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知识

作者&投稿:赞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烽火台为什么被称为狼烟台~

我觉得烽火台叫狼烟台是因为这些
在古代,只要“四通八达”就意味着会有战争和边疆不太平。
燃烧的狼烟实际上是古代军事行动中常见的警告信号。在酉阳扎祖,它被描述为狼烟,以燃烧狼粪而得名。
《酉阳札祖·毛片》记载:“狼粪烟直上,烽火随它。”
但正如传言所说,狼烟是由狼粪制成的吗?今天,我想带你去了解一些关于狼烟的知识。
如果你翻阅字典,你会发现古代用狼粪燃烧过的狼烟的记载。
宋代吕典曾说:“古代烽火用狼粪把烟收直,风吹不斜”。
用来形容狼粪冒烟,即“狼粪烟直上,用于烽火”。但真的是这样吗?
研究狼粪是否是由外国学者首先提出的经济原理。
经过一些不实的证据后,人们发现,如果长城上点燃的所有烟雾都是由狼粪点燃的,那么寻找狼粪在当时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因此,收集到的狼粪不足以点燃三分之一的烟雾。
此外,狼不仅好斗,而且凶猛。且不说危险,遇到“上厕所”的时候,还得得到新鲜热腾腾的粪便,哪怕有点难,更何况量还是那么大。
因此,可以推断,在古代行军时,狼粪不会用来产生烟雾。
为什么有传说说狼烟是由狼粪制成的?
这也与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有关。在有传言说,烧着烟的狼粪会像狼的肠子一样直,不会被风吹走后,李时珍没有去核实它的真伪。
《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狼的肠子是直的,狼粪的排泄也是“直奔烽火”的谣言。
这种谬论,包括著名的抗日将领戚继光,都被说服并夸大了狼粪的作用。它还声称它燃烧狼粪效果最好等等。
有了这些人的相关记录和传言,狼烟是由狼粪制成的烟。这个谬论一直流传至今。
既然狼烟不用狼粪,那《遍地狼烟》里的狼烟又是什么样的素材呢?
在古代,每隔一定的距离就要建一座巨大的烽火台。而这个距离要求是,能看到对方的烟花。
灯塔上有三个土炉。在每天的早、中、晚,他们都会有一个烹饪活动。
《墨子序》一章有句俗语:“昼起烽火,夜生火”。这就是烽火的源头,也是“报平安”的做法。
另外,白天和晚上燃烧的材料也不一样。
白天先用干木材点燃,再与半湿木材混合点燃。在这一过程中,配合适当的油助燃产品,产生的烟大多是浓密而直的黑烟。
“烽火”中的灯塔实际上是烟,是由干柴、杂草、半湿柴火和一些植物油助燃产品引燃的。
晚上,因为光线不如白天好,所以他们燃放烟花。当时,收集到的动物粪便不足以在夜间焚烧,所以用当地的材料焚烧,如柳树、梭梭、杂草和枯枝。
这些材料的混合非常有效,达到了最初的目的。晚上燃烧的烟叫做“火石”。
当然,火把的数量和应熄灭的次数,也与敌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如无特殊情况,应设置消防安全标志。
如果下雨,燃烧的烟雾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此时,将派专人到最近的烽火台传递信息,观察敌情。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 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2012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在居庸关长城发布长城资源调查和认定成果: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抢救保护这些有代表性的长城遗址已刻不容缓。河北宽城满族自治县潘家口水库内的“水下长城”部分已成为高高在上的悬城。 地处河北宽城满族自治县境内的潘家口水库里,有一段世上独一无二的“水下长城”奇观。建于500多年前的喜峰口、潘家口城堡是明代长城的两个重要关隘,是当时中原通往北疆和东北边陲的咽喉要道,这一带的长城共有墩台21座,敌楼160座,长约50公里。1975年国家在这里修建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潘家口水库蓄水后,水位超过了长城高度,喜峰口、潘家口城堡淹没于水中,从此这段历经五百年沧桑的长城便隐身水下。因连年干旱,潘家口水库水位急剧下降,在20世纪末,隐身水下20多年的长城露出水面。长城修筑的历史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 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 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 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 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了六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的安 定,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 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婉蜒一万余里”,从 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槐、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到了5000 千米或10000千米。它们都不在一个位置上。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朝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河北境内明代大理石长城隐在深山鲜为人知,大理石长城的敌楼基本保存完好。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 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这段1.5公里长的大理石长城共有4座敌楼。●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 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 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 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 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 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 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 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 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 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 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 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 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高高耸立的长城烽火台●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 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传递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 十分迅速了。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 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烽火台在汉代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长城现状及保护:受长期以来的地震、洪灾、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长城遗址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以明长城为例,人工墙体只有8.2%保存状况较好,而74.1%保存状况较差或者差,甚至只剩下地下基础部分。有大量长城遗址存在坍塌、倾斜等重大险情。目前,长城在保护、研究、管理等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法人违法现象严重,个别地方和部门在基本建设、长城资源利用等工作中,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随意开挖、破坏长城;二是保护意识较为淡薄,部分地方群众缺乏文物保护知识和意识,在长城上取砖取土、平整道路、种植农作物等现象较为严重;三是保护基础工作相当薄弱,由于长城大多分布于边缘偏僻地区,地方财政困难,管理能力差,其“四有”基础工作(即划定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设置管理机构或人员)进展缓慢;四是研究水平总体不高,研究力量较为分散,针对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保护维修、展示、监测和管理方面的具有重大影响并成为国际遗产保护界广泛认同的学术成果不多。

