法。现在许多学生情感冷漠,天天享受着父母的关爱却不领情,认为应该享受;天天聆听老师的教诲,沐浴着老师的关怀,却认为为理所当然,毫不体会老师的苦心,甚至对老师的衷心劝告怀有敌意;对同学、友人的关心、体贴、宽容错误理解,只以我为中心,因此在课堂中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情教育。在教学《朋友之间》这一课,除了讲解好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外,还让学生背诵朋友这一首诗,加深对朋友的理解,使他们懂得什么是亲情、师生情、友情。社会的文明、融洽是每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人人都应献出一点爱,才能实现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美好未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四、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
在这纷繁杂乱的大社会里,让学生明辨是非,懂得什么是守法,什么是违法,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在生活中,身边发生的一些事例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例如教学《学会拒绝》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毒品的危害,以及触犯法律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多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通过法律走进课堂等活动,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律意识,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学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育人,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担当祖国的栋梁。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是把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作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门综合课。目前,由于我们教师普遍不具备识别、开发、运用《品德与社会》资源的能力,对《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资源具有的价值认识不够,也由于《品德与社会》的任课教师平时对这一课程资源不够重视,品德与社会的很多课程资源没有挖掘出来,不能迅速地得以转化,让它进入小学的课堂教学,导致很多有价值的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资源被浪费掉了。那么,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去开发利用《品德与社会》丰富的课程资源呢?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如下原则
结合《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资源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开发此课程资源应遵循如下原则:
开放原则,要更好开发利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就要以开放的姿态,看待人类创造出的所有文明成果,尽量把那些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
经济原则,开发利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要做到用最少的开支、花最少的时间,使课程开发达到最好的效果。
3.针对原则,在教学中,我们要开发《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目的是能更好完成《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是为了学生能形成良好品行;所以,我们的课程开发要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
二、教师需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
首先,《品德与社会》资源内容十分丰富,它是自然与社会相结合;显形与隐形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文字和实物等的综合的结果。在过去,人们常常把课程资源理解为课本和教参,这种观念是片面的。其实,除了课本、教参外,教师、同学、家长、周围社会上的人都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课程资源以多样的形式存在于博大的自然、社会环境、实际生活中。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挖掘这些资源,那么这些资源的价值就不能得以展现出来。所以,资源的开发需要我们主动去发现。
其次,和其他的课程相比,《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最需要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这是因为,《品德与社会》具有综合性特点,它是一门综合课。它把各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恰当地融在了一起,内容十分广泛,它包含品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情、历史;地理、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品德与社会》课给我们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博大而精彩的生活画面,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现实性。
再者,课程资源无好坏之分。同一课程资源,教师利用不同,课程资源体现的价值就不一样,课程资源的价值,就看教师怎样去开发利用。对于开发课程资源,也不是越多就越好。因为开发课程资源,是为了更好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若开发出的课程资源没有紧扣课程目标,那么开发的课程资源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我们可用沟通、学习、宣传等方法来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充分发挥出学校、家庭、社会的作用。
三、结合学生实际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实施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发中尤为重要,而课程是通过教学活动实施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要综合小学三到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发课程资源,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和其他读物的不同处,主要是教材要通过教学来达到学生们的自我建构,使学生得到发展。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根据,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自己的风格选择教材,对教材进行加工再创作,使它在教学中和学生现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碰撞,激励学生。教师若想用教材来引领教学,就必须要做教材使用的决策者、再创者,而不是被动地传授知识。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参考,教材的选材是根据儿童生活来选的,教师又把教材带给小学生,带领同学们迈向未来,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是教师在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向学生教教材。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要联系本地区、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挖掘各种有用的课程资源加工教材,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如《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论证世界万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一道理,教者绘出了惠州以前一片大荒原的荒凉景象,又让学生看今天惠州高楼林立的繁荣景象,使学生体会到现在的惠州一年一个样,几年大变样,为自己身为惠州人而深感自豪,并雄心勃勃,立志长大为惠州和祖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此设计教学情境,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氛围,学生会触景生情,激发起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了思想素质。
2.挖掘教师自身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研究者、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教师本身也是一个课程资源。所以,教师还需要挖掘出自身资源,根据学校内外课程资源存在的形式,创造性地工作,让自己变成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最重要的人。教师除了开发课程资源,还应该根据学校课程资源的存在状态创造性地教学,让自己变成学校教育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人。例如,笔者在讲《再向火山行》一课时,首先这样讲:“小英雄赖宁的故事已走进千家万户,他那桩桩件件感人泪下的动人事迹,无不激发着我们勤奋学习的情感。”然后开始讲故事,把学生带入故事情节中,这不但渲染了气氛,也使学生开始就带着一种激情投入学习。结尾时又进一步将情感引向深入。笔者这样总结:“一个赖宁倒下去,千百个赖宁站起来,让我们以赖宁为榜样,从小立下革命志,为祖国的腾飞而刻苦学习,努力拼搏!”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保持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重视自身情感的投入,充分把握住情感培育的目标。开始就以精湛的语言让学生动情,中间以生动的讲述让学生明理,最后又以丰富的充满激情的结束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3.善于发掘学生资源
教师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引导学生在特有的活动中感知生活,领悟道德。《品德与社会》课更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促使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经验。让课程回归到学生生活,使课程对学生发展有益。《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把那些知识、规范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去,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个人意义”,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高,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我校地处农村,学生们的家里大多有农田,他们在家里都能够见到这些作物的生长过程,有很多同学还能帮助家里做农活。从整地、播种、除草、施肥到收割这一过程学生很清楚,但操作学生却没经历,于是在作业中,笔者常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跟随父母亲到山上去参加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并记录下父母亲的劳动过程,劳动中的一些技术技巧等,有的学生记录自己跟父母亲一起种地,以及父母亲对他介绍种地的一些知识和栽陪的技术,有的记录跟父母一起插秧的过程,有的记录跟父母一起去采野果的经历等等。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自己的记录,作为班上学生交流讨论的资料。这样,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与实践,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还能体会父母的艰辛,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动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家长资源
社区是指以一定地理区域社会群体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社区供给了学生社会交往的空间和地理的活动区域;与此同时,社区对小学生的观念形成、生活发展影响也是很大的。社区是独特的课程资源,它的优势是校内资源所不能比的。社区中的那些基础设施是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场所,比如社区图书馆、体育中心、培训中心、当地特有的文化景观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社区课程资源,一方面能消除教师在认识上的偏差,防止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还能促使《品德与社会》课程得到有效的实施。新课改提出,要充分开发利用社区资源的要求,这样能为学生开辟出更广的社会实践空间、更精彩的活动内涵。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上,教师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家长资源主要指:学生的祖辈、父辈、亲属,学生的监护人,家长是学生家庭教育的核心。除了在学校的那部分时间,学生其他的时间几乎都在家里,对于孩子的基本情况,家长比学校教师更为了解,例如孩子的行为习惯、情感经历、学生的思想动态等等。不管是哪个学生家长,都很注重培养孩子的品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环境。可以这么说,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行、适应社会发展方面,家长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