  烽火台(the Beacon Tower)
  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筑。
  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烽),夜间来犯就点火(燧)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烽火台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观望远方的作用而无点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烽火台的形状因时因地而不同,大体为方、圆两种。
  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筑,在某些地段,连线的烽火台建筑甚至取代了长城城墙建筑。长城沿线的烽火台的建筑与长城一样,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西北的烽火台多为夯土打筑,也有用土坯垒筑;山区的多为石块垒砌;中东部的自明代有用砖石垒砌或全砖包砌的。烽火台的布置除有建在早期长城干线上之外,一般分为三种:一种在长城城墙以外沿通道向远处延伸,以监测敌人动向;另一种在长城城墙以内,与关隘、镇所、郡县相连,以便及时组织反击作战和坚壁清野;再一种在长城两侧(秦汉时有建在长城上的),以便于迅速调动全线戍边守兵,起而迎敌。早期还有与都城相联系的烽火台,以便尽快向朝廷报警。
  烽火台一般独立构筑,也有三、五个成犄角配置为烽堠群的。
  关于烽火台的结构和应用情况,在敦煌、居延的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简有说明:“高四丈二尺,广丈六尺,积六百七十二尺,率人二百三十七”。“广丈四尺,高五丈二尺”。汉简中还表明当时守烽燧的人数有五、六人或十多人,其中有燧长一人。戍卒平日必须有一人专事守望,有一人做饭,其余的人作修建、收集柴草(包括点烽火时用的柴草)等工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居延烽燧遗址发掘中获得的《塞上蓬火品约》,把汉代建武初年长城的蓬火制度记录得相当清楚,该汉简讲当时的蓬火品约由都尉府一级的军事机关发布,只对所属候官塞有约束力,品约因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的不同而不同,但警戒信号和总的准则却大体相同。警戒信号大致有六种,即:蓬(蓬草,有学者认为是草编或木
  框架上蒙覆布帛的笼形物)、表(树梢,有学者认为是布帛旗帜)、鼓、烟、苣火(用苇杆扎成的火炬)、积薪(高架木柴草垛),白天举蓬、表、烟,夜间举火,积薪和鼓昼夜兼用;举烽火以犯塞匈奴千人为界限,凡不满一千人只燔一积薪;超过一千人燔二积薪;若一千人以上攻亭障时,则燔三积薪。积薪之外,还附有举蓬、举表、举苣火的不同规定;并因敌人犯塞方位不同和白天夜间的不同又有各自不同但很具体的规定。如果匈奴人入塞围困亭障,已来不及下亭障燔薪时,白天则举亭上蓬或加一烟,夜间举“离合苣火”。“离合苣火”是处于“虏守亭障”的紧急而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特殊信号,即几把苣火一会儿分离,一会儿又合拢。如果被围逼的亭障不能发出燔积薪的信号,距离最近的另一座烽燧应按规定照常举蓬燔薪,把信号准确传递出去。《塞上蓬火品约》还规定,如果发现所报的信号有误,则应立即“下蓬灭火”,取消所发的信号,并写成书面报告,迅速传报都尉府。若天气恶劣,或亭燧相隔过远,在“昼不见烟,夜不见火”的情况下,应立即将情况写成书面报告,用加急的传递方式报送上级。有的汉简还记录了某烽燧的守备器物和生活用品,其中有报警物布蓬、布表、苣、积薪、鼓;建筑器物椎,瞄准器械“深目”,防御武器弩、枪、羊头石等。并表明当时的烽燧是由候官(候长)管理的。候官统候史,候史管燧长,负有保管装备,修葺建筑物、管理“天田”,巡视检查与及时汇报的职责,候官则向都尉负责。为了保证烽火制度的严格执行,汉代有一整套严密的制度。
  汉代西北烽燧的建筑形式据今考古发掘发现,它主要的建筑物有一个高台望楼(亭),作为?t望敌情、传递消息之用。望楼(烽火台)一般呈方锥体,高达10米以上,上有住房建筑,有的望楼下面或旁边有戍卒居住的小城(有称作障或坞的),障、坞一般呈方形,边长都在10米以上,障、坞墙都较厚,一般在2至4米乃至7米左右,障、坞的四周埋有称为“虎落”的小木桩,一些大的障、坞内还有羊马圈、仓库、武器库等建筑。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在注释《后汉书》时讲:“边方备警急,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头有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燃火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文中的桔皋指可以引物上下的高架子,兜零指笼子。唐代杜佑在《通典·拒守法》中,对当时的烽火台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载:“烽台,于高山四顾险绝处置之,无山亦于孤迥平地置。下筑羊马城,高下任便,常以三五为准。台高五丈,下阔二丈,上阔一丈。形圆。上建圆屋覆之。屋迳阔一丈六尺,一面跳出三尺,以板为。上覆下栈。屋上置突灶三所,台下亦置三所,并以石灰饰其表里。复置柴笼三所、流火绳三条。在台侧近上下,用屈膝梯,上收下乘。屋四壁开觑贼孔,及安视火筒。置旗一口、鼓一面、弩两张、抛石、垒木、停水瓮、干粮、麻蕴、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粪。每晨及夜,平安举一火,闻警固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如每晨及夜平安火不来,即烽子为贼所捉。一烽六人:五人为烽子,递如更刻,观视动静,一人烽率,知文书、符牒、转牒。”
  宋代曾公亮等人编撰的《武经总要》中提到的古代烽式制度更为详细,大要分为烽燧的设置、烽火的种类,放烽火的程度,放烽火的方法、烽火报警规律、传警、密号、更番法等九类。其主要内容有:
  “唐法,凡边城候望,每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峰处,若有山冈隔绝,地形不便,则不限里数。要三烽燧相望。若临边界,则烽火外围筑城障。”
  “凡置烽火,置帅一个,副一人。每烽置子九人,并取谨信有家口者充副帅。往来检校烽子九人,分更刻望视。一个人掌牒符,并二年一代。”
  “置烽之法,每烽别有土筒四口,筒间火合四具,台上插橛,拟安火矩,各相去二十五步,如山险地狭不及二十五步,但取应火分明,不限远近。其烟筒各高一丈五尺。自半以下,四面各间一丈二尺。而上则渐锐渐狭。造筒先泥里后泥表,使不漏烟。筒上着无底瓦盆盖之,勿令烟出。下有坞炉灶口,去地三尺,纵横各一尺五寸,着门关闭。每岁秋冬前期采蒿茎叶,叶条草节,皆要相杂为放烟之薪。及置麻蕴、火钻、狼粪之属。所委积处以掘堑环之,防野烧延燎。近边者,亦量给弓弩。”
  “凡白日放烟,夜则放火,须先看筒里至实不错,然后相应时采火炬就坞炉灶口里,焚?k成烟,出外应灭讫。别提五尺火炬安著土台橛上。烟相应时,一炉筒烟一人开闭。二筒烟时,二人开闭。三筒烟时,三人开闭。若昼日阴晦雾起,望烟不见,原放之所即差脚力速告前烽,雾开之处依式放烟。若有一烽承两道以上烽者,用骑一人发驿,报烽来之处。若烽与驿相连者,即差驿马”。
  “凡贼入境,马步兵五十人以上,不满五百人,放烽一炬。得蕃界事宜,又有烟尘,欲知南入,放烽两炬。若余寇贼五百人以上不满三千人亦放两炬,番贼五百骑以上,不满千骑,审知南入,放烽三炬。若余寇贼三千骑以上,亦放烽三炬。若番贼千人以上不知头数,放烽四炬,若余贼一万人以上亦放四炬。其放烽一炬者,至所管州、县止。两炬以上者并至京。原放烟、火处州、县、镇即录状驰驿奏闻。若依式放炬至京城迄贼回者,放烽一炬报平安。凡放烽告贼(犯)者,三应三灭,报平安者两应两灭。”
  到了明代,随着对长城防御工程的高度重视和火器的大量应用,烽火台的建筑和式制也有改进,明朝曾规定:“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井外围墙与墩平,外望如一重门”。很多烽火台改由砖包砌,更显坚固,台距也缩短,有的墩旁开井,墩四周有围墙。明嘉靖二十四年巡按黄洪毗上疏提议:“乞敕兵部咨行宣大山西巡抚衙门委官相勘,各路建设墩台连属内地,使东西毕达。有军处,每墩拨军五名住居,其下架炮传烽,无军处佥居民五名,免其差役,有警时给以口粮,一体传报。其墩须高广其制,上盖平房二间,周以女墙,置以军器、炮药。真保等府一体建设。”明代《深沟儿墩碑》碑文记有:“墩军五名口:丁□妻王氏,丁海妻刘氏,李良妻陶氏,刘通妻董氏,马名妻石氏。火器:钩头炮一个,线枪一杆,火药火线全。器械:军每人弓一张,刀一把,箭三十支,军旗一面,梆铃一副,软梯一架,柴碓五座,烟皂五座,擂石二十碓。家俱:锅五口,缸五只,碗十个,?h十双,鸡犬狼粪全。嘉靖十年十月二十一日立。”深沟儿堡在甘肃省高台县境内,将墩军及妻子姓名、火器、器械、家俱等都刻在石碑上,是为了防其逃跑及日后如数验收,从此也可见当时的墩军是苦役。明代传报军情除放烽、烟之外,还加上放炮,且点火放烟时还加上了硫磺、硝石等助燃。传讯方法明成化二年(1466年)有法令规定:“令边候举放烽炮,若见敌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而在有的防区还有自订的传报方法,如宣府镇上西路各台夜则悬灯。悬灯的长竿分为三等,竿上悬灯均染成红色,以数量不等作为军情缓急、敌数众寡的区分。在管理上,该法令也规定:“合设烟墩,并看守堠夫,务必时加提调整点,须要广积秆草,昼夜轮流看望,遇有警急,昼则举烟,夜则举火,接递通报,毋致损坏,有误军情声息”;“传报得宜克敌者,准奇功。违者处以军法。”