如何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构建高效课堂
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有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资源、合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挖掘学生资源,促进合作学习。1、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资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应该深入研读教材,充分发掘其中的知识点、技能点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增加...

如何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一)开放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和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而不是固守着几种知识性素材。(二)生态伦理原则关怀生命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伦理价值取向,坚持可持续发展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伦理取向。(三)发展性原则促进学...

如何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形成
开放原则,要更好开发利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就要以开放的姿态,看待人类创造出的所有文明成果,尽量把那些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经济原则,开发利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要做到用最少的开支、花最少的时间,使课程开发达到最好的效果。3.针对原则,在教学中,我们要开发《品德与社会》的...

试论课程资源在学校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答案】:对学校课程实施而言,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课程资源是突破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因素;(2)课程资源开发拓展课程实施的新视野;(3)课程资源开发直接支持了新课程形态;(4)课程资源开发促进课程真正走向多元化;(5)课程资源开发促进学校走向基于资源的教学导向。

试述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学效率的关系。
(1)教师是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学实施的主导。教师参与课程研发,在一线教学中及时反馈课程实施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改善并促进教学实施,更好地做到以“教”导“学”、以“学”促“教”。(2)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效率的提高互为保障。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需要借鉴学校、家庭、社区资源,以...

如何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一、充分开发与利用好教师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利用,而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典范,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教师的情感...

如何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进行:确定教学目标、搜集资源、开发多媒体课件、利用课程资源。确定教学目标 在开发课程资源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以便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明确的方向。搜集资源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搜集相关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类型的资源,并进行整理和...

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促进小学语文有效学习
《小学语文》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一、识字与写字 二、阅读 三、写话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

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1、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指依照一定的价值准则,对潜在课程资源进行选择、分类、整理,并以一定的方式把它们纳入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2、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3、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国中小学形成了...

如何利用本地课程资源促进幼儿的发展
有效的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的发展 我园是一个独立社区,即为社区中的居民提供了早期教育的服务,又和社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幼儿园与其所处的社区是浑然一体的,幼儿园与周围的社区也完全可以做到在资源上的互通有无,孩子们大部分生活在这个社区中,每天都接触社区中的一些事物,幼儿园利用社区这个教育资源组织教...

梅江区18365713748: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
斋闹莫炎: 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上传: 付应科 更新时间:2012-6-6 10:40:16 现在的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生在20世纪,学习工作在21世纪.而21世纪也是资讯...

梅江区1836571374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
斋闹莫炎: 1.利用情境加强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方式,情境的营造能够使小学生在增强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认真感知情感内容.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有着多样的情境设置.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促进学生进...

梅江区18365713748: 如何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
斋闹莫炎: 学校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帮助基本为零,这个靠家庭的比较多.

梅江区18365713748: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
斋闹莫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展现语文学科价值,以确保 学生获得良好发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也成了当前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加强思想教育,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是我们教 育的本义.

梅江区18365713748: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 -
斋闹莫炎: 1、小学语文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内容包含了多元化的德育因素,对此,教师应结合小学语文的知识和特点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深化素质教育的实践.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小学生从小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首先品质和行为习惯.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教育教育,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丢弃素质,激励学生塑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主要从新课程资源、文章思想内涵、开展实践活动等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让学生思想健康发展.

梅江区18365713748: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研究背景 -
斋闹莫炎: 小学音乐是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课程.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音乐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课程资源,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情感、品格和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首先,教师要...

梅江区18365713748: 如何在高中政治课中开展品德教育 -
斋闹莫炎: 一、传授正确的政治知识 教师要在政治课上向学生准确地传授关于中国政治的基本知识,比如政府领导人是通过什么程序选举产生,他们负有哪些职责和义务;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治体...

梅江区18365713748: 谈谈如何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
斋闹莫炎: 当前,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第一次被严肃地摆在众人面前. 那么,如何加强中...

梅江区18365713748: 浅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
斋闹莫炎: 文章 来源莲山课件 ww w. 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首先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