  烽火台的功能最重要的是传递军情,它需要与敌台、墙台等长城建筑密切配合。有敌台的地方,敌台可充作传递烽火信息的墩台,没有敌台也没有适于点烽的墙台的地方,按传烽路线必须建有烽火台。蓟镇总兵戚继光在《练兵纪实》中讲:“自古守边不过远斥堠谨烽火。蓟镇以险可恃,烽火不修久矣。缘军马战守应援素未练习分派,故视烽火为无用。今该议拟呈会督抚参酌裁订:凡无空心台之处,即以原墩充之,有空心台所相近百步之内者,俱以空心台充墩。大约相去一、二里,梆鼓相闻为一墩.”戚继光还制定了传烽之法,编成通俗顺口的《传烽歌》让守台官兵背诵熟记。经过严格训练,负责传烽的守军能以烽火准确传递军情,而且迅速,一般三个时辰就可传遍整个蓟镇防线。
  烽火台为什么是白天点狼粪,晚上然柴草?
  白天烧狼粪用烟比较明显 晚上烧柴草靠火光报警。
  Signal fire turret烽火台
  Signal fire 烽火,烽火信号
  turret塔楼,炮楼
  什么是烽火台?
  其作用主要是便于侦查,同时有敌入侵时,可以燃烧稻草等可燃物,这样可以用烟火通报敌情,以让下一个岗提高警惕。
  烽火台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库等建筑.烽火台之间距离一般约为十里,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
  长城的烽火台有多长?多宽?
  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东起
  鸭绿江,西达嘉峪关,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
  古、山西、陕西、宁夏 、甘肃9个省、市、自治区 ,随着不
  同的地形 、山势和地貌而筑 ,大都建在 山岭最高处 ,全长
  7300千米(14600华里)以上,号称万里长城 。其中从鸭绿
  江到山海关段,由于工程比较简单,毁坏较为严重。山海关
  到嘉峪关段,工程较为坚固,保存也较完整,两端两个关城
  东西遥遥对峙,长度为6700千米(13400华里)。
  沿革 长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单体建筑发展起来的 。
  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而
  后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北
  方民族诸侯争霸,相互兼并,出现了秦、楚、齐、燕、韩 、
  赵、魏等几个大国。它们彼此之间为了防御,利用原来的大
  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脉,逐段构筑城墙和关塞并将其联系起来,
  构成长城这一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但规模较小,互不连
  贯。约公元前7世纪 ,楚国最早修筑长城。其后 ,从公元前
  6~前4世纪前后,齐、燕、赵、秦、魏、韩各国也相继修筑
  了互防长城。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并灭六国 ,建立起第一
  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为防御匈奴侵扰,大
  规模修筑长城。以后,西汉、东汉、北魏、北齐、北周、隋、
  辽、金、明各代,均大规模修筑或增筑长城。明代是长城修
  筑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其修筑规模之宏大,防御组织之完备,
  所用建筑材料之坚固,都大大超越以前各个朝代。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它横穿中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之巅,总长度6,700多公里,始建于春秋战国。它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在摇控感应器的科技助益下,中国官员已宣布一项计划--重新测量万里长城的长度。结果如何呢?最近官方宣称的长城长度为7300公里.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它横穿中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之巅,总长度6,700多公里,始建于春秋战国。它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在摇控感应器的科技助益下,中国官员已宣布一项计划--重新测量万里长城的长度。结果如何呢?最近官方宣称的长城长度为7300公里.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传递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


古代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叫什么
古代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叫烽火台 扩展知识:烽燧也称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如有敌情,春秋时白天燃烟叫烽,夜晚放火叫燧;而唐时白天燃烟叫燧,夜晚放火叫烽,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燧),夜间来...

烽火台知识
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

星际大战小知识
以上三人国服都是宗师水平,小色,91具备国服前几名的实力。2,火星台方面:笨哥算是最厉害的吧,韩服大师中高端;豪斯也是韩服大师,国服宗师。 3,游戏风云方面:B叔玩的少,基本国服最多黄金白金水平;2龙韩服现在勉强大师吧。3魔术杨貌似早不玩星际2了,最厉害的时候韩服大师。 4,其它业余解说:少帮主最近很少玩1v1第一...

长城文化知识10条
长城文化知识如下:1、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2、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

云南普洱景点哈尼取火台景点介绍
哈尼取火台景区攻略:       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地处墨江县城西侧,景区以穿城而过的北回归线为中轴,利用天然的山丘缓坡,由低到高构成了一个极富变化而又自成体系的立体景观,景区设计新颖、造型别致、风格独特,从山脚到山顶依次有15组景点。   &#...

防灾减灾安全知识内容
1、地震知识: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了解地震的成因、震级划分、地震预警系统等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如保持冷静,寻找安全的避震场所等。2、火灾知识:火灾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灾害之一,了解火灾的预防、火灾报警、火场逃生等知识,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应对火灾。3、洪水...

消防安全教育知识有哪些
消防 安全 教育 知识有哪些?一起来看看消防安全教育知识有哪些,欢迎查阅! 基本 消防 安全知识 一、火灾基本知识 1、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火源。 2、常见的火源有:明火、高温物体、火星、电火花、强光等。 3、生活中引起火灾的因素有:用火不慎、用电不慎、用油用气不慎、吸烟不慎、玩火、...

火场逃生常识四懂
3. 消防知识的四懂四会是什么 安全防火的“四懂四会”是:懂火灾危险性、懂预防措施、懂扑救方法、懂逃生方法;会处理险肇事故、会疏散乘客、会使用消防器材、会报火警(110、119)。 一是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二是加强用火、用电、用气安全管理,人员密集场所不...

厨房台面知识大分享,快看看你喜欢哪一款吧!
厨房台面知识大分享,快看看你喜欢哪一款吧!不锈钢台面 不锈钢台面号称是最易清理的台面,比如酒店后厨等基本都是不锈钢台面,它不仅耐火耐高温易清洁,而且还抗菌。优点:台面和柜体一体,永远不会开裂,受高温影响不大。缺点:非常容易留下刮痕,忌用锋利的器皿接触表面。日常保养:切忌用钢丝球、化学剂...

消防小知识竞答题
消防小知识竞答 1.知识竞答《紧急防火常识》 一、日常防火的常识 日常防火,防范于未然最重要。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防火、用火安全常识,是最好的防范: 1.养成良好习惯,不要随意乱仍未熄灭的烟头和火种,不能在酒后、疲劳状态和临睡前在床上和沙发上吸烟。 2、夏天点蚊香应放在专用的架台上,不能靠近窗帘...

怀柔区18948063295: 烽火台的样子怎样描述?
苏畏甲磺: 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烽),夜间来犯就点火(燧)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烽火台在汉代称作烽堠(...

怀柔区18948063295: 长城中间建筑叫什么
苏畏甲磺: 长城中间的建筑叫烽火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长城是古代抵御游牧民族进攻的防御工事,自秦朝开始,就修建了大量的城墙,中间连接了大量的烽火台和关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整体防御体系.目前确认的长城总长度超过两万公里,分布在十五个省区市范围内,是世界文化遗产.

怀柔区18948063295: 什么是烽火台? -
苏畏甲磺: 烽火台又称墩台、烽堠、狼烟墩等,体有圆、方数种,圆者上盖圆屋.烽台由来已久,汉代叫做烽燧,多筑于远距城体之外的高山之巅或平川地高亢之处,俯控交通要地,专作?t望和报警之用.有的烽台和长城支脉相连,在建造上多土石合筑,...

怀柔区18948063295: 烽火台是?? -
苏畏甲磺: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怀柔区18948063295: 烽火台的来历是什么
苏畏甲磺: 传说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修建了万里长城.但是,由于不能提前预报敌情,万里长城也形同虚设,被敌军屡屡攻破.后来,秦国大将袁牧看到几十里外人家的炊烟,受到了启发,就在长城上加修了烽火台.烽火台里备上干柴火种,一有敌情就点火报警.烽火台修好以后,一处有情况,不消一会儿功夫,总兵就能见到信号,立刻发兵了~ O(∩_∩)O

怀柔区18948063295: 烽火台是怎样传递信息? -
苏畏甲磺: 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筑.

怀柔区18948063295: 烽火台是什么?烽火台为什么是白天点狼粪,晚上然柴草? -
苏畏甲磺: 古代传递战争信息的建筑,比如说长城上很多 白天光照强要烟多,远方的下一个烽火台才能看见,狼粪燃烧烟多 晚上没光,燃柴草可以火光强点 传的更远

怀柔区18948063295: 古代风火台是怎样建筑的 -
苏畏甲磺: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

怀柔区18948063295: 烽火台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
苏畏甲磺: 烽火台,白天传递消息用狼烟,晚上用火.有敌人入侵,就点燃烽火,相距一定距离的另一个烽火台看见了,也照样点燃,依次传递下去,一日间可以传递千里之遥.这个方法由中国首创,在指环王里面有烽火台的情节,可以参考.

怀柔区18948063295: 烽火台,烽火台是啥?烽火台是啥?
苏畏甲磺: 相当于现代的预警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